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8-08-19 18:31:47| 人氣985|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大方廣佛華嚴經》──略識

推薦 8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華嚴經》,全名《大方廣佛華嚴經》

(梵語:महावैपुल्यबुद्धावतंसकसूत्र mahā-vaipulya-buddhâvatasaka-sūtra),是大乘佛教修學最重要的經典之一,被大乘諸宗奉為「諸經之王」、「諸經中寶」。

據稱是釋迦牟尼佛成道後,在禪定中為文殊菩薩、普賢菩薩等上乘菩薩解釋無盡法界時所宣講,被認為是佛教最完整世界觀的介紹。

 

◎華嚴宗旨

《大方廣佛華嚴經》,係『法喻因果』,『理智人法』兼備之名稱,一經的要旨,都包含在題目中。大,即包含之義;方,即軌範之義;廣,即周遍之義。即一心法界之體用,廣大而無邊,故稱為大方廣。佛,即證入大方廣無盡法界者;華,即成就萬德圓備之果體的因行譬喻;嚴,即開演因位之萬行,以嚴飾佛果之深義,此為佛華嚴。

此經以因果緣起理實法界為宗,說菩薩以菩提心為因而修諸行,頓入佛地的因果,顯示心性含攝無量、緣起無盡、時空行願等相涉相入、無礙無盡的理境,及佛果地遼闊無礙、莊嚴無比的勝境。 此經之舊譯(六十卷本)有寶王如來性起品,亦即新譯(八十卷本)之如來出現品,揭櫫了華嚴宗的性起思想;性起二字的詮釋,是華嚴學界的重要議題。

 

◎歷史淵源

根據漢傳華嚴宗的說法,《華嚴經》是龍樹進入龍宮取回的,有上中下三種版本,內容長度不同,現傳版本為下本。

龍樹在《大智度論》中,提到《十地經》與《不可思議經》,提到的內容對應於華嚴經十地品與入法界品。龍樹與無著也曾為《十地經》作註解,即《十住毗婆沙論》與《十地經論》。呂澂認為,在龍樹時代,大本《華嚴經》還沒被集成,而是以單行本方式流傳。

印順法師認為,華嚴經集成可劃分為三個階段:最早出現的是《兜沙經》與《菩薩本業經》等;隨後出現《十地經》與《不可思議經》等;這些單行本最終集成大本《華嚴經》。早期的《十地經》都不說十波羅密,印順法師指出,可以從《華嚴經》裏對十波羅密的使用,說明整部經典或全本,是經過不斷增補而形成的,所以大本《華嚴經》應是後期大乘的著作。

佛教學者認為,華嚴經最早的寫作年代,可能在釋迦牟尼佛涅槃後約500年,可能在西元34世紀時開始集結。《華嚴經》最初在印度只是以分散的經典之形式存在,並沒有集結成完整的經卷。約在公元24世紀中葉間,華嚴系的經典從南印度,向西北印度和中印度傳播。最後在中國西域地區合成大本的《華嚴經》。

 

◎不同語言版本

本經的梵文本目前只發現了相當於《十地品》的《十地經》和相當於《入法界品》的《樹嚴經》。這兩本經在印度獨立傳播;在尼泊爾,它們被歸入大乘佛教的「九法」之中;在中國,它們也有單譯本。

《華嚴經》有三個漢譯本:

(1)六十華嚴:東晉佛馱跋陀羅譯,六十卷。又稱《舊華嚴》、《晉經》。收於大正藏第九冊。

(2)八十華嚴:唐代于闐(新疆)實叉難陀譯,八十卷。又稱《新華嚴》、《唐經》。收於大正藏第十冊。總成七處,九會,三十九品。這個譯本品目完備,文筆流暢,因此在中國受到歡迎。

(3)四十華嚴:唐代般若譯,四十卷。全稱《大方廣佛華嚴經入不思議解脫境界普賢行願品》,略稱《普賢行願品》,為該經《入法界品》的全譯本。因在貞元十二年譯出,故又稱《貞元經》。收於大正藏第十冊。

藏文丹珠爾中亦有《華嚴經》,共45品,前44品相當於八十華嚴的前38品,最後一品相當於《入法界品》。其經文原本來自西域于闐,勝友、智軍譯,遍照校,其內容與漢文本頗有出入。

在藏傳佛教里,華嚴經中普賢菩薩行願品也受到高度的重視,為淨土五經一論的第四經。 

華嚴經可以指:(*點擊即可研讀經典*)

六十華嚴,東晉佛馱跋陀羅譯。又稱《舊華嚴》、《晉經》。

八十華嚴,唐于闐實叉難陀譯。又稱《新華嚴》、《唐經》。

四十華嚴,唐般若譯。卷第四十全稱「大方廣佛華嚴經入不思議解脫境界普賢行願品」,略稱「普賢行願品」,又稱《貞元經》。


◎七處九會

八十華嚴有三十九品、七處九會之說。七處包括地上三處、天宮四處,即──

菩提道場(地上):第一會六品(〈世主妙嚴品〉以下);

普光明殿(地上):第二會六品(〈如來名號品〉以下);

忉利天宮:第三會六品(〈昇忉利天宮品〉以下);

夜摩天宮:第四會四品(〈昇夜摩天宮〉以下); 

兜率天宮:第五會三品(〈昇兜率天宮品〉以下);

他化天宮:第六會一品(〈十地品〉);

普光明殿(地上):第七會十一品(〈十定品〉以下);

普光明殿(地上):第八會一品(〈離世間品〉);

重閣講堂(即逝多林):第九會一品(〈入法界品〉)。

 

◎五周因果

《華嚴經》分四個部分解釋了五周因果:
一、所信因果,在第一會所講,明盧舍那佛之果德及其為普莊嚴童子時之因行,即修行者所信佛之因果。
二、差別因果,在第二會至第六會所講,明十信、十住、十行、十迴向、十地五十階位差別之因,第七會〈佛不思議法品〉、〈十身相海品〉、〈隨好光明品〉明差別之果,此即差別因果。
三、平等因果,第七會〈普賢行品〉明平等之因,〈如來出現品〉名平等之果,故稱平等因果。
四、成行因果,在第八會〈離世間品〉中說,初說五十階位,後說八相成道,因行成果行,故曰成行因果。
五、證入因果,第九會〈入法界品〉所說,先明佛已經自在證入之果,後明善財童子證入法界之因,因此稱為證入因果。

 

◎四分結構

整部華嚴七處九會、三十九品分成信、解、行、證四個部分:
一、舉果勸樂生信分,即初會所信因果周;
二、修因契果生解分,即第二至第六會差別因果周及第七會平等因果周;
三、託法進修成行分,即第八會成行因果周;
四,依人證入成德分,即第九會證入因果周。

 

◎菩薩道地

大乘菩薩行者從初發菩提心到修行圓滿成佛的階位,《華嚴經》中列出五十二個等級,分十信、十住、十行、十迴向、十地、等覺、妙覺。 

十信有:(1)信心、(2)念心、(3)精進心、(4)慧心、(5)定心、(6)不退心、(7)護法心、(8)迴向心、(9)戒心、(10)願心。 

十住有:(1)發心住、(2)治地住、(3)修行住、(4)生貴住、(5)方便具足住、(6)正心住、(7)不退住、(8)童真住、(9)法王子住、(10)灌頂住。 

十行有:(1)歡喜行、(2)饒益行、(3)無嗔恚行、(4)無盡行、(5)離痴亂行、(6)善現行、(7)無著行、(8)尊重行、(9)善法行、(10)真實行。 

十回向有:(1)救護一切眾生離眾生相回向、(2)不壞回向、(3)等一切佛回向、(4)至一切處回向、(5)無盡功德藏回向、(6)隨順平等善根回向、(7)隨順等觀一切眾生回向、(8)真如相回向、(9)無縛無著解脫心回向、(10)法界無量回向。 

十地有:(1)歡喜地、(2)離垢地、(3)發光地、(4)焰慧地、(5)難勝地、(6)現前地、(7)遠行地、(8)不動地、(9)善慧地、(10)法雲地。

 

◎五十三參

《華嚴經》的內容又可用境、行、果三字來概括:

「境」指毗盧遮那佛所居重重無盡的華藏世界;

「行」,以善財童子為例,說明修華嚴者要為獲取菩提而努力修證;

「果」指菩薩修行者根據努力程度而達到的「十地」位次。

《入法界品》記載了善財童子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後,為得知「菩薩云何學菩薩行,云何修菩薩道」,從莊嚴幢沙羅林出發次第南逰,參訪了五十三位善知識的故事。參訪五十三位善知識後,善財童子終於修行圓滿:

「得普賢菩薩諸行願海,與普賢等,與諸佛等,一身充滿一切世界剎等,行等,正覺等,神通等,法輪等,辯才等,言辭等,音聲等,力無畏等,佛所住等,大慈悲等,不可思議解脫自在悉皆同等。」

 

◎華嚴三昧

甚深禪定名稱,明一真法界、無盡緣起之理,修六度四攝、莊嚴佛果之行,只有普賢菩薩大行,可入正覺華嚴三昧。六十華嚴三十七曰:「普賢菩薩正受三昧,其三昧名佛華嚴。」若得華嚴三昧,可謂已經成佛,《無量壽經》詩句為證:「得佛華嚴三昧,宣暢一切經典。」凈影在《無量壽經疏》中說:「如華嚴說,彼一三昧統攝法界,一切佛法悉入其中。」《華嚴經》第十二品賢首菩薩偈曰:

「嚴凈不可思議剎,供養一切諸如來;放大光明無有邊,度脫眾生亦無限;智慧自在不思議,說法言辭無有礙;施戒忍進及禪定,智慧方便神通等;如是一切皆自在,以佛華嚴三昧力。」

 

◎重要註本

龍樹菩薩《十住毗婆沙論》。

無著菩薩《十地經論》。

智儼大師《大方廣佛華嚴經搜玄分齊通智方軌》(簡稱《搜玄記》)五卷

賢首國師《華嚴探玄記》二十卷,《華嚴經文義綱目》一卷,《華嚴一乘教義分齊章》(略稱《華嚴教義章》,又稱《華嚴五教章》)四卷,《華嚴經旨歸》一卷,《華嚴策林》一卷,《華嚴經問答》二卷,《華嚴經明法品內立三寶章》(《十世》、《玄義》等章同卷)二卷,《華嚴經義海百門》一卷,《修華嚴奧旨妄盡還源觀》一卷,《華嚴游心法界記》一卷,《華嚴三昧章》一卷,《華嚴經普賢觀行法門》一卷,《華嚴經關脈義記》一卷,《華嚴金獅子章》一卷,《華嚴經傳記》五卷。

澄觀國師《華嚴經疏》、《華嚴經隨疏演義鈔》。

李通玄《華嚴經論》。

 

◎《金獅子章》

全稱《華嚴金獅子章》,是華嚴宗三祖賢首國師向武則天解釋《華嚴經》的講記,比喻巧妙,深入淺出,結構嚴謹,言簡意賅,令武則天茅塞頓開,大為贊賞。此章採用以十代表圓滿的華嚴結構,共分十個部分:一名緣起,二辨色空,三約三性,四顯無相,五說無生,六論五教,七勒十玄,八括六相,九成菩提,十入涅槃。是了解《華嚴經》不可多得的簡易入門書。

 

性起

為「緣起」之對稱。乃華嚴宗教義之一。性起即從性而起之意,亦即從佛果之境界說事物之現起。緣起為依緣而起之意,亦即從因位之境界論說事物之現起。據華嚴經寶王如來性起品所說,性起屬果,乃盧舍那佛之法門;據普賢菩薩行願品所說,緣起屬因,乃普賢之法門。

一切法隨順其真實本性而顯現,並應眾生之根機、能力生起作用,即為性起。如智儼於華嚴孔目章卷四所說,悟之本體(性)本來具足於眾生心中,而於現在顯現(起)。法藏於華嚴經探玄記卷十六中,分為人、法二種解釋:

()從不變的佛之本性顯現教化之作用,即如來之性起。
()真理本身起作用,即如來為性起。

書中又舉示理、行、果等三義:

()理性起,萬有本來真實之本性(理性)依智而顯現。
()行性起,聞教而起行、成果。
()果性起,完成佛果而起教化之作用。

換言之,宇宙萬法乃性起之「果體」,其理、行則為性起之「起用」,此為果佛之說法。

與性起說相對之緣起說,有二義:

()係應眾生根機而說不可思議之佛果境界(緣起因分)。
()一切現象之存在依因緣而生起。

有關後者之緣起,據法藏之華嚴經問答卷上所說,三乘之緣起,若諸緣集聚則「有」,諸緣離散則「無」,此稱修起之緣起;相對於此,一乘之緣起則謂緣之集聚實非有,緣之離散亦非無,故稱性起之緣起。

亦即對華嚴一乘之緣起而言,乃以無自性空之理為因,以力、無力為緣之重重無盡之緣起;此係就事物皆無固有自性、隨緣而起之觀點而說緣起。又「無自性」即謂事物本來具足之真實本性,非隨緣而有所增損,常顯自在之作用,故就此點而言,即稱性起。

如上所述,係以性起之自體說明萬象之緣起,惟關於性起是否包含煩惱所污染之現象(染法),則有異說。染法依真如法性(事物真實之本性即無自性)而顯現,乃不離法性,然係違法性而起,故對性起有二說:

()唯有性起而不含染法之性起唯淨之說

()染淨諸法悉為性起所作用之性起兩通之說。一般以前說為主。

此外,天台宗之性具說,基於現象即實在之理,主張一切現象本來具足三千諸法,視佛界之果德與九界之迷皆相同,依此而說法界。

反之,華嚴宗之性起說,主張法性為唯一之理性,稱為一心法界,以性起之自體說萬象之緣起,欲將九界之迷導向佛果。


     

台長: 幻羽
人氣(985) | 回應(0)| 推薦 (8)|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圖文創作(詩詞、散文、小說、懷舊、插畫) | 個人分類: 參修應識之法要(續) |
此分類下一篇:【緣起和性起】 *姚長壽*博士
此分類上一篇:《佛說當來變經》+《佛說法滅盡經》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