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8-07-16 06:42:56| 人氣961|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釋禪波羅蜜次第法門十卷】之4

推薦 11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釋禪波羅蜜次第法門十卷】之4

釋禪波羅蜜次第法門卷第三之上

隋天台智者大師說  弟子法慎記  弟子灌頂再治

分別禪波羅蜜前方便第六之二

(從此有兩卷。並明內方便。今之一卷正釋因。止發內外善根。是中明事理諸禪。三昧善根發通約初禪。初境界罔像而辨止。表行人習因根性不同。故於初證之時。發禪有異。若論初禪已後。發事理諸禪三明深妙境界。並在第七。大段修證中廣明此文。悉未流通也)

 

第二明修禪波羅蜜內方便。開為五重。一先明止門。二明驗善惡根性。三明安心法。四明治病患。五明覺魔事。此五通稱內方便者。並據初發定時。靜細心中。善巧運用。取捨不失其宜。因此必證深禪定。故名方便。今於內方便中。以止為初門者。一切禪定功德。皆因制心息亂而發。故經云。制之一處。無事不辦。止為初門。則意在此也。

問曰。上來明外方便行五法中。已辨一心。何故重說。

答曰。不然。上但通論一心。未是具足分別微細止門之法。此中為令行者善知安心之本。廣明修止淺深麁細入定之相。重說無咎。

問曰。經中說二為甘露門。一者不淨觀門。二者阿那波那門。不說止為初門。今云何言止為初門。

答曰。不然。於諸禪中。止為通門通攝於別。別不攝通故先教止。若止後入餘禪。則有通益。若依餘門。則有乖違之過。治煩惱亦爾。復次今明師有二種。

第一師者。已得道眼。觀機授法。必扶本習。善識對治。不如舍利弗為二弟子說法不知機故。金師之子。教不淨觀。浣衣之子。教令數息。違本所習法則不起。遂生邪見。佛為轉觀。即悟道迹。

第二師者。無他心智。不得道眼。不識機根。其有來學坐者。唯當先教止門。心在定故。即發善惡根性。若因靜心發諸禪定。師即應教扶本而修。若都不發法門。或貪瞋癡等諸結使發。隨其多者。即教對治破之遮道法滅。禪定則發。今止門為先者。即是第二師授法之正意。若異此說。則善惡根緣。難可分別。妄授他法。必有差機之過。

就止門中。自有四意。一者分別止門不同。二者立止大意。三明修止方法。四辯證止之相也。第一分別止門不同。即為二意。一約行論止。二約義論止。

初約行明止。乃有多途。今略出三意。一繫緣止。二制心止。三體真止。所以通言止者。止名制止。亦名止息。心起制之不令流動故名制。專心定志息諸亂想故名止。今言繫緣止者。繫心鼻柱臍間等處。不令馳蕩故。名繫緣止。制心止者。心若覺觀。即制令不起故。名制心止。體真止者。體諸法空。息諸妄慮故。名體真止。

二約義論止。亦有多途。今略出三意。一隨緣止。二入定止。三真性止。隨緣止者。隨心起時。悉有三摩提數。故涅槃經云。十大地中定。名為下定。入定止者。證定之時。定法持心。心息止住。是入定止。真性止者。心性之理常自不動故名為止。故思益經云。一切眾生。即是滅盡定。今用此三義。成上三止。約隨緣任性有定故。說繫緣止。約果有定法。說制心止。由具性不動。說體真止。 

第二明立止大意者。自為四。一明淺深。二對治相破。三隨樂欲四隨機宜。一簡別三種止淺深之相不同者。因麁入細。則有淺深之義。繫緣及制心。既是事故麁淺。體真入細故為深細。二明三止對治相破。有二種。一者以深破淺。二者迴互相破。以深破淺者。為破緣外之散心故。立繫緣止。制心止者。即破繫緣止。心非色法。豈可繫在鼻膈等處。若欲靜之。但當息諸攀緣。故令制心守一。體真止者。即破前制心止。心無形相。性不可得。云何可制。了心非心。不起妄念。無止之止。止無所止。乃名為止。有止之止。由依妄想。不名為止。此則以深破淺。反本還源。故立三止。

二迴互相破者。隨修止時。若有見生。即互取一止。對治破之。細尋可解。三隨樂欲者。自有人樂。安心境界。自有但樂。制心體真亦爾。若隨所樂以法教之則歡喜奉行。若乖其情則心不願樂。四對機宜者。未必隨樂。如有人樂欲體真而不入定。若暫繫心守境。即發諸禪。此應隨便宜而授法。

 

第三明修止方法。亦為三意。一修繫緣止。二修制心止。三修體真止。第一先明修繫緣止法者。略明有五處。一繫心頂上。二繫心髮際。三繫心鼻柱。四繫心臍間。五繫心在地輪。外國金齒三藏說。此為五門禪。

問曰。身分皆可繫心。云何的說五處。

答曰。此五處於用心為便。餘處非安定所。若脇肋等處。皆偏故不說。如頭圓法天。足方法地。臍是氣海。鼻是風門。髮際是修骨。觀之所故以為門。令繫心頂上者。為心沈惛多睡故。在上安心。若久久。即令人浮風。乍如風病。或似得通欲飛。有此等過。不可恒用。若繫心髮際。此處髮黑肉白。心則易住。或可發本骨觀。久則過生。眼好上瞻。或可見於黃赤等色。如華如雲。種種相貌令情慮顛倒。

若繫心鼻柱者。鼻是風門。覺出息入息。念念不住。易悟無常。亦以扶本安般之習心靜能發禪定。若繫心臍下。臍是氣海。亦曰中宮。繫心在臍。能除眾病。或時內見三十六物。發特勝等禪。若繫心地輪。此最在下。氣隨心下。則四大調和。亦以扶本。修習不淨觀者。多從下起。因此繫心。或能發本。不淨觀門。約此五處為緣。令心不散。以辨修繫緣止。意在於此。譬如猨猴得樹騰躍跳躑。若鎖之於柱。久久自調。心亦如是。若心停住。未入定前。

復有一止。名凝心止。若得入定。身心泯然。任運自寂。即是入定止。二明修制心止者。心非形色。亦無處所。豈可繫之在境。但是妄想緣慮故須制之。心若靜住則不須制之。但凝其心。息諸亂想。即是修止。

問曰。心非上下。有時若寬若急若沈浮。調適之法。其事云何。

答曰。心雖非上下。為治沈浮患故。上下安之。於行無失。若心浮動。可作意下著止之。若心沈沒。可上著止之。復次若下著安心。利益眾多。略說有二。一心易得定。二者眾病不生。

第三明修體真止者。以正智慧。體一切陰入界。三毒九十八使。及十二因緣等。三界因果。諸法悉皆空寂。如大品經中說。即色是空。非色滅空。色性自空。空即是色。色即是空。離色無空。離空無色。受想行識等一切諸法。亦皆如是。

所以者何。今現見陰入界等諸法自性不有。何能生我人眾生壽命等一切諸顛倒事。云何知空。如過去所起一切煩惱業行為因。現在攬父母身分為緣。因緣和合。則有果報。有果報故。則有陰入界等一切諸法者。此業為是何法。而能為果報。陰入等作因。若言過去善心。即是業者過去作善之心。及心數法皆已滅謝。豈得為現在果報。及陰入等法作因。

若言心非是業因。心作業。業隨心來者。心轉滅故。業亦應隨心轉滅。若業轉滅。豈能感今世果報。及陰入等法。若業轉滅。當知業即不至現在。何以故。業不來故。若業不來而受報者。此報不名報。何以故。無業則報無所酬。若言過去心雖滅謝。而次心續生故。業得隨心來者。亦應過去業雖滅謝。次業續生故。得至現在。若爾即有大失。何以故。或時過去善心滅。而惡心續生。今亦應過去善業滅。而次惡業續生。此唯見惡業至現在。若爾應感惡報。何得感善果耶。

若言業來而不隨心者。此業應自有報。離心而受。今實不爾。復次業若有相。即是有為。若是有為。必墮三相。若墮三相。即是生滅。若是生滅。即不至現在。過去既滅。當知本業亦滅。誰感此果不可以新業始生。能感今果。當知業有相貌。此義不可。若言業無相貌而能感果者。此亦不然。所以者何。無相之法。即是無為。無為無業。何得感果。

復次無相之法。即是空義空無生滅。豈得名業。若說空無相能感果者。三無為法。亦應感果。既不得爾。云何而言業是無相而能感果。如是種種因緣。業不可得。當知無有此業。若業不可得。云何言陰入界等一切皆從內業因生。亦不從外緣生者。若定從緣而有報者。則一切陰陽會時。皆應有果報陰入界等一切諸法。若爾則不待業持識來。方乃有生。故知非外緣生。

若謂因緣合故有果報陰入等法生者。若因緣中各有生。合時應有二生。若各無生。合時何得而有生。若謂離因緣而有生者。此事不然。從因緣故有生尚不可。何況無因緣而有生。若無因緣而有生者。則因果義壞。世間行善之人。應得惡報。行惡之人。應得善報。亦不應有修道。此即破於世間善惡因果。名大邪見。

當知陰入等一切諸法。不從內因有。亦不從外緣有。亦不因緣合故有。亦不無因緣有。若非有即是空。若於無所有空中計有者。當知但是無明顛倒。妄計為有。若了知顛倒所計之法。一切悉皆虛誑。猶如夢幻。但有名字。名字之法。亦不可得。則言語道斷。心行處滅。畢竟空寂。猶如虛空。

若行者體知一切諸法。如虛空者。無取無捨。無依無倚。無住無著。若心無取捨依倚住著。則一切妄想顛倒。生死業行。悉皆止息。無為無欲。無念無行。無造無作。無示無說。無諍無競。泯然清淨。如大涅槃。是名真止。此則止無所止。無止之止。名體真止。故經偈云:

一切諸法中。因緣空無主。                    

息心達本源。故號為沙門。

 

第四明證止者。有二解不同。有師云。止無別證。但能為諸禪作前方便。若有所證。即屬餘禪。此義至下明。善根發中。即是其事。二者有師言。止非但通發諸禪。亦自有別證之法。即是五輪禪。所以者何。諸餘法門。悉別有安心修習之法。然後次第發禪不同。今明此止。但制心一處。則五輪自發。譬如淨水無波。則萬像悉現。止亦如是。

今明因止證五輪。五輪者。一地輪。二水輪。三風輪。四金沙輪。五金剛輪。此五法門。悉是借譬立名。通名為輪者轉也。如世輪若轉離此至彼。禪中明輪亦爾。如地輪因離下地亂心轉至上地。故名為輪。乃至金剛輪義。亦復如是。轉至無學極果故。

一地輪者。如地有二義。一者住持不動。二者出生萬物。行者因止若證未到地定。忽然湛心。自覺身心相空。泯然入定。定法持心不動故名住持。因未到地出生初禪種種功德事。同出生萬物。

二水輪者。水有二義。一潤漬生長。二體性柔軟。行者於地輪中。若證水輪三昧。即是發諸禪種種功德。定水潤心。自覺心中善根增長。即是潤漬義。因得定故。身心濡軟。折伏高心。心隨善法。即是柔軟義。故名水輪。

三風輪者。如世間風有三義。一者遊空無礙。二者鼓動萬物。三者能破壞。行者發風輪三昧亦如是。若因禪定發相。似智慧無礙方便。如風遊空一切無礙鼓動者。得方便道。即能擊發種種出世善根。功德生長。破壞者。智慧方便。能摧破一切諸見煩惱。若二乘人得此風輪三昧。即是五方便相。似無漏解發。若是菩薩。即入鐵輪十信。是名風輪。

四金沙輪者。金則譬真。沙諭無著。行者若發見思真慧。無染無著。得三道果。若是菩薩。即入三賢十地位中。能破一切塵沙煩惱。是名金沙輪。

五金剛輪者。第九無礙道。名金剛輪三昧。譬如金剛體堅用利。能摧碎諸物。金剛三昧亦復如是。不為妄惑所侵。能斷一切結使。成阿羅漢。若在菩薩心。即是金剛般若破無明細惑。證一切種智。亦名清淨禪。菩薩依是禪故。得大菩提果。

復次如輪若無牛御。終不自轉。五輪禪定。亦復如是。雖當地各有諸妙功德。若不體真為導。無著熏修則於地地有礙。便乖輪用。今行者善修體真無著故。能從初心轉至極果。輪用乃成。是以法華經云。眾生處處著。引之令得出當知行者善修止門。則能具足五輪禪定。證三乘聖果。 

第二明驗善惡根性者。行人既能善修止門。息諸亂想。則其心澄靜。以心靜故。宿世善根。自然開發。若無善者。則發諸惡法。故經云。先以定動。後以智拔。止為初門。善惡二事之中。必有其一。行者應當明識其相。取捨之間不乖正道。故須分別。

今就善惡根性中。即為二意。一明驗善根性。二明驗惡根性。然論善惡發之前後。各逐其人。未必定前善而後惡也第一明驗善根性。即為四意。一列善法章門。二正明善根發相。三驗知虛實。四料揀發禪不定。第一列善法章門者。善有二種。一者外善。二者內善。

今就明外善中。善乃眾多。略出五種。一布施。二持戒。三孝順父母師長。四信敬三寶精勤供養。五讀誦聽學略以此等五種善根。示表外善發相不同。所以悉屬外善者。原其本行。悉是散心中。修習未能出離欲界。發諸禪定無漏故。說為外善。

二明內善者。即是五門禪。一阿那波那門。二不淨觀門。三慈心門。四因緣門。五念佛三昧門。此五法門通攝一切諸禪。發諸無漏故。名為內善。

問曰。內善無量何得但說五門。

答曰。五名雖少。而行通諸禪。所以者何。

一阿那波那門者。此通至根本。及特勝通明等。諸禪三昧。

二不淨觀門者。此通九想背捨超越等。諸禪三昧。

三慈心門者。此通四無量等。諸禪三昧。

四因緣門者。此通至十二因緣四諦等。慧行諸禪三昧。

五念佛門者。此通至九種禪。及百八三昧。

復次初數息門。即是世間凡夫禪。次不淨門。即是出世間禪。諸聲聞人所行。次慈心門。即是凡聖二人。為大福德修慈。入四無量心。次因緣門者。即是辟支佛人之所行。次念佛門。功德廣大。即是諸菩薩之所行。此則略明五門次第淺深之相。復次五門禪定。對治四分煩惱。四分煩惱出生八萬四千塵勞。當知五門。亦能出八萬四千法門。此而言之。但說五門。則攝一切內善具足數人所明初賢五停心觀發。與此有相開處。

第二次明善根發相。亦還為二。一明外善根發相。二明內善根發相。

云何外善根發相。外善非一。今依前章門。略出五種。初明行者若坐中靜定。忽見種種衣服、臥具、飲食、珍寶、田園、池沼、車乘如是等事。或復因心靜故。自能捨離慳貪心。行惠施。無所悋惜。當知此是過去今生布施習報。二種善根發相。

二行者若於止靜定之中。忽見自身相好端嚴。身所著衣。清淨如法。洗浴清潔。得好淨物。見如是等事。或復因心靜故。發戒忍心。自然知輕識重。乃至小罪。心生怖畏。忍辱謙卑。當知此是過去今生戒忍習報。二種善根發相也。

三行者若於坐中。忽見師僧父母宗親眷屬。著淨衣服。歡喜悅豫端嚴。見如是等事。或復以心靜故。自然慈仁恭敬孝悌心生。當知此是過去今生孝順尊長習報。二種善根發相也。

四行者若於坐中。忽見諸塔寺尊儀形像經書供養莊嚴清淨僧眾雲集法會。見如是等事或復於靜心中發信敬。尊重三寶。心樂供養精勤勇猛。常無懈倦。當知此是過去今生信敬三寶精勤供養習報。二種善根發相也。

五行者若於坐中。因心澄靜。或見解釋三藏。聽受讀誦大乘。有德四眾。或時因心靜故。讀誦自然而入。隨所聽聞。即時開悟。或復自然能了解三藏大乘經典。分別無滯。當知悉是過去今生讀誦聽說習報。二種善根發相。

行者見如是種種好相。及發諸善心者。此非禪定。多是過去今生。於散心中。修諸功德。今以心靜力故。得發其事。見諸相貌。悉屬報因相。現善心開發。皆是習因善發也。如是眾多說不可盡。此則略示大意。

復次發習報兩因。行人根性不同。自有行人。但發報因相。不發習因善心。自有行人。但發習因善心。而不發報因之相。自有行人。具發習報兩因。自有行人。二俱不發。如是等事。因緣難解。豈可謬釋。

問曰。散心善根。何得於靜心中現。

答曰。於禪定中。尚得見過去今生所起煩惱惡業。何況善根扶理而不得見。

問曰。見此等諸相。亦有是魔所作不。

答曰。亦有是魔所作。若欲分別。但魔名殺者若此等相發時。能令行人心識動亂。或復增諸煩惱。逼迫障蔽。眾多妨難。不利定心。悉是魔之所作。其善根發者。行人自覺。見此相已。雖復未證禪定。而身心明白。諸根清淨。身有色力。所為吉利善念開發。因此已後。自覺心神易可攝錄。身心安隱。無諸過患。當知此為善根發相。

復次若此等事。善根發者。報因之相。則暫現便謝。習因心善。則相續不斷。若是魔作相。則久久不滅。雖謝更來。逼亂行者善心則暫發還滅。或時變成惡念。當知邪也。復次邪正之相。甚為難測。自非親近明師。非可妄取。

問曰。此諸善根為當一向前發。亦得證諸禪時於深定中發也。

答曰。此事無定。未必一向定前見也。外善既麁故。先明耳。第二云何名內善根發相。今約五門禪中。辨內善根發。此五門中。一門開為三。合有十五種善根發。一明阿那波那門。有三種。善根發相不同。一數息善根。二隨息善根。三觀息善根。

一數息善根者。行人如上。善修三止。身心調和。發於欲界。及未到地等諸禪。身心湛然空寂。定心安隱。於後或一坐二坐。乃至經旬。或經月經年。將息得所。定心不退。即於定中心。忽覺身心運動八觸次第而起。此即發根本初禪善根之相。於此定中。喜樂善心安隱不可為諭。如是發初禪已。乃至發四禪定空等。

二隨息善根發。亦於欲界未到靜定心中。忽然覺息出入長短。及遍身毛孔虛疎。即以心明見於身內三十六物。猶如開倉見穀粟麻荳等。心大驚喜。寂靜安快。除諸身行。乃至心受喜樂等。是為特勝善根發相。

三明觀息善根發者。亦於欲界未到細靜心中。忽見自身氣息。從毛孔出入遍身無礙。漸漸明利。如羅縠中見皮重數。乃至骨肉等。亦如是。亦見身內八萬戶蟲麁細長短。言語音聲。定心喜樂。倍於上說。或見自身猶如芭蕉聚沫雲影相等。此是通明觀善根發相。

二明不淨觀中。有三種善根發相不同。一九想。二背捨。三大不淨觀。

一九想善根者。亦於欲界未到靜定心中。忽然見他男女死屍胮脹。爾時其心驚悟。自傷往昔。惛迷厭患。所愛五欲。永不親近。或見青瘀血塗膿爛。噉殘狼藉。白骨散壞等相。此為九想善根發相。

二明背捨善根發者。亦於欲界未到靜定心中。忽見內身不淨胮脹狼藉。或見自身白骨。從頭至足。節節相拄。乃至骨人光明昱燿。定心安隱。厭患五欲不著我人。此是背捨善根發相。

三明大不淨觀善根發者。亦於欲界未到定心中。見於內身及外身。一切飛禽走獸。衣服飲食。山林樹木。皆悉不淨。或見一家一聚落一國土。乃至十方皆悉不淨。或見白骨乃至見自身白骨。光明昱燿等。此為大不淨觀勝處善根發相。此觀發時。能破一切著心。

 

三明慈心觀中三種善根發不同者。一眾生緣慈。二法緣慈。三無緣慈。

一眾生緣慈發者。亦於欲界未到靜定心中。忽然發心。慈念眾生。先緣親人得樂之相。因發定。安隱快樂。乃至中人怨人。悉見得樂。無瞋無恨。無怨無惱。廣大無量。遍滿十方。是為眾生緣慈善根發相。或發眾生緣悲。乃至喜捨。亦如是。

二明法緣慈發者。亦於欲界未到靜定心中。忽然自覺一切內外。但有陰入法起唯法起。滅唯法滅。不見眾生及我我所。但有五陰。於受陰中。有樂受。如是知已。即緣此樂受。發於慈定。無瞋無恨。無怨無惱。廣大無量。遍滿十方。是為法緣慈。或發法緣悲。乃至喜捨。亦如慈善根發相。

三明無緣慈發者。亦於欲界未到定心中。忽然覺悟一切諸法非有非無。不見二邊。所謂若眾生非眾生。若法非法。皆不可得。則無所緣以無緣故。顛倒想息。寂然安樂。心與慈定相應。等觀一切。同此安樂無瞋無恨。無怨無惱。廣大無量。遍滿十方。是為無緣慈善根發相。或發無緣悲定。乃至喜捨。亦如是。 

四明因緣觀中有三種善根發不同者。一三世十二緣。二果報十二緣。三一念十二緣。

一明三世十二因緣善根發者。亦於欲界未到定心中。忽然覺悟心生推尋。三世過去。無明以來。不見我人無明等法。不斷不常。能破六十二種諸邪見網。心得正定。安隱寂然。觀慧分明。通達無礙。身口清淨。正行成就。此是三世十二因緣觀慧善根發相。

二明果報十二因緣善根發者。亦於欲界未到定心中。忽覺心識明利。即自思尋。我初生時。攬父母身分。以為己有。名歌羅邏。歌羅邏時。名曰無明。因緣則有行識乃至老死。名為十二因緣。若歌羅邏時。但有三事。合和無人無我。三事不實。今無明等十二因緣諸法。竟何所依。若不見無明等諸法定是有者。豈是無邪。如是念時破有無二見。歸心正道。正定相應。慧解開發。離諸邪行。此為果報十二因緣觀智善相發相。如此明十二因緣。出大集經中。具辨作。此明因緣相。與苦集正同。亦得約此明四諦善根發也。

三明一念十二因緣善根發者。亦於欲界未到靜定心中。忽然自覺剎那之心。無人無我。性本無實。所以者何。一念起時。必藉因緣。言因緣者。即具十二因緣。緣無自性。一念豈有定實。若不得一念之實。即破世性邪執。心與正定相應。智慧開發猶如涌泉。身口清淨。離諸邪行。是為一念十二緣善根發相。此之十二因緣。亦出大集經中具辨。亦得約此十二緣明一心具四諦善根發也。

五明念佛中。自有三種善根發相不同。一念應佛。二念報佛。三念法佛。明三佛義。出楞伽經。廣分別其相也。

一明念應佛善根發者。亦於欲界未到靜定心中。忽然憶念佛之功德。即作是念。如來往昔阿僧祇劫中。為一切眾生故。備行六波羅蜜。一切功德智慧故。身有相好光明。心有智慧圓照。降伏魔怨。無師自悟。自覺覺他轉正法輪普度一切乃至入涅槃後。舍利經教。廣益眾生。如是等功德無量無邊。作是念時。即敬愛心生。三昧開發。入定安樂。或於定中見佛身相。善心開發或聞佛說法。心淨信解。如是等勝善境界非一。是為念應佛善根發相。

二明念報佛善根發者。亦於欲界未到靜細心中。忽然憶念十方諸佛真實圓滿果報之身。湛然常住。色心清淨。微妙寂滅。功德智慧。充滿法界。不生不滅。無作無為。豈有王宮之生。亦非雙樹之滅。為化眾生。十方佛土普應生滅。如是等功德無量無邊不可思議。作是念時。心定安隱。三昧開發慧解分明。或作定中。見不可思議佛法境界。即便出生無量願行。無量功德。無量智慧。三昧法門。是為念報佛善根發相。

三明念法佛善根發者。亦於欲界未到靜定心中。忽然憶念十方諸佛法身實相。猶如虛空。即便覺悟一切諸法。本自不生。今則無滅。非有非無。非來非去。非增非減。非境非智。非因非果。非常非斷。非縛非脫。非生死非涅槃。湛然清淨。有佛無佛。相性常然。眾生諸佛。同一實相者。即是法身佛也。

故大品經云。諸法如實相。諸法如實。即是佛。離是之外。更無別佛。如是念時。三昧現前。實慧開發。即時通達無量法門。寂然不動。一切不思議境界皆現定中。成就之相。

如法華經六根清淨中廣說。是為念法佛善根發相。是中所明。因止發十五門禪相。並悉約初禪。初境界罔像而辨。夫一切禪定證相。不可具以文傳此止是示表。行人過去習因不同故。發禪不等。若欲具論十五門禪。事理廣博。深遠之相。下第七大段明修證中。一一從始訖終。當少分分別。

復次若於欲界未到地中。身心澄靜。或發無常苦無我不淨世間可厭患食不淨死斷離盡等想。或發念佛法僧戒捨天等念。或發念處正勤如意根力覺道等。或發空無相無作四諦十六行等觀。或發六波羅蜜四攝四辯等。種種諸行願功德。或發天耳他心宿命等諸神通。或發內空外空內外空乃至無法有法空等十八空。或發自性禪十力種性三摩跋提首楞嚴師子吼等諸三昧門。或發旋陀羅尼百千萬億。旋陀羅尼法音方便陀羅尼等一切陀羅尼門。如是等種種諸禪三昧。境界不同。其相眾多。

在下第七大段明修證中。辨種種諸禪三昧深廣境界之相。當具分別也。

釋禪波羅蜜次第法門卷第三之上(OK)

                                 (待續)


台長: 幻羽
人氣(961) | 回應(0)| 推薦 (11)|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圖文創作(詩詞、散文、小說、懷舊、插畫) | 個人分類: 參修應識之法要(續) |
此分類下一篇:【釋禪波羅蜜次第法門十卷】之5
此分類上一篇:【釋禪波羅蜜次第法門十卷】之3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