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史--隋末瓦崗起義為何在歷史上是曇花一現?
隋朝末年,王薄領導的長白山(山東)起義,揭開了隋末農民起義的序幕,緊接著貴族楊玄感起義,隋朝的達官貴族紛紛參加起義。不久之後,農民起義的烽火燃遍全國,全國形成了三支主要的反隋起義武裝,即瓦崗軍,河北起義軍(竇建德)和江淮起義軍(杜伏威等)。在這些起義軍里,翟讓和李密的瓦崗軍,是起義軍中最強大的一支,說起瓦崗軍的壯大,不得不說李密這個人……
瓦崗能壯大起來,離不開李密的英明領導,可瓦崗失敗也是毀於他,可以這麼說「瓦崗成也李密,敗也李密」,瓦崗軍可為人才濟濟,如秦叔寶、徐懋功、羅士信、程咬金、單雄信、王伯當、侯君集等,他們有些人最後都成了唐朝的開國元勛。很多史學就說李密瓦崗失敗,是因為他殺死了翟讓,搞得內部離心離德,從此瓦崗從鼎盛走向衰落,但仔細觀察後發現,那理由太牽強,李密殺翟讓也並不是沒有道理,權力鬥爭那有誰對誰錯,現實生活中親兄弟為了錢和財產反目成仇的比比皆是,何況是權力鬥爭,那還不是友誼的小船說翻就翻,話又說回來難道翟讓沒有錯嗎?再說李密只殺了翟讓的同黨,並沒有牽扯甚廣……
個人認為李密的失敗就是鋒芒畢露了,瓦崗的強大已經把隋朝主力都吸引過來,瓦崗軍雖然連續取得了勝利,但是「殺敵一萬,自損八千」,更重的是,根本沒來得及鞏固自己的地盤,就被人消滅了。樹大招風,自古打仗奪取土地和人口,更重要的是有糧倉,可以這麼說李密和王世充都控制著隋朝一半的糧倉,尤其是王世充(河陽倉,回洛倉、含嘉倉、常平倉),可他們最後還是敗了,看圖從地形上觀察,他們雖然得到了隋朝大糧倉,但地形在各大勢力的中心地帶,在那種軍閥混戰時期,如控制不住主要關隘,是很難守住的,自古有很多這樣的事,他們為王朝的更替做出過很大貢獻,但最後還是給別人當嫁衣,回顧歷史去看,歷史驚人的像,如秦末的陳勝吳廣起義,東漢張角等領導的黃巾起義,元末時的陳友諒,明末時的李自成和張獻忠,清末時的洪秀全等太平天國起義,他們的軍隊曾經讓當政者害怕,可最後還是失敗了,到底是為什麼,沒有選好根據地,還是選錯了跟錯了人,還是別的原因?歷史告訴我們,誰先起義誰完蛋,哈哈……「槍打出頭鳥」嗎!
李密(582年-619年1月20日),字玄邃,一字法主,長安人,祖籍遼東襄平(今遼寧遼陽)。隋末起義軍領袖。為人好學,曾把書掛在牛角上,騎著牛讀書,人稱「牛角掛書」,早年為楊玄感的幕僚與好友,玄感敗死,加入瓦崗軍繼續起義,一度勢力極大,曾一度與唐王李淵結義。後因被王世充偷襲,歸降李淵,因懷疑李淵即將加害自己而逃遁,被唐將盛彥師所殺。民眾尊敬李密,並傳李密死後成為目連尊者從神,人稱「李判官」。
李密是西魏八柱國之一、北周太師、柱國大將軍、魏武公李弼的曾孫,北周開府、邢國公李曜的孫子,隋朝上柱國、蒲山郡公李寬的兒子。 李密因父親的關係成為隋煬帝的副官。某天煬帝見他立於仗下,向宇文述詢問其名字,並說「此人相貌不凡,別讓他當侍衛了」。於是宇文述勸李密以才學取官。李密大喜,稱病辭去職務,隱居起來專心讀書。李密騎牛去尋訪名士包愷,將《漢書》掛在牛角上邊走邊讀。越國公楊素路過,見其勤奮,與之交談,大為欣賞。回府後楊素對兒子楊玄感提及此事,楊玄感遂與李密傾心相交。
大業九年(613年),楊玄感趁煬帝東征高句麗起兵叛變,李密前往投奔,成為楊玄感的心腹謀士,頗受器重。李密向楊玄感提議攻取遼東,這樣可以使隋煬帝腹背受敵,但楊玄感沒有採納。李密又提議攻取長安和關中一帶,又不被楊玄感接受。最終楊玄感決定攻打較近的東都洛陽。但洛陽久攻不下,楊玄感被迫撤圍,最後在逃竄的途中兵敗被殺。李密在逃亡的途中被隋軍逮捕,但在押送的途中通過賄賂監軍的方式成功逃脫,在鄉間隱姓埋名。
大業十二年(616年)李密通過王伯當的介紹投奔瓦崗軍,並設計襲破了興洛倉,開倉放糧,他以「就倉吃米」號召群眾,得到了廣大百姓的支持。隨後又在滎陽大海寺擊殺隋朝名將張須陀。這使得瓦崗軍首領翟讓非常器重李密,凡事皆言聽計從。
大業十三年初(617年),李密獲准建立「蒲山公營」,逐漸掌握兵權。瓦崗軍的勢力越來越壯大,隋朝的越王楊侗派遣劉長恭、房崱、裴仁基等前往討伐。李密率單雄信、徐世勣、王伯當等人大敗隋軍,東都震恐。 隨著瓦崗軍的壯大,李密的威信越來越高。翟讓自覺才能不若李密,乃於二月推舉李密為魏公,置魏公府和行軍元帥府,改元永平。李密則任命翟讓為司徒,邴元真為左長史,房彥藻為右長史,楊德方為左司馬,鄭德韜為右司馬,單雄信為左武候大將軍,徐世績為右武候大將軍。
四月,李密率三萬瓦崗軍圍攻東都洛陽,大批隋軍投降,其中包括隋朝虎牢關將領裴仁基、黎陽李文相、洹水張升、清河趙君德、平原郝孝德等河南地區起義軍首領紛紛前來歸附,瓦崗軍趁勢攻破了黎陽倉並開倉放糧。李密又與隋將王世充在洛陽附近激戰,互有勝負。瓦崗軍的祖君彥起草《為李密檄洛州文》,歷數隋煬帝十大罪狀,天下震動。孟讓、竇建德、朱粲、楊士林、孟海公、徐圓朗、盧祖尚、周法明等各地豪傑,紛紛建議李密登基稱帝,但被李密以「東都未定」為由拒絕了。據守太原的李淵(即後來的唐高祖)知瓦崗軍壯大,遣使前來通好,稱李密為兄長。
隨著李密的軍功越來越大,其在瓦崗軍中的地位更是如日中天,李密與瓦崗軍部分早期將領之間的矛盾越來越尖銳。司馬王儒信勸翟讓自為大冢宰,翟讓不從,但這卻引起了李密的猜忌。有一次翟讓向長史房彥藻發牢騷,說他不把自己放在眼裡,房彥藻深感恐懼,告知李密:「翟讓剛愎貪婪,有無君之心,應早圖之」。十一月,李密藉口置酒招待翟讓等飲宴,席間殺了翟讓兄弟及其親信。徐世績與單雄信都負傷,最後李密把他們赦免。
大業十四年(618年),宇文化及在江都殺死隋煬帝,另立秦王楊浩,自封為大丞相。消息傳到東都洛陽,被稱為「七貴」的大臣們(段達、王世充、元文都、皇甫無逸、盧楚、郭文懿和趙長文)擁立留守洛陽的越王楊侗即位,改元皇泰。大丞相宇文化及擁兵十餘萬至黎陽(今河南濬縣北)。時王世充專橫跋扈,楊侗欲借李密之手除之,遂派人冊封李密為太尉、尚書令、東南道大行台行軍元帥、魏國公,聲稱平定宇文化及之後便讓李密前來東都輔政。李密接受了冊封,率軍大破宇文化及於黎陽。
與此同時,王世充在洛陽發動兵變,殺死元文都等人獨攬了朝政。李密得知王世充專權,拒絕入朝朝見,回到了瓦崗軍的根據地金墉城。
此時的李密驕傲自滿,不再體恤將士,府庫中沒有什麼積蓄,甚至打了勝仗李密都不把戰利品分給將士們,使得瓦崗軍將領離心離德。賈閏甫、徐世績等人數度相勸,遭到李密的疏遠;李密反而對貪財的邴元真言聽計從。
618年(唐武德元年),王世充乘勢襲擊瓦崗軍,敗瓦崗軍數員驍將。李密得知後留王伯當守金墉城,親自率軍出征,屯兵於偃師。裴仁基建議李密偷襲東都,但李密不聽。
王世充與李密之軍戰於偃師,王世充大破李密,瓦崗軍的裴仁基、祖君彥、程知節等被王世充所擒,邴元真、單雄信等人久不滿李密,相繼投降王世充。瓦崗軍遭到重創,李密與王伯當等將領,率餘眾二萬西走長安,投降唐主李淵。李淵大喜,拜李密為光祿卿,封邢國公,還將表妹獨孤氏嫁給了李密,稱呼李密為弟。但李密不甘居於人下,對自己的處境非常不滿。
同年年底,李淵派李密去黎陽安撫昔日的部眾,左武衛將軍王伯當隨同前往。李密率部東行至稠桑驛的時候,李淵突然反悔將其召回,李密大為恐懼,決定叛亂。王伯當試圖勸阻,但李密不聽。李密率部襲破鄰近的桃林縣(今河南三門峽市西南),掠奪畜產向南進入熊耳山,前往襄城郡(今河南省汝州市)投奔舊將張善相。
李密的所作所為被熊州副將盛彥師得知,盛彥師率兵埋伏於陸渾(今河南省嵩縣)南邢公峴,臘月三十(即公曆619年1月20日),李密率部經過,被盛彥師全部殺死,傳首長安。李淵派人將李密首級送往黎陽(今河南濬縣)招撫其餘部。徐世績獻黎陽投降,請求收葬李密的屍首,得到李淵的允許。隨後徐世績將李密葬於黎陽山西南五里處,墳高七仞。由於民眾尊敬李密,在中國民間信仰中,李密與其友楊玄感被民眾視為地獄中輔佐目連尊者的判官。 宋徽宗政和年間疏導河道,李密之墳被盜掘,墓葬金玉器物被盜,只剩頭骨,後被改葬。
留存詩一首:淮陽感懷
金風盪初節,玉露凋晚林。
此夕窮塗士,鬱陶傷寸心。
野平葭葦合,村荒藜藿深。
眺聽良多感,徙倚獨沾襟。
沾襟何所為,悵然懷古意。
秦俗猶未平,漢道將何冀。
樊噲市井徒,蕭何刀筆吏。
一朝時運會,千古傳名諡。
寄言世上雄,虛生真可愧。
1974年河南省濬縣出土,當時衛河清淤,在濬縣城關鄉羅莊附近衛河河床內被挖出。墓志銘長80厘米,寬60厘米,墓蓋書《唐上柱國邢國公李君之墓志銘》,字體結構疏朗,樸實道健。行文39行,滿38行,行31字,共1202字。字為正書,書寫秀健端雅,字距排列適宜,文體為四六駢文。與《全唐文》魏徵所撰的《李密墓志銘》,相差不大。
墓志銘:
觀乎天造草昧之初,有聖經綸之始,原鹿逐而猶走,瞻烏飛而未定,必有異人間出,命世挺生,負問鼎之雄圖,郁拔山之壯氣。控御英傑,鞭撻區宇,志逸風飈,勢傾海岳。或一丸請封函谷,或八千而割鴻溝,或夏殷資而興亡,或楚漢由其輕重。懋功隳乎既立,奇策敗於垂成,仰龍門而摧鱗,望天池而墜翼者,求之前載,亦何世無其人!
公諱密,隴西成紀人也。長源遠逝,崇基峻極,九功諧於虞夏,七德播於贏州。曾祖父李弼,北魏太保、柱國大將軍、魏國公。 祖曜,周太保、魏國公;父寬,隋柱國、蒲山公。匡周之美,姬旦愧其謀仁;平吳之功,杜預慚其遠略。公渥窪龍種,丹穴鳳雛,生而五色,一日千里。起家左親侍。趨馳階閥,暉映廊廡;出入禁門,光生道路。綺襦紈幛,非其好也。屏居一室,勢不營利,交必一時之俊,或談必霸王之略。有隋二世,毒被八荒,杼柚空於稅斂,老弱盡於□□,怨言發於山石,窮魂哭於野鬼。群盜並起,民不聊生,萬里蕭條,人煙斷絕。公仗劍雷息,意在亡秦。發跡譙梁,奮飛鞏洛,據敖庾而塞轘轅,杜飛狐而臨白馬。綠林青□之豪,蒙輪槓鼎之客,四面雲合,萬里風馳。隋將王世充率江淮之勁勇,驅幽并之騎射,鼓之洛汭,只輪無返。宇文化及盡百越之敢死,窮三秦之驍銳,翦之河朔,疋馬不歸。於是胡騎千群,長戟百萬,飲馬則河洛可竭,作氣則嵩華可飛。故得威礱華夏,聲懾宇宙,徒人事之有會,信天道之深遠,俄而慮出圖表,釁起□心,無平陰之先鳴,有逖溪之垂翅。遂擁眾西邁,謁帝承明,授上柱國,封邢國公,拜光祿卿。禮埒維城,榮加恆典,忝二王之後,廁周公之胤,入居九列,出總六戎,與元帥秦王,東討洛邑,出雞鳴之關,次休牛之塞,詔公旄旆,更盡嘉謀。公想淮陰之偽游,懼彭王之詐返,內懷震恐,棄軍宵遁,熊耳峰危,羊腸路險,降吳不可,歸蜀無路,顧駿馬以徘徊,哥零丁而流涕。同陰陵之失道,類屍鄉之喪元,春秋卅七。詔公禮葬焉。公體質貞明,機神警悟,五行一覽,半面十年,雅善書劍,尤精文史。至於出天入地之奇,拔幟擁沙之妙,莫不動如神化,應變無窮。負縱橫之才,遇風雲之會,望紫氛以驤首,陵扶搖而振翮。總不召之眾,問獨夫之罪,從我如流。三分將二,遂有囊括四海之志,併吞六合之心。既而神器有歸,策名天闕,委質北面,□□東征,更以名重自疑,功多是懼,將遠遊以逃難,翻塗窮而及禍。惜乎!高鳥未盡,良弓遽折;敵國猶梗,謀臣已亡。天子過細柳以興嗟,聞鼓鼙而動思,曲展事人之節,是寧舊君之禮,粵以武德二年歲次己卯二月庚子朔十六日乙卯,葬於黎陽縣之西南五里之平原。故吏上柱國使侍節黎州總管殷衛澶四州諸軍事黎州刺史曹國公徐世勣、上柱國臨河縣開國公柳德義、上柱國陽武縣開國公□□、上柱國聞喜縣開國公杜才幹等,或同嬰世網,或共涉艱辛,或感意氣於一言,或托風雲於千載。並登堯世,不列元愷之功;俱為漢臣,獨漏山河之誓。所以慟深欒布,悲甚向雄。慮陵谷之推移,勒斯銘於泉戶。庶神遊楚國,無慚項羽之臣;魂往齊都,不愧田橫之客。
其詞曰:
如馬唐臣,猶龍周史,弘道百世,邁德千祀。
奇偉輩出,才雄代□,□種仍傳,蘭芳不已。
世濟不隕,推公挺生,光流玉潤,響振金聲。
英姿凜犖,雄略縱橫,躡雲高□,搏風共征。
運屬道消,時逢改卜,朱旗爰舉,素靈已哭。
野戰群龍,原馳走鹿,競窺周鼎,爭亡秦族。
遭時蠖屈,乘運鳳翔,劬勞百戰,經營四方。
振盪六合,牢籠八荒,始開楚鼎,終基漢皇。
爵窮五等,位登九棘,帷幄參謀,高衢騁力。
逸足方遠,修塗未極,縱壑摧鱗,摩霄墜冀。
陰陵失路,屍鄉隕身,長男喪楚,少女留秦。
驚魂靡托,返葬何因?列樹松檟,唯余故人。
隋史--李密和隋煬帝的恩怨
少年時的李密,或許沒想過,自己會和一群農民出身的人為伍——要知道,從西魏那會兒開始,李密的祖宗,就是西魏的八柱國之一——這一點,和隋唐皇族一樣。
可惜李密臨死才知道,雖然拼祖宗自己沒輸過,但是有時候,光拼祖宗也沒多大用。比如李密和隋朝斗沒見優勢,和唐朝斗,最終賠掉性命進去。
西魏的貴族,到了北周多半還是貴族,北周的貴族,到了隋朝,只要不和隋文帝有利益衝突,也都是貴族。也因為這樣,李淵的祖先,一直從西魏——隋朝,都是貴族,到了唐朝,李家還到了新的巔峰。也正因為這樣,少年時出身於北朝——隋朝貴族的李密,是不會想到,自己有一天,會和一群目不識丁的農民有來往。
隋煬帝是一個抽風的帝王。當隋煬帝在位的時候,對外窮兵黷武,對內與民爭利,最終,整個隋朝,從貴族到百姓,對隋煬帝不滿的,要比認可隋煬帝的多。隋朝官僚貴族裡面,有個叫楊玄感的,宣布起兵討伐隋煬帝,李密,也赫然加入了楊玄感的隊伍。
隋煬帝雖然荒謬,但是也不是完全的草包,楊玄感和隋煬帝較量,幾個回合下來,就被隋煬帝一舉打敗,最終,楊玄感死了,而李密,則開始了逃亡之旅。如果這是太平盛世時期發生的貴族暴亂,李密結局,多半是流亡一陣子,然後被緝拿歸案,最終被皇帝處死或者終身監禁。
但是,那時候,隋朝各地的農民起義,已經爆發了。李密選擇了投靠翟讓,投靠瓦崗。事實上,李密有兩下子,瓦崗在李密領導下,空前壯大,從未最有可能葬送隋朝的勢力之一。但是,最終,李密還是沒斗過已經處於崩潰邊緣的隋朝,瓦崗被隋軍擊潰了——當然,此時的隋軍,也僅僅是名義上的隋軍。因為,隋煬帝這時候已經被殺了,隋朝,其實早已名存實亡。
隋煬帝死後,李密的好運也用光了。李密被王世充的隋軍擊敗後,想起了李淵。事實上,李淵和李密是同宗。此時的李淵,已經在長安建立唐朝,李密投靠了李淵。李淵為啥收留了李密,沒誰知道,但是,想著和自己同宗的李淵建立了唐朝,而自己的朝廷卻土崩瓦解,這讓李密越想越不平衡。於是,李密開始反唐。
最終,李密和隋煬帝敘舊去了。
古裝大型電視劇《隋唐演義》第49~59集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hQ3w8elAsPY&list=PLHndevUejuw6qKXAV0vnnxJk-yZ6t68Ox&index=51
||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rMicZLsSkgU&list=PLHndevUejuw6qKXAV0vnnxJk-yZ6t68Ox&index=61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