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20-01-24 06:54:46| 人氣634|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人權 - 政治化】

推薦 17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相關圖片

                                   【人權 - 政治化】

政治化,是一個人類社會中的多元問題,任何參與者基於人權,能以社會熱門話題及社會問題等作切入點,向管治權力施壓,以取得政府關注及回應。例如政客、政黨等,會利用很多社會、經濟、環境、文化等問題引出相關的政治議題在公開的政治場合討論,並向政府施壓或抗爭,作為爭取選民支持的有效政治本錢。

泛政治化(Para-Political)指在討論非政治學領域內容、超出政治學限度,在非必要情況下牽扯到政治相關因素。在政黨政治的國家體制內,泛政治化也指政黨之間,為互相競爭而不論對國家人民是否有利,抵制對方政黨的政策或主張。

人類生活的時空範圍內並非所有領域皆與政治學相關,因此若在與公眾利益風險無關,或僅是個人隱私、私人情趣一般生活領域牽扯到政治因素,則超出政治學涵蓋的領域範圍,成為泛政治化。

案例

1.台灣在民進黨執政處理面對中國議題時,不論對於兩岸三通、經貿交流、文教交流、甚至大學學歷的承認與贈與大熊貓都賦予太多政治意涵,而採用緊縮與拒絕開放阻礙兩岸發展,是泛政治化。台灣社會內部在政黨政治發展下的藍綠意識形態的對抗,也常常流於泛政治化,做出不符合該領域專業的決定。在陳水扁總統執政時期,因朝小野大,國民黨在立法院佔多數,因此如行政院的組織改造等需要立法法案基礎的改革與重大政策,被國民黨以泛政治化的政黨對立進行杯葛,拒絕通過對國家有益的法案,影響政府改革與運作效率。

2.北韓政治體制的政治人物個人崇拜與對領袖的迷信,包括要求每個國民在胸前佩戴領袖徽章,這種典型的個人崇拜與文化大革命時期的中國相同;北韓境內充滿紀念領袖的永生塔,許多建築物掛著領袖畫像;也有許多地方掛著領袖語錄,這種無所不在的個人崇拜就是泛政治化。

3.中原文化的獨尊儒術與對於道家、儒家、釋家三教合一,造成宗教首領受政府控制等政策即是泛政治化,這是帝制思想為了掌控政權而影響學術思想之案例。

4.中國湖南衛視的娛樂節目超級女聲播出後,媒體提出節目會引發人民想要民主與直接選舉的政治議題,也是泛政治化。

影響

人類生活若受泛政治化影響,則會造成衝突不斷。原有生活時空範圍與政治因素無關者,加入泛政治化因素後,造成原有價值觀判斷與泛政治化之價值觀發生衝突,可能因泛政治化而限縮民眾原有生活言行舉止選擇,或造成民眾僅依照政治認同行事選擇的偏頗現象。在學校教育系統中,如果教師採用泛政治化的意識形態教學,會影響教學效果導致教學品質下降,如此學生不但無法學好專業科目,也學不到正確的政治學內容,只有學到意識形態。泛政治化的社會也會影響人們在不理解問題本質或不經過討論思考的情況下,就做出非理性決定,如此反而會妨礙原本正常發展的政治制度,也可能造成大部分民眾不想關心政治議題,或是將政治無限上綱,認為只要採取某個意識形態就能解決一切問題,成為迷信權威與盲目崇拜現象。

精英政治

精英政治、精英治國、任人唯才、唯才是用或選賢舉能,通常是指一種政治哲學思想,主張權力的分配應根據個人之才能與功績。在這種體系內,個人的上位與進階是基於其在該領域內的功績和經考試檢定的智慧天賦。

檢測一個人是否有成就、是否是「精英」,最常見也是最有利的測試方法有可能是以IQ最為標準化成就測驗」。在行政意義上,作為政府或其他管理單位,在日常工作中(如工商管理),檢測一個人是否是精英,通常是將任命的事物和責任分配給某個人,再根據他們的「優點」,即智能,憑證,和教育,進行評估或考試。 

但是,一般的意義上,精英可以指任何形式的管理成就。「功利主義」和「務實」、「精英」這三個詞還賦予了一個更廣泛的定義,並可能被用來指任何對政府有「裁決或有影響力的教育或有能力的一類人。」與原來的詞性相比,這個術語的使用在1958年由邁克爾·楊,將它歸類為一個性質。

認為精英在其更廣泛的意義上,可以是通用於任何判斷物質或者展示其自身優點的行為;這種行為經常被描述在社會學和心理學。精英教育的支持者不一定同意「績效」的性質;然而,他們更傾向於認可「績效」本身應該是一種主要的評估方式。因此,其價值從某個角度來說,很可能已經達到在智力、在心理、生理、教育、職業道德上遠超其他普通人的一類人才。  假設一個人的功績總能起到示範作用,並被人們加以修飾,那麼這樣的一個人就很有可能變成英雄,換句話來說,示範的作用對於精英的培育過程中是必不可少的,示範的作用是直接影響一個人是否能夠成為精英的內在因素,因此掌握和示範性的做一些事情,有利於促進精英的培育,其中最鮮明的例子是亞里士多德,精英相當於亞里士多德的概念是基於貴族或寡頭結構,而不是在現代國家的背景。

政府基於標準化選拔公職人員考試的概念,最初源於孔子及其弟子的作品《論語》連同其他法家《韓非子》和儒家哲學家。第一個精英選拔制度是在公元前二世紀的漢朝,推出了世界上第一個公務員考試評價官員的「好處」。精英作為一個概念,在17世紀從中國傳播到英屬印度,然後進入歐洲大陸和美國。

隨著儒家文本在啟蒙運動中被人們翻譯,精英知識分子這一概念,已到達西方世界,並得到更好的傳播和被人們學習,他們認為這是一個替代傳統的歐洲古代政權的好方法。1881年,美國總統詹姆斯·艾布拉姆·加菲爾德遇刺促使替代美國精英分贓制的形成,1883年,彭德爾頓公務員改革法案通過,規定政府的工作人員應使用競爭性考試來選拔,並在這一基礎上授予職位,而不是通過政客或政治背景的內部關係來給予一定的職位。 

今天的精英篩選最常見的篩查方式的看這個人是否是專科或者大學學歷,但這樣的弊端是造成人力資源過剩。由於種種原因,高等教育本身就是一個不完美的精英篩選系統,如缺乏全球統一標準、缺乏範圍(不包括所有職業和工作流程在內),以及缺乏(有一些賢人永遠不會有機會參與,因為費用,這種情況尤其是開發中國家常有)。

儘管如此,學位在某種角度來說,在缺乏更精確的方法的情況下,是惟一能夠得到篩選精英目的一種方式。而教育成為了培養這些人的一種手段。然而,這並不能構成一個完整的體系,作為精英必須被人們自動授予權力和權威,在這一定程度並不是獨立完成的,這才叫真正意義上的「任人唯賢」。

由於人們經常受到網際網路在線互動的影響,在身份的匿名方面往往更容易被對方交換到手,線下社會的不平等經常會影響人們轉移注意力(包括智力、精力、教育和人格),把他們向著網際網路上發泄和傳達。這個時候,一個人的性別,種族,宗教和社會地位很容易被混淆,不被理解,導致問題愈演愈烈,最後釀成網絡暴力。

世界主義

世界主義(Cosmopolitanism)是一種意識形態,可從正義概念的普世性出發,每一個世界公民都不受歧視地自我決定其發展。世界主義則是此世界因互相依存的網絡交流的全球狀態。

世界主義相信所有的人類都屬於一個基於同樣道德觀念的社群,接受這種觀念的人通常被稱為世界主義者。世界主義的社群包括一個包容性的道德規範,共享的經濟體制,和一個包含所有國家的政治結構。社群之中來自世界各地的人通過彼此的敬意來建立關係。 

世界主義者共有建立一個「世界國家」的信念:對統一全人類的政治忠誠,要求民族間的和平與融洽,理解與相互寬容,力求通過經濟合作來消滅戰爭。

世界主義做為一個政治意識型態,和民族主義對立,則可區分出極端愛國主義、溫和愛國主義、溫和世界主義及極端世界主義四種型態。

世界主義不見得推崇某種形式的世界政府,僅僅是指國家之間和民族之間更具包容性的道德、經濟和政治關係。

世界主義思想與廣博的國際經驗相匹配。世界主義者即「世界公民」,系指一個旅遊者或者關注全球事務的個人,除了自己原本文化外,對其他文化的關注和品味。英文的這個詞語來源於希臘文cosmos(世界)+polis(城市,人民,市民),被古代哲學家所採用,如斯多葛學派和犬儒學派,用之描述跨越國界的、對人類的博愛。 

世界主義者確信,所有的人都有責任去培育和改善、並且盡全力去豐富總體人性。這個理想與普天之下皆兄弟的思想息息相關,人類是一個整體,必須團結一致、彼此扶持。民族國家之間的關係應該是霍布斯所說的自然國家,為了避免衝突和不公,彼此之間應該建立社會契約。 

世界主義作家Demetrius Klitou在其著作《人權的敵友》("The Friends and Foes of Human Rights")中寫道:世界主義是人權運動的主要朋友和不可或缺因素。他說,在歐洲一體化進程中有一個兩難困境,我們有歐洲聯盟,卻沒有歐洲人或者歐洲特徵。我們有人權觀念,卻沒有人權特徵。

政治學和社會學意義

德國社會學者烏爾利希·貝克推出了新型的世界主義批評理論,與傳統的民族國家政治截然相反。民族國家理論僅僅從政府間的角度考量權力關係,無視經濟全球化,或者削足適履地將全球經濟關係放進固有的理論框架中。世界主義理論視全球資本為民族國家的可能威脅,並且將其放入全球資本、政府和公民社會共同參與的多元權力的博弈之中。 

在世界主義和世界政府之間劃一條清晰的界限非常重要。在世界主義理論中,強制單一世界秩序的最好結果是霸權主義,最糟結果是民族優越感。政治學和社會學意義上,世界主義建立於以下基礎:

「承認不同文化的人群之間的差異」

「承認未來道路的差異」

「承認人性的差異」

「承認目標的差異」

「承認理性的差異」

世界主義在某些方面與普世主義觀點相同:被普遍接受的人類尊嚴觀念應該寫入國際法,並且受到保護。不過,這個理論也盡力避免分辨各地文化之間的差異。於是,「世界主義的人權宣言」或許要使用無人否定的被動字眼來定義。此外,世界主義呼籲保護環境並且反對技術發展帶來的負面影響。 

一個世界主義的社會包含多數政府,使用全球或地區共識來與對手角力。 

政府也可使用公民社會(比如非政府組織)的力量,增強其行為的正當性,用投資者的幫助推動世界主義的議程。例如: 

1.政府將全球的人權和環境監督交給國際特赦組織和綠色和平等在公眾心目中具有高度正當性的組織。

2.政府支持非政府組織,引導消費者避免使用破壞普世人權和環境的產品。

全球主義

全球主義(Globalism)是一個國際關係理論術語,指稱一個倡導全球化概念的意識形態。它傾向於倡導移民、自由貿易、降低關稅、干預主義和全球治理等政策。它通常被認為與民族主義是相反的。

墨爾本皇家理工大學全球主義研究教授曼弗雷德·史泰格區分了不同的全球主義:如正義全球主義、聖戰全球主義、市場全球主義和市場全球化,包括意識形態的新自由主義。全球主義若在一些有能力者的手中執行,將會縮小為市場全球主義和新自由主義的單一意識形態,導致世界局勢混亂。

例如,加拿大哲學家約翰·拉爾斯頓在2005年的《全球主義崩潰與世界重建》一書中,將全球主義視為新自由主義和新自由主義全球化的關鍵。他認為,全球化遠遠不是一個必然的力量,它已經分裂成矛盾的一面,公民正以積極和破壞性的方式重申國家利益。

另外,美國政治學家約瑟夫·奈爾認為,全球主義是指跨越多個大陸距離的連接網路;而全球化是指全球主義程度的增減

全球主義這個詞自1940年代初以來一直在美國廣泛使用。當時也是美國開始位居全球權力高峰的時期:該國擁有世界歷史上最大的經濟實力,以及人類歷史上最強大的軍事機器。正如喬治·凱南的國務院政策規劃幕僚在1948年2月所說的:「我們(美國)有約50%的世界財富,但只有6.3%的人口。我們今後真正的任務是設計一種國際關係模式,這將使我們能夠繼續保持這種差距」。當然,在這個時候,美國的歐亞的盟軍和敵人正在遭受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的可怕影響。 

在他們獲得前所未有的權力和地位下,美國的規劃者制定了政策來塑造他們所期望的戰後世界,從經濟角度來看,這是一個全球跨越的資本主義秩序,使全人類完全依靠美國生活。1941年底,美國是第一個使用現代意義上的「經濟一體化」這個術語(將不同的經濟體組合成更大的經濟區域)。

到了1948年,「經濟一體化」越來越頻繁的在美國文件和演講中出現。美國經濟合作總署署長保羅·霍夫曼在1949年的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演講中最為明確的使用「經濟一體化」這一術語。

正如《紐約時報》所說:「霍夫曼先生在演講中使用了「整合」這個詞十五次,幾乎每講一百個字就出現一次。很少有歐洲政治家曾經用過馬歇爾計劃來描述歐洲經濟應該怎麼樣。有人指出,歐洲國家同意馬歇爾計劃所作的承諾中並沒有包括這一術語或目標。因此,歐洲人似乎認為,「一體化」是一種美國學說,它被疊加在馬歇爾計劃之中。」

雖然全球化的意識形態有悠久的歷史,但是在二十世紀末期,全球主義就成了一個主要的相關意識形態。隨著這些意識形態的固定,以及各個全球化的議程加劇,它們有助於鞏固一種連貫全球的想像力。在一些著作中,曼弗雷德·史泰格和西雪梨大學政治學教授保羅·詹姆斯從四個層面的變化中理解了這個過程:改變思想、意識形態、想像力和本體。

政治學

政治學是一門社會科學學科,以研究政治行為、政治體制以及政治相關領域為主。在西方,政治學在學術領域裡的研究也被稱為政治研究、政治科學、或只有政治兩字。政治學意味著在學術上的研究領域,政治研究則代表了更廣泛的研究領域。 

對政治研究由於政治學家們對政治過程牽涉而變得更為複雜,他們提出的學說常成為其他評論家理想中的政治框架,例如記者、特殊利益集團、政治家、和選民們對議題分析以及選擇。政治學家可能成為某些特定政治家的顧問,甚至自身投入政壇擔任公職。政治學家們也常在政府部門裡工作,或替某些政黨工作。他們也有可能參與非政府組織或其他政治運動。受過政治學教育和訓練的人也可能具有商業企業和團體所需要的經驗及價值。智庫、研究組織、以及和民意測驗及公共關係有關的私人企業也可能雇用政治學家。以美國為例,政治學家被稱為「美國問題專家」(Americanists),專注於各種數據如選舉、輿論和公共政策(如社會福利的改革)、國外政策、美國國會權力、和最高法院在一些議題上的立場等等。

當代政治學家們專注研究社會上對決策權力的轉移和分配,以及政治的制度和其所扮演的角色—包括一般的政府和國際組織、政治行為和公共政策。他們藉由檢驗許多因素來評估治理和特定政策的成功性,包括穩定性、司法、物質財富、以及和平。一些政治學家試圖分析政治來追求進一步的實證科學題材。其他的政治學家則以基準的題材分析政治,以提出特定的政策建議。

國家學派認為政治本身是一種國家活動,因此政治學是研究國家現象的科學。而以大衛·伊斯頓為首的政治學者則認為政治學的研究對象是權力(power)與權威性的價值與利益分配,這種觀點對於後來的政府研究以及多元主義的發展都有極大影響。另外一個影響較大的觀點是,認為政治學是研究人類社會的政治關係的科學。也有人認為政治學的研究對象是公共事務。而《布萊克維爾政治學百科全書》則認為政治學的研究對象是政府與公共政策。

傳統的政治哲學研究政治問題主要從哲學思辨的角度,從形而上的角度探討政治生活中的最高準則,民主、正義、自由、平等等價值取向和相應的政體設計是其研究的重點。大多數政治學家一般先通過先驗設定抽象出一個普遍化的人性,然後通過邏輯推演設定出一套符合人類至善生活的最高準則,再根據這個準則設計出相應的政治制度。

政治學和比較政治以各種方法研究不同的政府形式間的差異。以美國和加拿大為例,還會包括對於當地區域的研究;也就是對於特定州、省或行政區域的研究。政治理論包含了針對政府、意識形態、政權、政治運動、以及政治哲學的問題的基準研究。 

國際關係專注於研究國與國之間的關係,最近也開始研究跨國的議題如自然環境、人口走私、貿易、社會運動、生產過程的分工、以及對恐怖主義的打擊。

政治與經濟間的複雜關係則反應在政治經濟學的領域裡,政治經濟學家們試著理解經濟架構和理論與政治間的關係。政治社會學研究政治與社會之間的互動關係。生物政治學研究生物學上的人與其政治行為的關係。政治地理學從地理的角度分析政治現象。政治人類學從文化人類學的角度研究政治制度和政治行為。針對政治精英、政治行為、以及兩者間的互動的研究則是政治心理學的領域。 

公共行政研究公共政策的實行、決策、和結果。試圖解釋政治架構所扮演的角色、官僚政治、和利益集團對公共政策的影響,以及實體的公共世界執行政策的成果。

1980年代以來,美國興起了新制度主義學派,重新強調制度主義的研究路徑,注重研究制度的動態運動對政治活動的影響,尤其是制度與行為和觀念的關係。作為對行為主義的反動,新制度主義認為從個體出發從而研究整體的觀念是錯誤的,整體並不是個體的簡單相加。其主要流派有: 

理性選擇制度主義:採取了理性選擇理論的方法,但認為其不夠現實,因此認為政治研究的核心是既定製度約束下個人尋求利益最大化的過程,以及制度對個人選擇過程的影響。

歷史制度主義:從歷史分析的角度,分析既定社會制度對其歷史發展道路的影響。認為在一定歷史發展中形成的穩定的制度是推動歷史沿著某條道路前進的重要因素。

社會學制度主義:將特定社會的文化結構也看成是既定的社會制度,認為個體的政治行為不是自身的偏好,而是受到既定社會制度的制約。特定製度的採納不一定是效率問題,更大程度上是體現了既定文化下的合法性問題。合法性與社會適應性是其研究重點。

政治性宗教是現代政治學的概念,特指得到強大文化和政治力量支持的、勢力幾可比肩國教的政府性意識形態。在理論和實踐上,政治性宗教都頗類國教。在政治性宗教主導的國家中,政治性宗教和基本政治制度(如議會和選舉)一道享有某種神聖的地位,並為政權提供倫理學、價值觀、神話、符號、儀禮和國家曆法等方面的支持。政治性宗教一般與已存的傳統宗教角逐影響力,並在可能的情況下取而代之。同強調社會團結、保守色彩較濃的公民宗教相比,政治性宗教帶有更為極端的變革性色彩。在學界之外,政治性宗教的概念往往遭到不同程度的誤用。

金錢政治是形容被金錢消極影響、操縱的政治,狹義上通常被用於特別指代政治獻金無法被有效規範的民主國家或地區之政治問題。政治獻金是民主政治中比較常見的現象,其本意是向社會募集資金以支撐競選等政治活動,有政治獻金制度的民主國家或地區通過修訂法律對政治獻金進行了詳盡的規範。然而由於複雜的現實情況和法律漏洞,掌握大量資金的個人或財團通過金錢消極影響和操縱政治,形成「財界-官僚-政界」三位一體體系,使得少數富人擁有了比絕大多數人更大的影響力,民主淪為有錢人的遊戲,引發金錢政治問題。金錢政治的概念與黑金政治、官商勾結、腐敗、賄賂有重疊,但後三者指代範圍不局限於有政治獻金制度的國家或地區。

新世界秩序(New World Order)是一項關於極權主義世界政府的陰謀論。此理論認為,世上有少數權力菁英階級組成的秘密集團、影子政府與其密謀的全球主義議程在幕後操控世界,其最終目的是建立一個威權主義的世界政府,取代現今的主權國家或民族國家體制來統治世界,這項計畫稱之為「新世界秩序」。藉由一個包羅萬象的政治宣傳來建立新的意識形態,讓人類相信成立新世界秩序政府才是歷史的進步。因此,許多有影響力的歷史和當代人物,被該理論認為是透過許多掩護機構來操縱重要的政治和金融事件,並使全球的金融體系發生系統風險,作為逐步實現統治世界的陰謀。 

在1990年代以前,「新世界秩序」陰謀論僅限於兩個美國的反殖民主義:「愛國者運動」與基督教基要主義運動中關於世界末日和敵基督的理論。諸如麥克·巴肯和奇普·伯利特般的懷疑論者都觀察到,右派民粹主義主張的反「新世界秩序」、反菁英主義、拒絕現有的政治共識等政治哲學,不僅有許多知識分子接受,而且滲透到流行文化中。在20世紀末,全球壟罩在千禧年主義、人們積極的準備面臨世界末日的預期心理下,這項理論更加盛行於民間。2013年,根據公共政策民調基金會所做的電話調查顯示,有接近三分之一的美國民眾相信有一個隱密的權力菁英團體正在推動一項全球性議程,以及「新世界秩序」陰謀論的真實性。

自1970年代後期以來,來自其他適居行星或平行空間的外星人(例如小灰人)已經入侵地球、以及來自地心的地內生命已經出現於地表上的說法,逐漸成為「新世界秩序」陰謀論的重要內容之一。提出相關理論的專家包括美國作家斯坦·德奧、米爾頓·威廉·庫珀和英國作家大衛·艾克。庫珀表示,光明會為了自己的利益而積極與外星人合作。美國總統約翰·甘迺迪因為試圖曝光外星人接管地球的過程,成為光明會暗殺他的主因。 

大衛·艾克的理論核心是一個稱為「蜥蜴人」的外星種族控制著地球,牠們可以變形為人類模樣,並可藉由改變振動頻率讓人類的肉眼看不見牠們。蜥蜴人多年來已經擔任政府領域和娛樂圈的重要人物(包括美國總統小布希、英國女王伊莉莎白二世、音樂家克里斯托佛森、歌手蕾哈娜)。這些冒充人類的外星種族組成了秘密組織「巴比倫兄弟會」,控制著人類的五感,推動人類走向全球法西斯主義國家:「新世界秩序」。他也認為月球是一個人工建築,被放在這個位置的目的是用來控制地球,即「月球矩陣」。

他解釋:“月球矩陣是來自月球的廣播頻率,它創造出一個次級實相,人類感官在持續解碼這個實相。月球的廣播頻率使人類具有『蜂巢意識』,將我們極大的壓制在低意識中,就像是被設定到系統默認的狀態,難以思考也難以察覺真相。”

這些陰謀論的共同主題是外星人在人類之間生活了幾十年、幾百年甚至上千年,但是一個由政府秘密機構組成的黑衣人單位強制掩飾了真相,使得公眾對外星生命入侵的情形一無所知。這些外星人受到物種主義和帝國主義的啟發,一直秘密操縱人類社會的發展和變化,以便更有效的控制和利用人類。在一些理論中,外星滲透者已經變形為人類樣貌、在人類社會中自由活動。同時在政府、企業和宗教機構中控制著頂端的重要職位,並且現在處於接管世界計劃的最後階段。 

美國一個代碼為MJ-12的神秘政府機構經常被想像為進行通敵合作的影子政府,美軍與外星人達成協議,允許外星人綁架人類,在51區自由開發、試驗、發展和測試軍用飛碟,以協助美國實現全球主導地位。懷疑論者則主張不明飛行物的心理社會假說,認為「新世界秩序」陰謀論之所以和外星飛碟陰謀論融合,不僅是因為時代對政府的廣泛不信任和公眾對外星假說的歡迎,而且也包括極右派和幽浮學家聯手抵制政府的影響。雪城大學教授麥克·巴肯指出,這種趨勢發展的唯一積極面是,如果外星人被確認是陰謀統治世界的主導者,共濟會、光明會、猶太人等陰謀論的矛頭將會被屏除或獲得開脫。

反科學和新盧德主義陰謀論者在他們的「新世界秩序」陰謀論中強調科技預測。他們推論,全球權力菁英是反動現代主義者,他們追求超人類主義的開發議程,並使用人類增強技術,使自己成為後人類統治階級。從加速變化到技術奇異點 — 理論化的未來不連續點,如果當事件以這樣的速度加速,一般沒有經過增強技術改造的人類,將會無法理解他們周圍世界中發生的快速變化。陰謀論者擔心,最終的結果將是一個《美麗新世界》的出現,就像反烏托邦,一個「美麗的新世界秩序」 — 或人類的滅絕。 

2011年,一位光明會爆料者唐納·馬歇爾在網路上貼文表示,在加拿大西部有一座位於地底的「克隆中心」,許多政商領袖與演藝名人都經常在那裡聚會,並且濫用複製人技術取樂,這種情形自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就開始了。他表示曾見過許多英國王室成員(如伊莉莎白二世、菲利普親王、查爾斯王子)、演藝圈名人(如惠妮·休斯頓、布萊德·彼特、安潔莉娜・裘莉、布蘭妮、瑪丹娜)、教宗(本篤十六世、方濟各)以及政治人物(比爾·柯林頓、希拉蕊·柯林頓、格達費)等,都到克隆中心參加聚會過。 

2014年起,美國饒舌歌手B.o.B在他個人的推特網頁上發表多則關於複製人的言論,例如「複製人不會作夢、不會變胖,也不能長頭髮」、「每當你看到某個名人胡亂發瘋 = 克隆中心」、「每年有數百萬名兒童失蹤 = 克隆中心」、「當一個健康的名人突然中風或心臟病發 = 克隆中心」、「注意到有刺青或穿耳洞的名人,突然刺青神秘的消失 = 克隆中心」、「這些外星人綁架並不是外星人生物工程的一部分...它實際上都送往克隆中心」。美國女歌手提拉·特基拉也在2016年於個人的推特網頁上表示:「2012年我死後,被內嵌晶片的複製人取代,2013年後啟用」。 

英國《每日郵報》報導,前美國國務卿希拉蕊·柯林頓曾在訪談節目上自曝是在帕羅奧圖被製造出來的機器人,她說:「人們以為是比爾·蓋茲或史提夫·賈伯斯製造的,但不是。」、「製造我的男人沒有說他是誰,那個男人在編程我的時候,跟我說已經丟了藍圖,不會再製造了,但是我看過許多跟我一樣不出汗的人,以及其他跡象,我想也許那人製造了一個機器人新種族。」、「但是這段話你們要剪掉,不能告訴任何人這些事,這是我們的秘密」。

有陰謀論者認為,希拉蕊事實上已經死於1998年,並由複製人繼承她的身分。在2016年競選美國總統期間,由於她同時在兩個不同地方現身,使得該陰謀論更加熱門。許多記者和學者開始研究她歷年的臉部特徵,並且還有爆料消息指出,老布希總統前後由34個複製人擔任、柯林頓總統前後由21個複製人擔任。一些民主超人主義者,如美國三一學院的社會學暨生物倫理學家詹姆斯·休斯,他便強烈反對小布希總統生命倫理委員會和美國企業中許多有影響力的成員濫用人類增強技術,並呼籲簽署「禁止進行複製人和種族工程技術」的國際條約。此外,他認為陰謀論者低估了超人類主義運動的真實情況。

2017年,在第45任美國總統唐納·川普就任後,因為政治局勢緊張,深層政府一詞受到各界的大幅討論。川普的白宮幕僚表示,美國的深層政府正在破壞川普的總統職權,川普的支持者也頻繁使用這個術語,來指情報機構官員和行政部門官員透過消息洩漏或其他內部手段干預國家的政策。

根據《華盛頓郵報》的報導,美國總統顧問史蒂芬·巴農表示:「深層政府對川普擔任總統職務具有直接威脅,主流媒體已經受到企業主義和全球主義控制,他們力抗川普的經濟國家主義,會拚命的打擊川普。美國九成媒體由六家企業控制,等於把極大的權力交付於極少數人之手。媒體人員則是是大機器裡的小齒輪,是受新聞學院洗腦的前線步兵。」

根據RT電視台的報導,前中央情報局分析師賴瑞·強森表示,華府的內部人士,包括中央情報局局長、國家情報總監、國家安全局的某些資深人士應該被革職,他們正試圖擊垮川普的總統職權。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中國研究中心理事會主席周天瑋也說:「無論民選政務官員怎麼換,鐵打的營盤其實自成一國,自有一個難以撼動的內部體系,讓民選官員無可奈何。華府的永久勢力包括聯邦常任官僚、情報機構、軍方、國防承包商、遊說集團和媒體新聞界等等,在若干程度上已經近似封建特權。」

川普總統自己也公開呼籲人民支持他,表示深層政府正在操縱美國政權,並批評主流媒體散播假新聞,積極的與他作對。美國極右派媒體布賴特巴特新聞網質疑情報機構考慮發動政變,且主流媒體早已淪為企業打手,美國政府遭到力挺全球主義的深層政府操控。

美國前共和黨議員助理麥可·洛夫格倫在著作《深層政府:憲法的隕落及影子政府的崛起》中,將深層政府定義為「一個混合政府部門、金融巨頭和工業巨頭的集團,它是國家安全和執法機構的混合體:美國國防部、美國國務院、國家安全局、中央情報局、美國司法部、美國財政部和美國外國情報監控法院等,並受到銀行家、遊說集團、國防承包商和矽谷的支援。它們以稅收為基礎,不受《美國憲法》制約,也不受白宮的影響,逍遙法外。它們能夠有效的控管美國,而無需經過民主,也無須透過正式的政治程序。」

美國右派民粹主義越來越流行的陰謀論是,美國外交關係協會及其在墨西哥和加拿大的盟友提出的北美聯盟和北美共同貨幣將是實施「新世界秩序」的下一個里程碑。陰謀理論認為,一群隱密、幾乎不曾出現在公眾面前的國際菁英正在計劃用一個跨國政府取代美國聯邦政府。因此,陰謀論者認為,墨西哥、加拿大和美國之間的邊界正在被一群全球主義者鬼祟的抹去,這些全球主義者的最終目標是用歐洲式的政治聯盟和歐盟式的官僚機構,取代華盛頓、渥太華和墨西哥城的國家政府。 

懷疑論者認為,北美聯盟只存在於每年發表的一千份學術(或政策)文件中所提出的一項建議。它倡導對社會、經濟和政治問題採取理想主義,但最終只是不切實際的做法。 其中大部分文件都只是在政府部門裡傳遞,最終被國會辦公室的基層員工遺棄和忘記。然而,這些文件中有一些成為陰謀思想的基石,並形成各種無根據的仇外恐懼基礎,特別是在經濟焦慮時期。

鑑於國家政府和全球機構已經證明,各個民族國家無法解決超出能力的世界性問題,一些批評「新世界秩序」陰謀的政治學家,如馬克·C·帕特里奇認為,地區主義將是在未來幾十年的主要力量。圍繞區域中心的力量如:圍繞布魯塞爾的西歐、圍繞華盛頓特區的西半球,圍繞北京的東亞和圍繞莫斯科的東歐。由於隨著時間的推移,歐盟、上海合作組織和二十國集團將更具有影響力。因此,問題不在於全球治理是否會逐漸浮現,而是這些區域強權將如何相互影響。

據陰謀論網站collective evolution聲稱,前中央情報局秘密探員大衛·史蒂爾表示:「大多數恐怖分子是假旗恐怖分子,是由我們自己的安全部門製造出來的。在美國,我們所遇到的每一次恐怖攻擊事件都是虛假的旗幟,也是聯邦調查局安排線人去執行的」。前美國陸軍軍事情報和公共事務官員艾瑞克·梅說:「執行虛假旗幟攻擊最簡單的方法是設置一個模擬攻擊的軍事演習。正如我將在下面詳細介紹的,九一一襲擊事件和倫敦七七爆炸案的肇事者 — 正是美國和英國政府,實際上各國政府的襲擊事件都被歸咎於『恐怖分子』的責任。」

2016年,據美國猶他州官員表示,由於猶他數據中心的存在,該州的網路系統每天遭遇的網絡攻擊超過3億次。他們發現針對猶他州政府的網絡攻擊數量在過去六年中呈現指數型增長。而六年之前,猶他州網路系統每天遭遇的網絡攻擊極少超過2萬5千次。

政治是由各種團體進行集體決策的一個過程,也是各種團體或個人為了各自的領域所結成的特定關係,尤指對於社會群體的統治,例如統治一個國家,亦指對於一國內外事務之監督與管制。狹義來說,這個詞多用來指政府、政黨等治理國家的行為。然而社會學家也用來指涉包括各種利益機構、學校、宗教機構在內的相互之間的關係。 

從人類社會學來講,政治是人類社會中存在的一種非常重要的社會現象,它影響到人類生活的各個方面。這個社會現象非常複雜,因而在不同歷史時期、不同文化、不同語言,以及從不同學科角度,不同的學者對他的論述也不相同。而且政治內涵的本身也在不斷的變化,因此對政治的闡釋也充滿了爭議,始終沒有一個確切公認的定義。政治學是專門以政治為研究對象的一門社會科學,研究政治行為的理論和考察權力的獲得與行使。

「政治化」的圖片搜尋結果

台長: 幻羽
人氣(634) | 回應(0)| 推薦 (17)|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圖文創作(詩詞、散文、小說、懷舊、插畫) | 個人分類: 塵弦禪音 |
此分類下一篇:*末日時鐘的指針又向前撥動*+【人類戰爭-核子武器】
此分類上一篇:【 人 】~續~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