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9-09-17 12:35:31| 人氣2,090|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現代主義 + 現實主義 + 浪漫主義 + 完美主義**

推薦 8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現代主義**

現代主義(英語:Modernism),從文化的歷史角度來說,是1914年之前的幾十年中,興起的新藝術與文學風格。藝術家為了反抗19世紀末期的陳規舊矩,轉而用一種他們認為感情上更真實的方式,來表現出大家真正的感受與想法。 

現代主義以科學為基礎,重視理性與邏輯,實驗探証。達爾文的進化論打破了人類特異於其他動物的觀點。弗洛伊德對自我的研究也為現代主義奠定了重要的理論基礎。 

有些人將20世紀區分為現代時期與後現代時期,有些人則認為它們是同一個大範圍時期的兩個階段。本文章是關於從19世紀末期和20世紀初期發展出來的運動。 

現代主義通常包含著集體主義跟個人主義的意識形態,講求集體跟個人功利性與共同體。現代主義也延伸了民族主義跟國際主義的內涵價值。

歷史

現代主義運動興起於19世紀末期,現代主義相信那些「傳統」形式的藝術、文學、社會組織和日常生活型態都已經過時,因此有必要將這些過時的東西掃除並且重新創造文化。現代主義鼓勵人們去重新檢視從商業活動到哲學等這些既存事物的每一個面向,找出在裡面有什麼東西是在「阻礙」進步,並且將那些東西替換成新的、更好的東西,來達到那些舊有東西原本希望達成的同樣目標。本質上,現代主義運動認為20世紀的嶄新現狀,都是具有永恆性及內在性的,因此大家必須調整他們的世界觀,接受這些新興而同時也是美好的事物。 

現代主義先驅

19世紀前半的歐洲發生了一連串的戰爭與革命,造成了一些思潮的形成,現在我們稱之為浪漫主義。浪漫主義重視個人主體經驗、崇尚「自然」的標準藝術主題、革命性與激進的表現方式、以及個人自由。不過到了19世紀中期,出現了一個這些思想的綜合體,相信是那些「真實的」東西支配了主體經驗。這種思想可以從俾斯麥的現實政治和哲學理念「實證主義」中,以及後來被稱為「維多利亞時期」中的文化準則裡找到。 

現代主義的開始:1870年—1914年 

起初的現代主義可以說是一種對於傳統的摒棄,轉而嘗試用一種基於現代的觀念和技術,用一種嶄新的視角去思考問題。因此,古斯塔夫斯自認為他是「現代的」作曲家,福樓拜曾經說過著名的「擁有完全現代的品味是至關重要的」。印象主義運動把摒除傳統看作是最重要的變革之一,現在看起來,這其實就是一種現代主義運動。在文學上來說,象徵主義者的變革極大地影響了現代主義的發展,最主要就是因為它對於感覺、感受的重視。在哲學方面,尼采和弗洛伊德等對於傳統的毀壞為這個變革的更進一步提供了重要的支撐:從基本原理出發,放棄原有的定義和系統。這一波變革基本上來說停留在19世紀的標準規範裡面,參與者經常認為自己是改革家而非革命家。 

從十八世紀九十年代開始,隨著改革的進一步推進,有一股思想開始認為應該把之前的標準規範完全放到一邊去。變化應該更加徹底,而不僅僅是只是按照當代的技術去校訂和修改過去的知識。與藝術上的這種變革相對應的有物理學上關於相對論的發展;內燃機和工業化的不斷結合;社會科學被應用在公共決策中。在二十世紀的前十五年中,一系列的作家、思想家和藝術家擯棄了傳統的方法來進行文學、繪畫、音樂等的創作,同樣,相同的做法在其他的領域裡也是隨處可見。選擇這種做法的人認為,如果實際事物的本身就具有可疑性的話,那麼用來限制人們處理這些事物的條條框框也就失去了它的意義。所以在藝術上也一樣,必須要有本質上的激進的改變。 

現代主義的全盛時期:1910年—1930年

此時代的生產模式符合現代主義講求的理性與最大功利性的目標。強調以標準、可預測、可計量、效率的生產理念。 

二十世紀初,亨利福特發明了世界上第一個配裝生產線,讓企業家足以實現以縮減大量成本卻又可以大量生產的機會。福特的生產線邏輯立刻被其他產業廣泛使用,揭開美國20世紀初的經濟繁榮時期。  生產線雖然達成了企業家的願望,但由於生產線是透過各個結點單一專業生產,再經由運輸連帶組裝的方式,造成工人產生無聊與厭倦,隨之產生心理異化的效果。 

1917年,俄羅斯帝國發生了布爾什維克革命,退出了第一次大戰。馬克思主義的興起引致俄國成為歷史上第一個共產國家,藉由人民公社和集體利益性的方式管理人民,同時灌輸人民為國護國的愛國思想,大大樹立起統治者的雕像與形象符號。這點符合現代主義性質的集體主義。 

韋伯依據社會行動的理想類型之理念,認為理性化固然可以使人類達到最大生產利益,同時達成世界的「除魅」;但是韋伯認為,集體功利主義的理性化與科層制會使得世界成為人類冰冷冷的「鐵籠」。 

1929年發生經濟大恐慌,顛覆了古典經濟學,賽伊所認為供給創造需求的理念。這是因為有效需求趕不上大量生產的緣故。換句說,這是有效投資比不上實質利潤而引發的經濟蕭條,間接影響了現代主義的意識形態。 

第二代現代主義:1930年—1945年

第二次現代主義,通常是指國家統治者透過集體利益性的方式,達到社會目標的實現。比起第一時期的現代主義,更講求權威階級對權力上,利用各種工具與手段使得人民除了為現有體系辯護的情況之外,更是遵從領袖崇拜的意味存在。 

此時代的統治者透過民族與擴張國家思想的結合,達到入侵他國與控制人民為手段。 

換句話說,這是一種「為了保衛國家、更是保衛與擴張民族」的動盪時期。 

德國

1933年,威瑪共和國開始名存實亡。工人社會黨(納粹)上台,希特勒透過人民選舉的方式成為德國總理。 

希特勒以令人讚嘆的演說獲得廣泛人民的支持,同時大大利用了當時的電視與大眾傳媒的方式,無不時刻對德國人民灌輸亞利安人主義與日耳曼優越等思想,藉此達到控制人民與建立起民族共同體的意識型態。同時刻,德國經濟工業實力也大大增加。 

歐威爾在1984一書裡的真理部是從納粹的文宣部獲取靈感的。 

美國執行新政

在美國,小羅斯福為了解決經濟大恐慌遺留的高失業率爛攤子,遵循凱因斯的總體經濟學之理念展開一連串的新政計畫。 

這是美國政府藉由大量支出國家財政換取經濟增長和降低人民失業率的政策。此時期的美國偏向社會主義的型態,符合現代主義追求功能性和集體性。 

蘇俄

1934年,史達林在蘇俄展開一連串的思想大清洗,創立了史達林主義並以列寧格勒改名為史達林格勒,也豎立起許多標雕像(最後這些雕像在20世紀末紛紛被推倒)強化自身統治的權力使得人民得以遵從國家與領袖崇拜。 

日本

在日本,19世紀末的明治維新使得日本成為亞洲第一個現代化國家,日本天皇重掌實權,並透過神格化和領袖魅力的意識形態,使日本人民開始萌生大東亞帝國的擴張思想。在1905年,日本大敗俄國,更加深了日本開始走向帝國的理念。 

義大利

第二次世界大戰 1937年,日本對中華民國(大陸)展開了一連串的奇襲,揭開了第二次世界大戰的鳴聲。  1939年,納粹德國入侵波蘭,歐洲戰場於是開始。 

各國基於保守主義的保守意識,而採取種族主義,展開幕尼黑會議,犧牲捷克的權利,希望可藉此平息德國的擴張心態。  之後納粹德國與蘇俄簽訂蘇德互不侵犯條約後,在西方戰線展開令人快速的閃電戰,在1940年佔領巴黎征服法國,並在法國南方創立傀儡維希政府。 

美國基於孤立主義,不參與歐洲戰場,直到發生珍珠港事變之後,同意加入盟軍,並在1944年6月6號,在艾森豪將軍的指揮下,從諾曼第登陸的方式解放法國。 納粹德國受到東西方戰線的夾擊,只在一年之內迅速被打敗撤退。 

1945年,希特勒自殺,德國被劃分東西德。同年8月15日,美國在廣島與長崎投擲兩顆原子彈,日本無條件投降。  第二次世界大戰是國家遵從感性化反而造成失控的結果。從剛開始各國的保守主義與民族擴張,領袖崇拜等可看出端倪,都是基於集體性利益與自身優越感所導致的悲劇。 

二次大戰後的現代主義:1945年以後

現代主義的目標

很多現代主義者認為,透過拒絕傳統,他們可以從根本上發現新的方法去創造藝術。 

其他現代主義者,特別是那些從事設計的人,具有更實用主義的觀點。現代主義建築師和設計師相信新技術使得舊的建築風格已毫無用處。Le Corbusier認為建築的作用應該是「為居住而準備的機器」,就像汽車是旅行的機器。正如汽車取代了馬,現代主義設計師應該拒絕從古希臘和中世紀繼承下來的舊風格、舊結構。從機器審美出發,現代主義設計師普遍拒絕在設計中採取裝飾性的圖形,轉而強調使用的材料和純粹的幾何形式。比如位於紐約,由密斯·凡·德羅和菲力普·強生共同設計的西格拉姆大廈(1956-1958)就成為了現代主義建築的原型。現代主義房屋、家具設計也普遍強調簡單、形式上的簡潔和開放式空間的內部,同時減少混亂(absence of clutter)。

現代主義顛覆了十九世紀公共和私人之間的關係:十九世紀,由於多種原因,公共建築向水平方向伸展,而私人建築強調垂直性——以便在有限土地上容納更多的私人空間。然而在二十世紀,公共建築通常垂直延伸,而私人建築反而向水平方向延伸了。當代主流建築仍然保留著現代主義設計的許多方面,儘管以前的許多成規已經讓位於更加隨興的裝飾、復古和空間的戲劇感。 

這樣的實用主義在其他的藝術中並沒有這麼重要。文學和視覺藝術中有些現代主義者挑戰觀眾的期待,以使他們的藝術更加鮮明或迫使觀眾讀者努力質疑他們的預想。現代主義的這個方面通常是對於十九世紀發展於歐美的消費文化的反應。製造商通過偏好和偏見進行銷售,而high modernists拒絕這樣的消費主義態度,以此瓦解常規的思維。藝術評論家Clement Greenberg在他的文章「Avant-Garde and Kitsch」中闡述了此理論。Greenberg將消費文化的產品稱為「劣俗品」(kitsch),因為他們的設計只是一位追求最大化的吸引力,因而放棄了需要技巧的特徵(difficult features)。對於Greeberg而言,現代主義是針對現代消費文化的商業流行音樂,好萊塢和廣告的反作用力。Greenberg將其與革命性的對資本主義的反對聯繫了起來。 

一些現代主義者確實將自己視為某種革命文化—結合了政治革命的一部分。其他人不僅拒絕常規政治和藝術,更認為意識上的革命比政治結構上的更重要。許多現代主義者視自己為非政治的。事實上也有觀點認為文學和藝術中的現代主義起到了排斥精英的通俗文化的作用。 

加泰隆尼亞的現代主義

西班牙的加泰隆尼亞現代主義(Modernismo catalán / Catalan Modernism)起源於新藝術運動,但獨具特色,和當時在英國被稱為「Modern style」或「Liberty」,在德國被稱為「Jugendstyl」。  

~~~~~~~~~~~~~~~~~~~~~~~~~~~~~~~~~~~~~~~~~~~~~~~~~~~~~~~~~~~~



                        **現實主義**


現實主義(法語:Réalisme ),又可稱作實在主義,認為在人類之中的認知,我們對物體之理解與感知,與物體獨立於我們心靈之外的實際存在是一致的。一般定義為關於現實和實際而排斥理想主義。不過,現實主義在博雅人文範疇中可以有很多意思(特別是繪畫、文學和哲學裡),還可以用於國際關係。 

在藝術上指對自然或當代生活做準確、詳盡和不加修飾的描述,又可稱為寫實主義,可比擬為中國工筆畫,與「寫意」相對。現實主義摒棄理想化的想像,而主張細密觀察事物的外表,依據這個說法,廣義的寫實主義便包含了不同文明中的許多藝術思潮。 

在視覺藝術和文學,現實主義是19世紀的一場運動,起源於法國。 

現實主義的藝術運動在歐洲迅速蔓延。 在義大利,現實主義主題由Gioacchino Toma,安東尼奧·羅塔和Giuseppe Pellizza da Volpedo承擔,而在米蘭,在下個世紀五六十年代之間,一群年輕的畫家將生活在存在主義現實主義的潮流之中,主題是 用現實主義打破思想方案馬里奧·巴爾迪。

十九世紀西方寫實主義運動的概念界定

1996年簡·透納主編的34卷本《藝術辭典(The Dictionary of Art)》中對寫實主義詞條——特別針對十九世紀西方寫實主義運動的概念與發展有較詳細的闡述。詞條編撰者、著名學者魯賓(J. H. Rubin)在開篇即認為:

「寫實主義是十九世紀中後期的藝術運動,它試圖以對當代生活無偏見的觀察為基礎,客觀的表現外部世界。寫實主義是自覺的民主主義,這主要體現在對題材、觀眾行為和社會階層的表現上,而這些內容在此之前都被崇高藝術認為毫無表現價值。」隨後作者對該運動在法國及其他國家發展的歷史、理論及批評回應進行了系統而又精要的概述。同時,他也承認:「關於寫實主義運動存在很多困惑,首先是因為其術語來源於幾乎任何藝術都包含的一個因素,其次是因為該術語所具有的多重內涵常常互相矛盾。在某些情況下,該術語還可以與自然主義概念相互替換。」 

2005年,作為最新出版的《新觀念史詞典(New Dictionary of the History of Ideas)》,魯賓同樣成為該詞典「Realism」詞條的編撰者,但對該詞條的界定與《藝術詞典》相比顯得更加詳細。魯賓認為:「寫實主義是十九世紀西方文化中的一場運動,宣稱以準確觀察為基礎,表現普通民眾以及他們的日常現實生活。他挑戰了數個世紀以來的傳統,即崇高藝術所追求的理想化圖繪形式與英雄題材。寫實主義的支持者認為其視覺真實就是畫家之「真誠」的象徵。

寫實主義通過其包容性以及普通民眾對圖像的易接受性——這些民眾對傳統並不熟悉但可以辨別「真實」——從而獲得某種民主的政治尺度。其道德訴求可以從進步論觀以及知識的經驗主義概念中窺知一二。普魯東以及孔德的論著中所涉及的社會理論以及科學認識論,在實證主義中得到融合。寫實主義藝術的領導者是法國畫家庫爾貝。他的出現變革了藝術的歷史。」

同時,魯賓也強調需要將作為一種觀念的「寫實主義」與作為一場運動的「寫實主義」區分開來,他認為:「寫實主義的藝術運動需要和「寫實主義」區分開來——後者是貫穿歷史大多數具象藝術的一個方面。一般來講,這個詞涉及到視覺寫實主義(形式或細節來源於自然,例如前拉斐爾派或照相寫實主義)、心理寫實主義(有時扭曲形式以表達情感,如表現主義)或錯覺主義(通過細膩的描繪技巧使想像的形式顯得逼真,如超現實主義)。

寫實主義與攝影術在1839年一同興起,後者為視覺寫實主義提供了新的標準,同時也是以科學技術回應藝術對寫實主義標準的追求。其後產生的自然主義,作為一種偏向科學探索同時淡忘政治選擇的術語,被小說家左拉以及藝術評論家卡斯塔納瑞加以推廣。」魯賓在此的闡述相對來說比較全面詳細,但作為定義又太長。

文學上的現實主義

現實主義是文學藝術的基本創作方法之一,其實際運用時間相當早遠,但直到19世紀50年代才由法國畫家庫爾貝和作家尚弗勒里作為一個名稱提出來,恩格斯為「現實主義」下的定義是:除了細節的真實外,還要真實的再現典型環境中的典型人物。(1888年4月初致瑪·哈克奈斯信)  在文學藝術創作中,現實主義是與浪漫主義並駕齊驅兩大思潮,其注重事實或現實;不受理想主義、臆測或感傷主義影響的客觀過程;客觀地而不憑感情地去處理思想和行動,反對一切不切實際或空想的性格...... 

繪畫上的現實主義

興起於19世紀的歐洲,又稱為現實主義畫派,或現實畫派。  這是一個在藝術創作尤其是繪畫、雕塑和文學、戲劇中常用的概念,更狹義的講,屬於造型藝術尤其是繪畫和雕塑的範疇。無論是面對真實存在的物體,還是想像出來的對象,繪畫者總是在描述一個真實存在的物質而不是抽象的符號。這樣的創作往往被統稱為寫實。遵循這樣的創作原則和方法,就叫現實主義。

與現實主義(或者大致可稱為具象主義)相對的概念是抽象主義。人們藉由感官知能接收訊息,加以分析組織,以自然為題材(例如自然風景或時事議題)用任何技法將其具體表現出來,但也因生長環境及認知不同,產生不一樣的經驗,這種組織過後的觀點差別,讓同個題材的作品有不同呈現。 

我們接觸的絕大部分繪畫作品,都是現實主義的,儘管有很多造型很誇張或者變形,甚至無法分辨所表達的對象,比如畢卡索的《亞維農的少女》,但是,這仍舊被稱作寫實主義的作品。真正抽象的作品並不多見,康定斯基和蒙德里安是現代抽象主義的代表。 

一開始有巴比松畫派中的「巴比松七星」,即七位隱居在法國楓丹白露宮附近巴比松村的畫家,他們熱衷於描畫自然風景和農村生活,其中最著名的是盧梭和米葉,盧梭專門描畫風景,米勒的農民畫樸實感人,「晚禱」、「拾穗的人」反映真實的農村生活。最著名的寫實主義畫家是庫爾貝,他反映底層人民的生活,如「碎石工」,他有一句名言:「我不會畫天使,因為我從沒有見過他。」他被選為巴黎公社的文藝委員。 

蘇聯十月革命後,不承認現代油畫是藝術,最推崇現實主義,所有蘇聯的畫家都自認為是寫實主義的,甚至將以前俄羅斯的偉大畫家列賓、蘇里科夫也攀附為現實主義的。 

蘇聯專家曾貶低中國畫的水墨山水,認為是抽象的,但參觀一次黃山後,才承認水墨山水是現實主義的,這是蘇聯人對繪畫的最高評價。 

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在文化大革命前也強調藝術必須是「革命現實主義與革命浪漫主義相結合的」,文革後繪畫才真正達到了百花齊放。 

戲劇上的現實主義

現實主義是現代戲劇的主流。易卜生是挪威最重要的劇作家,因開創現代戲劇的先河而被譽為「現代戲劇之父」。 

在二十世紀激烈的社會變遷中,現實主義能以對當代生活的掌握來吸引一批新的觀眾。一般認為現實主義是18、19世紀西方工業社會的歷史產物。狹義的現實主義是19世紀中葉以後,歐美資本主義社會的新興藝文思潮。 

國際關係現實主義 

國際關係現實主義是一種理論與實踐,關注民族國家之間的權力平衡,甚過理想或道德。與之相對的是「理想主義」......

~~~~~~~~~~~~~~~~~~~~~~~~~~~~~~~~~~~~~~~~~~~~~~~~~~~~~~~~~~~~



                          **浪漫主義**


浪漫主義(德語:Romantik;法語:Romantisme;英語:Romanticism)是開始於18世紀德國的藝術、文學及文化運動,發生於1790年工業革命開始的前後。浪漫主義注重以強烈的情感作為美學經驗的來源,並且開始強調如不安及驚恐等情緒,以及人在遭遇到大自然的壯麗時所表現出的敬畏。浪漫主義是對於啟蒙時代以來的貴族和專制政治文化的顛覆,以藝術和文學反抗對於自然的人為理性化。浪漫主義重視民間藝術、自然以及傳統,主張一個根基於自然的知識論,以自然的環境來解釋人類的活動,包括了語言、傳統、習俗。浪漫主義受到了啟蒙運動的理念影響,也吸收了中世紀文化復古的藝術成分。 

法國大革命和工業革命裡發生的事件和其背後的意識形態也影響了浪漫主義運動。浪漫主義致力於宣揚那些在他們看來被忽略了的英雄個人所達成的成就,它正當化了個人的藝術想像力,並將其作為最重要的美學權威之一,突破了對於藝術的傳統定義。浪漫主義對於歷史和自然題材的強烈訴諸,便是形成這種理念的基礎。

中文「浪漫」一詞來自「Romantic」,而「Romantic」和「Romance」的字根是羅馬(Roman、Roma),其原義實際上是指「羅馬或操羅曼語系民族式的」,後來其定義被狹義化為「羅馬或操羅曼語系民族式的激情」、一種對夢想的不斷追求和實現的情懷。在華語地區,「Romantic」最早被翻譯成「羅曼蒂克」,後來改為「浪漫」之後由於無法再追查其字源,其原義就被嚴重扭曲了,例如華人經常會將「浪漫」和「溫馨」混為一談,然而兩者本身意思上並不一樣。 

特色

在整體上而言,浪漫主義運動是由歐洲在18世紀晚期至19世紀初期出現的許多藝術家、詩人、作家、音樂家、以及政治家、哲學家等各種人物所組成。但至於浪漫主義的詳細特徵和對於浪漫主義的定義,一直到20世紀都仍是思想史和文學史界爭論的題材。美國歷史學家亞瑟·洛夫喬伊在他知名的《觀念史》(1948)一文中便曾試圖證明定義浪漫主義的困難性,一些學者將浪漫主義視為是一直持續到現代的文化運動,一些人認為它是現代性文化的開端,一些人則將它視為是傳統文化對啟蒙運動的反撲,也有一些人將它視為是法國大革命造成的直接影響。另一個定義則來自夏爾·波德萊爾:「浪漫主義既不是隨興的取材、也不是強調完全的精確,而是位於兩者的中間點,隨著感覺而走。」 

許多知識分子和歷史學家將浪漫主義視為是對於啟蒙運動的反彈,是一種對啟蒙時代的反思。啟蒙時代的思想家強調演繹推理的絕對性,而浪漫主義則強調直覺、想像力、和感覺,甚至到了被一些人批評為「非理性主義」的程度。

浪漫主義與音樂

在整體上,「浪漫主義」一詞在音樂領域是用以形容一段從大約1820年代至1918年為止的時期。當時的「浪漫」所代表的內涵與現代的定義並不相同,在1810年樂評家E.T.A.霍夫曼將莫札特、海頓、和貝多芬列為三大「浪漫作曲家」,而路易·史伯爾也曾以「好的浪漫風格」來形容貝多芬第五交響曲裡的其中一個段落。嚴格來說莫札特是古典時期的作曲家,而貝多芬則被視為是浪漫主義的開端。到了20世紀初期,由於主流音樂風格的大變,19世紀時期的音樂開始被人冠上「浪漫時期音樂」的稱呼了,後來的音樂史學上也都採取了這種區分法。   

現代對於浪漫主義音樂的研究重點包括了構成其音樂的元素—例如大量使用民間音樂,這也直接反映了當時浪漫民族主義的潮流。浪漫主義音樂的一些成分早在18世紀音樂裡便已出現,狂飆突進運動中展現出的強烈精神和情緒成為了歌德小說的先驅,而法國大革命時期也出現了一些帶有血腥而激情風格的歌劇,浪漫主義音樂便是在這時期開始顯現出其獨特的風格。洛倫佐·達·彭特替莫札特撰寫的歌劇劇本,搭配上莫札特譜出的獨特音樂,呈現出了一股帶有個人和自由特質的新音樂風格。浪漫音樂的世代將貝多芬視為是他們理想中的偉大作曲家—他撕碎並重譜了英雄交響曲,以抗議拿破崙皇帝的權威。在貝多芬的費德里奧中,他豎立了「救人質歌劇」這樣的典型歌劇劇本,這也是法國大革命時期一種音樂文化的表現,以讚揚那些在維也納會議年間期盼自由的所有激進文化人士。   

在當時的音樂文化中,浪漫音樂走上了開放的大眾路線,主要依靠敏感的中產階級觀眾支持,而非宮廷內部的人士贊助。公共的演出形式也塑造出了一波新的歌劇世代,大量音樂家以獨唱的方式登上舞台,最知名的包括了帕格尼尼和李斯特。 

貝多芬對於音調變化的大量使用也激發出了許多新的音樂形式和結構,讓它們成為音樂裡一個全新的發展領域。尤其是後來的鋼琴音樂和弦樂四重奏,都證明了音樂世界裡還有一大片尚未被開發的領域。身兼作家、樂評家、和作曲家的E·T·A·霍夫曼還曾主張樂器音樂可以比歌唱音樂還具有表達潛力,這個概念在當時被認為是不切實際的。霍夫曼自己既是音樂家也是文人,他鼓勵應該以音樂「有系統的」述說一個故事,許多大眾開始對此產生興趣,雖然他仍然遭到一些其他作曲家(如費利克斯·孟德爾頌)的批評。19世紀早期樂器科技的各種新發展—如鋼琴的鐵架、弦樂器的纏弦,都使樂器得以發出更高更廣的音帶、和更多的音色,另外也使演奏者能夠表現出他們個人獨特的技術層面。這樣的科技不但擴展了鋼琴的長度,也引入了更多音樂的結構,並且創造出許多新的音樂類型,例如站立的歌劇序幕演唱、鋼琴的幻想曲、夜曲、和協奏曲,都成為浪漫主義音樂的中心。 

在歌劇上,卡爾·馬利亞·馮·韋伯的《魔彈射手》成為一篇根基於民俗文化上、融合了超自然驚悚與緊湊劇情的浪漫主義經典作品,法國的埃克托·白遼士在其早期作品中也呈現出了豐富的音色和音質。身為後來被嘲笑為「未來音樂家」(依據華格納自己的說法)的激進份子,李斯特和華格納作品中都帶有對於自由、靈性、魅力、以及近乎標新立異的個人特質的浪漫崇拜。 

從1815年至1848年的這段期間被視為是浪漫主義音樂的全盛時期,貝多芬(1827年去世)和弗朗茨·舒伯特(1828年去世)都在這段期間完成他們最後的作品,另外還包括了舒曼(1856年去世)和蕭邦(1849年去世)。白遼士與華格納則在這時開始他們的創作生涯,年輕的李斯特和費利克斯·孟德爾頌也在這時嶄露頭角。在這段時期之後,隨著蕭邦和帕格尼尼的去世,李斯特退出了演奏舞台,華格納也暫停作曲直到他在巴伐利亞獲得贊助人為止,而白遼士仍在堅持以激進的音樂路線對抗資產階級的自由主義風格。音樂裡的浪漫主義思想至此可以說已經結束了其首要的影響階段,而進入了更為廣泛的浪漫音樂時期了。 

視覺藝術和文學

在視覺藝術和文學上,「浪漫主義」代表的通常是從18世紀晚期至19世紀的期間。浪漫主義文學裡經常可以發現的特色在於對於過去歷史的批判、強調婦女和兒童、對於自然的尊重。除此之外,一些浪漫文學的作家例如納撒尼爾·霍桑,還將他們的作品根基於超自然/神秘學和人類心理學的基礎上,他們都對此深深著迷。蘇格蘭詩人詹姆斯·麥克佛森在1762年出版的詩集獲得了國際性的名聲,大為影響了早期浪漫主義文學的發展,同時也影響了後來的歌德和司各特。 

最知名的浪漫主義文學早期作家之一是歌德,他在1774年發表的小說《少年維特的煩惱》描述一名帶有豐富感性和熱烈情感的年輕作家的故事,引發了全歐洲成千上萬青年的崇拜和模仿。當時德國仍然是由大量分離的州所組成,歌德的作品對德國民族主義意識的崛起給了極大的助力。德國重要的浪漫主義早期作家還包括了路德維希·提克、諾瓦利斯。海德堡接著成為了德國浪漫主義文學的中心,許多詩人和作家如都在當地的文學圈裡進行聚會交流。浪漫主義的文學作品通常注重於情感和想像,其他德國浪漫主義文學經常出現的題材還包括了旅行、自然、以及古代的神話。晚期的德國浪漫主義文學則通常帶有較為陰暗的風格、並且還帶有一些歌德小說的成分。

浪漫主義在英國文學裡則在後來發展出了不同的形式,主要是與詩人華茲華斯和柯爾律治類似,他們兩人共同撰寫的《抒情歌謠集》一書企圖拋棄奧古斯丁風格的詩詞風格,改以較為直接的述事方式和來自民間傳統的題材取代之。兩位詩人的作品也與因為法國大革命而產生的烏托邦社會思想有所關係。威廉·布萊克則成為了在英國最強調浪漫感覺的詩人和畫家,他還主張:「我必須要另外建構一套風格,否則便會被其他人的思想所奴役。」布萊克的作品也受到許多中世紀書籍的影響。威廉·特納、約翰·康斯特勃都被視為是浪漫主義的畫家,而拜倫、雪萊、瑪麗·雪萊、濟慈等人也被視為是浪漫主義在英國的代表人物。歷史學家湯瑪斯·卡萊以及英國的前拉斐爾派則代表了浪漫主義後期轉型為維多利亞時代文化的階段。1865年出生的威廉·巴特勒·葉芝還將他的這個時代稱為是「最後的浪漫主義時期。」   

而在以天主教為主的國家,浪漫主義的發展則沒有像德國和英國那般明顯,而且發展的也都較晚,多是在拿破崙之後才出現,夏多布里昂有時還被稱為「法國浪漫主義之父」。在法國,浪漫主義主要是出現於19世紀,尤其是體現在熱里科和歐仁·德拉克羅瓦的繪畫中,以及維克多·雨果所撰寫的劇本、詩詞、小說中(例如《悲慘世界》《巴黎聖母院》《九三年》《笑面人》《克倫威爾》等),代表積極浪漫主義的作家大仲馬的戲劇(如《安東尼》《亨利三世與他的宮廷》等)以及歷史小說(如《基督山伯爵》,火槍手三部曲等)。以上兩者都受到過夏多布里昂的影響。其後又有雨果的追隨者泰奧菲爾·戈蒂耶所作《浪漫主義回憶》記載法國文藝界的浪漫主義運動歷程。而作曲家埃克托·白遼士也相當重要。 

在俄羅斯,亞歷山大·普希金成為了浪漫主義理念的主要倡導人。米哈伊爾·萊蒙托夫則試圖研究並分析出藏在浪漫主義的背後,人們心理中對於社會和自我的不滿,他也被拜倫所影響。詩人費奧多爾·伊萬諾維奇·秋切夫也是浪漫主義運動在俄羅斯發展的重要人物,並且受到德國浪漫主義的強烈影響。 

浪漫主義對許多中歐地區人民的民族意識覺醒起了極大作用,讓他們感覺到缺乏自己民族國家的困境,尤其是在波蘭。自從反叛運動被尼古拉一世以軍隊平息之後波蘭就一直喪失了主權地位,而透過浪漫主義詩人和畫家所重新引進的古代神話的、傳統、以及習俗,這些地區的人民開始得以將他們自己的文化從支配國的文化中獨立出來。愛國主義、民族主義、革命以及武裝的獨立叛變都成為這個時期相當普遍的現象。亞當·密茨凱維奇是這個時期最為突出的浪漫主義詩人之一,他浪漫的將波蘭描述為世界各國的救世主,就好像耶穌基督拯救了全人類一般。 

在美國,哥德式浪漫主義最早在華盛頓·歐文的《沉睡谷傳奇》 (1819)等小說中浮現,強調簡單的英雄形象塑造,並且以強烈的背景將那些帶有異國色彩的邊疆人民描繪為「高貴的野蠻人」,這也與讓-雅克·盧梭的哲學思想類似,歐文的散文和遊記中也帶有浪漫印象的成分。愛倫·坡小說中的驚悚風格和他的民謠詩歌在法國發揮的影響力還要高過在美國,而真正將浪漫主義小說風格發展成熟的美國作家,則是納撒尼爾·霍桑的作品。後來超驗主義作家,例如亨利·戴維·梭羅和拉爾夫·沃爾多·愛默生也都還保有一些來自浪漫主義的影響,包括浪漫現實主義的沃爾特·惠特曼也是。但到了1880年代,心理學上和社會上的現實主義開始與浪漫主義相競爭,美國作家所寫出的詩歌一直都保有浪漫主義的風格。迪更生所寫的詩以及赫爾曼·梅爾維爾所著的小說《白鯨記》是美國浪漫文學的代表、也是浪漫主義運動的變革。如同其他地方(英國、德國、法國),美國的文學浪漫主義也帶來了視覺藝術上的浪漫主義運動,尤其常以未經開墾的地帶如哈德遜河為描繪的題材。 

民族主義

浪漫主義最為人所知的影響之一是它帶來的民族主義思潮,民族主義成為了浪漫藝術和政治哲學的一個中心題材。從早期開始,浪漫主義就注重於國家語言和民俗的發展,強調地方的傳統和習俗,直到後來重塑歐洲國家版圖並且掀起了民族自決風潮,民族主義一直是浪漫主義的主要題材,也成為其扮演的主要角色、表達方式、和內涵。

早期的浪漫民族主義受到讓-雅克·盧梭的強烈影響,以及德國的約翰·戈特弗里德·赫爾德在1784年主張地理因素形成了一個人的自然經濟情況,同時也形成了他們的傳統和社會。 

不過,在法國大革命以及拿破崙的崛起後,民族主義的本質隨之快速轉變。拿破崙的民族主義和共和主義在剛開始時激發了其他國家的類似運動,民族自決以及一個民族的統一意識被視為是法國得以在戰役中擊敗其他各國的主要因素。然而在法蘭西共和國轉變為拿破崙的帝國後,拿破崙迅速被其他國家的民族主義運動所拋棄,並且成為他們對抗的目標。而在普魯士,浪漫主義的發展被康德的學生費希特視為是一種對抗拿破崙的文化運動。德語中的Volkstum(民族)一詞也是在這時產生,像徵了對拿破崙侵略的對抗。 

民族主義的思想也激發了對於民俗文化的收集,例如格林兄弟等人,將古老的史詩復興為國家的文化傳統,或者是形塑起新的史詩,例如《卡勒瓦拉》,替民族豎立起了古代的文化。而那些記載了古老幻想神話的文獻,除非是與其他族群的故事重疊,都沒有被浪漫民族主義者所排斥,反而是切好襯託了他們的理論,用這些神話證明人們最初的原始狀態。舉例而言,格林兄弟便排除了許多被他們認為類似法國作家夏爾·佩羅所收集的故事,因為他們認為那些故事不是真的德國故事;不過他們留下了《睡美人》的故事,因為他們認為故事中沉睡公主的身分真的是德國人。

~~~~~~~~~~~~~~~~~~~~~~~~~~~~~~~~~~~~~~~~~~~~~~~~~~~~~~~~~~~~~

                 ã€Œå®Œç¾Žä¸»ç¾©ã€çš„圖片搜尋結果

                          **完美主義**


完美主義在心理學中指一種不斷追求快而準或基本準確的主義,追求完美的性格或主義,其往往伴隨著自我否定和對他人評價的關注。完美主義有多維度的性格,它有著積極的一面,也有消極的一面。病態的完美主義會使人追求過高且無法實現的目標,並會在他們失敗時帶來極大的痛苦。而正常的完美主義能帶給人們追求目標的動力,同時給他們帶來樂趣。

完美主義者也被描述成那些不斷追求一些不現實目標的人,他們只能用自己的工作效率和成就來評估自我價值。試圖推動自己達到不現實的目標往往會帶來悲傷。這些完美主義者在沒有達到自己的目標的時候往往會埋怨自己。而完美主義者往往被誤解成這種人。 

正面影響

完美主義能夠給人們帶來面對失敗和挫折的勇氣,締造出基本原理,免去易使人死、不良感覺的刺激性及刺激。 

性格

完美主義是雷蒙德·卡特爾的16種性格之一。根據這個結構, 這些人可以是完美主義者:  有組織 容易入迷 自我約束力強 社會性強的 有很強的意志的 有控制力的 完美主義同是資優人士常見的精神問題之一。留意D. E. Hamachek的論文便可發現關於完美主義的特定行動可分為六種。 

1.情緒上抑鬱(並非慢性憂鬱症)
2.受到「應該這樣做」的心情苛責
3.羞恥與罪惡感
4.為保面子的行動
5.膽怯且拖拖拉拉
6.自卑感

過往研究認為女性具備此人格的比率高於男性,但此種說法並不正確。應解讀為:完美主義在男女的表現方式通常不同。普遍被觀察到男性的完美主義表現,因與男性被賦予的既有形象結合,例如有責任感與積極的領導者;又男性的情緒表現被要求以憤怒與攻擊的方式呈現,而焦慮與恐懼則被禁止,故相較於女性的表現方式更不易被認定與病理化解釋。 

資優的孩童以自己的精神年齡(自己的思考程度)作為標準,本來就與身體年齡不相稱了,再加上完美主義就更為痛苦了。儘管能夠理解,卻因人生經驗不足,難以執行與精神年齡同級別的行動而飲恨。此外,尚未達到自己能力極限的資優因為任何事情都能做好而缺乏失敗的機會,因而助長了完美主義。

完美主義者代表人物 :弗里德里希·威廉·尼采,羅溫·艾金森,塞繆爾·柯爾律治。 

            

台長: 幻羽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