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8-07-16 19:23:01| 人氣711|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釋禪波羅蜜次第法門十卷】之5

推薦 6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釋禪波羅蜜次第法門十卷】之5

釋禪波羅蜜次第法門卷第三之下

隋天台智者大師說  弟子法慎記  弟子灌頂再治

分別禪波羅蜜前方便第六之三

第三驗知虛實。略為二意。一正明驗知虛實。二簡是魔非魔。

 

一明驗知虛實者。若於定中。發諸禪善根。是中有真有偽。不可謬生取捨。所以者何。若發諸禪三昧時。心不別識。或見魔定。謂是善根發。心生取著。因此邪僻。得病發狂。若是善根。謂是魔定。心疑捨離。即退失善利。是事難識。若欲別知。當依二法驗之。即知真偽。一則相驗知。二以法驗知。一則相驗知者。即有二意。一邪。二正。邪者。如根本禪中諸觸發時。隨發一觸。若有邪法。即是邪相。邪法眾多。今約一觸中。略出十雙邪法。以明邪相。一者觸體增減。二定亂。三空有。四明闇。五憂喜。六苦樂。七善惡。八愚智。九縛脫。十心強軟。此十雙明邪相。皆約若過若不及中分別。

一觸體增減者。如動觸發時。或身動手起脚亦隨。然外人見其兀兀如睡。或如著鬼身手紛動。或坐時見諸異境。此為增相。減者動初發時。若上若下。未及遍身。即便漸漸滅壞。因此都失境界。坐時蕭索。無法持身。此為減相。二定亂。定者。動觸發時。識心及身。為定所縛。不得自在。或復因此便入邪定。乃至七日不出。亂者。動觸發時。心意撩亂。攀緣不住。三者空有空者。觸發之時。都不見身。謂證空定。有者。觸發之時。覺身堅壺。猶如木石。四明闇。明者。觸發之時。見外種種光色。乃至日月星辰青黃赤白種種光明。闇者。觸發之時。身心闇瞑。如入暗室。五憂喜。憂者。觸發之時。其心熱惱。憔悴不悅。喜者。觸發之時。心大慶悅。勇動不能自安。

六苦樂。苦者。觸發之時。身心處處痛惱。樂者。觸發之時。甚大快樂。貪著纏綿。七善惡。善者。觸發之時。念外散善覺觀。破壞三昧。惡者。觸發之時。即無慚無愧等諸惡心生。八愚智。愚者。觸發之時。心識愚惑。迷惛顛倒。智者。觸發之時。利使知見心生邪覺。破壞三昧。九縛脫。縛者。觸發之時。五蓋及諸煩惱覆蔽心識。脫者觸發之時謂證空無相定得道得果。斷結解脫。生憎上慢。十心強軟。強者。觸發之時。其心剛強。出入不得自在。猶如瓦石難可迴變。不順善道。軟者。觸發之時。心志軟弱。易可敗壞。猶若軟泥不堪為器。如是等二十種惡觸。擾亂坐心。破壞禪定。令心邪僻。是為邪定發相。

復次二十邪法。隨有所發。若不別邪偽心生愛著者。因或失心狂逸。或歌或哭。或笑或啼。或時驚狂漫走。或時得病。或時致死。或時自欲投巖赴火。自絞自害。如是障惱非一。復次二十種邪中。隨有發一邪法。若與九十六種道鬼神法一鬼神法相應。而不覺識者。即念彼道行彼法。於所得法中。鬼神隨念便入。因是證鬼神法門。鬼加其勢力。或發諸深邪定。及智慧辯才。知世吉凶。神通奇異。現希有事。感動眾生。廣行邪化。或大作惡破人善根。或雖作善。而所行偽雜。世人無智。但見異人。謂是賢聖深心信伏。然其內心顛倒。專行鬼法。常以鬼法教人。故信行之者。則破正戒破正見。破威儀破淨命。或時瞰食糞穢。裸形無恥。不敬三尊父母師長。或毀壞經書形像塔寺。作諸逆罪。斷滅善根。

現平等相。或自讚說所行平等。故於非道。無障無礙。毀他修善。云非正道。或說無因無果。或說邪因邪果。如是邪說紛然。壞亂正法。其有聞受之者。邪法染心。既內證邪禪。三昧智斷功德種種法門外。則辯才無盡。威風化物。故得名聞眷屬。供養禮敬稱歎等利。是以九十六種道經云。人為說法。鬼神加力。則一切聞者。無不信受。一切見者。咸生愛敬。以有如斯等事故。深心執著不可迴轉。邪行顛倒種種非一。若如是者。當知是人遠離聖法。身壞命終。墮三惡道中。是事如大品經及摩訶衍論中廣說。若欲知鬼神之相。當尋九十六種道經。細心比類分別。事則可知。

問曰。邪法相應行惡之者。現在之過。如是命終。當生三惡道中。其有偽心行善之者。現在之失。云何命終復生何處。

答曰。此人身口行善。雖似佛法而解心邪僻。若不覺知障發三乘無漏。雖不會真。於顛倒心中。或時亦能。興顯三寶勸物修善。是人命終。未必墮於地獄畜生餓鬼之中。而隨所與鬼神相應之法。共彼鬼神同生一處。還為彼眷屬。或時得生人天之中。故九十六種道經中說。上有六十餘道。邪倒罪障重故。悉須說呪治之。下有二十餘道。邪惑罪障小輕。直覺知而已。復次是人雖生天人之中。而冥密常係屬魔邪之道。樂近邪師。樂聞邪法。樂行邪道。供養親近。稱揚讚歎修邪行者。見有正學三乘之人。不樂親近。或生惱亂。

故法華經云。若魔若魔子。若魔女若魔民。若為魔所著者。大品經亦云。若魔天若魔人。故知是人雖生人天之中。猶係屬於魔。常起魔業。乃至雖得出家。猶造魔業。

故涅槃經云。佛去世後五百歲中。魔道漸興。魔作比丘。壞亂佛法。亦如大集經中廣辯魔業之相。是中應廣分別。如一動觸中邪相如是。餘七觸中。亦具有此邪相。應當別知。如根本禪邪相如是。餘十四門。禪及。諸禪中若事若理。皆有邪偽之法。其事云云。非可具說。

問曰。發邪觸時。為當具發如上所說二十邪事。為當不具。

答曰。或具或不具無在。若觸發時。但有一邪法。不即除之。便墮邪定。何況具足二十邪法。所以者何。譬如二十人共行。若一是賊則誤十九人。禪中亦爾。有一惡法破壞諸善。不名正定。況復多耶。略辯一觸相如是。則餘七觸邪相亦然。

復次更有異禪門邪法。入定中亦應識知。所謂餘禪門境界邪法。如一不淨觀禪。入此定中。亦有二十邪法。來入此定餘十四門禪。亦當如是。一一分別。是中應廣說。行者若脫證此法。須善識知。方便照了。不著邪定之法。即自便謝。


第二明正相者。若動觸發時。無向二十惡法。具足十種善法。

十種善法者。一觸相如法。二定相如法。三空相如法。四明相如法。五喜相如法。六樂相如法。七善相如法。八智相如法。九解脫相如法。十心調相如法。云何名如法。若與二十不善相法相違。安隱清淨。調和中適。即是如法。名為正相。是事至後第七大段明證根本初禪覺支。中當分別其相。如一動觸正相如是。餘七觸正相皆類之可知。

問曰。是中一向但逐事說。若隨此相分別。是邪是正。是偽是真。是應捨是應取。豈非顛倒憶想墮邪僻耶。

答曰正有二種。一世間正。二出世間正。若如世間善法相而說。即是世間正相。出世間解脫善法相而說。即是出世間正相。今明根本觸中十種正相。即是辯世間正也。如摩訶衍論云。因世間正見。得出世正見。若破世間正見。即破出世正見。是故今欲明出世正法。必須先明世間正法。欲因事顯理。借近明遠故。須先分別根本事中初觸正相。

復次若觸內發時。或見三十六物。或發慈心因緣正智念佛等諸餘禪定。若有功德安隱如法。資益觸樂。亦是宿世善根發。各有十種正相。並是正定。但欲修根本禪定成就者。悉不得取是相。若謝不謝。於根本禪無所妨也。然末世行者。善根微薄。證觸之時。多不發諸餘事理。禪中境界。今恐有發者不識故。略出此意。餘十四門禪發正相。亦當如是。一一自類廣分別之。

第二明以法驗知邪正者。自有邪禪。其相微細難別。與正禪相似。非則相之所能別。應以三法驗知。一定心研磨。二用本法修治。三智慧破析。如涅槃經說。欲知真金。應三種試之。謂燒打磨。行人亦是難可別識。若欲別之。亦須三種試之。所謂當與共事。共事不知。當與久處。久處不知。以智慧觀察。今借此意。以明禪定邪正之相。如發一動觸。若邪正未了。應當深入定心。於所發境中。不取不捨。但平心定住。若是善根。定力踰深。善根踰發。若魔所為不久自壞。

二以本法修治。如發不淨觀禪。還修不淨觀。隨所修時。境界增明。此則非偽。若以本修治。漸漸壞滅。當知即是邪相。三以智慧觀察者。觀所發法。推檢根源。不見生處。深知空寂。心不住著。邪當自滅。正當自顯。如燒真金益其光色。若是偽金。即自黑壞。如此簡別以三法驗之。邪正可知。定譬於磨。修治喻打。智慧觀察。類以火燒。又復久處喻磨。共事如打。火燒即譬智慧觀察。餘禪定例爾驗之。邪正可知。 

二簡是魔非魔。即為二意。一明是魔相。二明非魔相。今明魔禪有二種不同。一明禪非是魔。魔入禪中。如行者於正心中。發諸禪定。惡魔恐其道高。為作惱亂。入其禪中。若心貪著。或生憂懼。即魔得其便。若能如上用心却之。魔邪既滅。如雲除日顯。定心明淨。二明一向魔作禪定。誑惑行者。若覺知非真。用法治之。魔退之後。則無復毫釐禪法。次明非魔相者。罪障於禪。似如魔作理實非魔。難可別識。若用前所說却之。終不得去。

若能勤修懺悔。罪既除滅。則禪定自然分明。復次或入定時。方便不巧。致令境界不如法。若更善作方便。則所證明淨故。知非魔之所作也。
第四次料揀發禪不定。略為五意。一正料揀事理兩修發禪不定。二明發禪所由。三辨發禪多少。四明發宿善根盡相。五約有漏無。漏分別。第一先料揀事理兩修發禪不定者。

問曰。上所明三止。若係緣制心。此二止並是事止。應但發事中禪定。唯體真一止。既是理止。應發理中禪定。今何故。三止通皆發事理諸禪。此則因果渾而無別。

答曰。不然今一家所明事理兩修。悉隨行人根緣。是以發法不同。寧可定有分別。如上所明三止。若略說則應如所問。合為事理兩修。若具足分別。應開為四修。就四修中。則有二種。一約止門明四修。二約觀門明四修。第一約止門明四修者。一事止。所謂係緣制心等止。即是事修。二理止。所謂體真止。即是理修。三事理止。所謂緣俗體真止。即是事理修。四非事非理止。所謂息二邊分別止。即是非事非理修。


第二約觀門明四修者。一事觀。所謂安般不淨觀等。即是事修。二理觀。所謂空無相等觀。即是理修。三事理觀。所謂雙觀二諦。即是事理修。四非事非理觀所謂中道正觀。即是非事非理修。今為欲成前止門發禪不定義故。但約四止以明修。一一修中。各有四種發禪不定。是故四種修中。合有十六種發禪不定。行者善識此相。即自了知事理兩修。通發一切諸禪三昧。心無疑惑。

云何名為四種止中。一一各有四種發禪不定。今先料揀第一事修發禪不定。即有四種不同。一自有行人。安心係緣制心等事止。還發事中禪定。謂根本四禪、四無量心、四無色定、及九想背捨勝處、一切處等中諸禪三昧。二自有行人。安心事止。而但發理中禪定。謂空無相無作三十七品。四諦十二因緣等、慧行理中諸禪三昧。

三自有行人。安心事止。具發事理禪定。謂根本四禪、四無量心、四無色定、九想背捨勝處、一切處等事中諸禪三昧。空無相無作三十七品四諦十二因緣等慧行理中諸禪三昧。乃至特勝通明皆屬事理禪定。四自有行人。安心事止。乃發非事非理禪定。謂自性禪一切禪等及法華三昧一行三昧首楞嚴師子吼等中道所攝諸禪三昧。乃至十力無畏不共之法。

問曰。若修事止。但應發事中禪定。今何得發理及非事理等諸禪三昧。不共法耶。

答曰。發禪有二種。一者現前方便修得。二者發宿世善根。若事修還發事禪者。多是修得。若事修而發理發非事非理等諸禪三昧者。悉是發宿世禪定善根也。如數人辨有二種修義。一得修。二行修。得修名本所未得。行修名本已曾得。今此類然。故約事修則發禪。有四種不定。

復次今此內方便所明。但辨因止發宿世善根。是故雖說事理諸禪三昧發相。皆略而淺近。若論修習成就。因果相稱。從始至終。諸禪三昧。事理廣深之相。並屬第七大段。彼中方復具足分別。

問曰。若事修乃發非事非理等。諸禪三昧。不共之法。並由先世習因而得者。則一切隨事而修。皆應得首楞嚴等諸禪三昧不共之法。若爾何故。一切十方諸佛殷勤稱歎。般若波羅蜜。若能如聞。行者即具足一切佛法。

答曰。此難更成今義。所以者何。若行者過去已經值無量諸佛。從諸佛所。聞說般若波羅蜜。如聞而行。則今世隨有所修。一切非事非理諸禪三昧不共之法。自然開發。若過去不聞般若。不修般若。今世雖聞雖修而不能發。何況不聞不修而得發耶。復次今世雖聞般若雖修般若而不得發。後世若值諸佛菩薩。聞說般若波羅蜜。如聞而行。即一切大乘諸禪三昧不共之法。悉當開發。

故知皆是聞般若。如聞而行。能發非無因緣。是以一切十方諸佛。殷勤稱歎般若波羅蜜。若有如聞而行。則能具足一切佛法。正成今義。復次行者以般若波羅蜜方便力故。能於事修之中。即具非事非理修。勇猛精進。常修習者。則能發一切非事非理諸禪三昧不共之法。

問曰。此與前何別。

答曰。是中應作四句料揀。一者因強而緣弱。二者因弱而緣強。三者因緣俱強。四者因緣俱弱。一因強而緣弱。能發非事非理諸禪三昧不共之法。如前分別。二因弱而緣強。能發非事非理諸禪三昧不共之法。即是今之所明。三因緣俱強。能發非事非理諸禪三昧不共之法者。以前合今。即是其事。此人得法最勝。四因緣俱弱者。則今世或發或不發。設得發禪。微羸淺薄。亦不牢固。多好退失。像末世中。極上行人。只得如此。

如上三句所明者。萬中或有一無一。第二次料揀理修發禪不定。亦有四種不同。一自有行人。安心體真理止。還發理中禪定。謂空無相等一切理中諸禪三昧。二自有行人。安心理止。而但發事中禪定。謂根本禪背捨一切事中諸禪三昧。三自有行人。安心理止。而具發事理禪定。謂根本禪背捨空無相等一切事理諸禪三昧。四自有行人。安心理止。乃發非事非理禪定。謂自性禪等中道所攝一切諸禪三昧不共之法。廣分別諸禪相。及料揀修發之義類。如初句中說。



第三次料揀事理修發禪不定。亦有四種不同。一自有行人。安心緣俗體真事理止。便還發事理禪定。謂根本禪背捨空無相等一切事理諸禪三昧。二自有行人。安心事理止。而但發事中禪定。謂根本禪背捨等一切事中諸禪三昧。三自有行人。安心事理止。而但發理中禪定。謂空無相等一切理中諸禪三昧。四自有行人。安心事理止。乃發非事非理禪定。謂自性禪及中道所攝一切諸禪三昧不共之法。廣分別諸禪相。及料揀修發之義類。

如初諸句中說。第四次料揀非事非理修發禪不定。亦有四種不同。一自有行人。安心息二邊。分別非事非理止。還發非事非理禪。謂自性禪等及中道所攝一切諸禪三昧不共之法。二自有行人。安心非事非理止。而但發事中禪定。謂根本禪八背捨等一切事中諸禪三昧。三自有行人。安心非事非理止。而但發理中禪定。謂空無相等一切理中諸禪三昧。四自有行人。安心非事非理止。而具發事理禪定。謂根本禪背捨及空無相等一切事理諸禪三昧。廣分別諸禪相。及料揀修發之義類。

如初句中說。今但約止門中四修分別。則有十六種發禪不定。若更就觀門中四修分別。亦有十六種發禪不定。止觀合辨。則有三十二種發。禪不定。此三十二。但就法行人分別。若約信行人。聞說止觀教門發禪悟道不定。亦有三十二種。其事云云。今不具說。此一往通論。略出六十四種。若具約三乘人根性分別。則有一百九十二種發禪之異。

若細歷諸禪。及約邪正。辨發相分別。則有無量。今此皆是就行人心地分別。非是虛設之言。當知禪定發法不可思議。乃是諸佛菩薩境界。尚非二乘所量。豈是凡夫之所能測。若行者欲自行化他。必須少分識之。寧可謬。自師心則有自損損他之失。已所修治。為無慧利。第二明發諸禪三昧所由。自有二解不同。

一有師言。但修上入定。諸禪自發。不勞餘習。此師一向併用止法。教人事等。舊醫純用乳藥。今不同此。所以然者。止者一法。發法亦應但一。既行者因止發禪不同。何得一向由止。此則非唯於理有失。亦是乖佛教門。

二有師言。宿世經習諸禪。善根為因。今世修止。得定為緣。是故異發不同。其義可見。譬如陸地雖有藥草樹木叢林種類若干。名色各異。若不同霑一味之雨。豈得有異類生長之殊。此亦如是。若依大乘闇室瓶盆井中七寶之義。此則別論。

第三明發法多少者。上雖辨因止通發一切諸禪三昧。然行人根性不同。發法不無多少之別。有人但發一種禪門。有發二門三門四門五門。或有一人並發十五門。及一切諸禪三昧。不可定判。所以而然。此皆由行者過去習因偏圓不等厚薄之殊。亦以今世精進懈怠。有慧方便。無慧方便之別。故發法優劣不同。殊途萬品之異。是則略明發法多少之相也。

第四明因止發禪。有盡不盡。今就易顯者明。故先約一不淨觀中分別。自有行人。宿世已經修。得不淨白骨流光。今於止中但發得不淨。未得白骨流光。此名不盡。若具足發者。名之為盡。若過去所習。勢分已盡。雖復修止。則不增進。若更專心諦觀白骨。練於骨人。研修不已即覺。隨心所觀。境界漸漸開發。成八背捨。觀練熏修。悉皆具足。此即是今世善巧精勤修習之所成就。非關過去習因善發。

問曰。修止境界不進何必由習因已盡。或由罪障障於宿善故。不得增長開發。

答曰。實如來問此別。是一途不妨。自有發盡之者。非關罪障。必須方便依如觀法修習。乃得成就。是中應歷五種根性人料揀。一退分人。二護分人。三住分人。四進分人。五達分人。分別云云。今不具記。餘十四禪發盡不盡相類爾可知。第五約有漏無漏分別者。

問曰。上明十五門諸禪三昧發相。是中自有有漏無漏。有漏之善。過去經得。可有習因善發。無漏本未經得。豈有過去習因善發耶。

答曰。無漏有二種。一者行行無漏。二者慧行無漏。行行無漏。既是對治事法。不的據緣真。得有過去習因善。發慧行無。漏既的約緣。真不可定論有過去習因善。發慧行無。漏復有二。種一者緣理修。習以明慧。行二者發慧見理緣真。以明慧行。緣理修習。則有習因善發。發慧見理。雖復緣真。則無習因善發。發慧見真。復有二種。一者發相似慧。二者發真實慧。發相似慧。或有習因善發發真實慧。則無習因善發。發真實慧。復有二種。一者發苦忍等見諦無漏。二發無礙解脫等三界思惟無漏。若發苦忍等見諦無漏。一向不論有習因善發。若發思惟無漏。則教門不定。若類薩婆多解意退法。斯陀含阿那含阿羅漢。退還初果中。後更證果。則有習因善發。若不退法三果人。既無重發之義。皆不辨有習因善發。若類曇無德解意所明。四果發真無漏。皆無習因善發。

問曰。如阿毘曇分別。但初生無漏。無有自種因。今何得一向四果所發真無漏皆。無習因善發。

答曰。今明諸禪三昧發習因義。意不同。是中的據。過去經得之善。中間退失。今因止更發。以明習因善發。四果發真無漏。悉無先世經得中間失退因。今修止。重發。豈得為類。若通論初品心無漏真解。即為二。品心無漏作種類如是。乃至九品。約此明習因善者。則四果所發無漏。皆名習因善發也。今既不約此明習因善發。故云四果所發。皆非習因善根發也。復次行者過去修習事理諸禪三昧。雖未得證成就。而已經修習今世善根時熟。藉修止為緣。悉皆開發。此亦是習因善根發也。類等佛命善來無漏。即發三明八解。一時具足。料揀亦有漏亦無漏。乃至非有漏非無漏。類例可知。

釋禪波羅蜜次第法門卷第三之下(OK)

                              (待續)


台長: 幻羽
人氣(711) | 回應(0)| 推薦 (6)|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圖文創作(詩詞、散文、小說、懷舊、插畫) | 個人分類: 參修應識之法要(續) |
此分類下一篇:【釋禪波羅蜜次第法門十卷】之6
此分類上一篇:【釋禪波羅蜜次第法門十卷】之4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