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9-11-30 11:09:36| 人氣881|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 中 國 宗 教 信 仰 ☆☆

推薦 7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 
中 國 宗 教 信 仰 
☆☆

中國宗教是指中國人的宗教信仰。 

據統計中國大陸上,中國人大多無宗教信仰或持無神論,佔73.56%;佛教徒15.87%;道教與中國民間信仰者7.6%; 基督宗教(包括天主教、東正教、新教等)2.53%,伊斯蘭教1.45%。經批准的宗教活動場所13.9萬餘處,宗教教職人員約36萬人,宗教團體5500多個,宗教院校100餘所。中國實行宗教與教育分離的原則,在國民教育中,不對學生進行宗教教育。


祖先崇拜

祖先崇拜是宗教的一種,但它不是有組織宗教。中國人自古就有祖先崇拜的習俗,即使是聲稱無神論者的人也幾乎沒有不拜祖的,但是宗教統計中往往僅僅統計有組織宗教,因此,僅僅拜祖的人往往會被當做無神論者。 

道教

道教,屬於一種一元泛靈信仰。道教的創世觀認為「道」是宇宙萬物的本原和主宰,無所不在,無所不包,萬物都是從「道」演化而來的,即所謂「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道教相信眾生皆有靈,皆可通過修煉成仙,則神仙皆來自人間,眾仙皆是人通過「道」衍化而成。道教並無所謂最高神祇,「三清」只是世界的原始形態。道士通過修煉去脫離塵世,成為擁有各種法力的神仙,最高修為者也可以達到天尊,所以眾多道教神仙在歷史上都是確有其人。道教否定唯一真神的存在,其理想境界不同於佛教所説的涅槃,又沒有印度教的階級觀念。道教的神仙都是長生不老,並且可以隨意變化形態,有能力存在於凡人無法抵達的仙境之中(洞天福地)。道教的理想世界是世俗的,相信得道的神仙會返回人間,並使用法術濟世。 

早期道教有巫覡宗教的色彩,如聞一多在《道教的精神》一文中曾指出:「我常疑心這哲學或玄學的道家思想必有一個前身,而這個前身很可能是某種富有神秘思想的原始宗教,或更具體點講,一個巫教。這種宗教在基本性質上恐怕與後來的道教無大差別,雖則形式上盡可截然不同。這個不知名的古代宗教,我們可暫稱為古道教。」。道教形成於公元兩世紀。早在戰國時期就有方仙道興起,到西漢讖緯之學盛行,出現黃老道。道教一般以東漢末年五斗米道的張道陵為道教的創立者。五斗米道以老子為先師,基本經典是《道德經》和張陵編寫的『老子想爾注』,以長生不老或成仙為其最高目標。其道術主要是通過章表,符咒招神驅鬼,以及行氣、導引等。主要活動在成都周圍,也可能在少數民族中傳播。許多學者認為五斗米道與當地少數民族所盛行的巫術有很密切的關係。道士能替信徒上章向三清、玉帝、三官等神,許願求福。至南北朝,道教派別多、各派教義戒律各不相同的情況仍舊。 



早年佛教為了傳入中國,曾依附道教,自稱是「浮屠道」,是道教其中一個分支,提出「老子化胡說」,指老子曾出關去過西域,到天竺收徒教授,有浮屠弟子合二十有九。《三國志·魏書》提到「浮屠所載,與中國老子經相出入,蓋以老子西出關,過西域,至天竺教胡,及浮屠弟子合二十有九。」。後來佛教坐大後,開始否認「老子化胡說」,並貶斥道教為「外道」。北魏道士寇謙之吸收佛教輪迴觀、業力因果、諸天地獄等概念改革道教教義,又仿照佛教戒律和法會儀軌托文太上老君制定了道教戒律和破地獄等部分科儀,廢除了「集體黃赤之術」、「交五斗米入道」、「男女合氣之術」等習俗與教理。經過宗教改革,北魏立道教為國教,標誌著國家承認了道教為統一合法宗教,甚至到唐朝時太宗皇帝尊崇老子為唐朝皇室之祖。道教在唐太宗與唐高宗的大力推行下,成為了唐朝的國教。金末元初全真道道士丘處機又一次宗教改革,仿照佛教五戒、八戒,和沙彌、比丘、菩薩三壇大戒,制定了五戒、八戒,和初真戒、中極戒、天仙戒三壇大戒,且規定清信士必須經受戒儀式、由一名道士主持授戒才能算作道教徒。全真道自此成為佛教化最深的道教派別,其神祇體系亦吸收了佛教菩薩,這些戒律也為全道教普遍遵守。 

道教與中國民俗文化和中國神話高度結合,有深厚的文化傳統和廣泛的群眾基礎。不少中國文化的組成部分都是源於道教,如功夫、算命、祖先顯靈、祈福。道教的養生術還繼承和發展了中國傳統醫學《黃帝內經》中經絡學等方面內容。此外,許多道教徒研習醫術,對於中醫學發展頗有貢獻,如葛洪、陶弘景、孫思邈等人,於中醫藥皆有所建樹。道教的煉丹術對火藥的發明有著重要的影響。許多漢族和一部分瑤族、壯族信奉道教。另外,道教的一些神仙如關公,在滿族、藏族等民族中有一定影響。道教徒活動的宗教場所,統稱為宮觀。中國共有道教宮觀九千餘座,乾道、坤道五萬餘人。 



巫覡宗教

 巫覡宗教傳統在於中國史前時代興盛並為原始宗教的開端,是一類涉及到診斷、治療與引發疾病等能力的傳統信仰及實踐,有時因為與靈魂的特殊的關係、或對靈魂的控制而造成人們的苦難。巫曾被認為有控制天氣、預言、解夢、占星以及旅行到天堂或者地獄的能力。 

苯教

苯教是西藏早期的古老宗教。苯教在早期居於絕對優勢地位,擁有參政、議政之權,其勢力甚大、信徒甚眾。在吐蕃軍隊出征的時候,也往往會有苯教巫師隨軍,通過巫術來提高吐蕃軍隊的士氣。赤松德贊繼位之後,為了加強王權,大力扶持佛教勢力,將佛教確立為國教並打壓苯教。赤松德贊這一政策遭到眾多大臣的反抗,但都以失敗告終。此後的數代贊普都延續了這一政策,赤德松贊和赤祖德贊在位期間,更是在政務九大臣之上設置「僧相」一職,將佛教僧侶地位置於世俗貴族之上。僧相強制推廣藏傳佛教,對苯教的打擊則是變本加厲。這使不少苯教信眾逃避到阿里、安多、康區等偏遠地區。為了苯教生存,苯教全面佛教化,苯教供奉起了佛教的佛、菩薩、金剛、明王,放棄以前黑色的教服,改成紅色黃色的袈裟,不再長髮披肩,跟佛教比丘一樣剃髮,成為藏密佛教的一支,但保留了一些教義和儀式規則(例如朝塔時以反方向進行,一般佛教徒以順時針方向進行),例如各派的活佛常常以轉世靈童傳承,苯教則是以宗教考試取得最高的法王、仁波切的地位。 

苯教的中心寺院是扎西梅日寺,位於西藏自治區日喀則地區南木林縣境內。苯教曾長期受到藏學界的忽視,近數十年以來才被國內外學者重視,並翻譯了大量苯教的歷史文獻和典籍。目前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宗教事務局將苯教與藏傳佛教一起歸屬到中國佛教協會之下進行管理。 

東巴教

東巴教是主要流傳在雲南納西族的宗教。東巴教起源於原始巫教,同時具有原始巫教和宗教的特徵,創立者為東巴什羅。經文講師被視為東巴什羅的傳人,因而稱作東巴,故名東巴教。東巴教為中國西南地區的納西族所普遍信奉。東巴教主要有祖先崇拜、鬼神崇拜、自然崇拜。宗教活動形式有祭天、喪葬儀式、驅鬼、禳災、卜封等。《東巴經》是東巴教的主要經書。 

薩滿信仰

薩滿教則主要分布於中國北方,早期的蒙古族、滿族等北方民族都普遍薩滿教信仰,至今仍殘留在蒙古族、滿族、鄂倫春族、鄂溫克族、赫哲族、達斡爾族、錫伯族和富裕柯爾克孜族等的中國北方少數民族的傳統之中。 



佛教

佛教自從東漢永平十年便傳入中國,但東漢、曹魏、蜀漢、東吳及西晉等政權明令禁止漢人出家為僧,那時的佛教還是胡人的宗教。但是也有少量漢人不顧禁令出家為僧。由於漢室禁教,早年佛教徒為了進入中國,曾依附道教,自稱是「浮屠道」,是道教其中一個分支,提出老子化夷。根據老子化夷說,佛教其實亦源出老子,與道教同源。  漢傳佛教成為現存佛教的三大分支之一。佛教經由兩條路徑傳入中國,一支由古印度經西域傳入中原地區,爾後傳入朝鮮半島、越南、日本等處,故漢傳佛教又稱北傳佛教。另一支則由南印度經海路傳至中國南方,為「南傳佛教」。 

漢傳佛教

大乘佛教的主要發揚傳系因為中國的影響,漢傳佛教將大乘佛教的教義傳播至朝鮮半島、日本與越南等地,並且影響了藏傳佛教。在實質上,漢傳佛教可以說是形塑大乘佛教面貌的主要力量之一,但有別於藏傳佛教之顯密並重,漢傳佛教的宗派以顯宗為多。日本佛教自唐代傳入,為純正漢傳佛教。越南亦從公元2世紀從中國傳入大乘佛教,也是北傳佛教國家之一。在李朝,朝廷把佛教定為國教,各代國王都推崇佛教,甚至出家為僧,導致大量僧人湧現,處處皆寺的局面。由於確立了僧團制度,在各地都有專門負責教門公事的機構。朝鮮半島佛教是在公元4世紀從中國傳入的。 

藏傳佛教

藏傳佛教,或稱藏語系佛教,是指傳入西藏的佛教分支。藏傳佛教於13世紀開始流傳於蒙古地區,至今蒙古族、土族、裕固族等民族,仍多信奉藏傳佛教。近現代,藏傳佛教逐漸流傳到世界各地。藏傳佛教,與漢傳佛教、南傳佛教並稱佛教三大體系。藏傳佛教是以大乘佛教為主,其下又可分成密教與顯教傳承。雖然藏傳佛教中並沒有小乘佛教傳承,但是說一切有部及經量部對藏傳佛教的形成,仍有很深遠的影響。藏傳佛教始於松贊干布時期,自寂護論師傳入大乘佛教及隨瑜伽行自續派,蓮花生大師來到西藏,制服了外道(苯教),逐漸建立了密教的基礎,此一時期稱為前弘期。此後經過朗達瑪滅佛的波折,佛教經過滅佛運動的破壞後重新振興,並逐漸形成了寧瑪、噶舉、噶當、薩迦、格魯、覺囊等各派的傳承,此一時期稱為後弘期。在宗喀巴大師創格魯派,成為藏傳佛教的主流後,在西藏出現了政教合一的特殊局面。



阿伯拉罕諸教

唐代景教

最早在唐朝時期以起源於今日敘利亞的景教(東方亞述教會)傳入中國,也就被視為阿伯拉罕諸教中,最早進入中國的教派,635年至845年即有傳教士來華,唐朝時曾一度在長安興盛,並在全國都建有「十字寺」,但多由非漢族民眾所信奉。 

元代也里可溫教

也里可溫教是元代時對於阿伯拉罕諸教各派的總稱,文字紀錄見於《元史》之中,「也里可溫」一詞歷來史家均不明其義,直至歷史學家陳垣於1917年作《元也里可溫教考》,明確指出「也里可溫」即「敬拜耶和華者」,也里可溫教為元代傳入之阿伯拉罕諸教一事,亦正式被中國史學界確實。 

天主教

13世紀時,蒙古西征,羅馬教廷遂於1245年至1253年間,向蒙古帝國派出多明我會及方濟各會的宣教士。1254年,方濟各會宣教士呂柏克(魯不魯乞)有一機會到達上都和林向大汗蒙哥宣教,但未能成功説服大汗歸向羅馬教廷。 

1266年,元世祖忽必烈請馬可波羅之父及叔父返回羅馬,並向羅馬教廷提議派遣一百名宣教士前往中國,然而最後只有二人自願前往,且皆在未抵達中國前折返。及至1289年,羅馬教廷再派方濟各會宣教士孟德高維諾前往蒙古帝國。1293年,宣教士孟德高維諾到達元大都拜見忽必烈,並獲准在蒙古帝國宣教,由是開始了羅馬天主教(當時稱也里可溫教)在華傳教的歷史。孟德高維諾亦把新約翻譯成蒙古文。1328年,羅馬天主教宣教士孟德高維諾死於中國,當時全中國有羅馬天主教信徒三萬人。得到元庭之准許終元一代,方濟各會不斷派宣教士來華宣教。及至1368年,朱元璋建立明朝,也里可溫教亦隨著蒙古帝國在中國統治的結束而在中國消聲匿跡。 



在明朝早期,羅馬天主教在中國的傳播完全停止。直至明中葉,在葡萄牙人在澳門的關係下,多明我會及方濟各會才重新出現在中國。直至十六世紀,耶穌會重啟羅馬天主教在華傳教事業。1583年,羅馬天主教耶穌會傳教士利瑪竇、羅明堅來到肇慶傳教,1601年傳教士開始接觸北京及沿海地區,其中亦包括臺灣。 

基督新教

1723年,清雍正禁教。1807年清朝時,英國基督教倫敦布道會傳教士馬禮遜來廣州傳教。1854年英國基督新教公理宗傳教士戴德生來華,深入中國內地傳教,創立中國內地會,並成為基督新教在中國的最大差會。


戴德生(1832年5月21日-1905年6月3日),原名詹姆斯·哈德森·泰勒(英語:James Hudson Taylor),英國基督新教公理宗來華傳教士,中國內地會(今海外基督使團)創辦人。戴德生在華51年。他創立的差會(傳道會)差派了超過800名傳教士及建立了125間學校,並在中國帶領一萬八千人歸信基督教,在十八省成立了三百多所由五百多位本地助理參與的傳教站(stations of work)。 

戴德生以他對中國文化的敏銳,對傳教的熱忱而聞名。他也在只有很少的傳教士穿唐裝的時代已穿起中國服裝。在他領導下,內地會成為一個突出的非宗派差會,從所有基督教團體和勞工階層、單身女性、不同國籍的個人吸納成員。由於內地會的反鴉片貿易運動,戴德生被西方視為19世紀以來最矚目的來華歐洲人。

歷史學者褟嘉路得(Ruth Tucker)總結其一生:
自使徒保羅以後,能夠心懷『廣大異象,而按部就班』,將福音昔傳如此廣袤疆域的人,十九世紀來,首推戴德生為第一人。 



伊斯蘭教

伊斯蘭教於公元七世紀傳入中國。伊斯蘭教是回族、維吾爾族等10個少數民族群眾的信仰。在中國,伊斯蘭教由於多被回族信奉,也被稱為回教。伊斯蘭教在最初期即已從阿拉伯傳入中國,最早的紀錄是於大約公元七世紀中葉唐高宗時,穆罕默德的舅父賽義德·本·阿比·瓦卡斯作為使節出使中國,至今有一千三百多年的歷史。伊斯蘭教的入華路線有兩條,一條是自西亞、中亞,經陸上絲綢之路,從西北的敦煌傳入;另一條是自西亞、北非、東非,經海上絲綢之路,從東南的廣州、泉州傳入。中國的伊斯蘭教主要是遜尼派。而中國的伊斯蘭教教派,舊教為虎夫耶,與新教哲合忍耶、尕德忍耶、庫布忍耶合稱四大派別。



伊斯蘭教(阿拉伯語:الإسلام, al-’islām‎)又稱回教、清真教、天方教,是以《可蘭經》和聖訓為教導的一神教宗教,也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可蘭經》被伊斯蘭信徒(穆斯林)視為造物主阿拉命天使給其使者逐字逐句的啟示,而聖訓為造物主所差遣的最後一位先知穆罕默德的言行錄(由同伴們轉述收集)。伊斯蘭這一名稱來自《可蘭經》,源自閃語字根S-L-M,意為「順從(造物主)」;實際上穆斯林(伊斯蘭教徒)的名字也來自這個字根,意為「順從者」、「實現和平者」。 

信仰獨一且無與倫比的阿拉,並認為人生的唯一目的是崇拜或順從阿拉;伊斯蘭教認為阿拉在人類歷史長河派遣了眾多先知給全人類,歷代各個民族都有先知,包括易卜拉欣(亞伯拉罕)、穆薩(摩西)、爾撒(耶穌)等,先知穆罕默德是最後一位,可蘭經載有他所得的訊息。

伊斯蘭教的基本功修包括五功,是為「念、禮、齋、課、朝」,五功是穆斯林需要奉行的五個義務。

伊斯蘭教還擁有自己的一套宗教法律,該法律實際觸及生活及社會的每一個層面,由飲食、金融到戰事以及福利等各方面。 

在先知穆罕默德逝世後,伊斯蘭帝國持續擴張,佔據著大片的地區,促使哈里發國的誕生,傳教活動亦刺激更多人改信伊斯蘭教[2]。早期哈里發的宗教政策、穆斯林的經濟及商貿開拓及後來鄂圖曼帝國的擴張都使伊斯蘭教從麥加向大西洋及太平洋的方向擴散,形成穆斯林世界。  多數的穆斯林屬於遜尼派(素尼派)(75%-90%)及什葉派(10%-20%)兩大派別,另外兩派中均有人同時信仰伊斯蘭神秘主義。

伊斯蘭教是中東、中亞、東南亞主要部分及非洲的大部分的主流宗教。在法國、德國、中國西北部、俄羅斯西南部及加勒比地區都可找到龐大的穆斯林社群。穆斯林最多的國家是印度尼西亞,這裡居住著全球穆斯林總數的15%。南亞、中東及撒哈拉以南非洲的穆斯林分別佔全球總數的25%、20%及15%。皈依伊斯蘭教的穆斯林幾乎可在世界的每個角落都可找到。截至2010年,全球約有16億穆斯林,佔23.4%人口。在信徒人數上,伊斯蘭教是世界第二大宗教,被認為是世上增長得最快的宗教。

隨著與工業化國家的接觸,穆斯林通過經濟移民來到新的地區。許多的穆斯林以合約傭工的身分由印度、印度尼西亞移居到加勒比地區,使加勒比成為穆斯林人口比例最大的美洲地區。此外,都市化及在非洲的貿易增長使穆斯林在新的地區定居,又在這些地區傳播伊斯蘭教,結果使非洲撒哈拉沙漠以南地區的穆斯林在1869年至1914年倍增。自1960年代開始,經濟的蓬勃發展促進勞工移民到歐洲,使穆斯林移民顯著地增加,現在西歐國家的穆斯林人口大約有2,000萬。 

有越來越多的穆斯林知識份子不再把永恆不變的伊斯蘭教宗教信仰與過時的文化傳統習俗混為一談。自由派嘗試使宗教傳統與現代的世俗統治及人權規範共存。自由派的支持者認為解讀宗教經典的方法有多種,又強調有需要「在宗教事務上留有獨立思考」的空間。女權問題在現代有關伊斯蘭教的討論當中有很大的比重。 

中國在共產黨的文化大革命期間(1966-1976)關閉了許多清真寺,並禁止宗教活動。但是中國在改革開放以後,恢復了正常的宗教活動,伊斯蘭教在中國又興盛起來了。而在以前共產主義控制下,阿爾巴尼亞曾經是第一個正式禁止包括伊斯蘭教在內所有宗教習俗的國家。另外,在柬埔寨,約有15萬占族穆斯林在紅色高棉時期被極端的共產主義者殺害,由於穆斯林的獨特信仰以及紅色高棉仇視所有宗教信仰的政策。在土耳其,軍事政變推翻了伊斯蘭政權,政府建築物內禁止佩戴頭巾,突尼西亞亦同。阿富汗(塔利班)及伊朗的革命運動則將世俗政權推翻,建立了較極端的伊斯蘭政權。一些跨國的極端組織如奧薩瑪·賓·拉登的基地組織訴諸恐怖主義反抗西方的影響。 

穆罕默德·阿布都、賈邁勒丁·阿富汗尼及穆罕默德·伊克巴勒等伊斯蘭思想家意識到穆斯林社會落後於歐洲,他們呼籲要振興及活化伊斯蘭教的思想和習俗,以恢復穆斯林的尊嚴和高尚的地位。學者阿布·阿拉·毛杜迪則推動了現代伊斯蘭主義的發展。經常被封殺的穆斯林兄弟會等伊斯蘭組織提倡利用伊斯蘭教作為全面的政治操作方案。伊朗的革命推翻了世俗政權,建立伊斯蘭國。土耳其的伊斯蘭政黨正義與發展黨在民主制度下執政了超過十年,其他國家的伊斯蘭政黨在阿拉伯之春後的選情亦順利。1969年耶路撒冷阿克薩清真寺的縱火事件促使伊斯蘭合作組織的成立,該組織致力於促進穆斯林國家之間的全面合作。 

出於對伊斯蘭教的虔誠而出現的現象遍布全球。在許多地方,穿戴希賈布(頭巾)越來越普遍,支持奉行伊斯蘭教法的穆斯林比率亦增加。隨著越來越多的宗教資料以電子形式發放給穆斯林,他們能夠接收到足夠精確的訊息,不再倚賴淪為配角的教士。一些組織開始利用傳媒傳播伊斯蘭教,例如24小時電視頻道Peace TV。由於伊斯蘭教的價值觀切合非洲傳統的生活方式,許多專家都認同伊斯蘭教在東非和西非的增長超出其他宗教。



伊斯蘭恐怖主義(阿拉伯語:إرهاب إسلامي‎,ʾirhāb ʾislāmī)(Islamic terrorism),或稱為極端伊斯蘭恐怖主義,是團體或個人的伊斯蘭教性質暴力恐怖主義,動機多是以《古蘭經》的經文或源自聖訓的教誨為名目。伊斯蘭恐怖主義分子借鑒於古蘭經的經文和聖訓,把政治性質的暴力行為合理化。比較著名的是穆罕默德·奧馬爾的塔利班、奧薩瑪·賓拉登的蓋達組織及阿布·貝克爾·巴格達迪的伊斯蘭國。 

庫特卜的主張,被認為是當今伊斯蘭恐怖主義的主要來源,布魯斯·桑頓在《The Wages of Appeasement: Ancient Athens, Munich, and Obama's America》一書中認為伊斯蘭教與基督教和猶太教不同的是,《古蘭經》有多處經文支持穆斯林使用武力,對非信徒和伊斯蘭教的其他敵人戰鬥。法國社會學家奧利維爾·羅伊也認為伊斯蘭恐怖主義是通過宗教表達的,並稱「如果你殺人時什麼都不喊,只會被當地報紙報導,但如果你殺人時喊著『真主至大』,你將登上全國的頭條」


穆斯林恐怖襲擊頻發的非伊斯蘭國家

1.以色列 2.俄羅斯 3.菲律賓 4.泰國 5.中國 6.印度 7.奈及利亞

穆斯林恐怖襲擊的伊斯蘭國家 1.肯亞

台長: 幻羽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