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宗四加行修持法】 *陳果齊*金剛上師
以真正的佛教精神而論,佛教並非是一個持神論者的宗教,但並不表示否定沒有神聖的存在,更非一般人所認為佛教是四大皆空,甚麼都沒有的消極思想。
佛教所說的四大就是指人身與世間萬物皆由四大所合成,而四大的意思就是指為地、水、火、風等,加上因緣和合所組成的假有現象,而實非永恆真有者。只是組合後所顯現的有色形體,教人們不要過於執著這個有色相的暫有假體,而忽略了空性的實有而作諸煩惱等業。
須知有色即有相,有相則見形,無相則見真理。學佛者若能看破諸相的表面虛假不實。
即如金剛經所說:「若見諸相非相,則見如來。」如來者即諸佛的真如實有的本體覺性,亦即佛也。
是要能明因四大所成而後為六大,即地、水、火、風、空、色是也,並不是教人們甚麼也不要而作諸法斷滅的錯誤思想。
色就是指色塵,即形相之義,未有形者則不能見相,此乃無色之示現,故凡眼是未能觀看到。若以形體色澤作顯現,則人們都能以肉眼看得到,這就是有色的物體所顯現的作用。
即如空氣與電波等,亦總是永恆存在於空間,但人們都未能看得到,就因為它們都是無色相的顯現,故不能看見,而並非不存在。但一般凡夫世人,皆認為能看到者才是真實的存在。這樣想法就是絕對錯誤的,只是有形(色)與無形(無色)的分別而已。
這就是大覺者佛陀所說的教理,教令世人莫只信或貪著眼前的有色景象而忽視看不見「空」者的實有存在,這樣就是色空無別之義也,卻並非教人作消極的行為,更不是諸法斷滅無存之義。
故此我們絕不能從書本與言論的表面,或作斷章取義的方法去求學於廣博的佛法。是要切實從佛教的理論中探討,而獲得啟悟及至開悟的途徑和實踐的方法,這樣才有機會真正的成就及解脫獲益。
並非只靠膜拜或倚仗某神聖的力量而可以得到真正解脫和成就,是要實踐體會和明白真諦,並要透過各種助緣(例如六波羅蜜道,即是:佈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等六大法門)的途徑去修持,才能真正的趣入佛法而步入超凡入聖得證佛果。否則都是執著世間之物慾與有為的凡夫,難成聖果。
正如圓覺經中所曰:
「末世眾生,不了四相,雖勤苦修道,但名有為而修,不能成一切之聖果。」由此可見修學佛法之人,應先從智理入門,切莫執持世間之形相或名稱和有為而錯誤盲修,更不應偏執或偏廢於空有或顯密之法而墮於無明偏見之地,否則便錯失大道,白費寶貴的時光。
如是應要明白如一位西藏大成就上師,多傑覺巴格西尊者所說的空有密聖諦:
(一)知空而不知有者,則滯於枯寂無智。
(二)知有而不知空者,則流為淺識博辯之流。
(三)知空而不知密者,能取實證之士則稀有。
(四)知密而不知空者,將流為外道不能究竟。
故言行持正道佛法之行者,應觀其心性及深行般若達至解脫之道,尤以正信佛陀聖教之理皆嚴禁弟子妄言鬼神與神通,故理應以真心明理實修才是正道正行之佛子。
若只知求取修持神通力量與仍存我、人、眾生、壽者四相,及忘失自性菩提道心,如此修法而不修心,勢必淪入邪魔之道,實非正確之佛法者也。
所以學佛者理應真實求取正道佛法,深入佛法經藏,從經藏中佛說聖諦而悟出真正的佛理求取成就解脫才是。
如學佛者只參閱佛經,甚至讀過了千經萬典,但只視作一種理論,及至知而不去依理實踐修行,亦無實際得到甚麼好處。
恰如病人染病,只會去看醫生,但從不會按照醫生的指導,更不願意服藥,把病看完便希望會有好轉,這樣是自欺欺人,更難有醫治之效,實無得益者。
正如大德月大阿閣梨讚悔中所云:「此中心亦恆愚昧,長時習近重病痾,如具癩者斷手足,依少服藥有何益。」又如入行亦云:「此等應身行,唯言說何益,若唯誦藥方,豈益諸病者。」
故學者理應明白如理實修方能有機會達到真正解脫獲益,否則猶如得病之人,只會閱讀藥方,而不去依藥服用,如此病人實難於病有益。
然而佛法實在深如大海、浩若虛空,我們究竟如何才能獲得要領不會白費時光呢?
這樣當然是先要以虛心及切實認識選擇一位具德智的導師作指導,比較自己盲目摸索來得更快及正確。我們最好先認真選擇,透過偉大的佛法導師或上師的幫助指導,和自己精進勤奮去理解與體悟,然後再作正確的觀想去實踐修持。
雖說要找尋具德智之明師良伴,亦實非易事。怎樣才可以選擇一位其正的明師良伴去學習呢?
首先就是依著不偏重表面虛有的外形或名聲作歸依,要從多方面的認真觀察探討清楚後才可皈依學習,這是非常重要的。
做徒弟的在未皈依前絕對有責任認識你的皈依導師,當然做師父的相對地亦要認識弟子的根器與品性才可因人傳法,如應病與藥去作適當教導。這樣就要依照以下幾點要素去找尋明師才是正確選擇:
(一)是應依法義而不依人的名相。
(二)是依法義的真實意義而不依表面不實或似是而非和好聽的語言或文句。
(三)依能有真實究竟解脫的道理而不應依不能究竟的道理。
(四)最後凡事更要依正確的,無偏的智慧去學習事理,分析是非的真偽, 而不應依表面或眼前認為似乎可信或似認識的感覺去學習,凡事都以智理去作親証體察, 這樣便不會錯認無明之師了。
明師是指能通曉真理大道者,而非出名者。因為現今的社會, 許多人都能以透過傳媒與廣告學的美化字句,而令自己的知名度增長,是否名過其實, 則要各位運用清晰無偏的眼光去認識了。
真正的明師除了能有真實的才智外, 最重要的更是須要具有偉大無私的平等愛心,作教化眾生而非因名聲與財利供養等而作的。
如妙臂請問經云:
如其僅有一車輪,其馬於道亦不行,
如是若無修行伴,有情不能獲成就,
若有具慧形貌正,潔淨姓尊趣注法,
大辯勇悍根調伏,和言能施有悲愍,
堪忍餓困及苦惱,不供婆羅門外道,
精悍工巧知報恩,敬信三寶是良伴,
諸能完具如是德,於靜世中極稀故,
半德四分或八分,應依如是咒伴師。
故此以正信佛教而論,總是強調不要存以無明(即迷信)之心去修持, 且不僅是要以虔誠的心去修持佛法,更應要把自己真正的體證以般若觀照自性, 並以自性覺悟到真正的佛性,以覺性成佛,此亦謂之內證成佛的道理。
所以各位學佛者理應清楚及明白,莫依表面的理解與無明之心去修持,且不單只是要以虔誠的心去修持佛法,更應要把自己真正的體證而變成佛的覺性法, 更可因而自利利他及化渡於世間。
這樣亦即如楞嚴經內,發心度生而所說:「以自性覺悟圓明又能覺他者,即是如來應世。」如此即等同佛的法身成就無異了。
可能多有人錯誤認為佛法是一種求拜對象的模式,或誤以為是一種精神與心理的依附和統攝作用的一種宗教。這點絕對是不當的,是未理解到佛法的真義所在,乃世間的無明者,或可稱迷信之士,無所得益。
可能各位所見未及而或有對此點不認同我陳果齊所言,但各佛子善知識應知佛的真義就是覺性,而佛法就是偉大的覺者「佛陀」之聖諦理論,非能以言語文字或形相所能作為定立與界限的。
就亦如一代偉大禪宗六租慧能大師所言:「眾生三乘根器,所解不同,見有深淺,故言差別。佛說無為法者,即是心無所住之義,無住即無相,無相即無起,無起即無生,無生即無滅。蕩然空寂,照遍法界,鑑覺無礙,此乃真正解脫之佛性。佛即覺性,覺即是觀照,觀照即智慧,以如是智慧即般若波羅蜜多是也。」
由此更可見佛法的真義,都總是依據眾生的因緣所顯現,乃應病與藥及深如大海的一種智慧方便之法,實非有所定界或以音語文字所能束縛,否則怎有佛法無邊之理!
此點學佛者應要深切理解,就如佛說金剛般若經之無得無說分第十:
須菩提言:「如我解佛所說義,無有定法,名阿褥多羅三藐三菩提,亦無定法如來可說,何以故?如來所說法,皆不可取,不可說,非法,非非法,所以者何?一切賢聖,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
故我等學佛法者,理應以正信知見而趣入正覺佛法心印,佛法實乃引領眾生,到達解脫生老病死、種種苦難的明燈或與一條渡船無異,故說法無人我高下之分,乃性智平等,只要能對治眾生應病與藥,適者就是良方。
因而佛說金剛經之正信希有分第六,佛亦有如是教化開示日:
「是諸眾生,若心取相,則為著我人眾生壽者,若取法相,即著我人眾生壽者。是故不應取法,不應取非法,以是義故,如來常說:汝等比丘,應知我說法如筏喻者,法尚應捨,何況非法。」
從以上各種因素分析理解,各位佛子應要切實了解,確知佛法的本性及其義所在,然後按部依次實修,必能速證無上菩提大道,登佛之聖果位。否則亦是空談理論,或與執迷的外道無有分別,尤應反省以作為鑑。
佛法既平等無別,為何佛說的教理又會分為三乘?
三乘者,即是小乘,大乘和金剛密乘。這亦是因各眾生之因緣根器不同而分別去化度各類眾生,而實非佛法作出高低上下人我之分別。
這點我們耍確切的明白及體悟,乃因各人的前業、今業與智慧賢愚種種根器的因素所致。當然理應一如未唸過書者應由小學、中學至大學的依次進修。否則亦如不建地基而想建高樓無異,根基虛假不實,那有空際造樓之理。
故應按個人因緣與根基作適當選擇而入門修學佛法,應要依止修學佛法,應要依止修學的次第,所謂大乘與小乘只是應修行人之個人志趣行作而定。
有人認為應先自行修持求自身解脫,而未有能力或發悲心度他,這稱之謂小乘。
但當以能明白眾生皆苦又能發心自利及利他人,能方便說法及行法度生利益一切大眾者,這樣能由小乘的心而回向大乘菩薩行者,如此亦即真正的大乘。
乘者,即如交通工具之義,若能自駕車船又能以方便多乘載其他有需要的人士,即是方便他人的多乘,即大乘。
若只是存著自私心為了利益自己而作佛事,不去理會他人,這就是小乘。可能更是自私自利的人,根本談不上是信佛學佛的人。
須知自小乘能成就得聖果者,亦必具有慈心,有能力機會時,尤其成就聖果時,亦多必轉行大乘而利益眾生的。並非是由自我稱說,他是小乘卻自說是大乘;亦不是只憑著名稱上的分別,假若受了菩薩戒而不存菩薩的大悲心,又不行菩薩道,也不能說是修顯宗的行者。
除了要皈依本師之外,真正的菩薩,若不利生渡世,雖說大乘而實非大乘,最重要的是由發自內心的真正菩提心而定,名稱皆世人所冠以虛假名相。
敬希我等學佛行者要真修實踐,不要做一個只口說行佛道,而心不行佛道的虛假佛子才是。切莫執著大小乘與顯密教派名稱的分別,而令使佛陀偉大聖教因而蒙上污點。要同心合力,普為十方一切眾生而作善業。
佛子理應真實淡薄個人的榮辱,更莫執門戶之見或你我高下之別, 而要齊心共倡佛教濟世精神,團結荷擔如來事業。這樣才是真正的佛子,那時世間便能成淨土了。
各位須知,尤以修金剛乘(即密宗佛法)者為甚,切不可妄想一步登天去急切求法,這樣是不當及危險的。因過於心急便容易誤信世間那些披上佛衣而作「販賣如來」的江湖郎中賊子,使他們有機可乘。亦皆因人們存著貪瞋癡或未了解而急切求法的心理,因此作出種種罪業。
可能學者抱著自以為真誠的誠信心,但怎知已是自墮世間外道及至妖孽邪師的邪網令致佛道不成,反成魔侶而不自知覺,還自以為已學得甚麼神通異術,可以脫離生死,而不知自取無明的墮落及不明真正福田的悲慘受害者。
如此實乃末法社會中的一種悲痛,故求師學法亦理應慎而選之,否則自斷慧命,白費時光,百劫難返,令人深感悲痛!
世間外道邪師多是被上佛衣或法袍,故要放眼認識清楚。如佛說愣嚴經所言:
「彼等世間群邪,亦有徒眾,各各自稱已得成無上道果,我滅度後末法中,多此妖邪,熾盛世間,潛匿姦欺,稱善知識,自謂已得上人法,誸惑無識,恐令眾人失心,所過之處,令其家秏散,我教比丘,循方乞食,為令其捨貪成菩提道,諸比丘等不自熟食,寄於殘生,泊三界,示一往還。云何賊人假我衣服,裨販如來,造種種業,皆言佛法, 卻非出家具戒比丘,為小乘道,由是疑誤無量眾生,墮無間地獄。」以上乃佛陀之明言示世, 故學佛者應緊記為重。
亦於維摩詰經第子品對須菩提言,若依信外道不明之師有如是教化曰:
「彼外道之師,若是汝之師,因其而出家,彼師墮,汝亦隨墮,乃可取食, 須菩提若入諸邪見,不到彼岸。」又曰:「其施汝者,不明福田,供養汝者, 墮三惡道,是因與魔共成一手,作諸勞侶,汝與摩眾,及諸塵勞,等無有異。」
各位由此可知,切莫隨意亂認無明不實之世間邪師。若不幸察覺自因無明而誤入邪途,理應急起在佛前真誠懺悔。並立即棄暗投明,速回歸正道,從頭依止正道的法師或有真正傳承的上師正式皈依三寶(佛、法、僧),依次修學正道佛法。
這非羞恥之事,人誰無過,知過能改,善莫大焉,實乃智者的英明行為。故我果齊雖非甚麼聖賢或大德,但在此亦謹以摯誠勸請十方真修行者,能共發無上菩提,作利益眾生事業,回歸正道,大轉正法輪,莫再存人我分別及爭怨之心,普為一切有情而使正法永隆,實乃眾生之幸。敬祈十方四眾大德菩薩要除去人我之見,齊心弘揚正法,同得解脫,登佛智地。
其實以上所言各種漏弊與錯誤,無論是出家在家與大乘小乘或密乘的行者,皆有機會容易犯上。這完全是由於人的心性皆多存在自性貪瞋癡,和貢高我慢等所引發而起的一種現象。
故此佛教經歷長年人性的轉變與根性所,便從佛教的深奧教義中,以應眾生所需,可簡名分成三部份:即小乘,大乘和金剛乘(密乘)等,並應以嚴格遵照及依次順序去修行。
假若一個人對佛法未能了解或完全不認識,而未有小乘知識及大乘教理就修金剛乘密法,或者只視修學佛法作為一種精神消遣,與求神通炫耀等心態的話,這樣便會產生許多法義與修持次序上的混亂與錯誤等各種危險,結果修證難成反更容易加深自我高慢與精神錯亂不安等後果,這樣實在無有是處,故理應認真去認識修行的方法。
(一)行者應先從三乘的進展過程中作適當尋找,並要竭力真正發掘自身所犯之錯誤病源。由此心一念趣向求取正道佛法,自己常作反省纖悔,生起真正如實理性、清高品格,再不會加深貢高我慢之心。並從三乘佛理教義中,領悟到實相教義去作為依止學習行持。
如此雖未能普利大眾,但最低限度已真正做到了自心明白從佛法中領悟,求望能得到開悟解脫。更不再存有任何自私我慢與貢高心態,不會輕視別人與出現門戶之見,或作怨恨和惱害眾生的思想與行為,直至求得成就而解脫生死輪迴之苦,如是人等即可稱之謂已達到了真正的小乘行者。
(二)從以上階段便可進入第二階段,就是要令自已的心性保持溫和與愛心, 更不斷擴展這愛心,希望能將所學或所獲得的一切功德,以無分親疏人我的平等心,與慈悲喜捨心去布施普令大眾同享。
願令一切大眾都能同自己一樣,將來都能離苦得樂,共證聖果位。如是行者,即可稱之謂大乘的行者,或大乘菩薩行者。
(三)最後都具備了以上的佛法理論基礎,與菩提心不退轉之後,由此發展出無畏的精神信念與對佛法充滿喜悅與敬信。尤其對傳承的親教根本上師,要抱有永久絕對尊敬與忠誠的行為及信念。並要依從上師的教導去做次第與儀律等修持所傳持之佛法,直至得到成就與開悟解脫。這樣就是金剛乘,即密宗的修行者。
修顯宗的行者,除了要皈依本師之外,由佛理經藏中體悟而依止修證的居大多數,是以教理體證的外相成就。故此在西藏的學佛者,一般都先要在顯宗學習了不少過十年或至十五年不等的佛理教義,然後才可以進入密宗扎倉再追隨上師修學金剛乘密法。
故密宗尤見非常嚴謹,並非一般外界未明者所言,誤以為密宗的行者,只是能唸唸咒語或結手印或只會驅邪治鬼等,而不解佛理者。這點是極為錯誤的言論,須知真正修持密宗的行者,除了要深明佛理之外更要有特別堅信與不變恆持心,故見每一位真正的密宗上師亦必定通曉三藏法則與真言的,而非只會持誦一或數段密咒的人就算是真正的密宗修行者。
若以修持金剛乘即密宗佛法的行者而論,除了首先要認真撰擇了一個具資格有真正傳承的上師去皈依及依教修持外,更應要做次第的先後,即是作密,瑜伽密與無上瑜伽密等,由淺至深去實踐修學。
為使修學者能有絕對的信念與恆持不變,所以先要令自已的身口意三方面都要全部真誠投入這方面的信念與修持,這樣亦可稱之謂三密真誠清淨的道理。
每一修持的儀律與經句及真言密咒等,都絕對不應作半點鬆懈。例如時刻都要觀想著皈依境:皈依傳承的金剛上師境(即上師壇城);皈依佛境及本尊境界(如本尊的壇城國土)等。
皈依法境,是要真心體會法義及思維經句之真諦而不離行持。
皈依僧境,視一切賢聖僧人與善大知識及一切的護法聖眾,皆常住不離一如我師無異,亦應敬禮及供養無別。
修學時更應於唸誦每一段經文或祝禱文句時,皆應以其誠心去體會及思維觀想每段或每句文中所述及的意義與景象,應思量及深信每句每段的經文或禱告之重要性。
同時亦應依照上師所教法去按照規定與次第先後和儀規去修習,應集中精神去做每一次修持的功課或法事,更要把眼前的虛假情器景物都能要觀空及淨化,切勿被眼前的情器或任何內心或外來的外緣因素擾亂心智,要把一切外開緣及虛有情器摒除,如此即是觀空而非空的境界。
然後要以身口意的三密真誠心去觀想及供養一尊法相莊嚴的佛菩薩聖像,如金剛持或金剛薩埵的聖像作觀想對象的(皈依境),或觀想上師為金剛持亦可,因為金剛乘的上師就是代表諸佛法身及總持者,但有時亦可觀想本尊,只視乎所修的法而定。
以藏密各派傳承亦略有差異,現供各行者作參考便明白:
例如迦珠派(白教)及薩迦派(花教)的行者,一般多以金剛持作為觀想對象;格魯派(黃教)則多以釋迦牟尼佛為觀想對象;寧瑪派(紅教)則多以蓮華生祖師為觀想對象,亦有以佛祖或金剛持和上師為觀想對象的。
而我推行的聯密教法(聯密即是四派圓融及顯密同修的意義),則認為需視行者的因緣。觀想佛祖、蓮師和金剛持與上師或本尊亦無分別,因諸佛的成就根本就是沒有別異者,只要信心真誠就是。
但真正的尊重是絕對重要的,尤以修持密宗的行者為甚,要對上師及所傳之法義抱有絕對的堅信才能有機會成就。
其實不單是修密宗的需要如此,修學顯宗的佛子亦應一樣要對其師父或導師有信心及尊重心的。
菩薩藏經亦作如是說:「總之能獲得菩薩一切諸行,如是獲得圓滿一切波羅蜜多,持神通總持,辯才回向,願及佛法,皆賴尊重為本,從尊重出,尊重為生及其處,以尊重生,以尊重長,依於尊重,以尊重為因。」
又於著名之博朵瓦集亦有如是云:「修解脫者,更無緊要過於尊重,即觀現世可看他而作者,若無教者,亦且無成,況是無間從惡趣來,欲往曾所未經之地(即佛地)豈能無師。」
除了做弟子的要尊重上師及法之外,不單只是表面或似乎自己認為是內心已抱有敬信尊重,更應要以身、口、意,都應生起敬重,否則亦已犯不敬重的三昧耶戒條。
故此做上師的或教法的法師,於說法或傳法時亦皆絕對要有尊重法的敬意,否則亦可能不應說法或傳法給弟子的。這並非是佛法有高慢的分別心,而是學佛的人理應對上師與三寶要有尊重之堅信及禮儀。
如昆奈耶經有如是云:「無心問請不應說法,立為坐者不應說法。坐為臥者不應說法,坐於低座對高座者不應說法,在後行者為前行者不應說法,在道側者為道行中者不應說法,對諸覆須抄衣雙抄抱肩及抱頭或不端坐者不應說法,為著帽、著冠或不禮敬者不應說法,為乘坐象馬或其餘坐乘者不應說法,為著鞋履者不應說法,為手執仗傘器劍戡,披甲者皆不應說法。」
由此可見生起敬信與尊重者是極為重要的。尤其是任何一位學佛的人,都切勿自我高慢勿自以為曾有學識,或視說法或做法事的法師其外貌形相而起高下之分別心,因而作出輕慢之舉,此是一般極易犯上的大錯誤。
須知任何一位法師說法時,其立即等如代表了三寶所在無異,或顯或密或出家或在家,亦無有別者,故不應存分別或輕視之心。
故於菩薩藏經有云:「應尊恭敬聽聞法,不應於彼起毀謗,於說法師供養者,謂於師起如佛想。」
如宗喀巴大師在菩提道次第論所說,更不應以外相而視師者,有如是云:
「如戒衣缺,種姓下劣,或外形醜陋,文辭鄙惡,所發語句,粗不悅耳,便作是念,不從此聞,而捨棄之,皆是輕師,應聞發起恭敬,發起承事,不應忿恚,隨順正行,不能求師之過失,應視之如佛,以獅子座等恭敬利養而為供事。」
又於本生中亦有如是曰:「處極低劣座,發起調伏德,以具笑目視,如飲甘露雨,起尊敬至誠,善淨無垢意,如病聽醫言,起承聽聞法。」
菩薩地經更有如是說:「希於偏知,專注屬耳,竟善敬信,以一切心,思惟聽聞。」 這就是學佛及聽法者的應有重法之態度者。
為了能令行者確實保持著敬信恆持不失及破除貢高我慢之心,這原是一般凡夫眾生的本有習性。是絕對不容易做得到的。因此為使修持的行者能不失不退而能修至成就,就應先從四加行的功夫去做好修密宗的基礎,亦是必然應要做的過程,這樣透過四加行的修持功夫去一一克服各種驕慢與高貢之心態而達至成就。
故此四加行的功夫在修密宗者而論,是必經的次第階段,如依照西藏譯四加行的意義就是稱為「次序曲」的意思,修密宗要依照次第是非常重要的。如格魯派(黃教)的開派祖師宗喀巴大師便著了一部著名的修密宗道的次第論及菩提道次第論,修持四加行對學佛者之重要亦由此可見。
又以迦珠派(白教)的四大法嗣之一的姜貢康著寧波車(Jamgon Kongtrul Rinpoche) 為了使更多修密行者能明白修學密宗的重要加行次第,而著論有關文章(了義炬),亦曾專訪了三位西藏佛教密宗的主要著名大上師,包括有以下三位:
卡魯寧波車(Kalu Rinpoche)
創巴寧波車 (ChogyamTrunpa Rinpoche)
德松寧波車(Deshung Rinpoche)
卡魯寧波車有如是說法:「一般來說修四加行的人,不管他是出家人, 在家人或又受過教育或未受過教育的男眾女眾,都可以誠修四加行法門的。 只需要具備以下的幾項條件,就是要對輪迴產生厭離的心, 而且深切體會到輪迴是多麼的痛苦,因此一定要欣羨趣向圓覺成佛的大利益。
此外若修行人覺得自已很難產生大悲心與無法瞭解空義者,表示其前業的障礙仍存在很多, 為令使業障及早消除,最佳的方法就是要修四加行了。
但應在想修四加行法之前, 除了要接受金剛乘某一尊法的灌頂外,行者更應要正式發願皈依金剛上師, 及在修金剛薩埵觀想之前,最好能先請上師為你作金剛薩埵的灌頂授法才開始觀修。」 上文就是卡魯寧波車的開示。
修四加行的主要修持就是:
(一)修持四皈依,即皈依上師、佛、法、僧的意思,修此法時,是要唸誦四皈依真言。「喃嘸咕嚕啤、喃嘸勃咑也、喃嘸咑爾嗎也、喃嘸生加也。」
(二)大禮拜,要五體投地,去禮拜上師及諸佛,好令自己能絕對破除自尊我慢的驕傲心。並要絕對敬信上師與三寶,並永遠攝伏自心去皈依,這樣亦可以得上師諸佛賜福及成就。
(三)供曼達,意義就是把自已並世間一切的最上珍寶及財富,悉皆誠意作奉獻上師與三寶,以真心密意所化作真實供養,亦表示感謝上師教導的恩典。如此實非上師或佛菩薩會貪圖弟子的供養,重要的意義就是修此加行能攝令行者真正地破除世間執戀的意念,願將一切包括自已的身心皆作出真誠布施和供養。此乃決志成佛的心意表示,這樣作供養更可獲得不可思議的福德,能令行者早日除障增福,及早圓滿成就聖果。
(四)修持金剛薩埵的觀想及百字明咒,因為修持此尊之百字明咒,能獲本尊金剛薩埵以普賢王的願力作迴向及加持。又因修此咒之殊聖功德可令行者消除往昔過去的無量障業,及作事可得到無漏圓滿加速成就,尤其恐於修持時或有錯漏未及等,亦能補缺成就,且能把修持的功德加大萬倍以上的作用,威力實乃不可思議。
故此,修持密法的行者對修持四加行法是不應缺少的。這是能令修學者有堅定心皈依佛法的最好方法,可速得達至成就,但亦應盡力體會及明白四加行的真正意義所在,絕不能因此視作一種嬉戲或運動,並應禮請上師作正確指導如何修持方法,切莫妄自尊大或視作等閒而修。
故亦見德松寧波車說及此段對上師的態度,有云:「弟子所產生的一切長處, 都是他的精神朋友(即上師)在修四加行之前,他需要上師教導他怎樣修持。
在修行中,他需要繼續依賴其上師作進一步解釋每一種修行的真實意義與利益。
在修完了四加行之後,需要上師教導他下一步的修持,如大手印或圓滿次第等。
在你開悟之前,作為整個宗教修持過程,都要依賴上師。
所有的大菩薩都會有上師在衪們的頭頂上,如偉大成就的觀世音菩薩頂上亦有衪的上師阿彌陀佛。
這個實例可看到,就是如菩薩這樣的成就亦一樣依賴及敬奉衪的上師,因你所皈依的上師就是具體表現了你神聖信服的誓約,那就是你真正開悟之前,心中永遠把啟悟者放在第一位。」
又創巴寧波車亦有如是說:「傳承對修行人是很重要的,於傳承中的每一位導師都有自已獨特的教育方法,對其傳承法系,上師做了很大的貢獻。
每位上師的一生,都是我們研究的典範。每一導師都把他的經驗留下來給弟子們,傳承顯示給我們,即使弟子自己依照也可以做得到,使我們知道上師所傳之佛法代表的並非只是一世的,而是很多世的工作。
其實每一位傳承的上師都犧牲很多,都吃過極大的苦,至最後才開悟成就,而歸屬於一個法系的傳承中,使我們後學能領受得到很富有而且充滿開悟的資糧,令我們能成為這個佛法家庭中的一份子。且給予我們極大的信心和鼓勵及有,一種有效的感覺性,就對我們修法而言,更應瞭解到我們現在所能接受的法,皆是來自所有偉大的上師所教導。」
由以上所見,理應深切依信及敬禮每一位偉大的傳承上師,是不可置疑的。
各位應知,觀想是修四加行的每一加行中都需要運用的一項集中精神與調伏心理的一種技巧,是大多數修行人皆認為是極不容易辦得到之事。但在修金剛乘密宗佛法中,修觀想法是稱之為生起次第的憚修功夫,是與人們一般所想像的「觀」是略有不同之處,並非妄想的觀念,更非一般所說的發白日夢一樣。
應在修觀時把所觀想之本尊的全部姿態與手印及心中本誓等,要在行者心中如真實地觀想及至看到衪,而不是昏沉或夢想的境界。這樣當然是不容易做到的功夫,是須要經過先前有憚修的訓練作基礎。
最初是以透過打坐的功夫作修練,先去淨化諸般不正的妄念,這就是止觀的功夫。即使許多人曾接受過類似止觀的訓練,但觀想也絕對不是一件容易辦到的事,應先探討明白了化身的道理,而不是能一下子就去探討法身的。
因此,行者必須先在禪修止觀時,找一清淨地點及應把身邊的一切外緣心摒除,這樣先調正於身然後再調伏於自心,亦即先靜而後入定的道理,否則任你修了多久,亦定必心煩意亂及至困難重重。
在密宗的傳統上,有時初學者在修四加行的過程中,上師也許會教導某些特殊方法而可能是無形的觀修方法,這樣各位學者切不可懷疑,因為如此觀修的方法,實在與著名之成就上師甘波巴大士所傳的教法,和大手印的傳承原則極有密切的密意所在,亦即是圓滿次第的禪定呢!
上師應會教導你,修持生起次第與圓滿次第,是缺一皆不可的。就是觀想與無形的禪修觀空法,兩者都不可偏廢,當行者有了定修的功夫及至能見到曙光的顯現,而且是多次的顯現。
此時或許你會體證到一些從來未理解過的事物,也可能因而得到理解了。這雖非表示已達到究竟的成就,但亦總算是能體證到佛陀的偉大思想教理及四加行的益處吧!
四加行的修持,雖然各派系的傳統對加行的次數不一定,但總體意義無分,乃大同小異者,行者最適宜每日都能不間斷作定修至圓滿為止。
修持時間的長短是按個人的環境因緣而定,若每日能修有半小時至一小時為適中,較長亦可,但要每日都維持不間斷。
每一加行最好能修至十萬遍或以上者更佳,修至達到數目為之圓滿。一生人最好能修一次四加行法,若能多過一次以上更佳,功德是不可思議。
須知佛法無邊,言難窮盡,但願見聞獲益,悉發菩提,勤修精進,希聖各有緣見聞此法之佛子能珍之重之。
願以三密,功德迴向,四恩三有,普及六道,解脫輪迴,同登智地。
埵智能者陳果齊合十三密迴向
﹝共與不共之四加行﹞
「加行」指前行或修道前必須增加的行為,是正式修行前的必要加上去之基礎。
藏傳佛教十分重視修學次第,強調道前加行的學習。「四加行」就是一門有系統及嚴整的加行修持法,作為正式修持密法的「前行」。四加行法有分顯密相共的「四共加行」法,及密教的「四不共加行」法。現分別簡略說明:
一、四共加行
四共加行就是「四種思維」之觀想修行法,是三乘共有的基礎。其主要之目的是要糾正我們不正確的知見,徹底思維,使心出離輪迴,進而堅固學佛的信心。這四種思維是:
<1>人身難得 要生在人間並不容易,必須在前生多作布施及嚴持善業。稀有難得的人身具有八種善緣和十種福報,相反的,處在八逆境﹝八無暇﹞中的眾生就沒有閒暇和機會學佛。
<2>生命無常 讓我們體認有生必有死,以及完全沒有理由期望目前所享有的事物不會轉眼成空。上師勸我們要利用對死的恐懼,作為修法的動機。密宗並不把宗教當成是死亡的陪襯,而是用來消除死前、死時、死後所常有的那些可怕經驗。
<3>因果業力 依據佛教的業報理論,一個人的所做、所說或所思,都是「業」。每一個人都把他自己累積的業由一世「帶」到另一世。這種累積的業,便是做成輪迴的業因。我們必須在受盡自身的業果而不再造新業時,才能停止輪迴。
<4>輪迴痛苦 六道中的任何一道,都充滿了苦,沒有持久的快樂。此六道分別為:地獄、餓鬼、畜生、人、阿修羅、天。
二、四不共加行
修「四不共加行」的目的是消除無始以來的罪障,積聚福德資糧。學密行者無論修習何種密法,這四種加行法必須預先修習,然後才能進入正行之修持。
「四不共加行」包括皈依、大禮拜、獻曼達及金剛薩埵除障法。四不共加行依各派或傳承之別,會有小部分的差異,有些教派將「皈依」及「大禮拜」合二為一,另外加入上師相應法,但一般是指︰
<1>四皈依法 以皈依上師、佛、法、僧來堅定對金剛上師和三寶的信心。
<2>大禮拜法 以身、口、意,五體投地式拜佛來防止我慢、消除業障。
<3>供養曼達法 觀想將自己一切的財富和最珍貴的東西來供養上師與諸佛菩薩,以消除行者的貪念,藉此真誠的供養心來積聚福德資糧。
<4>金剛心菩薩法 修持金剛薩埵法,持誦金剛薩埵百字明,以消除累世之業障。
四不共加行的每一加行通常必須要圓滿十萬次。
有學密人以為只有初基的行者才需要修持「四加行」。事實上,黃教始祖宗喀巴大師亦曾勤修「供養曼達」及「大禮拜」法。由於過度勇猛精進,大師修供養曼達法時,以致指尖破裂,手腕磨損;另外修大禮拜法時,在石板上留下手腳凹痕。在西藏,至今仍能朝拜大師在洞中禮佛後,石面被磨至清楚看見祖師身形之聖跡。由此觀之,可知道前行基礎的重要性。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