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9-04-07 11:38:44| 人氣1,025|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當前世紀的“冷戰”時代史】上

推薦 5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當前世紀的“冷戰”時代史】上

冷戰(Cold War)指的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以美國首的資本主義陣營及其盟國(西方陣營)、與以蘇聯首的社會主義陣營及其衛星國(東歐集團)之間長達半世紀的政治對抗。一般認,冷戰始於1947年美國提出杜魯門主義,結束於1991年蘇聯解體。在二戰結束後,原先結盟對抗納粹德國的美國及蘇聯成世界上僅有的兩個超級大國,但兩國持有不同的經濟和政治體制:美國及其他北約成員國資本主義陣營,而蘇聯及其他華約成員國則社會主義陣營,兩方也因此展開了數十年的對立。冷戰的名稱來自於雙方從未正式交戰的特點,因在冷戰期間,美蘇雙方所持有的大量核武器,兩國帶來相互保證滅能力。

在數十年的冷戰中,雙方的關係和冷戰的激烈性也不斷變化。重大的幾次衝突事件包括了第二次國共內戰(1946—1949年)、柏林封鎖(1948—1949年)、朝鮮戰爭(1950—1953年)、第二次中東戰爭(1956年)、古巴導彈危機(1962年)、越南戰爭(1959—1975年)、蘇聯-阿富汗戰爭(1979—1989年)、蘇聯擊落大韓航空007號班機(1983年)、以及北約優秀射手演習(1983年)等等。他們透過軍事的結盟、戰略部隊的佈署、對第三國的支援、間諜和宣傳、科技競爭(如太空競賽)以及核武器和傳統武器的軍備競賽來進行非直接的對抗。美蘇兩方在許多第三世界的國家進行了一系列政治和軍事的衝突,包括了拉丁美洲、非洲、中東、和東南亞地帶。了減緩核戰爭的風險,兩方曾在1970年代試圖以緩和政策減緩軍事對立。

1980年代開始美國就在總統羅奈爾得·雷根政府的執政下,對蘇聯發起了一系列外交、軍事和經濟上的攻勢和施壓,再加上社會主義陣營本身的經濟發展陷入了嚴重的停滯,因此,在1980年代中期,蘇聯在新任蘇共中央總書記戈巴契夫的領導下,實施了經濟改革(1987年)和開放政策(1985年)。然而東歐國家從蘇聯獨立的傾向卻只增不減,尤其以波蘭的團結工會最突出。種種壓力累積之下,戈巴契夫在1989年停止了對東德的支援,導致了蘇聯旗下的衛星國,在數周內一一脫離,令蘇聯最後在19911225日徹底解體,資本主義反共陣營取得勝利。在冷戰結束後,美國成了世界上唯一的超級大國。冷戰使當時無數國家的命運和人民的生活都發生重大改變,留下的影響更有不少存留至今。此外冷戰中的核戰爭和間諜戰、高科技軍備等成分也成了大眾文化常見的題材。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時,英國作家和小說家喬治·奧威爾在一篇於19451019Tribune報紙上發表的專欄文章裏,使用冷戰一詞來描繪活在核戰爭陰影下的世界,並且警告這樣的世界將會是沒有和平的和平。歐威爾說,他所謂的冷戰,是指蘇聯和西方國家之間的意識形態衝突。他在1946310日的觀察家報上寫道:在去年12月的莫斯科會議後,俄國已經開始準備向不列和大英帝國發起一場冷戰’”

而最先使用這一個詞來形容二戰後,美國與蘇聯與其各自盟國之間的地緣政治衝突的,則是美國的投資家兼政治顧問伯納德·巴魯克(Bernard Baruch),他在1947416日南卡羅來納州的一場演講裏提到:我們必須面對現實,我們今天就活在一場冷戰之下。報紙專欄作家沃爾特·李普曼曾廣泛使用這一個詞,他自稱該詞的靈感是來自於1930年代法語的“la guerre froide”(冷戰)一詞。

歷史學家對冷戰的根源和起始點持有不同看法。儘管俄羅斯帝國在19世紀時,便已經與美國和其他歐洲國家存在一些緊張的關係,可是大多數歷史學家認冷戰是在二次世界大戰之後開始的,也有人則主張是開始於第一次世界大戰末期的1917年俄國革命。

1917年的布爾什維克革命以及俄國從一戰退出後,蘇俄作第一個共主義國家,在國際上發覺自身國際間所孤立,其領導人列寧說蘇聯被敵對的資本主義者包圍,並且認外交是一種可以用來分化蘇聯敵人的武器,進而創建了共國際,企圖以此出口共革命到世界各地。在其之後的史達林則視蘇聯一個社會主義島嶼,認蘇聯應該將當前資本主義的包圍圈,轉換社會主義的包圍圈。早在1925年,史達林便稱他對國際政治的認知是一個二元的世界,之中蘇聯扮演的角色是要吸引其他國家邁向社會主義、而資本主義國家也在同時吸引他國邁向資本主義,這種過程中的世界就有如一個短暫穩定的資本主義體制邁向其最終

二戰前的許多事件就已經顯露出西方國家與蘇聯之間的彼此不信任和猜忌,以及布爾什維克與資本主義之間的衝突。在俄國內戰中西方國家支持了反布爾什維克的白軍,而在1926年蘇聯所資助的一場英國罷工活動則導致英國與蘇聯宣佈斷交。史達林在1927年聲稱會與資本主義和平共存的言論也沒有實現,早在1928年史達林便在迫害政敵的作秀公審裏宣稱英國和法國企圖在蘇聯推動政變,美國在1933年前也一直拒承認蘇聯,同時大整肅裏的莫斯科審判則有大量史達林政敵被指稱與英國、法國、日本、或納粹德國勢力勾結或進行間諜活動。儘管如此,蘇聯和美國在戰間期整體上是保持孤立主義的態度。

蘇聯最初與納粹德國簽訂了互不侵犯條約,但不久後德國於19416月入侵蘇聯,而日本則在194112襲珍珠港,蘇聯於是與盟國結成了權宜的同盟,英國與之簽下正式的外交協定,而美國則是非正式的約定。在二戰中,美國透過租借法案提供了英國和蘇聯大量的戰略物資和軍工生,對於蘇聯的最後獲勝發揮了關鍵性的作用。然而史達林仍然對西方國家抱持烈的懷疑態度,並且一直認西方盟國有意讓蘇聯與納粹德國自相殘殺,延後諾曼地登陸、開闢歐洲第二戰場的時間,借此削弱戰後蘇聯的地位,蘇聯對於西方的態度也因此一直保持著烈的猜忌和敵意。事實上,相對于英法等,蘇維埃的勢力於二戰後顯得過於龐大,也將招致列對國際關係再平衡的阻撓。

 

德黑蘭會議和雅爾達會議

盟國之間對於戰後歐洲的去從、國界的變更等等抱持著不同看法,雙方各自持有他們認應該用來確保戰後權力分配的計畫。西方盟國認一個穩定的國際體制應該是由許多議會民主的國家所組成,透過國際組織來協調各國之間的紛爭,而蘇聯則主張因其在戰時受到龐大的死傷(估計2700萬人)和經常受到侵略的可能性,自認其有權支配鄰近的國家來確保自身安全。在戰爭還在進行的同時,史達林便已經開始有系統的訓練各國的共主義子,希望在紅軍攻抵歐洲各國後可以馬上樹立一系列忠於莫斯科的共政權。在紅軍抵達這些國家後,蘇聯的人員便立刻控制媒體,尤其是無線電臺,並且迫害獨立的公民組織,從年團體、學校、堂、其他政黨等等都被禁止,同時社會主義統一指揮的體制,對於戰後重建階段與新興獨立國家來說有很大幫助,政績亦使共政權坐大。了從二戰中復原,史達林計畫在戰後先與英國和美國保持和平,以求蘇聯國內的重建和經濟成長。

西方盟國對於戰後的佈局也有不同意見,羅斯福的目標是在歐洲和亞洲取得軍事勝利、建立一個世界和平組織,而邱吉爾與蘇俄類似,注重於地緣關係、大英帝國的生存和對地中海地區的控制、以及確保東歐國家扮演英國與蘇聯之間的緩衝國,羅斯福的目標相較更全球化。

從當時美國決策者的觀點來看,蘇聯是一個可以結盟的物件,而英國的角度則將蘇聯視是他們安全的重大威脅。隨著蘇聯佔領東歐各國,史達林在談判上要脅英美兩國的籌碼也越來越多。羅斯福與邱吉爾兩人的不同使他們各自與蘇聯進行了獨自的協定,在194410月邱吉爾到莫斯科協商,他答應將巴爾幹半島切數個不同的勢力區塊,而羅斯福則在雅爾達會議上與史達林就亞洲的部分達成協定,但拒支持邱吉爾對於波蘭和歐洲劃分的看法。

19452月的雅爾達會議對戰後在亞洲等地的權力佈置達成一定共識,但對歐洲的劃分仍然無法達成協定。羅斯福在1945412日去世後,接替他的哈瑞·杜魯門對史達林抱持懷疑態度,並開始倚重一群外交政策上的菁英作顧問。蘇聯不顧邱吉爾和杜魯門兩人的反對,在波蘭扶植了共黨的親蘇政權,這一動也導致反對蘇聯的波蘭流亡政府無法回國重組政府。

隨著盟國在19455月于歐洲戰場的勝利,蘇聯佔領了東歐各國,而美國和西方盟國則控制西歐。在盟軍佔領下的德國,蘇聯、美國、英國和法國各自設置了佔領區塊,成四國共治的局面。

隨著聯合國憲章在19456月的簽訂,多國組成的聯合國由此誕生,然而其安全理事會的執行權力被其成員國所持有的否決權所限制。聯合國之後也在實際上淪一個各國用以發表各自言論的場合,而蘇聯則僅將其視是一種宣傳的管道。

 

波茨坦會議和日本投降

在德國投降後不久的波茨坦會議上,盟國對於德國和東歐未來的佈局生重大分歧,參與討論的各國之間對彼此的不信任和爭論言語也證實了他們對彼此一直以來的猜忌,在會議上杜魯門向史達林透漏美國已經擁有了一種大的新武器。

史達林早已得知美國在發原子彈,並且早已在暗中推動蘇聯本身的原子彈發展,也因此對此消息沒有很驚訝,他在會議中稱他很高興美國發展出了可以用來對抗日本的新武器。一個星期之後,美國在廣島與長崎投下原子彈,在原爆之後,史達林向美國抗議杜魯門沒有提供蘇聯在佔領日本上的地位。

 

東方集團和西方盟國的背叛

早在二戰開始的時候,蘇聯便在簽訂德蘇互不侵犯條約之後吞併了許多國家其加盟共和國,包括了波蘭東部、拉脫維亞(拉脫維亞SSR)、愛沙尼亞(愛沙尼亞SSR)、立陶宛(立陶宛SSR)、芬蘭的一部分(卡累利阿-芬蘭SSR)以及羅馬尼亞的東部(摩爾達維亞SSR)。

而從納粹德國手中由蘇聯紅軍佔領的東歐國家被蘇聯一一變成東方集團的衛星國,包括了德意志民主共和國、波蘭人民共和國、保加里亞人民共和國、匈牙利人民共和國、捷克斯洛伐克社會主義共和國、羅馬尼亞社會主義共和國、阿爾巴尼亞社會主義人民共和國。從波羅的海各國到中歐,西方盟國儘管對於蘇聯借由豎立共政權的擴張表示憂心和質疑,但卻沒有即時採取實際行動支持那些國家反共的人民和波蘭流亡政府等組織進行民族自決的權利,這在後來被波蘭和東中歐國家人民稱是西方盟國的背叛。後來英美兩國向蘇聯讓步,承認了這些共國家的合法性,使得雅爾達會議裏原先約定的戰後權力分配正式破

蘇聯式的政權在東歐的擴散不但在那些國家施加了蘇聯式的計劃經濟,同時史達林也對他們進行了殘暴的統治,以蘇聯的秘密員警來打壓和迫害存在的和潛在的反對者。隨著史達林統治的而來的,是由拉夫連季·貝利亞率領的NKVD在東歐各國進行的共權力鞏固,壓各國反共的勢力。只要被蘇聯扶植的傀儡政權有任何的反抗意識出現,史達林便重複其戰前的策略,將反抗者除權,並且進行作秀的審判,然後監禁或處決。

在亞洲,紅軍於戰爭結束前的最後階段進攻並佔領了滿洲國,並且佔領了朝鮮半島38度線以北的大片土地。隨著蘇聯的坐大,溫斯頓·邱吉爾便已開始憂心蘇聯對東歐的龐大控制,加上史達林的不可靠特質,會使得蘇聯成西歐的最大威脅。很快的,英法等國決定欲與美國交好以反制蘇俄,而美國的介入更加劇了歐洲的東西對立。

準備新的戰爭

19462月,喬治·肯南從莫斯科向美國發回了一則長電報,電報中闡述他對於蘇聯內部社會和對外政策的深入分析,認美國與蘇聯的長期衝突是不可避免的,並且主張以圍堵政策對付蘇聯。這則電報對美國政府決策者的影響巨大,並且成之後美國數十年用以對付蘇聯的策略基礎。而同一時期蘇聯的維亞切斯拉夫·莫洛托夫也主筆了一篇傳回莫斯科的電報,主張美國是一個獨斷的資本主義勢力,並宣稱美國正在準備贏得一場新的世界大戰的有利條件

194696日,美國國務卿詹姆斯·伯爾尼斯在德國發表了一場演講,重申美國對於西德人民的重視,批評小亨利·摩根索所提出的要在戰後德國去除工業化的計畫,並且向蘇聯警告美國將會在歐洲維持無限期的軍事部署。如同伯爾尼斯在一個月後所說的我們的目的是了贏得德國人民的支援這是一場我們與俄國之間贏得民心的…”

長電報發表後不久,英國前首相溫斯頓·邱吉爾在密蘇里州富爾頓發表了鐵幕一演講,呼籲英美聯盟對抗蘇聯,並指控蘇聯在從波羅的海的什切到亞得里亞海的第裏雅斯特之間建立起了一道鐵幕

 

黨情報局以及蘇聯-鐵托分裂

19479月蘇聯創建了共黨情報局,用以確保國際間共主義運動的正統性,以及借此來保持蘇聯對其東歐衛星國和各地共政黨的嚴密政治控制,然而共黨情報局在隔年便到鐵板,南斯拉夫的約瑟普·布羅茲·鐵托決定與蘇聯分裂,也因此被逐出共國際,並且一直保持不結盟的態勢。1953年史達林去世後,繼任的蘇共中央第一書記赫魯雪夫採取和解政策,蘇南兩國關係才正常化。

圍堵政策與杜魯門主義

1947年,美國總統哈瑞·杜魯門的顧問勸他採取行動以遏制蘇聯的擴張,指出史達林的許多趁著戰後混亂和權力重組而進行的權力擴張,已經導致另一場戰爭爆發的可能。在19472月,英國政府宣佈他們無法繼續在希臘內戰中支持君主政權抵黨的遊擊隊。

美國對於蘇聯的擴張採取了圍堵政策,其目標停止共主義的繼續擴張。杜魯門在一則演講中主張分配4億美元資金以介入希臘的內戰,並且提出了杜魯門主義,將這場內戰定義自由人民與極權主義政權之間的對抗。儘管希臘共遊擊隊是由與蘇聯分裂的南斯拉夫的鐵托提供主要支援,美國仍指控蘇聯暗中企圖覆希臘的君主政權以圖擴展蘇聯的影響。

杜魯門主義的出現也代表了美國共和黨與民主黨兩黨間持續了數十年的對於圍堵政策的支持共識形成,儘管這種共識在越戰後會開始弱化。西歐各地的溫和派和保守派政黨乃至於社會民主主義政黨都對西方國家的結盟給予支持,而由KGB資助扶植的美國和歐洲共黨組織則一貫遵從莫斯科的指令和宣傳路線,並且暗中協助蘇聯的間諜情報活動,雖然仍有少數異議子存在。除此之外,在西方國家反對圍堵政策的還包括反越戰運動、核裁軍運動、以及其他主張美國單邊裁武的和平主義組織和行動子,儘管這些團體大多都由蘇聯所暗中資助和控制。

馬歇爾計畫和捷克斯洛伐克政變

1947年初,英國、法國和美國與蘇聯進行有關德國未來的會談以失敗告終,此會談本來希望建立一個經濟上自給自足、由蘇聯移除主要工業能和基礎設施的德國。在19476月,依據杜魯門主義,美國開始實施馬歇爾計畫,承諾向所有歐洲國家提供經濟上的協助,包括蘇聯在內。

馬歇爾計畫的目標是了要重建歐洲的民主和經濟體制,以控制在歐洲開始出現的共坐大和權力失衡,避免從戰爭重建中的各國被共政黨奪取政權,馬歇爾計畫同時主張歐洲的繁榮必須依靠德國經濟的復蘇。一個月之後杜魯門簽下了1947年的國家安全法,宣佈建立統一的國防部、中情局(CIA)、國家安全委員會(NSC),這幾個機構會成未來美國用以進行冷戰政策執行的主要政府體系。

史達林認若是容許東方集團與西歐進行經濟上的整合,會導致他們脫離蘇聯控制,同時認美國是試著要透過金錢收買歐洲,也因此他拒讓蘇聯接受馬歇爾計畫的支援,並且阻止旗下的鐵幕各國接受美國的資助。同時蘇聯則提出莫洛托夫計畫作與馬歇爾計畫抗衡的方案,在19491月由共黨情報局體制化。史達林同時恐懼一個重建的德國,他認戰後的德國不該擁有任何重新武裝的能力,如此一來才不會對蘇聯造成未來的威脅。

1948年初,原先是東方集團國家裏唯一還保持著民主體制的捷克斯洛伐克內部不遵從蘇聯領導的反動勢力開始增長,蘇聯於是發動了二月政變,推翻了受民意支持的貝奈斯政府,改以忠於莫斯科的共黨政權替代。這場政變突出的殘暴性震驚了西方各國,最後使得美國國會裏原本對馬歇爾計畫還抱持反對態度的少數人也改變立場。

杜魯門主義和馬歇爾計畫的雙管齊下替西歐、希臘、土耳其等國帶來數十億的經濟和軍事援助,在美國的支援下,希臘的政府最後戰勝了共黨的遊擊隊。義大利的天主民主黨則在1948年選中擊敗了有相當聲勢的共黨和社會黨聯盟。在此同時,鐵幕的迅速鞏固和控制加壓也引發了大量雙方互相進行的情報和間諜活動、外交上的斷、以及越來越多東方集團逃往西方的叛逃者。

鑾披汶·頌堪再度上臺後的泰國

鑾披汶·頌堪在194848日帶領政變集團發動政變,隨著國際環境的變化和鐵幕的拉開,還有一系列反殖民爭的勝利,使得美國和英國樂意在四月認可披汶政府。披汶和他第一次上臺時所做的一樣,他發動了一次新的排華運動,採取一系列措施來限制華人的經濟主導地位以及促進泰人商業發展。對於南方的伊斯蘭叛亂,披汶上臺後逮捕和囚禁了四個省的馬來領袖,宣佈伊斯蘭和馬來組織非法。在這個時代,泰國的經濟發展很快,局勢很穩定,而且泰銖也很穩定,圍繞在20泰銖兌換1美元上。

美國在亞洲把泰國看作一個對抗共主義的獨立國家和一個地區國,其使命是遏制該地區的共主義。泰國是第一個派遣軍隊參與聯合國朝鮮戰爭作戰的亞洲國家,1954年泰國成東南亞條約組織的地區基石。與當時的鄰國相比,泰國是大和穩定的,尤其在披汶執政之後。隨著一個接一個共主義的挑戰,美國增加了對泰國的依靠和援助。1951-1957年間,泰國是1.49億美元經濟援助和2.22億美元軍事援助的受益者。經濟援助還包括擴展曼谷港口的工作以及改進高速公路和鐵路交通。

柏林封鎖和空運

美國與英國在194711日將他們各自控制的西達奇域合併為一區塊,接著法國也在19494月加入。了重建德國的經濟體,西歐各國和美國的代表在1948年初協商宣佈將建立一個統一的西德聯邦政府。除此之外,隨著馬歇爾計畫的推行,他們決定將讓德國重新工業化並且重建經濟,包括了以德國馬克取代已被蘇聯所貶的國家馬克。

不久之後,史達林便展開了柏林封鎖(1948624日-1949512日),成冷戰中第一個主要的危機。在封鎖期間,蘇聯以其控制的東德地區圍堵西柏林,阻止食物、物資、和其他補給品進入城市。美國、英國、法國、加拿大、紐澳等國於是展開了龐大的柏林空運,透過貨機空運來提供西柏林居民食物和其他物資。

蘇聯對西方國家的政策展開了一系列的輿論攻勢,來自東柏林的共黨人再一次的企圖于當年的柏林地方選中操弄結果(如同他們在1946年選中的動一樣),然而西柏林民眾則以86.3%的投票率大幅支持了非共黨的政黨,300,000的柏林市民上街遊行,要求國際間的空運繼續進行,同時盟國空軍對柏林的物資提供則越來越多,甚至開始空運給小孩子的糖果。到了19495月史達林終於停止了封鎖。史達林後來在1952年提出一個要統一東西德的計畫,前提是西方盟國要從德國先行撤軍,然而西方國家斷然拒了此一提案,許多人並且質疑史達林的實動機。

北約和自由歐洲電臺

英國、法國、美國、加拿大及其他八個西歐國家在19494月簽訂北大西洋公約,創建了北大西洋公約組織(NATO)。同年的八月蘇聯在哈薩克斯坦SSR的塞米伊引爆了第一枚蘇聯的原子彈。隨著蘇聯再次於1948年拒參加德國重建的計畫,美國、英國、和法國在19494月決定從他們控制的德國區塊中正式建立德意志聯邦共和國。蘇聯則在當年10月宣佈從其控制的德國區域建立德意志民主共和國。

同一時期,蘇聯旗下的東方集團各國則透過由政府控制的媒體對其人民進行資訊的控制和宣傳,廣播、電視由政府所有,報紙則多地方的共黨所掌控。在這樣的宣傳體制下,蘇聯以馬克思主義理論攻擊資本主義,宣稱對勞工的剝削和對外的好戰是其本質。

而同時美國則在1949年創立自由歐洲電臺,與BBC和美國之音一起,構成了西方國家對東歐和蘇聯人民的宣傳管道,以推動共主義的和平解體其目標。自由歐洲電臺借由對鐵幕內人民的廣播,提供除了共官方宣傳以外的資訊途徑。自由歐洲電臺代表了美國在冷戰早期的戰略,在當時喬治·肯南等人還認冷戰最終會是透過政治途徑而非軍事手段來決定勝負。

美國的決策者,包括了肯南和約翰·福斯特·杜勒斯都承認冷戰在本質上是一場不同思想的戰爭。美國的情報單位CIA則透過一系列的情報和間諜活動,企圖在歐洲和發展中國家阻主義的支持和崛起。同時CIA也在國內發起了募款活動,借由替自由歐洲電臺募款來集結美國民眾對反共政策的支持。

1950年代初,美國開始讓西德重新軍事化,並且在1955年讓西德加入了北約。在19535月拉夫連季·貝利亞曾經試著提議讓東西德統一成中立國,試圖以此阻止西德加入北約,但並沒有成功。

國共內戰和東南亞條約組織

1940年代末的國共內戰中,中國共黨中央委員會主席毛澤東旗下的中國人民解放軍擊敗了中國國民黨總裁蔣中正的中華民國國軍,蘇聯迅速承認了新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並與之結盟,蔣中正和中華民國政府撤退至臺灣地區。第二次國共內戰的結果,加上美國在1949年失去了對原子彈的獨壟地位,迫使杜魯門重新思考其策略,並且加速圍堵政策的佈署。在1950年的一秘密檔中,美國國家安全委員會建議增對西方盟國的支援,並且大幅增加國防預算,亦導致亞洲多國陷入軍事分裂局面。

美國也因此開始擴展于亞洲、非洲、拉丁美洲等地的圍堵政策,以防止由蘇聯支援的革命勢力再次令當地政府變政權。在1950年代初期,美國正式與日本、澳大利亞、新西蘭、泰國、和菲律賓(尤其是1951年的太平洋安全保障條約和1954年的東南亞條約組織)簽訂安全保障協定,並且在那些國家建立起長期的美軍基地。

朝鮮戰爭

朝鮮戰爭的爆發成了影響早期圍堵政策的重要事件,19506月,金日成的朝鮮人民軍入侵韓國,在入侵前史達林還親自替他計畫、準備、展開了整場侵略,提供朝鮮詳細的作戰計畫。然而,出乎史達林意料的是,聯合國安理會決議防衛韓國,由於當時蘇聯正在抵制聯合國承認中華民國而不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擁有常任理事國的位置,因而無權投票否決聯合國出兵。組成聯合國軍的部隊除了韓國國軍、美軍、英聯邦軍(含英國、加拿大、澳大利亞、新西蘭)外,有土耳其、法國、菲律賓、荷蘭、貝利時、泰國等國家的部隊。

朝鮮戰爭對冷戰的發展和參與各國都生深遠的影響,促成了北約的軍事指揮結構生。許多國家的人民對參戰的看法不一,例如在英國,反對和支持參戰的民眾呈現兩極化。許多人恐懼這場戰爭會演變與共中國的大規模戰爭,甚至爆發核戰。這場戰爭對英美關係造成了相當的壓力,英國政府試圖提早結束這場戰爭,希望讓聯合國託管統一的韓半島,並且迅速撤離所有外國軍隊。

在戰後,由金日成統治的朝鮮成一個高度中央集權的獨裁暴政國家,並且到處豎立起對其自身的個人崇拜。而在韓國,美國支持的李承晚強人政府則僅依賴威權統治和貪維持其政權。李承1960年被學生運動推翻後,韓國又再進入朴正熙、全斗煥等武將的軍事統治,多党民主體制要到1987年冷戰接近尾聲時才重新出現。(續)

 

台長: 幻羽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