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修應識之法要(續-11)─苦諦之修“苦、空、無常、無我”
苦是說短暫的人生,有三苦八苦和無量諸苦;空即緣起性空,緣起是說世間諸法眾緣和合而生起,性空是說眾緣和合的諸法,其性本空,沒有真實的自體;無常即諸行無常,是說世間諸法都是變化不停,生滅不斷的,沒有常住不變的個體;無我即諸法無我,是明五蘊假合的人身,沒有真實不變的我體可得。
“苦、空、無常、無我”是有漏果報之四相,謂之苦諦四行相。苦空無常無我者舊譯。新譯謂之非常苦空非我。俱舍論二十六曰:‘苦聖諦有四相:一非常,二苦,三空,四非我。待緣故非常,逼迫性故苦,違我所見故空,違我見故非我。’觀無量壽經曰:‘八種清風,從光明出。鼓此樂器,演說苦空無常無我之音。’大乘義章三曰:‘逼惱名苦,苦法遷流,說為無常。苦非我所,故名為空。苦非我體,名為無我。
在大乘經典《維摩詰所說經》中,維摩詰居士以實相法解釋為:“諸法畢竟不生不滅,是無常義;五受陰,通達空無所起,是苦義;諸法究竟無所有,是空義;於我無我而不二,是無我義;法本不然,今則無滅,是寂滅義。”
原始佛教基本教義的“苦、空、無常、無我”概說
有許多人之所以有煩惱有痛苦,都是由於不明白宇宙間的一切都是無常的道理,執因緣和合的一切為實有,執數十年的生命體為實我,結果為了這個由四大五蘊假和合的生命體,我們不擇手段的去爭取名譽、財產……等種種享受,於是我們就有了煩惱,有了痛苦了。如果我們能夠澈悟到宇宙間的一切都是「苦、空、無常、無我」的道理,那麼,我們就不會有煩惱和痛苦了。
什麼是「苦、空、無常、無我」呢?現在我們就逐一的把它加以解釋。
第一、說到「苦」字。我們要知道世間的一切是不永恆的,不澈底的,不自在的。雖然我們觀察一般人的感受,有些人是喜樂的,有些人是憂愁苦惱的,有些人是不苦也不樂,但我們所能看到的只是表面的,如果我們做深刻的觀察,我們就可以知道人生一切是苦了。
就以一個人身體上來說,不分男女,不分貧富貴賤的人,都免不了有生老病死四種苦——上自有財富、有權勢、有地位的帝王,下至最貧窮的乞丐誰都免不了,沒有人可以用金錢買自身不衰老和不痛、不死的——如果可以的話,當年曾經千方百計叫人到海外去求長生不老藥的秦始皇就可以活到現在了。
上面所說的是身體上的痛苦,我們心理上又有憂愁苦惱、嫉妒、憤恨等苦惱,再加上外界給予我們的種種苦緣,如:飢餓、風雨、勞役、寒熱所生的苦——舉例來說,就好像新加坡地處熱帶,終年都是炎熱異常,我相信每一個人熱起來都很苦惱,絕對沒有人說熱得很舒服的,其他的種種苦也是大家不願意受的,這些身心上的苦叫做苦苦。
那麼,再看看每一個人有生必有死——由嬰兒、少年、中年到老年,日日都在變化;而每一個家庭都免不了有悲歡離合;一個國家也免不了有興衰。我們常常覺得童年的事歷歷如在眼前,但轉眼間已經大了、老了。再以器世間來說:也是日日有新變化——荒涼的變成熱鬧的,破壞的又有了新建設,高山夷為平地,大海變成良田,這些遷流、造作的,佛經上把它稱為行苦。
有些人認為自己事事如意,不但有名譽地位,也有財產,眷屬美滿,兒女孝順,每天都享受看快樂的生活。但是我們要知道世間是無常的,我們可以看到多少有錢人在遇到生意失敗或意外的災難就傾家蕩產,又有多少美滿眷屬生離死別或成為怨偶,又有多少人在官場得意之餘身敗名裂,最近美國總統尼克森被迫辭職就是一個最鮮明的例子;又有多少人在歡樂時樂極生悲,所以縱然自己處在順境中,一旦樂境壞時也難免痛苦,這是佛經上所說的壞苦。
以上所說的苦苦、行苦、壞苦佛經上稱為三苦。三苦是包括了世間與器世間的。
如果單從人類的立場來說,最切要的是八苦。
有很多人認為生是值得喜悅的事,其實,一個新生命體的誕生,不只做母親的要受極大的痛苦,在佛經中說,嬰兒誕生時,由於有十個月的長久時間都是在溫暖的母胎中,一旦呱呱墮地,接觸到外面的冷空氣或堅硬的物體,他所感受的痛苦,就像鋼刀刺鼻一樣的難受。我們每一個人都是由母親十月懷胎生下來的,所以每一個人都曾經吃過這種苦頭,只是現在都忘記罷了。
再說到老苦,一個人在年輕力壯時做什麼事都感到方便自在,但是一到年紀大了,種種毛病就都來了——往日能跑能跳的腿,到老了就不聽指揮了,走起路來步履蹣跚,牙齒也動搖了,耳朵也不管用了,眼睛的視力也減退了,一天到晚不是頭痛就是腰痛……人一到老就免不了這些痛苦。
再其次說到病苦,一個人只要生到這個世界上來,都免不了有病魔的折磨,只不過是大病小病的差別罷了。我們只要有些頭痛、牙痛或肚痛就感到痛苦難當了,那些躺在醫院中患了絕症或重病的病人那就更不用說了。如果不信,各位只要到醫院去看一看那些開刀的、鋸腿的、斷手的……聽到他們的哀叫聲,真的像人間活地獄一樣,由此可見,不管是大病小病只要是病都不是好受的。
第四是死苦,一個人出生以後,經過了童年、少年、壯年、老年、最後總是難免一死。大家對死卻心懷恐懼,但不管你多麼怕死,還是沒有辦法不接受這個事實。我們看到人要死時輾轉床第,呻吟哀號,就知道死是多麼痛苦了。老年人死時固然很痛苦,而少壯的人如果遇到什麼突然的災禍——好像車禍等等,死時更加痛苦。佛經裡面說,人死時就好像生龜脫殼,活被剝皮一樣,由此就可以想像到死時是如何的痛苦了。
以上所說的四苦是我們身心方面的。
下面再說到求不得苦,這是我們對外物所引起的苦惱。只要是人,都希望自己有很好的名譽、崇高的地位、強大的權勢、美滿的眷屬和無盡的財富……但是這些人人希求的東西並不是想有就有的。想求而求不到就會心生苦惱了,求得而再失去,心中更加苦惱。舉個例子來說:一個人到了中年,他雖然有名譽、有地位、有財也有勢,但是卻沒有子女,這樣就不免有苦惱了,如果能夠中年得子,心中當然很高興,但是如果不幸好不容易才得到兒子忽然又遭夭折,相信他心中的哀傷是難以形容的。這就是求不得苦。
在人事方面,有愛別離苦和怨憎會苦。
有人說:「人生最大的悲哀莫過於生離死別」這是對自己最關心、最親愛的人而說的;好像自己的父母、夫妻、子女、兄弟、師長、朋友,誰不希望能夠長相廝守,永不分離呢?但是一旦人老了,或者是遭遇到天災人禍和疾病……,到這時候,不想生離死別都不可能了,這就是愛別離苦。
另一方面,誰都不願意和冤家仇人共處,所謂「仇人見面分外眼紅」,這種心情真是如被火燒,萬般氣惱,如果能夠避得遠遠那該多好?但是為了工作或其他原因,卻偏偏要日夜共處,常常見面,真是苦惱之極。這就是怨憎會苦了。
以上所說的七種苦,卻是由於我們有了四大五蘊所和合的身心才有的,如果沒有我們現在的這個身心,怎麼還會有老、病、死、愛別離、怨憎會和求不得苦呢?所以和我們這五蘊熾盛的色身合為八苦。
說完了苦,其次我們談到「空」字,有很多人對「空」字誤解成什麼都沒有了,或者什麼都不要了,這樣叫做空,更可笑的是有人把佛經上「四大皆空,五陰非有」的「四大」解釋成「酒、色、財、氣」,這真是天大的笑話。
須知道這一個「空」字是一種真理,是佛教的宇宙觀,也就是「真空假有」的道理。什麼叫做「真空假有」呢?也就是說宇宙間的萬法本來是真空的,而我們所能夠見到的一切事物都是假因緣和合而有,所以叫做真空假有。
就以人體來說,大家都知道這個世間本來沒有我,但是有了父母為因緣才能生下我來,而我這個包身又是「四大、五蘊」和合而成的,所謂四大就是「地、水、火、風」,我們的骨肉等堅硬性的東西屬於地大、血、汗等濕潤性的東西屬於水大,身體的溫熱屬於火大,呼吸運動等輕動性屬於風大。如果四大中有一種不調和就會生病或死亡了,如火大不調就會發燒或發冷,風大不調,一口氣不來也就會死亡了;你說溫暖是你的身體嗎?血液是你的身體嗎?呼吸的空氣是你的身體嗎?都不是,但是四大之中如果缺乏其中的一大人就要死亡了。
不只是人的身體是靠四大五蘊的因緣和合而成,就是器世間的一切也是靠因緣和合而成:如一間房子,並不是有了鋼筋、有了洋灰,有了木材它自己就會成就一所房子,而是有了這些東西還要靠木匠和水泥匠去著手建築,這些材料是主因,那些建築工人便是助緣。
又如我們所穿的衣服,也不是自然有的,而是要經過種棉花、紡紗、織布、更要經過裁剪和縫製;一本書,不但要有紙,而且要經過排版,印刷和裝訂;不只是這些,就是植物的生長也要靠因緣——如果我們有一粒種子把它放在因緣不具足的洋灰地或石頭上,那就不能生長了,我們一定要把它放在泥上中,而且還要靠水的滋潤和陽光的照射才能生長。由以上我所舉的幾個例子來看,我們可以瞭解到世間上的萬事萬物本來都是沒有的,但經過因緣的和合才能生起、存在,這就是佛教所說的「因緣所生法」,也就是「真空假有」的道理。
現在我們再看看,緣生的東西,緣滅時又如何呢?好好的一本書,我們如果把它撕成一張張的碎紙,你會再叫這一堆碎紙為書本嗎?一件好好的衣服,你如果把它一條線一條線的抽開,那麼你還會叫那一堆亂線做衣服嗎?再說一間好好的房子,如果你把它的磚一塊塊的拆開,鋼筋一根根的拆開,你還會說那一堆廢鐵破磚是一間房子嗎?我想沒有人會的。碎紙是書本上撕下來的,亂線是衣服上抽下來的……我們為什麼不再叫它是書本、是衣服?因為成為書本和衣服的條件已經不具足了。可見因緣滅時,一切因緣生時所存在的東西就成空了。
學佛的人能夠瞭解緣生即住,緣散即滅的道理,知道世界上的一切事物,本來都是空的,不過都是因緣所生的,那麼對於我們所貪著熱愛的一切就能不起貪著了,貪念一息,煩惱也就沒有了。
現在我們再說到「無常」,諸位一定讀過「滄海桑田」這句成語吧?這正是「無常」的寫照,還有句俗語說「人無千日好,花無百日紅」,這也正是無常的說明。我們可以看到某人在幾個鐘頭前甚至於幾分鐘以前還談笑風生,但一下子聽說他已去世了;曾經海誓山盟的人沒有多久就變成了反目的仇人;富貴的人一夜之間變窮了;高官顯爵忽然成了落泊人,杜工部有詩說「昔日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這不是對無常的感概嗎?由此可見不只人命,世間和器世間的一切都沒有一種是一成不變的,沒有一種是永恆的,這就是無常了。
最後我們講到「無我」,我們前面曾說到我們的身體是由四大五蘊和合而成的;也就是由地水火風四大所成的肉體,再加上受想行識才成為一個「我」,那麼那一種是我呢?如果說色身是我,那麼,剛剛死去的人,他的身體不是還好好的嗎?為什麼沒有作用了呢?你也許會說:「死去的人雖然有身體,但他已沒有思想,不能行動了,所以這個身體不能成方「我」,這樣說來是「受想行識」才是我了?那麼我又要問你了,小時的感受和長大以後的感受會相同嗎?既然不同:應該是大時的感受是「我」呢?還是小時的感受是「我」?
再說,我們的思想、意識是不斷的在改變,那麼你說前一念是我呢?還是後一念是我?不只是我們的受想行識有所變異,我們的身體從出生到老死也沒有一天不變易,所以我們可以說以前的我不是現在的我,現在的我更不是以前的我,由此我們可以發現,原來我一直執以為「我」的這個身心,原來不是真正的「我」,而是由四大五蘊和合而成的,所以佛經上說「四大皆空,五蘊非有」,各位一定明自這個道理了。
人之所以有煩惱有痛苦,就是因為不了解「苦、空、無常、無我」的道理,而誤認為「我」是確確實實存在的,由我為出發點,產生了對物的執著,順意,就生喜樂,不順意的就生苦惱而造作種種不淨業,我們眾生的輪迴生死,受種種苦報皆由此而來。如果我們能瞭解「苦、空、無常、無我」的道理,對一切名利財色等都能看得開,放得下,我們的一切痛苦一切煩惱自然就會消失了。
佛陀說法四十五年,為我們開示了許多人生的大道理,這也不是我們用短短的時間就能談得完的,希望諸位同學以淨化自己的身心,進一步去淨化別人的身心,使我們的世界成功清淨和樂的世界。
佛曆二五一八(公元1974年)八月廿二日講於南洋大學佛學聯歡會
來源:貝葉第八期 李普琛記;廣義講
*釋星雲*大師重新詮釋人間佛教法要「苦、空、無常、無我」
佛光山開山宗長星雲大師2014年6月28日於佛光山如來殿,為信眾詮釋人間佛教法要「苦、空、無常、無我」,大師以幽默善巧的譬喻故事,深入淺出的論述,著實化解一般人存在心中已久,對於佛教「四大皆空」─「苦、空、無常、無我」的疑惑,從人間佛教的角度,給予重新詮釋「苦、空、無常、無我」人間佛教法要的義理。
當晚,貴賓雲集,有禪文化之旅、華航總經理及一行貴賓、全國佛光緣美術館義工、佛光山信眾2000多人聽聞法要。星雲大師提出,2600年前佛教教主釋迦牟尼佛即傳講「苦、空、無常、無我」流傳後世,沒有讓世間人享用,因為一知半解因而產生誤會,為了恢復發揚佛教,讓人了解根本教育,人間佛教對人生貢獻更大。
過去,佛教常講苦「二苦、八苦…」,常讓人陷入一片苦海。其實,人來到人間何必辛苦。大師重新詳加說明,將「生老病死」次序修正為「老病死生」,把生擺在最後;人老了有病有死,人需要有未來,人生是希望、是無限,人是不死的,就如同燒木柴,一根接著一根,生命之火不會停熄。
人一期的生命,生了要死,死了要生,就如時鐘運轉,又如念珠,一粒接一粒,這無窮的生命常在六道輪迴,五趣居處;又如種子遇到水、空氣、陽光則萌芽。人類對於死亡不應該恐懼,要有歡喜接受的雅量,因為生命的流轉,將有無限的未來!如同世界的成住壞空,空不是沒有,空可以再建設。
苦,是一種教育
「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大師說:「苦,是一種教育。」人要能感謝苦,苦能讓人成長、讓人進步、讓人擁有。這世界成功的人士有哪一個人不是從千辛萬苦中成長,怕苦,人生一無成就。大師談起當年建佛光山,不怕苦,苦能讓人更有成就,眾緣所成,只要不怕苦,自然就能更有成就。
空,能建設有
茶杯空了,才能倒茶,宇宙間虛空萬有,山河大地,一花一木,一草一樹,一切都在虛空裡,「心如虛空,量周沙界」,空不沒有,口袋空了才能裝錢,有空地才能建設,空即是色,色即是空,空能生妙有。人間佛教要倡導人間喜樂,人是為了歡喜到世間來的,人間佛教要把歡喜佈滿人間,這個世界最需要和平、歡喜、富樂,這才是我們的使命。
大師進一步又說,他從出家修行中體證,「量如虛空」,人的心量有多大?事業自然有多大。你能愛一個家,你就是戶長;你能愛一個村,就是村長;你能愛一個國,就是首長;能愛一切眾生,即是聖賢菩薩。
四大皆空
佛教講四大皆空。空是真理,空間越大,自由就越多。有跟空,不是兩個,色代表有,「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有都會空,空會再有,人生會感到苦,是被虛妄的假相所苦,反而忽略「空相」才是宇宙的真理。佛教強調空能建設有,世界是地、水、火、風四大所組合,建設宇宙萬有,「四大皆空示現有,五蘊和合亦非真」所以,空有是一體兩面。
無常,是宇宙萬有的關係,如《金剛經》云:「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就如同花會凋謝,人會死,世間一切都會變化;人生無常更要精進,好好把握這一期的生命,無常看起來不好,其實是很好。假如人很笨,經過學習變聰明,現在很窮,因勤勞變得富有。
大師強調,雖是假相,也要珍惜,人要安身立命,才能安身自在,雖然有老病死生,人生要活得自在。過去,佛教把「苦、空、無常、無我」說的淒涼,人間佛教詮釋更圓滿。
來源:人間社記者 陳璿宇 大樹報導 2014-06-29
對「無常、無我、寂靜」之理解
文:藏心
如果偏離:「無常、無我、寂靜」 三法印的原則,那就很容易跟外道的常見和斷見混淆不清了。修行要盡自己所能,修學佛的法門,能學多少算多少,能知多少算多少,能行多少算多少,盡心盡力,但不跟任何人比較!
如讀看各種經典文章的思想、人格,通過觀察、體驗和文字的技巧,能夠進入祖師們的心靈世界,可分享他們的過程,也能啟發智慧。
聖嚴法師不說自己是禪宗的禪師,或是那一宗的法師;如果把佛法的源流弄得比較清楚,能夠理解、自己沒有宗派,和承認各系各派的各種佛教思想,是回歸佛陀時代的根本思想?
文:italk
《佛教入門》,佛的根本思想:苦、空、無常、無我。
「苦」,一個人,如果沒有苦難的感受,便不容易對自己作警惕,更不容易對他人給予同情。 也有不承認佛教所說的苦,佛教只希望把佛所見到的真理,告訴願意知道的。
在佛經裡面,對於苦的觀念的說明,有不同的分類 :
1. 苦苦── 包括四個型態的苦的現象,那是人人都知道的:生、老、病、死。
2. 壞苦── 有人反對佛教主張的「人生在世,有受皆苦」:有些人在沒有成功之前,吃盡千辛萬苦,到達成功之際,又會患得患失的問題。世相是經常變遷的,不可能使自己覺得絕對可靠的東西。
3. 求不得苦── 一個人的能力越大,他的欲望也越高。有求必應的,在世間上是不多的,當在你求得之先,必已付出了相等的代價。
4. 怨憎會苦── 在人世間,冤家路窄的事很多,喜歡的事物,很難保全不變,所厭惡的事物,又偏偏常常在你的生活中出現。
5. 愛別離苦── 有的人雖然相愛,卻有不得不分離的情況發生;有的人雖然終身相守,卻不能避免死亡的有先有後。
以上五種苦相,即是過去世的行為留下來的結果,中止苦因的方法,便是修行。
「空」,如果不懂佛教所講「因緣」二字的道理,就無法懂得「空」。那是去除煩惱的最好方法。因此,由「空」的意義的說明,也必須瞭解:
「無常」,一切事物的現象,既都是暫時的各種因素的聚和散的活動,只要因素的位置和形狀有變動,事物的聚和散的活動,也就跟著變動,佛教把這種聚散活動的相狀,
分為「生、住、異、滅」的四種形態。這四種形態,從來不停留,所以是無常而不永恆的。
「無我」,自我的觀念,帶來自私的行為,凡是遇到和這自私的行為相抵觸的事物,便會引起煩惱。從「因果」的觀點上說,佛教是鼓勵我們積極向上的;從「因緣」的觀點上說,佛教是主張放棄我見的。如親自體驗「無我」的身心境界和宇宙境界,那是必須親自修行。
文:閃亮
解脫的原則是性空,解脫的目的是無我,至於要真正地實際證驗解脫的境界,那絕不是單憑紙上談兵,就能辦到的。因為理論是一回事,實證又是一回事,正像一部歷史,雖然記載著古代的事物狀況,但這歷史記載的本身,絕不等於古代的事物狀況。
釋聖嚴法師:講說解脫是不太難的,要實證解脫就很困難了。把實踐解脫道的方法稱為「修持」,也絕對重視修持。如果不做修持的工夫,便不能實證解脫的境界;若不實證解脫的境界,淪在生死境界而不能自主於生死;不能自主於生死的人,縱然學佛,縱然出家,縱然自以為是行了菩薩道,那也僅是種些解脫的種子,等待未來的成熟,現前的身分畢竟還是凡夫。
佛陀觀察到五蘊,乃是無常的、無我的,當下即是涅槃;(一)諸行無常。(二)諸法無我。(三)涅槃寂靜。無常、無我、涅槃,這便是三法印。只要不違背這三句話的準則,即是佛法。一切現象既非永恆,一切現象所產生的任何價值,也不可能屬於任何人得、而永恆佔有。
如果看破了萬象非永恆,也認明瞭萬象的價值之中不可能有個永恆實在的我,實證了這個無常與無我的道理,當下便可進入涅槃的境域了。
人生界及宇宙界的一切現象,無一不是無常的、無我的,若能證得此中道理,正作如是觀察之時,即是涅槃境界。
文:月光
涅槃有︰一是外道的假涅槃;二是小乘的真涅槃;三是大乘的涅槃寂靜。
《心經新釋》:外道的假涅槃是一般所說「天人合一」的境界。它可從兩種情形來體驗︰一是以信仰、信心祈求神的力量的救拔,達到與神同在或與神合而為一的境界。二是以自己修定的力量,達到內外統一,體驗身心與天地宇宙原是一體,這就是神我合一的境界。
小乘的真涅槃,佛法稱之為「灰身泯智」,即身體死了沒有了,無明煩惱尚未斷盡;這時像喝得酩酊大醉的人一樣,陶醉在涅槃之中,別人看不到他,他也看不到人,因此也就無法教化世人。
真假涅槃的差異,在於真涅槃是無我的,而假涅槃則執著神我的統一,雖放棄了個體的小我,而仍執著於宇宙之神的大我。
涅槃寂靜是無怖畏、無顛倒、無夢想,不貪戀生死,也不畏生死,自由自在於生死之中。凡夫是依業報在生死中受苦受難,沒有自由;菩薩則是以願力在生死中救苦救難,自由自在。
兩者雖同在生死,卻是完全不同的境界。所以,不離開現實的人生,隨緣度化一切眾生就是大乘的究竟涅槃。
文:法音
佛所說的成佛的方法和道理、符合三法印的原則。釋聖嚴法師:只要依著佛說的法門如法修行,人人均能成佛。
諸行無常:
我們的物質環境,不能超出成、住、壞、空;我們的肉體生理,不能離開生、老、病、死;我們的心理活動,念念都在生、住、異、滅,均非永恆現象,所以叫作無常。因此,我們常把身心世界,當作自我的「能、所」來執著與認定,其實是一種幻覺,是一種假相,不是真實。
諸法無我:
一切現象,不論是心理的、生理的或是物質環境的,無一不是在不停的變化中,無法掌握住任何一項事物或境界,使之真正的屬於「我」及「我所」。
涅槃寂靜:
由於一切的人、事、物,都是不斷的在生滅變化中,對於在起起滅滅中的一切現象起執著、起分別,便產生了煩惱、痛苦,甚而流轉於生死之中,不得解脫。
如能對外在的生滅幻相不起分別,不生染著,返觀自性是空,斷盡一切煩惱,便可解脫生死,處於不生不滅之境,就叫涅槃寂靜。
凡夫不可能進入涅槃,但應當知道無常、無我、寂靜,是佛法的原則。
來源:法鼓山心靈環保學習網--2014年發表
這千百年來的修行界,有不少得道高僧,也有不少的悟道行者。在宇宙中僅是小小的地球,卻有那麼多悟道成佛、菩薩、阿羅漢的機緣,真是太不可思議了!諸位行者啊──!下一個會是你(妳)嗎?
大家都提起正念來──!好好參每個當下的禪缘以悟道──!
夏日炎炎禪音飄
紅塵風雨淋透心
似佛菩薩喚阿誰
如來如來不曾離
*幻羽*題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