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或將挽救歐洲免遭經濟衰退】
2019年04月19日21:56-俄羅斯衛星通訊社-報導
歐洲可能出現的經濟衰退對中國的威脅要比與美國的貿易戰大得多,最大金融公司安聯集團首席經濟學家穆罕默德•埃裏安(Mohamed El-Erian)表示。他認為,歐洲是中國最重要的貿易夥伴,一旦經濟衰退,對中國出口的需求將大幅下降,這將破壞中國增長前景。
根據2017年的統計資料,中歐貿易額為650億美元。而中美同期貿易額為635億美元。可見,儘管所有的注意力現在集中在中美貿易談判的結果,但是歐洲仍然是中國的最大貿易夥伴。因此歐盟經濟狀況對中國的影響甚至比中國與美國的貿易關係更大。
穆罕默德•埃裏安認為,2019或2020年初歐盟出現經濟衰退的可能性為50-60%。事實上,歐洲的動盪,如英國退歐,法國的“黃色背心”運動以及西班牙即將舉行的選舉——所有這一切都破壞了該地區的穩定。最終,即使根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最樂觀的預測,這也將導致今年歐盟經濟放緩至1.3%。《南華早報》援引安聯集團首席經濟學家的話稱,實際增長將達到1%左右,很快突破這一心理門檻後開始下滑。1%的增長速度等同於飛機的最低速度,有失速的威脅。正因為如此,增長隨時可變成下滑,這位專家認為。
中國政府正在採取措施刺激放緩的本國經濟,原因之一是增長模式已經過時。然而當“改變飛行中的發動機”時,為了防止下降,需要一個強大的順風。當然在任何情況下,不需要逆流。而今天中國遭遇的這個外部衝擊就是與美國的貿易衝突。因此暫時中國還是被迫依靠增長式老引擎,首先是出口。這就意味著,對歐出口下降一定會發生,如果歐盟陷入衰退以及中國本身發展放緩。穆罕默德•埃裏安認為,到那時中國所有刺激經濟的努力都將化為烏有。
中國社科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經濟發展研究室主任徐奇淵指出,貿易戰,在許多方面,促成了歐洲經濟形勢的惡化。然而在與美國的關係不確定性迫使中國尋求進入其他市場。而歐洲是與美國瓜分全球市場的主要競爭對手,這將最終促進歐盟的發展。
徐奇淵說:“中國和歐盟有很多合作的切入點,特別是在中美貿易衝突背景下,有很多的不確定性,對於一些高科技的產品進口,中國同美國這邊,雖然有協定,但對協定不能期望太高,所以中國以後更多高技術的合作還是要轉到歐洲,也就是說國際技術合作這方面,包括高技術產品的進口,包括大飛機,在高技術領域跟歐洲的合作會更多。另一方面,國內中產階級的數量在不斷擴張,從消費品、居民生活品質提高這方面來說,從歐洲的進口也會更多。除了技術產品進口、消費產品進口外,中國企業對美國的投資受到限制,比如說華為,進不去美國市場,就也會向歐洲增加直接投資,所以有很多的合作切入點,機會很多。”
徐奇淵認為,歐元區的經濟下滑是因週期性因素而造成。然而中美貿易衝突所造成的不確定性則導致原有供應鏈的混亂,這反過來又增加了歐洲經濟的壓力。
徐奇淵接著說:“我想補充一點,歐洲衰退跟中美貿易戰是有關係的,歐洲衰退有歐洲自己的原因,但跟中美貿易戰也有關。如果注意看一季度,中國的貿易順差快速擴大,這個順差擴大有一部分來自歐洲。為什麼中國出口增長這麼快,進口減少這麼快呢?因為擔心中美貿易衝突有一些不確定性,所以進口會減少。中國很多的進口是為出口而進口的,所以如果將來出口不樂觀,有不確定性的話,會影響我們的進口,而歐洲在過去一個季度對中國的出口大幅下滑,韓國對中國的出口也明顯下降,我覺得這些跟中美貿易的不確定性、衝突有關係。當然歐洲和中國是互相影響的。”
對中國來說,繼續進行結構性改革非常重要。這意味著,將繼續去杠杆,放棄風險貸款和投資政策。包括穆罕默德•埃裏安在內的一些專家認為,應該放棄短期貨幣激勵措施,否則中國經濟更強硬著陸的風險將增加。不過從長遠看,完全康復畢竟好於權宜之計。
在2019年3月26日法國、德國和歐盟領導人在巴黎與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討論了中國與歐洲國家關係。 此次會議在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對法國進行國事訪問的最後一天進行。
此次會議宣導者是法國總統馬克龍,中國對此給予支持。全球治理、國際關係規則、多極化、WTO改革 即是四大議題,也是中國的外交優先選項。 法國總統馬克龍和德國總理默克爾在這些問題上與美國總統存在嚴重分歧, 因此法德兩國首腦對中方的立場很感興趣,也想獲得來自中方的支持。
四方巴黎會晤並非首次。首次會晤是3月21-22日布魯塞爾舉行的具有里程碑意義的歐盟峰會之後。在此次會議上歐洲國家領導人,以加強團結為藉口強化了遏制中國在歐洲的政治和經濟影響力增長的聯合措施。尤其是中國在義大利方向的突破,也促使他們這樣做。在習近平訪問義大利期間,中意兩國簽署了“一帶一路”框架下的合作諒解備忘錄。歐洲對華政策收緊的發起人之一正是法國總統。他在布魯塞爾歐盟峰會上警告說,對中國來說“歐洲人的天真時代已經過去”。他呼籲應對中國在歐洲的投資制定更嚴格的規則。但沒有報導他在巴黎與習近平舉行會談時是否表達了自己的這一立場。
俄羅斯戰略問題研究所專家米哈伊爾·別利亞耶夫認為,法國、德國和歐盟領導人會見習近平,還包括確定將來該如何去推行一致的對華政策。
米哈伊爾·別利亞耶夫說:“中國正在成為這樣一個經濟和政治力量,歐盟不能再單方面做出直接影響中國利益的決定。可以宣佈這些決定,但在做出任何具體行動之前,有必要與中方進行磋商,並將這種磋商保持在一個更大且具有代表性的規模之內。巴黎作為這種磋商平臺恰到好處。中國是一個很有禮貌但卻很堅定的談判者,很難被說服。我認為,中國將向歐洲解釋,嚴厲的制裁措施是不恰當的,不合理的。 歐洲也明白,如果沒有中國,它很難存在,考慮到對中國發展的樂觀預測以及全球地緣政治版圖被重新繪製的前景。”
這方面的典型例子就是義大利決定加入中國的“一帶一路”倡議。雖然現在義大利並不是最強的歐洲玩家,但歐洲共同體就是始於它。義大利在歐盟發揮著重要的政治作用,它的決定是歐洲向東漂移的航標。
在習近平先後訪問意法兩國期間,中意簽署了約50份合作協定,中法簽署了14分涉及不同領域的協定。
中國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高級研究員周戎在談到中法峰會主要成果時指出:“首先,中法簽署採購300架空客飛機的協定,包括290架A320系列飛機和10架A350系列飛機,價值300億歐元,對經濟不是很景氣的法國注入了活力。這是最明顯也是最務實的成果,同時也表明在美國波音飛機出問題的情況下中國對法國空客產品的信任和信心。第二,習主席此次訪問意在推動已經商定的‘一帶一路’專案儘早落地。第三,中法對和平、發展、公平、正義的共同追求始終沒有改變。中法和其他國家的不同之處在于,兩國傳統上都奉行獨立自主的外交政策,很少受其他國家影響。第四,今年是重要的一年,中法關係正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此訪是習主席時隔五年再次對法國進行國事訪問,正值中法建交55周年和中國留法勤工儉學運動100周年,是開啟兩國新篇章的訪問。法國和中國同為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也都是具有全球影響的大國。新形勢下,中法關係的戰略性、全球性、時代性特徵更加凸顯。第五,今年是中歐建立全面戰略夥伴關係16周年。法國是歐盟的核心國家,歐洲是國際格局中的重要一極,因此中法相互接觸十分重要。第六,‘中法環境年’去年已正式啟動,在應對氣候變化、防止環境污染方面,中法向來都有共同利益。兩國以‘中法+聯合國’模式成功舉辦氣候變化問題三方會議,這又是一個亮點。第七,去年中法貿易額突破600億美元,雖然不算太多,但創下歷史新高。中法在核能、航空航太等領域大專案合作不斷,醫藥衛生、綠色發展、金融服務等領域合作穩步推進。另外,在高端製造業、人工智慧方面,中法也有能力開展合作,因為兩國在局部技術領域都處於世界領先地位。所以中法關係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利益交融。另外,中法兩國地方交流也很活躍,友好省區市超過100對。2018年,中國赴法遊客達230萬人次,中國留法學生明年有望達到5萬人,屆時將成為法國第一大外國留學生群體。法國在華留學生也達到1萬多人,10萬多法國學生在學習中文。目前的情況是,儘管有許多雜音、噪音,但中法全面戰略夥伴關係健康發展的勢頭勢不可擋。”
專家周戎認為,習近平對義大利進行國事訪問也對鞏固中歐關係具有重要作用。
周戎說:“義大利是除歐洲最重要核心國家法國、德國和英國之外的重要國家。習主席訪問義大利也具有重要意義,因為此前已訪問過西班牙,所以習主席基本已經遍訪西歐重要國家,這說明中國外交充滿活力,充滿彈性。儘管之前法國一些領導人說過一些怪話,但中國的大市場和綜合國力的提升是不可忽略的事實,也不是誰任性地說兩句中國的壞話就可以改變一個國家對中國的政策。”
與義大利不同的是,法國和德國都對於中國的“一帶一路”倡議持謹慎立場。它們雖然是中國在歐盟的主要經濟和貿易合作夥伴,但它們還沒有準備好在“一帶一路”框架內開展這種合作。它們擔心這樣做會給中國帶來政治利益。也擔心將減少自己在歐盟自身的影響力,以及歐盟的全球影響力。
米哈伊爾·別利亞耶夫說:“法國和德國都明白,‘一帶一路’是一個難以抵擋的趨勢,因為它是中國的一個戰略項目。它得到財政和政治資源的支持,是世界向東方發展的趨勢。它們會採取觀望態度,而不會像義大利那樣已經做好合作準備。義大利希望用中國錢改造港口和基礎設施,進而改善本國經濟形勢。與義大利不同,法國和德國是歐洲的領導者。它們明白,如果它們因一時經濟利益的誘惑而放棄自己的立場,它們失去的不僅是政治杠杆,還會遭到十分明顯的精神損害。”
米哈伊爾·別利亞耶夫專家認為,法德現任領導人都已認識到,他們的國家以任何形式加入到中國的這個倡議只是時間問題。但是,出於自身政治利益,法德將盡可能地拖延加入“一帶一路”。
【美國對中國做出讓步】
2019年04月19日21:56-俄羅斯衛星通訊社-報導
美國在貿易談判中降低了對中國的要求。路透社援引兩位知情人士的話透露,美國不會對中國補貼本國企業做出強烈要求。
華盛頓開始明白,北京在任何情況下都不會打破目前的經濟模式,所以最好不要提出不可能實現的要求,而要專注於其他方面。
最近幾周市場對來自兩國貿易談判的最新消息表現出樂觀。美國財政部長姆努欽表示,美國和中國正在接近解決所有問題的最後階段。美國總統特朗普發表了一個更加令人鼓舞的聲明:兩國領導人或在未來幾周內舉行的總結性會晤中計畫簽署一份最終協議。
貿易不平衡並不是特朗普決定對中國2500億美元商品加征關稅的唯一原因。美國的要求涉及幾個方面。包括限制美國公司進入中國市場,強制技術轉讓,操縱匯率以及補貼國有企業。在大多數問題上,談判雙方能夠使各自的立場接近。例如,中國承認強迫技術轉讓確實存在,並承諾對外國投資者給予更大的保護。新的《外商投資法》的迅速通過證實了這一承諾的嚴肅性。此外中國還承諾在6年內將貿易不平衡減少到零。美國談判代表還指出,中國政府承諾將匯率保持在可接受的水準。
然而補貼國有企業問題已成為兩國之間貿易談判的絆腳石。美國聲稱,北京通過補貼國內公司,破壞了公平競爭的基礎,違反了中國加入世貿組織時所承擔的義務。而中國堅決拒絕改變產業政策,並表示美國不應該干涉本國內政。正如路透社消息人士所指出的那樣,美方已逐漸意識到,不可能迫使北京打破已經建立的國家資本主義的經濟模式。中國與其接受自己不可接受的條件,倒不如完全拒絕簽署協議。既然如此,華盛頓認為,最好還是專注於美中貿易合作的其他重要問題。至於中國政府補貼本國企業政策,即使最終協定文本中提到,也是一帶而過。中國山西財經大學副教授李凱在接受衛星通訊社採訪時指出,由於不願意讓談判出現停頓,美國軟化立場是因為不願讓談判陷入僵局,尤其是美國沒有足夠的理由提出這些要求。
李凱說:"我認為,政府補貼是中美貿易談判中最核心的一個問題。中國在這個問題上讓步的可能性比較小,而且美國也沒有理由讓中國做出太大讓步,因為美國也有相同做法。該國很多企業能夠發展到今天實際上就是得益於政府提供的各種方式的補貼。在這種情況下,美國要求中國政府與企業保持距離就有些不合適。事實上,在產業支援過程中我國政府確實拿出很多補貼幫助企業克服一些進入壁壘,但中國不會在這個問題上妥協,因為如果妥協,追趕型企業將難以逾越障礙,進行趕超。改革開放40年來,中國有很多產業追趕上來就是有賴於制度上的優勢。我估計,美國立場緩和也是因為中方的堅持,中方在這方面比較強硬,同時美方也覺得自己的理由不夠充分。相對於貿易逆差和匯率,就政府補貼問題達成一致其實是最難的。如果美國做出適當妥協,這個問題得到解決,中美貿易大問題基本就解決了,中美貿易談判基本上就結束了。 "
也許華盛頓已經明白,如果沒有國家監管,中國的經濟就不可能滿足美國的其他要求。 例如,減少貿易不平衡的計畫將主要通過中國公司增加購買美國產品來實施,而在一個完全自由的市場中,執行這種國家指令非常困難。另一項要求是將人民幣匯率維持在一個穩定水準,也涉及金融監管機構的干預。最後一點,美國由於擔心知識產權被剽竊而限制向中國企業出口高科技產品的政策,也無意中推動了中國國內的科技發展。而這個過程需要國家大力支持。
現在在相互妥協的背景下,未來協議的輪廓越來越清晰。在中美貿易談判的另一個有爭議的問題上,即創建一個機制來監管協議的實施,也有進步。最初美國不想在協議簽署後立即取消現有關稅,以保持對北京的額外壓力。中國則堅持在互惠原則的基礎上取消關稅。然而上周美國財長姆努欽在接受CNBC採訪時表示,雙方將建立實施協議的機構。 姆努欽說,在未能履行其義務的情況下,任何一方將受到相應制裁。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