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8-07-02 15:17:55| 人氣2,165|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世界10大古蹟文物─第6名拜占庭時代-聖索菲亞大教堂】

推薦 5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世界10大古蹟文物─第6名拜占庭時代-聖索亞大堂】

世界排名前10大的古蹟,是那個時代的人的技能和手工的代表作。今天成另我們驚訝地看到這些奇蹟,在如此偏遠的時代沒有偉大工程是如何作出的現代的技術。

聖索菲亞大堂是目前在土耳其第二參觀人數最多的博物館,每年吸引近330萬人次。從的初始轉換,直到附近的蘇丹艾哈邁德清真寺(伊斯坦堡的藍色清真寺)在1616年的建設,這是伊斯坦堡的主要清真寺。

聖索菲亞大Hagia Sophia是一座結合西方的巴西利卡式堂和東方的集中式圓頂構造,而形成圓頂式長方形的建築。圓頂直徑達 33 公尺,離地高 55 公尺除了象徵天國之外,有護蓋聖潔處所的意涵。從圓頂位於整個建築之最中心及最重要位置來看,很明顯受到古羅馬萬神殿的影響,但是與萬神殿最大不同之處是的主圓頂前後,均各有一個半圓形之小圓頂。聖索非亞堂前後配置了四座尖塔並且十分調垂直線的效果,這樣的建築形式對於歐洲中古期之堂建築發展影響十分深遠。在 17 世紀聖彼得大堂完成前,一直是世界上最大的堂。聖索菲亞大堂內部的裝飾,除了各種華麗精緻的雕刻之外,也包括運用有色大理石鑲成的馬賽克圖。

聖索非亞堂原來是君士坦丁大帝於西元 325 ~ 360 年建造的一座希臘正教教堂,曾多次於大火。今日所看到的建築是士丁尼大帝於西元 532 年投入全部國力所興建的,總共花了十六萬的人力,費時六年才完成。這座堂完成之後九百年,到鄂圖曼帝國消滅拜占庭帝國止,一直都是屬於基督堂。

當信奉回的鄂圖曼帝國入侵時,因欣賞聖索非亞堂的氣勢而未將其破壞,僅將壁上的聖像用水泥覆蓋,然後加上回的圖繪及可蘭經文。除此之外,又在堂四周添加朝聖所需的尖塔,使其便搖身一變成一座清真寺,如此再度過五百年歲月。

到了二十世紀土耳其共和國成立,避免人民再因宗教鬥爭,經美國拜占庭復古計畫及土耳其國父卡莫爾的支持下,便將堂改博物館,恢復那些被覆蓋在水泥下金光閃爍的鑲嵌畫。因此人們所看到的聖索非亞堂是在回阿拉的莊嚴肅穆下,夾雜著基督聖母的慈愛光輝。這點從壁上生動立體的馬賽克嵌瓷中,與牆角所掛的可蘭經文,便可感受到的特殊。

 

聖索菲亞大堂(希臘語:γία Σοφία;拉丁語:Sancta Sapientia;土耳其語:Ayasofya)是位於現今土耳其伊斯坦堡的宗建築,有近一千五百年的漫長歷史,因其巨大的圓頂而聞名於世,是一幢「改變了建築史」的拜占庭式建築典範。

索菲亞在希臘語裡的意思是神聖智慧。其拉丁語名稱則Sancta Sophia,希臘語全名是「Ναός τς γίας το Θεο Σοφίας」,解作「上帝聖智堂」,堂供奉在正神學裡的耶。大堂稱「聖索菲亞」(γία Σοφία),是特別獻給天主聖智的那一位,即聖三中的聖言。這種對耶的稱呼可能源自保祿(保羅)對基督的描繪,格前1:24 「基督卻是天主的德能和天主的聖智(Σοφία)」。

在該堂佇立的地點曾經存在過兩座被暴亂摧堂,公元532年拜占庭皇帝士丁尼一世下令建造第三所堂。在拜占庭雄厚的國力支持之下,由物理學家米利都的伊西多爾(Isidore of Miletus)及數學家特拉勒斯的安提莫斯設計的這所堂在公元537年便完成了其建造。剛竣工時的聖索菲亞大堂是正會牧首巴西利卡形制的大堂,在1519年被塞維亞主座堂取代之前聖索菲亞大堂一直是世界上最大的堂。聖索菲亞大堂由360年落成直至1453年期間都是君士坦丁堡的大堂。

奧斯曼土耳其人在1453年征服君士坦丁堡,蘇丹穆罕默德二世下令將大堂轉變為清真寺,還將鐘鈴、祭壇、聖、祭典用的器皿移去,用灰泥覆蓋基督鑲嵌畫。日後又逐漸加上了一些伊斯蘭建築,如米哈拉布、敏拜爾及外面的四座叫拜樓。

隨著土耳其共和國的建立,1934年該堂失去了其宗意義。193521日,這座見證了數個帝國興盛衰亡的建築以博物館的身重新對世人開放。

堂藏有大量聖物,當中以一個15公尺(49英尺)高的銀聖最具特色,聖索菲亞大堂是君士坦丁堡牧首的聖座,在將近千年的時間裡都是正會的焦點。1054年,樞機宏伯特到聖索菲亞大堂的祭壇將牧首米恰爾一世·色路拉里烏逐出會,該事件被視東西會分裂的開端。

接近500年來伊斯坦堡最重要的清真寺,聖索菲亞大堂是眾多奧斯曼帝國時期清真寺如蘇丹艾哈邁德清真寺(藍色清真寺)、塞札特清真寺、蘇萊曼尼耶清真寺、魯斯坦帕夏清真寺、奇力克阿里帕夏清真寺的模範。



聖索菲亞大堂的歷史

(1)第一代

第一代堂被稱「大堂」(希臘語:Μεγάλη κκλησία (Megálē Ekklēsíā);拉丁語:Magna Ecclesia),在360215日君士坦提烏斯二世在位時用,大堂建在正在興建中的帝國皇宮旁。附近的伊蓮娜堂(Hagia Eirene,「神聖和平」)在較早時已建成並作座堂,直至聖索菲亞大堂建成。這兩所堂同拜占庭帝國最重要的堂。

索克拉蒂斯(Socrates of Constantinople380年-440年)記述了第一代堂,認為它是君士坦丁一世所建。被建拉丁柱廊式的大堂,附有長廊及木製屋頂,還有一個天井。在當時被譽世上最出色的歷史建築物之一。

君士坦丁堡牧首約翰一世與皇帝阿卡狄奧斯的妻子、皇后阿麗亞·尤多希亞(Aelia Eudoxia)發生衝突,因而在404620日被流放,因此而起的連串暴亂使第一於一旦,關於第一所堂的一切在當今已徹底消失。

(2)第二代

狄奧多西二世下令興建第二代堂,於4151010日落成,這個木製屋頂的堂是由建築師魯弗留斯所建。5321月,尼卡暴動引起的一場大火將第二代聖索菲亞大堂燒成渣滓。

第二代堂的數塊大理石殘骸倖存至今,這些石塊上的浮雕展示了十二羔羊、十二使徒等圖像。這些石塊原來是正門的一部分,現在展示在堂的庭園內。這些石塊是在1935年由A. M. 施奈德對西庭的一次掘當中被發現,由於擔心損害現時的聖索菲亞大堂建築,發掘工作再也沒有開展。

(3)第三代堂(現存建築)

532223日,在第二代堂被摧後的僅僅數天,皇帝士丁尼一世決定興建第三代截然不同的大堂,第三代堂較前兩所更宏大雄偉。

士丁尼一世選用物理學家米利都的伊西多爾和數學家特拉勒斯的安提莫斯建築師,但安提莫斯在不足一年內逝世。拜占庭史學家普羅科匹厄斯在《建築》一書裡描述了建造聖索菲亞大堂的狀況。皇帝將帝國各地的物料運送到君士坦丁堡,如以弗所阿耳忒彌斯神廟的古希臘圓柱。大石都是來自遠處的採石場,包括埃及的斑岩、色薩利的綠色大理石、博斯普魯斯海峽地區的黑石及敍利亞的黃石。超過一萬人參與建造工作,這所新堂馬上就被認是重要的建築,展示了建築師的創造力。建築師們採用了希羅的理論,在廣大的空間之上建造巨大的圓頂。皇帝與牧首梅納斯在5371227日一起參與了盛大的落成儀式。堂內的鑲嵌畫則在斯丁二世在位時(565年-578年)才完成。

5538月及55712月的地震使主圓頂及東面的半圓頂破裂,55857日發生的地震使主圓頂徹底倒塌,破壞了讀經台、祭壇及其華蓋。皇帝馬上下令修復,讓米利都的伊西多爾的姪甥伊西多拉負責修復工作。他使用了較輕巧的物料,又將圓頂提高了6.25公尺(20.5英尺),使堂的內部高度達到現時的55.6公尺(182英尺)。修復工程在562年完成,使堂在6世紀的面貌得以保存至今。拜占庭詩人示默者保羅(Paul the Silentiary為教堂的重建創作了一首名《讀畫詩》的長詩。5621223日,牧首優迪基烏(Eutychius)主持落成儀式。

聖索菲亞大堂是君士坦丁堡牧首的座堂,並且是拜占庭帝王儀式的首要場地,如加冕典禮。大作惡者提供庇護,外國遊客對此深受感動。

726年,拜占庭皇帝利奧三世頒布一系列的詔令抵制偶像崇拜,命令軍隊摧一切聖像,迎來了壞聖像運動。聖索菲亞大堂內的所有宗畫像及雕像被移除。在伊琳娜女皇執政時期(797年-802年),聖像崇拜得到短暫的恢復,此後偶像破壞者捲土重來。拜占庭皇帝狄奧斐洛(Theophilus)深受伊斯蘭藝術影響,而伊斯蘭藝術是禁止偶像崇拜的。他將刻有畫押字的銅兩翼門安裝在大堂的南面入口。

859年的大火對大堂造成破壞,而86918日的地震使一個半圓頂倒塌,巴西爾一世下令復修。

9891025日發生烈地震,破壞了大堂的大圓頂,巴西爾二世委託阿美尼亞建築師、阿尼及阿吉涅大堂的創造者梯利達特(Trdat)修復圓頂,西面的圓拱及部大圓頂是他主要的修復部分。大堂的損程度使修復工作持續了六年,大堂在994513日重開。

君士坦丁七世在他的《典儀論》(De Ceremoniis)裡記載了帝王及牧首在聖索菲亞大行典禮儀式的詳情。在第四次十字軍東征期間,大堂被拉丁基督徒洗劫及褻瀆。據史學家尼基塔斯·蔡尼亞提斯(Niketas Choniates)所述,大堂的一些聖物如耶墓碑的一塊石頭、聖母瑪利亞之奶、耶裹屍布及多位聖人的骨頭都被轉送到西方,現今可在西方多個博物館內參觀這些聖物。在拉丁帝國的佔領下,聖索菲亞大堂成了羅馬天主會的主座堂。鮑德溫一世於1204516日在聖索菲亞大堂依照拜占庭傳統加冕王。在1204年發動拉丁十字軍的威尼斯公爵恩里科·丹多洛被葬在堂內,碑文顯示了他的名字,成了地面裝飾。1261年,重奪君士坦丁堡的拜占庭人向碑文唾洩憤。不過,1847年至1849年的復修工程卻令公爵墳墓的確性遭到質疑,該墳墓更像是一個象徵式墓地以作紀念。

拜占庭人重奪君士坦丁堡後,大堂已顯得相當破敗,西面的四道扶壁大就是在這時加建。1317年,安德洛尼卡二世在堂東部及北部加建四道扶壁。134410月的地震使堂的圓頂崩裂部分建築在1346519日倒塌,堂在此後關閉。1354年,建築師阿斯特拉及佩拉爾塔負責堂的修繕工作。


(4)清真

奧斯曼土耳其人在1453年征服君士坦丁堡,聖索菲亞大堂隨即被轉換成阿亞索菲亞清真寺。當時堂已相當殘破,多道門窗剝落。多個西方訪客都描述了當時堂的狀況,包括科爾多瓦貴族佩德羅·塔富爾(Pedro Tafur)及佛羅倫斯的克里斯托福羅·布隆戴蒙提(Cristoforo Buondelmonti)。穆罕默德二世下令理及將堂轉換為清真寺。繼任蘇丹巴耶濟德二世建造了一座新的叫拜樓替代他的父親所建的叫拜樓。

在十六世紀,蘇萊曼一世在征戰匈牙利後帶來了兩根巨大的蠟燭,放置在清真寺米哈拉布的兩側。在塞利姆二世統治時期,清真寺已顯得老舊,被認是世上首個地震工程師之一的科·米馬爾·希南在清真寺外面加築支撐結構。除了化歷史悠久的拜占庭建築結構外,希南又在西端加建兩座大型叫拜樓、蘇丹專用的前座,又於1577年在東南方建造塞利姆二世的陵墓。1600年代,穆拉德三世及穆罕默德三世的陵墓建在塞利姆二世陵墓旁。

後來,清真寺再加設蘇丹樓座、一個以大理石裝潢的敏拜爾、一個布道用的講台及一個供宣禮員使用的涼廊。

穆拉德三世從帕加馬運來了兩個古希臘漢白玉大甕,放置在清真寺正殿兩側。

1739年,蘇丹馬哈茂德一世下令復修清真寺,並加建一所伊斯蘭學校、一所施食處及一所圖書館,又在1740年加建洗禮用的噴泉,將清真寺建築轉變庫里耶(建築群)。與此同時,清真寺內再加設一個蘇丹樓座及一個米哈拉布。

1847年至1849年間,蘇丹阿卜杜勒-邁吉德一世對清真寺開展了最著名的一次復修,在瑞士及義大利籍建築師兄弟加斯帕雷及朱塞佩·福薩蒂的監管下動用八百名工人。他們鞏固了圓頂和拱頂、擺正圓柱及改變建築內外的裝潢。上層樓座的鑲嵌畫都被擦掉,古舊的吊燈被撤換。巨大的圓框雕飾被加掛在圓柱上,刻有阿拉、先知穆罕默德、四大哈里發(阿布·伯克爾、歐麥爾、奧斯曼、阿里)及穆罕默德兩位孫兒(哈桑、海珊)的名字。1850年,福薩蒂加建一個拜占庭復興建築風格的長廊,連接清真寺後方的皇室樓閣。一座記時員建築及一所伊斯蘭學校建在清真寺外,叫拜樓也被修正同一高度。復修完成後,清真寺在1849713行盛大慶典並重開。

(5)博物館(現時用途)

1935年,第一任土耳其總統及土耳其國父穆斯塔法·凱末爾·阿塔圖爾克將聖索菲亞大堂變博物館。地毯被移走,覆蓋在鑲嵌畫上的石膏由專家煞費苦心地擦去,地面飾品得以展示。成博物館之後的聖索菲亞堂被改名阿亞索菲拉博物館,實際上該博物館的展品主要就是建築物自身以及其中的鑲嵌畫藝術品。20世紀40年代中,由美國拜占庭究會以及敦巴頓橡樹園現場委員會(Dumbarton Oaks Field Committee)牽頭的考古學家們開始了對聖索菲亞大堂的修復工作。1985年,聖索菲亞大堂所在的伊斯坦堡文化區被聯合國科文組織選世界文化遺。但是博物館的修復工作並不理想,1993年,一個聯合國科文組織的考察團在其報告中指出,博物館日久失修,牆上的石膏正在脫落,有些破損的窗戶沒有及時被修復,大理石的理進度也不理想,一些料已經被潮濕的空氣侵蝕了。同年,博物館在其穹頂之下搭建起了整修用的手架,這一「臨時」建築一直在博物館內存在著,直到2010年拆除。1996年至1998年,阿雅索菲亞博物還被世界文化遺基金會選其百大瀕危遺。如今的阿雅索菲亞博物館大約每年接待二百五十萬外國遊客,隨著伊斯坦堡當選2010年的歐洲文化之都,對聖索菲亞大堂的修復工作被重新提上議程。重達160噸的手架在同年被拆除。


聖索菲亞大堂的建築

聖索菲亞大堂是拜占庭式建築最佳的現存範例,其鑲嵌畫、大理石柱子及裝飾等內景布置極具藝術價。大堂的富麗堂皇及精美粉飾令士丁尼也不禁聲稱:「所羅門!我已經超越了!」(Νενίκηκά σε Σολομών)。士丁尼監督著聖索菲亞大堂的建造,直至塞維亞主座堂完成前,聖索菲亞大堂保持著最大堂的地位達一千年之久。

聖索菲亞大堂是古代期建築的一大成就,又是拜占庭式建築的第一個傑作。在建築及禮儀方面的影響深遠並普及至正會、天主會及穆斯林世界。這座堂內一共使用了107根柱子,柱頭大多採用華麗的科林斯柱式,柱身上還增加了金屬環扣以防止開裂。大堂最大的圓柱高1920公尺,直徑約1.5公尺,以花崗岩所制,重逾70噸。士丁尼一世曾下令將巴勒貝克、黎巴嫩的八個科林斯柱式拆卸及運送到君士坦丁堡建造聖索菲亞大堂。與主要使用大理石的希臘建築以及主要使用混凝土的羅馬建築不同的是,聖索菲亞的主要建築材料磚塊。

堂內部的空間廣闊,結構複雜。堂正廳之上覆蓋著一個最大直徑達31.24公尺、高55.6公尺的中央圓頂,圓頂直徑較萬神廟的穹頂直徑少了四分之一,但高度卻多了四分之一。圓頂下連綿的拱廊使圓頂看似失重,其下方的40個拱形窗戶引進光線,使室內呈現色彩。由於經歷過數不少的維修,圓頂已經不是對圓形的底座,圓頂略呈橢圓,其直徑介乎31.24公尺至30.86公尺之間。

如何在立方體的建築上放置圓形穹頂,一直是古代建築學的上的難題。聖索菲亞大堂給出的解決之道是帆拱,四個三角凹面磚石結構將世界上最大的圓頂之一架設在了恢弘的大廳之上。圓頂的重量通過穹隅,由角落的四條巨型柱子支撐,圓頂看似就在這些柱子的四個大拱形之間浮起。在東西兩端各有兩個半圓穹頂分散重量,每個半圓穹頂又將其壓力進一步分散至三個較小的半圓穹頂上。

室內地面舖上了多色大理石、綠白帶紫的斑岩以及金色的鑲嵌畫,在磚塊之上形成外殼。這些覆蓋物掩飾了柱墩,同時使外觀看起來更加明亮。

外圍建築

堂的東端和西端,拱形缺口由半圓頂伸展,形成了半圓座談間。這種圓頂層次創造了在主圓頂下的廣闊橢圓空間,這在近古時代是前所未有的。即使如此,圓頂的重量依然造成問題,因此在奧斯曼帝國時代,建築師米馬爾·希南在建築的外部修建了扶壁用以加固。

在外面,簡單的灰泥牆突顯了拱頂及圓頂,而外牆的紅黃之色是十九世紀復修時由建築師福薩蒂加上的。

堂西南方的叫拜樓以紅磚建造,而其餘三座叫拜樓則以白色的石灰石及沙石建造,當中東北方較狹窄的一座是巴耶濟德二世所興建的,西方兩座較大的叫拜樓是塞利姆二世所建的,由奧斯曼帝國著名的建築師米馬爾·希南設計。

內部結構

在正式進入聖索菲亞大堂之前,可以在西面的庭院內看見之前第二座堂的殘骸。進入大門之後首先看到的是寬5.75的外廳,外廳的裝飾頗簡單。在外廳的東面即內廳,們之間有五扇包裹著銅的橡木大門可供通行。兩者的屋頂都以九道券拱相支撐,以大理石鋪設地面。內廳的寬度9.55,同時也比外廳高出不少。通過內廳北側的坡道,遊客還可通往位於二層的迴廊。內廳南側的一道邊門現在被用作博物館的一個出口,當初卻是宗儀式時專供帝王使用的。

二層迴廊

上層迴廊被設置成馬蹄形,環繞著堂正廳,迄至後殿終止。上層迴廊一般是供皇后及其宮廷人員使用的,那裡保存著多幅鑲嵌壁畫。保存得最好的鑲嵌畫位於上層 迴廊的南部,這些珍貴的鑲嵌畫吸引著眾多遊人前來參觀。相比之下上層樓座的裝飾比較簡單,其天花板只是粉刷成黃色的基礎之上勾勒了一些簡單的花紋。上層迴廊的中央,位於帝國大門正上方的位置是皇后包廂。皇后及其宮廷人員可在這裡觀看在下方行的儀式。一顆球形、綠色的石頭標明了皇后的坐駕。

沿著迴廊繼續往南走則可看到大理石門,這是專供供會會議的參與者進出會議廳使用的大門。

大廳

從內廳之中可以通過九扇門前往大廳,中央的三扇大門是帝王專用的帝國大門,大門之上的拜占庭馬賽克描繪了基督和利奧六世。如果穿過帝國大門後徑直往裡走,便可看到聖索菲亞堂的大廳。這個方形空間的大小74.67公尺長,69.80公尺寬,大廳兩側則是用廊柱加以分割的側廳,廊柱和廊柱之間以券拱相連,側廳又被一層小廊柱再度劃分。這些廊柱增添了大廳的層次感,又在空間上調了側廳和大廳之間的聯繫。抬頭仰望還可看見伊斯蘭統治時期所遺留下來的多塊直徑7.5米的金字圓牌,這些圓牌上分別刻寫著主、默罕默德、四位哈里發以及默罕默德兩個孫子的名字。遊客還可看見聖索菲亞大堂著名的大圓頂。


圓頂

聖索菲亞大堂的圓頂因其建築師對圓頂的創新想法而使藝術史學家、建築師及工程師生了興趣。圓頂由帆拱支撐,這在此前是從未出現的。帆拱可令圓頂得以接駁在下面由柱子組成的方面。帆拱不僅可以達到令人滿意的美學效果,又可穩定圓頂的側面,使圓頂的重量得以引向下方。

雖然這種設計有助於穩定圓頂及其周邊的牆壁和拱形結構,但是建造聖索菲亞大堂的牆壁卻弱化了整體建築的結構。砌磚工人使用了更多的砂漿,而不是磚塊,因而牆壁較弱。如果工人能在鋪設另一層磚塊之前先讓砂漿凝固,結構會更穩固。然而他們直接在建築上面架上圓頂,由於下方的砂漿仍未乾透,圓頂的重量使牆壁向外彎曲。這使得伊西多拉在重建圓頂之前必須先把內壁建好,垂直的牆壁方能支撐新圓頂的重量。圓頂的高度也在重建時作出了調整,伊西多拉把圓頂的高度提升了大約6公尺,使側面的力量減弱,圓頂的重量可以更容易地卸到牆壁上。

圓頂的頂部還書寫著一圈阿拉伯書法,整個圓頂共有40個肋組成。圓頂底部每兩個肋之間都有一扇窗戶,擺設這40個窗戶的方式同樣引人注目,這些彩色玻璃窗戶所將光線引入大廳各處造成神秘光線的效果,使圓頂看起來懸浮在正廳之上,原本就足雄偉 的圓頂因此顯得更加有趣。這大是由於圓頂的形狀像扇貝殼或傘的內部,傘骨由傘的頂端延伸至底部。這些「傘骨」使圓頂的重量在各個窗戶之間流向穹隅,最終抵達根部。這些獨特的設計使聖索菲亞大堂成近古時代最先進的紀念建築物。

大廳擺設及側廳

在大門兩側的廊柱旁可看到兩隻大理石淨潔甕,在更靠左的位置還可看見一根名冒汗柱的神奇廊柱,早在拜占庭時期,人們就對這根廊柱表面所聚集的潮濕水驚奇不已。如今的人們則可通過觸摸這根大理石柱上的凹槽去親手感覺一下。

同哥德式堂不同的是,聖索菲大堂沒有什立體的雕刻裝飾。當初在士丁尼的統治下,聖索菲亞大堂的牆身鋪上了大理石厚板還將拱頂的馬賽克作了簡約的設計,在後堂的拱肩處還可見到天使長加百利及米迦勒的鑲嵌畫,示默者保羅讚頌過一些藝術布置。樓座的拱肩則以割切作法來裝潢,以黑色的大理石底,在其上嵌上珍貴的白色大理石切片,顯示花卉及鳥類的圖案。後來加上了人物鑲嵌畫,們在聖像破壞運動時期被摧。現存的鑲嵌畫是後聖像破壞運動時期的。各種聖索菲亞大堂的寶物、聖物、精品及畫像逐漸成了驚人的珍藏。此外,很多人物鑲嵌畫在九世紀後期被添加,包括中央圓頂的基督圖像、鼓室下方的正會聖人、先知及會長老、與堂相關的歷史人物,如伊格內修斯(Ignatius)以及樓座四福音書的一些圖像。

大廳兩側是以廊柱相隔的側廳,們的寬度大約在18.5米上下。大廳右手邊的南側廳內有一間使用精美的銅格柵分割開的小室,這就是馬哈茂德一世所建造的圖書館閱覽室。圖書館由藏書室、閱覽室以及連接們的走廊組成。從側廳內透過銅格柵便可看見閱覽室內放置的椅,打開圖書室的門就可以看見對面牆上馬哈茂德一世的花押,圖書館牆壁的底部是大理石,上半部分則伊茲尼克瓷磚。走廊雖然不大,但是牆壁上卻裝飾著精美花紋。藏書室則由四根柱子和一個平台分兩部分,的中間是一隻精美的書箱,回頭望去,還可在通往走廊的門上看見馬哈茂德一世的花押及一首描述圖書館竣工的小詩。

繼續前進之後,即可來到後堂。後堂又被三座半圓小穹頂進一步分三間凹室。在左手邊後堂東北角的位置可以看到蘇丹樓座,歷史上聖索菲亞大堂內曾先後建造過多個蘇丹樓座,現在的這座建於1847年。是專蘇丹行一些不需向社會公開的宗活動而設計的,同時還可以保護蘇丹免受行刺。其立柱是典型的拜占庭風格,而護欄上的雕花卻是土耳其式的洛可可風格。

後堂南邊與蘇丹樓座相呼應的位置是木製的敏拜爾,這個台階是供伊斯蘭的神職人員宣講古蘭經使用的。在敏拜爾偏西的地面上,可以看到一塊以彩色大理石裝飾的地面。這個地方被稱「世界的肚臍」,換句話說也就是世界中心,歷任蘇丹就是在這個地方被加冕的。

在大堂的最東處即米哈拉布所在的凹室,陽光透過土耳其風格的彩色窗戶射入這片半圓形區域。其前面的底部貼著大理石薄片,上半部分有一圈墨綠底色的土耳其瓷磚,瓷磚上用金色的阿拉伯書法撰寫著古蘭經上摘抄下的語句。伊斯蘭建築師在後堂新建了一個祭台,米哈拉布被布置在祭台上正對著東方麥加的位置。位於米哈拉布之上的則基督的鑲嵌畫以及主和默罕默德的金字圓牌,後凹室還有狹窄的走廊同兩邊側廳連通。

鑲嵌畫

多個世紀以來,聖索菲亞大堂的鑲嵌畫布置相當華麗。這些壁畫描繪了聖母瑪利亞、耶、聖人、帝王及皇后,還有其他純粹裝飾性的幾何鑲嵌畫。

1204年,君士坦丁堡遭到洗劫,拉丁十字軍肆意破壞城內重要拜占庭建築的貴重物品,包括聖索菲亞大堂的黃金鑲嵌畫。組織入侵君士坦丁堡的恩里科·丹多洛把許多劫掠得來的物品運到威尼斯。

聖索菲亞大堂在1453年變為清真寺,由於伊斯蘭禁止具象的影像,許多鑲嵌畫都被石膏覆蓋。不過這些畫並沒有被一次性地全部被覆蓋,一些十七世紀的紀錄反映訪客依然可在堂內看到基督的圖像。在1847年至1849年間,加斯帕雷和朱塞佩·福薩蒂負責修復聖索菲亞大堂,蘇丹阿卜杜勒-邁吉德一世讓他們記錄他在修復期間發現的鑲嵌畫。他們的修復工程不包括維修那些鑲嵌畫,在記錄下這些圖像後,福薩蒂兄弟再將們覆蓋,包括把堂中央原先暴露的兩個熾天使鑲嵌畫覆蓋。現今可在堂看到四個這些圖像,其中兩個被福薩蒂兄弟復原,以替代在當時已不存在的兩個圖像。福薩蒂兄弟以繪制的方式復原破損的鑲嵌畫,有時更將們重新設計。福薩蒂兄弟留下的記錄成了在1894年地震被完成摧或部分損的鑲嵌畫圖像的原始記錄,這些鑲嵌畫包括位於圓頂的基督神像、今未能識別的「貧困之門」上的一個,一個以珠寶裝飾外層的十字架圖像及大量天使、聖人、牧首及會長老的圖像。缺失的圖像大多位於堂的兩個鼓室裡。

帝國大門馬賽克

帝國大門馬賽克位於帝國大門上的鼓室,帝國大門是帝王進出堂專用的大門。根據分析顯示,帝國大門馬賽克是九世紀期至十世紀早期的作品。鑲嵌畫上顯示的光環可能是代表利奧五世或他的兒子君士坦丁七世向基督神像躬身,鑲嵌畫上的基督神像坐在飾有珠寶的寶座上祝頌,左手拿著一本打開的書籍。書上寫道:「和平與同在。我是世界的光。」在基督的兩肩處各有一個圓雕:左方是握有權杖大天使加百利,右方是聖母瑪利亞。這些鑲嵌畫表達了基督將永恆的力量賜予拜占庭皇帝。

西南大門馬賽克

西南大門馬賽克位於西南大門的鼓室,來自944年,1849年福薩蒂負責復修工作時被發現。鑲嵌畫上的聖母坐在沒有椅背的寶座上,雙安放在以珍貴小石修飾的台座上,兒童時代的耶的膝上,他的左手拿著卷軸,給予祝福。站在聖母左方的是身穿禮服的君士坦丁一世,他把城市的模型送給聖母,在他身邊的文字提到:「聖人及偉大的皇帝君士坦丁」。士丁尼一世則站在聖母右方,把聖索菲亞大堂的模型呈給聖母。聖母頭項兩側的圓雕刻有花押字「MP」和「ΘY」,那是「Mētēr」及「Theou」的縮寫,意指「上帝的母親」。

後堂馬賽克

後堂馬賽克是後聖像破壞運動時期的首個鑲嵌畫,是由牧首佛提烏斯一世(Photios I)、拜占庭皇帝米海爾三世及巴西爾一世於867329日揭幕的。後堂馬賽克位於後堂高處的半圓頂。鑲嵌畫上的聖母瑪利亞坐在沒有椅背的寶座上,兒童時期的耶的膝上,的雙安放在台座上。這幅鑲嵌畫被相信是復原自六世紀的一幅,該鑲嵌畫在聖像破壞運動時被壞。這鑲嵌畫被放置在原本是金色的底面上。位於後堂講壇的大天使加百利和米迦勒肖像同樣都是來自9世紀。


亞歷山大馬賽克皇帝

對於第一次來訪的遊客來說,皇帝亞歷山大馬賽克不是太容易能找到,位於第二層天花的暗黑角落處。鑲嵌畫描繪著皇帝亞歷山大全身穿戴著特別服飾,右手持卷軸,左手執帶球十字架(Globus cruciger)。1949年,美國拜占庭究所(Byzantine Institute of America)的創辦人托馬斯·惠特莫爾(Thomas Whittemore)獲得維護皇帝亞歷山大馬賽克的准許,被認1894年的地震中被摧。在惠特莫爾逝世了八年後,究員羅伯特·范尼斯(Robert Van Nice)在1958年發現了皇帝亞歷山大馬賽克的大部分。不像其他聖索菲亞大堂的鑲嵌畫那樣被石膏覆蓋,皇帝亞歷山大馬賽克只是被油漆簡單地覆蓋,與周邊的鑲嵌畫圖案沒有兩樣,因此被隱藏得很好。惠特莫爾的繼承人保羅·A·安德伍德(Paul A. Underwood)把它清理。

佐伊馬賽克女皇

在南樓座東側牆壁上的女皇佐伊馬賽克出自11世紀。鑲嵌畫上的基督神像身穿深藍色長袍(拜占庭藝術的習慣),他坐在金色背景的中央位置,以右手祝頌的同時左手拿著聖經,在他頭項的兩側分別寫有「IC」及「XC」,意指「耶基督」(Iēsous Khristos)。身穿禮服的君士坦丁九世和佐伊女皇分別在耶的左右側。君士坦丁九世呈上錢包,象徵著他在堂的奉獻;佐伊女皇手持卷軸,象徵著作出的奉獻。君士坦丁九世頭上的文字寫道:「君士坦丁,上帝基督虔誠的皇帝、羅馬帝王、蒙那馬裘斯」。佐伊女皇頭上的文字寫道:「佐伊,非常虔誠的奧斯古塔」。他們原來的頭部已被刮去,現時那三個是後來替換上的。早期版本的鑲嵌畫可能顯示佐伊女皇的丈夫羅曼努斯三世(Romanus III)或的養子米海爾四世(Michael IV)。另有一說法認這幅鑲嵌畫原本是描繪著更早期的皇帝及女皇,後來被換上這個版本。

科穆寧馬賽克

科穆寧馬賽克與女皇佐伊馬賽克同樣位於南樓座東側牆壁,出自1122年。鑲嵌畫上的聖母瑪利亞如同其他拜占庭藝一樣身穿深藍色長袍,把兒童時的耶抱在膝上,耶以右手祝頌的同時左手執卷軸。約翰二世站在聖母右側,身穿鑲有貴石的服裝,他呈上錢包,表示皇室對堂的奉獻。女皇伊林娜站在聖母左側,身穿禮服呈上卷宗。鄰近的一條壁柱描繪著他們的長子亞歷克修斯·科穆寧,他憂傷的容反映他在1122年死於結核。從這幅鑲嵌畫可以看得到與女皇佐伊馬賽克的分別。科穆寧馬賽克上的人物面容更,不再使用理想化表述。鑲嵌畫上的伊林娜女皇有著一頭編成辮子的金髮,顯示的匈牙利血統,而約翰二世的面目威嚴。

三聖像馬賽克

三聖像馬賽克可能出自1261年,被用來表示結束了57年羅馬天主的統治,回歸正信仰。這是第三幅位於上層帝王樓座的鑲嵌畫。三聖像馬賽克因人物面目柔和、神情和善及其格調而被廣認聖索菲亞大堂最精良的鑲嵌畫。該鑲嵌畫的風格與13世紀末至14世紀初的義大利畫家近似,如杜喬(Duccio)。鑲嵌畫上聖母瑪利亞及聖若翰洗者的面部輪廓只露出四分之三,他們祈求基督神像能在最後的審判憐憫人類。鑲嵌畫下半部已嚴重敗壞,大是因鄰近窗戶,受到雨水沖刷。該鑲嵌畫被視拜占庭圖畫藝術復興的起始。

北鼓室馬賽克

北鼓室馬賽克展示了多位聖人,該鑲嵌畫的位置相當高,無法觸及,因而能保存至今。鑲嵌畫描寫身穿十字架白袍的約翰一世及伊格內修斯站立,手持鑲有寶石的聖經,他們的名字以希臘文寫在塑像的四周,讓訪客得以辨識。其他鼓室的鑲嵌畫未能保存不是由於奧斯曼征服者的故意破壞,而是因頻繁的地震。

二十世紀的復原

1930年代,來自美國拜占庭究所、托馬斯·惠特莫爾率領的一支隊伍發現了許多鑲嵌畫。他們決定把那些被石膏掩蓋的簡單十字架鑲嵌畫原封不動,而把其他主要的鑲嵌畫揭露。

一所歷史悠久的堂和清真寺,復原工作面臨特殊的挑戰。基督肖像鑲嵌畫雖然逐漸被揭露,但一些重要、歷史著名的伊斯蘭藝術可能因此而被摧。復原者嘗試在保存基督及伊斯蘭文化之間取得平衡。堂正廳圓頂上的伊斯蘭書法是否應移除更引發了爭議,因在書法之下覆蓋著基督鑲嵌畫(假設鑲嵌畫仍完好)。

爭議

現今用途

土耳其總統穆斯塔法·凱末爾·阿塔圖爾克下令把聖索菲亞大堂變成博物館,禁止把此處用作宗禮拜場所。

不過在2006年,有報導指土耳其政府允許把聖索菲亞大堂博物館的一些小房間用作小型祈禱室,供博物館職員開放給基督徒及穆斯林使用。

恢復堂用途的運動

2007年,美國商人及政客克里斯·斯皮魯(Chris Spirou動了一個名「解放聖索菲亞大堂會議」的運動,支持恢復聖索菲亞大堂原本的用途。2007620日,他在美國國會人權委員會核心小組上作證,在聽證會完結時,核心小組主席及外交事務委員會的主席湯姆·蘭托斯發言道:「人權委員會在25年來調過的全球侵犯人權的個案裡,當中最重要的是宗自由,核心小組格外關注有關聖地被迫轉變用途的人權侵害,當中又以聖索菲亞大堂最重要。」克里斯·斯皮魯又曾在俄羅斯媒體的訪問裡調了這件事。

台長: 幻羽
人氣(2,165) | 回應(0)| 推薦 (5)|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海外旅遊(國外、大陸) | 個人分類: 世界江山采風 |
此分類下一篇:【世界10大古蹟文物─第5名印加帝國時期-馬丘比丘】
此分類上一篇:【世界10大古蹟文物─第7名契琴伊薩】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