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9-02-02 11:35:49| 人氣2,649|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釋聖嚴*法師--教*話頭禪*】中

推薦 3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釋聖嚴*法師--*話頭禪*】中

 

※參話頭前的準備和認知※


修行話頭禪時,無論參一句話頭,腦海裡出現的任何答案,都是自己的妄想,是從潛意識生的,即使出現了上千、上萬個答案,都不是正確的答案,因參話頭不是自己給話頭答案,也不是自己問自己,而是問那句話頭,要那句話頭給答案。只有無法以思想、語言、文字表達,而且能破無明、除執著的,才是正的答案,所以千萬不要以自己開悟了,因開悟不是這個樣子。

在修行的過程之中,不要老揣摩著什
是開悟,揣摩開悟永遠無法開悟,要老老實實不斷地用話頭。然沒有答案,還要不要繼續參?要。這是修行的工夫。工夫到了,有沒有答案不是問題,也許有答案,也許根本沒有答案,但是修行的工夫卻熟練了。

一、基本認識


話頭只是方法,不是道理,也不是要寫文章或辯論,所以不要去分析、解釋、究話頭。對話頭進行思考、分析,會造成頭部發熱、發脹、疼痛,身上的血、氣容易往頭頂衝,這時可能會生兩種狀況:一種是變得神經質,另一種是頭痛。參話頭時,千萬不要思考,身心不要緊張,而是輕鬆,楚知道自己在不斷地參話頭,並以話頭來粉碎雜念妄想,使雜念妄想無力且無處可藏,此時頭腦非常楚地知道自己在問、在參話頭。

雖然是要話頭給答案,但若是一邊參話頭一邊想:「話頭
怎麼不給我答案?話頭!我已經很急,等了幾天,怎麼還不給我答案?話頭!沒剩幾天了,我還沒有得到答案,話頭要給我答案。」這種心態也不正確。有些人因瞭解了出現任何答案都是錯的,所以覺得問話頭很無聊、沒有味道,於是放下話頭休息,享受打坐的淨安穩,只求心中無雜念。這樣的打坐只能感受一粗淺的輕安,不會有更深的體驗,更不可能開悟、明心見性。

禪宗形容這種狀態
「黑山鬼窟」,「黑山」意即沒有光明,「鬼窟」則是鬼住的洞窟。這雖然有助於安定身心,但是與大乘禪法不相應,特別是與話頭禪不相應。話頭雖然不會直接給答案,但能使得到「無」的答案,也就是《金剛經》所說「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以及「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這裡所指的「如來」,不是「三十二相、八十種好」的如來,《金剛經》說得很楚,若有三十二相即是如來,那轉輪聖王也具備三十二相,但轉輪聖王也是如來?不是。不著相,才能正見到如來。

壽者相是時間相,眾生相是空間相。在空間之中
我對立,有就有我,有我才有,多數的「」就變成眾生相。有眾生相?因有我相,破我相之後,便能破人相、眾生相以及壽者相。但是眾生因所有相都沒有破,大事未明、生死心未了,所以需要參話頭。

(一)憨山大師的六個原則


明朝末年憨山大師曾經提出了參話頭的六個原則,不僅對當時來說很有用,現在對我們而言,仍然非常有用,即使在未來也同樣是有用的,並且對任何人都有用。現在將六個原則逐一說明如下:

1. 不得貪求玄妙


「玄」表示難的。「玄妙」有兩方面的解釋:一是理論上的玄妙,譬如哲學問題或者宇宙人生道理,是需要經過思考的;另一種解釋是宗體驗上的玄妙,指的是神通感應與身心變化。

許多人認
修定或參禪者,一定擁有「五通」的能力——天眼通、他心通、宿命通、神足通、天耳通,或是在打坐過程中可能發生一些神奇的異象。曾經有位禪師離開大眾獨自精進修行,住在距離寺院有一段路程的小寮房裡,但仍然隨眾過堂吃飯。後來有一段時間,大眾沒有看見禪師來過堂,還以他入定了。當這位禪師再次出現時,方丈和問他:「麼你有一段期間沒來過堂?」

禪師回答:「有一位天人,自稱被我的修行所感動,所以天天
我送飲食,因此沒有隨眾過堂。」

方丈和尚聽完之後,立即訶斥禪師說:「我原以為你是個人,原來你是個鬼啊!你怎麼和鬼打交道,人不做,卻要做鬼去了。不要作怪!」

禪師一聽,心中有所省悟地說:「我知道了!」於是回到寮房精進修行,此時,禪師斷除心中一切期待和祈求,打坐就是打坐,用話頭就是用話頭,從此以後,天人就不再出現了。

相傳浙江天童寺名稱的由來,是曾經有一位禪師在打坐時,感應一位青衣童子每天為他送供養,禪師於是問童子是誰,童子說自己是太白金星,只是顯現的是童子相。因為這個傳說,所以才被稱為天童寺。類似這些經歷,都可稱為玄妙。但是,請不要貪著修行期間發生的神祕經驗或奇異現象,貪著玄妙等於是和鬼打交道,請千萬要謹記在心。另外,也不要搬弄哲學或玄妙的理論,這些理論雖能愈談愈妙、愈神奇、愈深奧,但只是一種理論的思辨法,完全與禪法不相應。思辨或許有助於增長常識的知見,但是對於明心見性卻毫無幫助。

2. 不得將心待悟


不得將心待悟,是指不可有期待開悟的念頭。許多人認為修行禪法是為了開悟,為什麼不能期待開悟呢?因為如果你每次打坐,便期待著要開悟,久而久之,精神上可能會出現問題。雖然疑情的產生,是等待話頭給答案,想要知道答案究竟是什麼,但是因為仍然不知道答案,所以心中會有一種悶的感覺。製造疑情的期待與開悟的等待不同,只要有了等待開悟的心,就已經無法專注在話頭的方法上了。

有一次禪七,我看見一位禪眾方法用得非常綿密,連續坐了幾支香都沒有起坐,我想知道他的狀況,於是拿香板打他一下,這位禪眾被打之後,非常生氣地對我說:「師父!我差不多快要開悟,你怎麼把我的悟打散了!」我問他怎樣地快要開悟?他說自己的心已經非常安定,心中只有一句話頭一直問下去,愈問愈深,感覺非常好,結果被我香板一打,將他的悟打掉了,心亂了,禪七也泡湯了,因此非常生氣。

其實我打他是為了試驗他,被打了香板之後,若他的回應是笑一笑,表示這是好的,有道理,但他的回應卻是非常生氣,這還算是有禪定工夫嗎?他是應該挨打的,因為他躲進了無事窟裡,心在無事窟裡不斷地鑽,愈鑽愈深,他是在追求、等待著準備開悟。因為有強烈期待要開悟的心,所以他能坐得不錯,假如他沒有熱切追求開悟的心,可能無法坐得那麼久。能夠幾炷香不起坐,表示腿功不錯,但是被香板一打,讓他的煩惱無明全部顯露,因此他的工夫是在於執著,若是他有《金剛經》所說「應無所住而生其心」的心態,就不致於發脾氣了。

真正的大乘禪法,不是鑽進無事窟享受一份寧靜和安逸,也不是一直往下鑽,而是非常清楚明白自己正在用方法,心中不受任何狀況的影響。

禪七共修時,可能會有各種狀況發生,也許有人大哭大笑,也許有人大吼大叫,出現這些狀況都是正常的。不明所以的人,會擔心不知道將要發生什麼事,其實聽到或見到這些現象,要文風不動,並且告訴自己:「天下所有的事各就各位,與自己無關,當下就是一句話頭。」即使當下有人開槍掃射,也不必驚慌,你不是正在參「什麼是無」嗎?你在參「無」,就算被擊中了,在臨終之時終於體驗到「什麼是無?」不是很好嗎?當然,你不需要擔心,事實上,這種事情是不會在禪堂裡發生的。

修行時有將心待悟的念頭,一定會有麻煩,容易走入歧途。因為將心待悟,會將許多存在於潛意識中,自認為是悟境的境界浮現出來,任何千奇百怪的境界,都會從自心產生,此時,你可能會認為自己就要開悟了,但事實上不是開悟,而是發生精神問題了。所以,用將心待悟的心態參話頭,可能會發生兩種情況:一是無法深入用功,因為你的心總是在期待、揣摩開悟,其實這是在打妄想;另一種是可能發生精神異常,將一些從潛意識中產生的境界,誤認為是悟境現前。

悟,有五個層次:第一個層次是統一境,是身心的統一;第二個層次是光音境,聽到無限的音聲、見到無限的光;第三個層次是聰明境,譬如能聞一知十、下筆有如神助、出口成章,或是所做的判斷十分準確,此時會認為自己已經開悟了;第四個層次是悟境現前,自己覺得灑脫自在,心中無絲毫罣礙,無任何煩惱現前,身心輕安而無負擔,覺得自己是開悟了,但這是真的開悟嗎?其實這是輕安境,而不是真正的悟境;第五個層次是開悟境,此時感覺虛空粉碎,大地落沉,這才是真正的開悟。

有人害怕「虛空粉碎,大地落沉」之後,自己就會消失,事實上,只要有了害怕的心,是永遠無法開悟的。「虛空粉碎,大地落沉」是形容「自我」已經不存在,無內外之分,也無空有之別,此時是真正的開悟。悟的五個層次,不一定是循序漸進地從第一個層次到第五個層次,有些人剛開始修行,便能直接進入「虛空粉碎、大地落沉」的層次,這是屬於頓悟了。

3. 不得期求妙果


期求妙果和將心待悟有關,因為開悟之後就是證得果位。一般外道會自稱證果來惑眾,以自己修行上的一些身心反應和經驗,自認為已經證得某種果位。事實上,中國歷史上許多大徹大悟的禪師,不會自稱證了什麼果位,許多宗派的創始者也不會說自己是某種果位,或是已經超凡入聖,真正的修行者是不期待、不承認,也不會去宣傳自己證得果位,而是非常強調不執著與無煩惱。

在釋迦牟尼佛時代,證得果位好像非常容易,證初果、二果、三果的人不計其數,證阿羅漢果的人也很多。釋尊的十大弟子是大阿羅漢,另外還有五百大阿羅漢,而在《阿彌陀經》裡則有「千二百五十人俱」,這些也都是阿羅漢。因為是佛的時代,所以證得果位的人相當多,但是佛涅槃以後,就不曾見到有這麼多人證得阿羅漢果了。特別是大乘佛法,不強調也不重視證得什麼果位,而是以菩提心與出離心為第一,若是祈求證得妙果,終究會導致負面的影響。

4. 不可自生疑慮


不可自生疑慮,是不懷疑自己、不懷疑方法,也不懷疑老師和佛法僧三寶。懷疑自己等於是懷疑三寶——懷疑自己能否用上方法,或懷疑自己是否該修行,這都已經離開了佛法。佛說一切眾生都有成佛的可能,端視自己願不願意修行,願不願意承認或接受成佛的信心,只要能發起成佛的信心,終究一定會成佛,這是不容置疑的。

也許有人覺得禪宗說不可以懷疑,又說參話頭需要有疑情和疑團,這豈不是相互矛盾?其實並不矛盾。禪宗所說的不要有疑慮,是指不懷疑自己能不能修行或該不該修行、不懷疑佛法所說、不懷疑正在指導你修行的老師,以及所指導的方法正不正確。要懷疑的是這位老師所指導的佛法觀念,若是違背三法印的原則,那你就要趕緊離開他,因為這位老師不具備正信和正知正見;如果他所指導的觀念,沒有違背三法印的原則,那麼這位老師即是可以信賴的。疑心生暗鬼,只要有懷疑心,便會失去信心,也就因此無法提起用功的心了。

而建立堅固的信心,也有三個層次:第一個層次是仰信、第二個層次是解信、第三個層次是證信。

證是實證,是自己已經體驗到了;解信是指所說的道理與三法印相應;仰信則是雖然你不知道或不認識,但是因為許多人都說佛法好,或是說某位老師是具備正知見的善知識,所以你也接受了。

 

5. 不得生恐怖心


參話頭禪的第五個原則,是不得生恐怖心。《心經》中提到「無罣礙故,無有恐怖」,之所以會產生恐怖心,一種可能是對現在缺乏安全感,另一種可能是對未來失去方向感。現在沒有安全感,是因為害怕不知何時會遭受傷害、冤枉,或遭他人佔便宜,為了求得安全保障,有人是以金錢來保障自身安全,譬如出門要買旅行保險、為房子買火險,或是為生命保壽險……各式各樣的保險都買。但是,保險公司真的能保障房子不失火、保障飛機不失事、保障你長命百歲嗎?事實上,這些保險只是保障了親人,當自己出事或死亡時,讓家屬獲得保險賠償。所以,缺少安全感而擔心害怕是沒有用的。也有些人患了重病,恐懼死亡的來臨,但是聽過佛法的開示後,他們就不怕了。當恐懼心消失時,反而可能活得長久一些。

有些恐懼心是在獨自打坐時產生,尤其是晚上想起只有自己一個人在打坐,就有恐懼感,覺得門窗或天花板似乎都會發出聲音,擔心是否妖魔鬼怪即將出現等,因為心中恐懼而無法繼續打坐。當你心中產生恐懼時,不妨告訴自己:「無論任何東西出現,都歡迎一起來打坐。」只要這樣想,就不會那麼害怕了。

我有一位出家弟子,多年前在法鼓山預定地上,一間窄小的老房子裡獨自打坐,剛開始的前幾天晚上,無論是打坐或睡覺,都能清楚聽到天花板上傳出聲音,像是有人在拖拉沉重的物體。老房子的天花板很薄,他擔心有重物掉下來,於是愈聽愈害怕,但是開燈查看,又不見有任何狀況,可是一關燈繼續打坐,就又會聽到同樣的聲音。後來,他對著發出聲音的地方說:「嘿!我不怕你了,你要怎麼樣都可以。我現在要打坐,你乾脆當我的護法好了。」說完之後,從此再也沒有聽到聲音了。

另外,有些人的恐懼,是來自身體所產生的反應,譬如打坐時害怕腿痛、腿麻,擔心雙腿會因此而無法行走;有人打坐時只要一閉上眼睛,便感覺像是掉進無底深淵一樣,一直往下沉,好像要掉入地獄了,因而驚叫、喊救命;有人則是害怕自己會像火箭一樣衝上屋頂,這都是因為出現反常的身心體驗,所造成的恐懼。無論是何種原因,只要有一絲恐懼心出現,就無法繼續打坐了。事實上,會產生恐懼心是與自己有關,其實只要不恐懼,自己感到害怕的境界就會消失;愈是恐懼的話,恐怖的境界會愈多。一個禪修者是忌諱有恐懼心的。

還有一種恐懼心的狀態:我有一位弟子在禪七期間非常用功,方法用得相當得力,可是在禪七的第五天,他突然說不再打坐了,我問他原因,他說:「因為我怕自己坐得這麼好,繼續坐下去會開悟。」我問他:「為什麼怕開悟?」他說:「師父,不瞞你說,我的女朋友還在等著我,如果我一開悟,就會不要女朋友了。因為開了悟的人,是什麼都不要了的,這樣我會對不起我的女朋友,所以我不敢開悟。」竟然會有這種人!期待開悟的心是有問題的;害怕開悟的心是恐懼心,也是有問題。其實開悟之後,仍然是過著一般人的生活,已經有親屬配偶的人,只要將配偶視為同修的菩薩就行了,有什麼好恐懼的?

6. 堅定的信心


堅定的信心,是堅信自己一定能成佛,並且堅信自己必須修行,所以要珍惜修行的機緣。有首偈子寫到「人身難得今已得,佛法難聞今已聞,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向何生度此身。」意指人身是十分難得的,此生已經得到人身,若是不知道珍惜地用今生的色身來修行,要等到哪一生才能再獲得可以修行的人身呢?

有個觀念害人匪淺,就是在一些民間故事情節中,常常看見江洋大盜都會說:「死沒什麼好怕的,砍頭碗大一個疤,十八年後又是一條好漢。」這句話聽起來似乎是相信有來生,事實上,說這種話的人不僅不懂因果,也不知道人身的難能可貴。在六道眾生之中,只有人的身體能做為修行工具,稱為「道器」。既然此生已經得到人身,已經聽聞佛法,當然要好好地運用人身來修學佛法。一定要相信此生若不珍惜修行佛法的機緣,一旦錯過當下這一生,將會萬劫不復。若說想要等到來生再修行,但是你能夠保證自己下一生仍然生而為人嗎?

我常勸勉禪修中的人不要怕腿痛,不要覺得腿痛很不是滋味,而應該感恩自己現在有兩條腿能夠盤腿修行,若是成了四條腿、八條腿的眾生時,便失去打坐的機緣了。也有人擔心腿如此的疼痛,打完禪七後是否還能行走?若是有這樣的念頭,那麼此身就已經算是荒廢了。禪七期間都無法念念分明、時時用方法,不顧一切地將全部生命投入,當你離開了禪七道場,還能有精進的機會嗎?唯有在禪七中努力練習克服種種困難,在你回到日常生活中,遇到種種境界現前時,就不至於倉皇失措,也會比較容易調整自心了。所以,一定要全心投入用方法,不浪費每一秒鐘;只要你一分一秒打了妄想,生命就少了一口呼吸、就流失了一段時間。

但是有人誤解「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向何生度此身」的意思,以為此生一定要證得阿羅漢果,若是無法證果,便對修行失去了信心。這種心態也是錯誤的。此生能解脫生死,當然最好,即使無法解脫生死,只要心念轉變,願心和信心堅固,這也就是得「度」了。

堅固的信心,一定是從修行的體驗中獲得,若是在一炷香的時間裡都無法靜下心來,修行的信心是不容易產生的,那你再次參加精進禪修的可能性就不大了;又因為對自己失去信心,只覺得打禪七是受罪,於是便認為只有傻瓜才會去受罪了。所以若是不知道要努力用功,就會斷了自己的善根和修行的因緣。如果無法提起信心,心中煩躁時,只要生起慚愧心,以懺悔心痛切地拜佛懺悔,心就能逐漸安定了。

(二)話頭的層次


話頭方法的使用因人而異,並非一成不變。話頭禪也有次第,雖然禪宗說頓悟,但是修行時是漸修而頓悟的,雖有頓修頓悟的人,卻非常少見。所謂頓修頓悟,是指不需要經過長時間修行,只要聽到一句話,或接觸某種狀況之後,所有煩惱立即脫落,這就是頓悟。在釋迦牟尼佛時期,稱頓悟者為「慧解脫阿羅漢」,表示他們見到佛時,只是聽到佛對他說一句話:「善來!比丘。」就立即證得阿羅漢果了,於是又稱「善來比丘」。

佛涅槃之後,還有沒有這樣的人呢?有。佛經記載,在無佛之世,有一種人不需要聽聞佛法,而是自己透過觀察,接觸到某種事物或狀態,突然之間開悟,這樣的人稱為「獨覺」或「緣覺」。但是有佛法時,這種狀況發生的可能性不大,甚至根本不會發生。在中國禪宗史上也有頓悟者,就是禪宗六祖惠能大師。

當六祖惠能還是居士時,偶爾聽一位居士誦《金剛經》,當他聽到「應無所住而生其心」的經文時,立即開悟了。像六祖惠能這樣沒有人為其解說,只是聽聞佛經就開悟的,實在是少之又少。

漸修頓悟是正常的,因為漸修,所以參話頭也有次第,也有層次。參話頭有四個層次:第一個層次是「念話頭」,第二個層次是「問話頭」,第三個層次是「參話頭」,第四個層次是「看話頭」。雖然古代的祖師沒有提出念話頭的說法,但是有這樣的事實,所以我將它提出來。我所講「念話頭」的意思,是指參話頭,卻還沒有疑情生起,此時的狀況等於是在念話頭,也就是念一句話頭。念話頭能取代、化解雜念和妄想,使你當下有所寄託,進而清楚地知道此刻自己是在念話頭。

1. 念話頭


在什麼狀況下需要念話頭?當雜念、妄想很多,心非常散亂時,持續地念話頭,能產生如同持咒的功能,心會逐漸安定。持咒能入定也能開悟,但是念話頭與持咒不同的是,持咒是不斷地持,話頭則是念了一段時間,心逐漸平靜之後,自己會對所念的話頭產生疑問,譬如參「念佛的是誰?」時,話頭念得妄想愈來愈少之後,會產生疑問,想要知道念佛的究竟是誰?有疑問心產生,才是問話頭的層次。

2. 問話頭


雖然已經有疑問心產生,可能仍然有妄念出現而將話頭打斷,所以必須持續不斷、綿綿密密地繼續問話頭。若是問話頭問得毫無間斷,則是進入了參話頭的層次。

3. 參話頭


參話頭是進入大疑情,想要知道究竟是什麼?所以,參話頭是連綿不絕地一句接著一句,如泉水般源源不絕地湧出。此時不再注意身上的痛、癢、麻等感受,也不會注意環境中有什麼事,而是進入了話頭的疑情中。此時自己的身體是一句話頭,整個生命是一句話頭,全宇宙都是一句話頭,鋪天蓋地就是一句話頭,即使鳥叫聲也是一句話頭,話頭涵蓋了所有的一切。

古代禪師們經常說:「大疑大悟,小疑小悟,不疑不悟。」疑與悟到底有什麼關係?

疑情不是懷疑,而是絕對相信自己和諸佛完全一樣,只因為自己有煩惱,智慧心尚未出現,不清楚自己的佛心、佛性是什麼。因此,參話頭起疑情,實際上是要問自己和諸佛完全相同的佛心和佛性是什麼?尚未明白、清楚之前,稱為「大事未明」。所謂「大事」,指的是生死大事。為什麼生死是非常重要的大事?因為人不僅被煩惱的生生滅滅所困擾,還要受生死流轉的果報,亦即未悟之前是隨業受報,而隨業受報就是因為生死未了、大事未明,只有悟後才能自主生死。

因為「生死未了,大事未明,如喪考妣」,所以心情非常沉重,很希望知道答案,此時要抓住話頭,連綿不絕、持續不斷地問下去,讓「大事未明」的疑情逐漸形成疑團。疑情是自己製造的,疑團則像是被疑情包圍,自己在疑情之中而不是在製造疑情。此時,自己本身只有疑情,頭腦不會思考其他的事物,既無時間感,也無空間感。

進入疑團時不一定有話頭要問,而是感覺被疑情團團籠罩,有一種非常悶的感受。悶什麼?就是非常想要知道答案。禪宗形容在疑團的狀況下,如同置身於一隻從未剖開的悶葫蘆裡。在馬來西亞檳城有一位竺摩法師,他畫的畫非常好,字也寫得很好。他曾經送我一幅畫,畫中有幾隻葫蘆,葫蘆上畫了幾隻蟲,這幾隻蟲看起來不知道在找什麼,旁有題字——「打開悶葫蘆」。竺摩法師知道我在指導禪坐,於是送我這幅畫。這幅畫很有意思,深具禪意,畫中的幾隻蟲猶如參禪的修行者,想要打開葫蘆。「打開悶葫蘆」的主題,便點出了參話頭的人,要將自己的悶葫蘆打開,悶葫蘆未開之前是在疑團之中,打開後就是開悟了。

參話頭一定要有疑情,從疑情形成疑團之後,自己就像在一隻悶葫蘆裡,希望那隻葫蘆能爆炸並且粉碎,因為悶葫蘆粉碎後,便能見到自己的本性,這叫做「明心見性」。也可能沒有經過疑團粉碎的階段而明心見性,但若是經過從疑情到疑團粉碎的過程,明心見性的力量就會相當強。「明心」是智慧心現前,「見性」是見到空性。有智慧,所以能斷煩惱,煩惱斷除,所以能見到空性。參話頭開悟之後,就會進入看話頭的層次。

4. 看話頭


禪宗所說的悟,不等於開悟之後,從此不再有任何心理上的問題,而是指一種見到空性和智慧現前的經驗。因為自我習氣和煩惱的根尚未斷除,仍然需要繼續用話頭。一句話頭一直參下去,看住話頭,保持開悟時明心見性的狀態,不斷地保持它、保養它和增長它,如同種下一盆花之後,需要每日照顧,為它澆水、施肥及給予日照。悟後需要持續看話頭的保任功夫,即是為了照顧明心見性後的心性,不再被煩惱所困擾與污染。

 

二、態度


有人或許會覺得話頭雖然是非常銳利的金剛王寶劍,能夠破一切執、破一切魔,但是參話頭參了半天沒有答案,而且有答案出現都是錯的,那麼,還要繼續參下去嗎?

禪宗祖師以「蚊子叮鐵牛」的譬喻,來說明參話頭應該抱持的精神:蚊子叮咬人畜是為了吸血,若叮咬的是鐵牛,那就無血可吸,這實際上是形容參話頭要學習蚊子叮著鐵牛不放棄的精神,在同一個位置上不斷地叮著,不變換位置地一直叮下去。最後牛消失了,蚊子本身也消失了,再也沒有想要叮什麼,但是牛還在不在?在,只是對蚊子而言已經不需要了,因為叮到最後,蚊子自己死了。這是譬喻參話頭要破除一切執著,所以盯住一句話頭一直參下去,參到最後,話頭仍然是話頭,但是自我不見了,而這才是參話頭的目的。

(一)初發心的態度


無論是老參或新學,每次禪七一定要抱持初發心的態度來練習方法。所謂「初發心」,是讓自己像剛開始修行一樣,不管以往修行程度的好壞,最重要的是,從現在開始的每一個念頭、每一段時間都要用方法。禪修固然非常重視打坐姿勢和方法,但是,不是打坐時算不算修行呢?算,從禪七報到開始,一進入禪堂的環境後,就必須時時刻刻、分分秒秒照顧方法,而這個方法就是話頭。

以初發心的態度練習方法,不斷地告訴自己每一次都是新的開始,都是第一次,否則會經常和自己比較,比較昨日與今日的狀況,比較剛才與現在的差異;對於不好的狀況,感到沮喪或後悔,對於好的狀況,則起貪著或懷念,這都是將自己放在過去,而忘了現在正在用方法,老是在妄想之中患得患失,浪費時間。唯有不斷提醒自己每個念頭、每一炷香都是新的開始,不與之前比較,不判斷自己現在是進步或退步,回到初發心,只要現在用方法用得很安定、很清楚。所以,初發心的修行態度非常重要。

剛進入禪修期間,特別是精進禪七,身心狀況可能尚未適應、習慣,無法立即進入方法,心可能還在禪七道場之外,還未收回來,容易產生妄想,所以可能在禪七的前幾日仍然無法安心,因為方法用不上而六神無主。這只是平時缺少訓練,要對自己有耐心,不要因為身心調適的問題,即認定自己不適合修行。打起精神來,不要對自己失望,也不要懷疑方法,而且告訴自己:「我需要用方法,我需要修行!」

 

修行是一種逐步糾正、調整自己身心狀態的訓練,所以訓練時大多是痛苦、勉強的,若是身體感覺不習慣時,要用方法;觀念上不熟悉時,也要用方法,必須堅持自己現在所做是對的、是需要的,沒有人能勉強自己,將身心安住在修行的環境和方法上。唯有自我努力,心才能逐漸安定,方法才會熟練。如同穿新鞋,很少有新鞋一開始穿就是舒服的,大多數都需要穿幾天之後才能適應,修行也是一樣,因為沒有經常練習方法,才會感到不習慣,所以要勉勵自己去熟練方法。

(二)活在當下,全部身心用話頭


禪修的基本原則,是從當下一念著力用功。當下即是現在,而所謂「當下一念」,是現在用方法的這個念頭。現在諸位正在用的方法是話頭,因此無論你做什麼、置身何處,身心都要在話頭上,這即是當下。如果你東張西望、左顧右盼,或是思前想後,回憶剛才用功是否得力?是否有妄念?方法是對是錯?……而這些都已經成為過去,所以只要有一念離開話頭,那你就不是在當下。

聽到風聲、流水聲、走路聲,或是見到有人在周圍時,只要清楚地見到就見到,聽到就聽到,但是不管它,不需要裝作沒見到或沒聽到,否則又是在胡思亂想。有任何身心狀況,無論知道與否,都不需要去注意和在意,即使當下房屋倒塌,仍然要繼續參話頭。在禪修期間,有監香法師、居士,以及外護義工的護持,不需要擔心房子會不會塌下來、身體狀況如何。除非是用功不得力,或用功用錯了,否則,身體是很平安、很安全的,你只管用方法就好了。

踏踏實實用話頭的時候,自己的全部生命就是一句話頭,當下的「我」是不存在的,若當下還有一個「我」,這就是雜念。

什麼是「用全部生命參話頭」?就是不注意身心狀況、不管環境狀況,將自己專注地、一心一意地參話頭,每個當下都只是一句話頭。若是參話頭時,聽到外面有聲音,你開始想:「剛才那隻鳥是什麼鳥?什麼是無?……這隻鳥還在叫,什麼是無?……這隻鳥飛遠一點了,什麼是無?」像這樣一邊參話頭,一邊摻雜了許多問題、雜念和妄想,都不是以全部的生命參話頭。將全部身心投入話頭,是每一個當下、是用功的著力點,也是「不思善、不思惡」。

在《六祖壇經》裡,內文有三處教我們如何「不思善、不思惡」。所謂「不思善、不思惡」,是要我們不思前想後,不攀緣自我的身心現象,以及外在的環境,不分別一切現象、狀況的好或壞,於此同時,什麼是本來面目?所以「未出娘胎前的本來面目是誰?」這句話頭,是從「不思善、不思惡」衍生而來的。但是,想知道未出娘胎前的本來面目為何,只有不思善、不思惡是不足的,還要在不思善、不思惡之時,參什麼是自己未出娘胎前的本來面目,這就是在當下,也是禪宗參話頭的根源。

其實參話頭沒什麼可怕的,「魔來魔斬,佛來佛斬」,不貪著、不追求身心的任何好狀況,也不害怕壞狀況,既來之則安之,將全部身心及生命都用在話頭上。所謂「投入全部的生命」,並非要你咬牙切齒、渾身繃緊地拚命,而是不管身體所發生的狀況,也不注意心裡有什麼雜念,只是單純地參話頭。不懂放鬆身心而參話頭,可能會出現精神上的問題,所以在參話頭之前,必須將身心全都好好放鬆。

(三)提起話頭就是修行


何謂修行?修行是修正偏差,修理不正確、有問題的部分,猶如會搖晃的桌椅,可能是少了一隻腳,或是缺了一根釘子,所以需要修理。一般人的心多數是雜亂的、散漫的,通常是想法偏差、方法不正確,所以需要修正觀念和方法。將偏差逐漸地修正,將不正確的轉成正確,將不習慣的養成習慣,就是修行。所以,當你發覺問了幾句話頭,心卻不在當下,是不是要對自己捶胸頓足?不是,只要發覺心不在話頭上,而是在打妄想時,就立刻提話頭,讓心回到當下。若是哀哀戚戚地感嘆自己業障重、煩惱重、妄想多、身體差,怎麼老是不在當下而在浪費時間的話,這是遇到了魔境,只要快刀斬亂麻,馬上提起話頭,妄念便會消失,然後繼續參話頭。

頭腦裡妄想紛飛是正常的,不可能完全沒有雜念,但是一有雜念,要立即提起金剛王寶劍,將它斬斷,這就是當下,也是在修行。若是一炷香的多數時間都在做白日夢,於是下一炷香就想:「算了!自己大概不是修行的料,等下一次準備好再來。」或是想:「自己這一輩子,大概不是修行的料,等下輩子修好再來吧!」這些心態都不對。現在當下你正有修行的機會,雖然一炷香可能只參了三句話頭,其他時間都在打妄想,但是發覺有妄想,不要懊惱,趕快提起話頭即是修行。

如果身體有些痛、癢的感覺,不要管它,只要沒有痛到冒冷汗的地步,是沒有關係的,仍然可以繼續用方法;身上有了一點小毛病,不要在意它,不要太溺愛身體,若是非常在乎自己有一點不舒服,有一點頭痛或腳痛、背痛、身上發癢……等,會讓心不安,那你就不在當下。當下,一定是在用方法的當下,離開方法即是妄念。剛開始一定是在練習階段,不斷練習即是修行。你若是不在當下,就不是在修行,但是發覺自己不在當下之時,立即提起話頭用方法,那就又回到了當下,又是在修行了。

(四)心念隨時隨地安住於方法


有許多修行者其實不清楚、也不承認自己有許多妄想和欲望,反而認為這是自己的抱負、自己的悲願宏志,因為欲望和悲願難以分辨。

有人問我:「法師,您的生涯規畫是什麼?」我說:「我的生涯規畫,是做一日和尚撞一日鐘。」他又說:「這種生活多無聊啊!每天都在撞鐘。」我反問他:「每天都要吃飯、上廁所,也會無聊嗎?」人生的過程要踏踏實實地走,在什麼位置就做什麼事。因此,我只要將和尚的角色扮演好,凡是和尚能做的、應做的,和尚能說的、應說的,和尚能想的、應想的,都盡力而為,這就是我的生涯規畫。若是我的所做、所說、所想,都不是和尚應該說的、做的、想的,那就違背了我的生涯規畫。也有人問我:「師父,您希望法鼓山變成什麼樣子?」我說這一切都是因緣,因緣好,法鼓山會辦得非常好;若是因緣不成熟,我無法預知會變得如何,我只是隨著因緣,走往自己的方向。

世間事是無常的,能掌握的只有現在,所以需要不斷地以初發心把握現在,腳踏實地做好現在能做的。對於未來可以計畫,但計畫要考量現實狀況,若是不切實際或當下沒有因緣實現,便不去想它,如此就能少煩、少惱、少痛苦,這即是懂得運用佛法。否則,總是在幻想、妄想、欲望之中生存,痛苦不已,卻自以為是大悲願無法實現,而抑鬱終生,這不是真正的佛法。佛法是讓我們明瞭一切都在因緣之中,但不表示等於束手待斃,因為因緣包含主觀和客觀兩種條件,無論主、客觀條件都是可以改變的,只是改變的幅度有大有小。

參話頭時,當下要把握的,是隨時隨地將心安住在話頭的方法上,抱著一句話頭不斷地參。不要自己給答案,而是向這句話頭找答案。因為不需要思考,只是持續地問下去,所以是非常輕鬆的。如果心處於混亂、散亂的狀況,便回到數息或念佛,等心比較安定,不那麼浮躁時,就可以開始參話頭。

從此刻開始,便要下定決心好好用方法。生命很有限,一定要珍惜,所以要隨時隨地保持心念處於修行的狀態,也就是隨時隨地參話頭。吃飯、走路、睡覺,心繫在話頭上,話頭不離心、不離念,如此用功,一定能有很大的收穫。

佛經裡有個寓言故事是說,有位國王想要試驗看看,人在面臨死亡邊緣時的心力如何,恰巧有一名死囚即將處決,國王因此告訴死囚,若是能夠通過考驗,將有機會免除死刑。死囚為了保住性命,所以答應願意嘗試這項考驗。於是,國王交給死囚一個裝滿油的缽,要他捧著油缽通過一條很長的路,過程中若是有一滴油漏出來的話,當場就立刻執行死刑;如果能夠抵達路的盡頭,而缽中的油一滴都沒有漏掉,就算是通過考驗,可以免除死刑。

接著,死囚開始捧著油缽上路了,一路上,他遇到拿刀要殺他的人、遇到對他大聲咆哮的人、遇到毒蛇猛獸,還遇到美女及錢財,雖然一路充滿誘惑、刺激、恐嚇或威脅等各種狀況,但是他為了性命,心無二念地捧著油缽,不管路上發生任何事,他的每一步伐都非常小心翼翼,仔細地照顧著缽,一步一步往前走,一心專注地守謢油缽,結果當他即將到達終點時,他開悟了!於是他將整個油缽丟掉,表示自己已經不再害怕死亡,可以接受死刑了。當國王知道以後,反而免除了他的死刑。

若是在參話頭時,能有即將面臨死亡、面臨無常大鬼隨時會取走性命的警惕心,還能不珍惜每一個用功的機會嗎?還會不好好用心地參話頭嗎?(續)

 

台長: 幻羽
人氣(2,649) | 回應(0)| 推薦 (3)|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圖文創作(詩詞、散文、小說、懷舊、插畫) | 個人分類: ─參禪悟道之路─ |
此分類下一篇:【*釋聖嚴*法師--教*話頭禪*】下
此分類上一篇:【*釋聖嚴*法師--教*話頭禪*】上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