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8-06-01 17:13:24| 人氣4,571|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菩薩修行階位略說─

推薦 3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菩薩修行階位略說─

菩薩修行隨著功德增長,可於妄心不斷而離,變妄心菩提者入如來地。

菩薩地和如來地的區別,前者通過令妄心不生令自己無生無滅;後者通過菩提心的功德可以不滅妄心而了了分明不著妄心而無生無滅。前者于妄心不得自在,後者則可自由觀照眾生妄心,乃至示現妄心方便度化眾生而不著分毫。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善男子,一切障礙即究竟覺,得念、失念,無非解脫;成法、破法,皆名涅槃;智慧、愚癡,通
般若;菩薩、外道所成就法,同是菩提;無明、如,無異境界;諸戒定慧及淫怒癡,俱是梵行;眾生、國土,同一法性;地獄、天宮,皆淨土;有性、無性,齊成佛道;一切煩惱,畢竟解脫;法界海慧,照了諸相,猶如虛空。此名如來隨順覺性。

由此段也可了知,如來不是究竟無上菩提境界,否則何需隨順而覺?成就究竟無上菩提者功德圓滿,處妙覺位,圓覺境界自然圓滿,無需再從他覺。

在《十住經》、《大般若波羅蜜多經》、《佛說除蓋障菩薩所問經》中所講十菩薩智地與此菩薩地不是一個念。前者是從初發心菩薩修智慧的次第來劃分,後者是從菩薩的心行淨程度來劃分。

而且,前者是針對初發心菩薩所講之方便,未顯
實。歡喜地至法雲地的實境界在《菩薩瓔珞本業經》和《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宣講發心菩薩修行五十二階位時才宣講。

之所以有些人誤會如來地是究竟無上菩提,是因在《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十住經》、《佛說除蓋障菩薩所問經》等經中稱法雲地菩薩需修行方入如來地。以上三經中的善慧地菩薩有無明未斷盡至法雲地具足十力方才斷盡,再經過修功德可以入如來地。

如《十住經》:菩薩摩訶薩。亦如是。受職時。諸佛以智水。灌是菩薩頂。名灌頂法王。具足佛十力故。墮在佛數。諸佛子。是名諸菩薩摩訶薩大智慧職。以是職故。諸菩薩摩訶薩。受無量百千億萬苦行難事。是菩薩。得是職已。住菩薩法雲地。” 

這裏的法雲地只是具足一切智,
不完全具足方便。故還需修行才能入如來地。

又如《大般若波羅蜜多經》第416卷:善現,雲何菩薩摩訶薩住第十地趣如來地?善現,是菩薩摩訶薩方便善巧,行六波羅蜜多、四念住乃至十八佛不共法,超淨觀地、種性地、第八地、具見地、薄地、離欲地、已辦地、獨覺地及菩薩地,又能永斷一切煩惱習氣相續,便成如來、應、正等覺,住如來地。善現,如是菩薩摩訶薩住第十地趣如來地。” 

而《菩薩瓔珞本業經》、《楞嚴經》、《無量義經》這些經中所說的法雲地菩薩早在修行住位已斷盡無明,至歡喜行位已具足如來無量妙德。《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言其:具足無量如來妙德。十方隨順名歡喜行” 

會出現矛盾的兩種講法呢。其實前者的十地劃分是專門講給剛發菩提心的菩薩的方便法。如同佛出世時對聲聞眾說無餘涅槃一樣,是了不干擾眾生修行的信心的善權。在《妙法蓮華經》裏佛做了詳細的解釋。密宗的大日如來也是這種善權,都不是究竟佛果地。考慮到眾生當時的功德根性,暫時先不講與當前修行無關的法。



十地菩薩修行以大悲心、菩提心、無二慧是菩薩修行所必須具備的三個條件。

菩薩修行的位次,地前有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之分,地上有十地之分。

十信之前,外凡菩薩,十信之后,內凡菩薩,十住至十回向,賢位菩薩,十地之上,聖位菩薩。

十地菩薩所證,就其本體來說,是無二無別的,就其層次來說,十地各各不同。

1.初地(歡喜地),佈施波羅密。一登此地,現證法性,得未曾得,生大歡喜。此時,世俗菩提心轉勝義菩提心,成為真正意義上的菩薩。此地菩薩斷除身見結、疑結、戒禁取見結,遠離不活畏、死畏、惡名畏、惡趨畏、大眾畏,圓滿佈施波羅密,開始示現八相成道。

初地菩薩,不再受生惡趣。其實,從四加行的忍位開始,就決定不入惡趣,俱舍頌中忍不墮惡趣即是此意。與小乘比較,小乘第八聖預流向與初地一樣,斷三種結,滅惡趣道,除異生性。不過,初地菩薩比二乘殊勝,依唯識說,二乘只證人空不證法空,而菩薩則雙證我法二空,智慧超過二乘聖者,依中觀說,初地菩薩只在福德方面超過二乘在智慧方面,中觀認二乘也證法空,只有七地以后,菩薩的智慧才會超過二乘。 

2.二地(離垢地),持戒波羅密。一登此地,夢中都不犯戒,圓滿持戒波羅密。由於戒行清凈,二地菩薩能積極修行使"善業道"。業與業道不同,業指身、語、意三業,而業道是業所經之道,指意業。 

3.三地(發光地),忍辱波羅密。一登此地,就會發出赤金色的智慧之光。究其原因,一是三地菩薩定力深厚,引發修慧,一是三地菩薩得聞持陀羅尼,引發聞慧與思慧。此地圓滿忍辱波羅密,斷除嗔心與貪心。

嗔,欲界特有,上界不行嗔。貪,三界通有。另外,三地菩薩定力深厚,有大神通。神通中的前五通,是共外道的,而漏盡通,是佛獨有的。此三地多『在家菩薩』而說, 『福德資糧』之因,佛色身之因。 

4.四地(燄慧地),精進波羅密。智慧之光比三地更殊勝,能如火焰般燒燬煩惱。此地圓滿精進波羅密,由於勤修菩提分法,能斷除一分俱生我執與俱生法執。菩提分法,簡單地說,是指七菩提分法,詳細地說,是指三十七菩提分法。 

5.五地(難勝地),靜慮波羅密。無論是天魔、陰魔、死魔,還是煩惱魔,如與此地菩薩相,都不能獲得勝利。一般說來,在資糧位與加行位就能降魔,但此時不是單憑自己的力量,需佛力加持。初地菩薩雖可與魔王對抗,但定力不深,一旦出定,就被魔王所擾,不能說是難勝。

五地菩薩圓滿靜慮波羅密,定力深厚,任何外在的魔王均無法戰勝。五地菩薩能通達諸諦的微妙性,苦諦、集諦、道諦世俗諦,滅諦勝義諦。

6.六地(現前地),現見緣起的實性,般若智慧現前,圓滿般若波羅密。小乘三果與大乘六地,可入滅盡定,六地之前,沒有廣大的悲心與高度的智慧,不能入此定。滅盡定滅盡一切心識的活動,是聖者所修之定,不共外道。對此,小乘認為是滅除前六識的心心所法,大乘認為是滅除前七識的心心所法。另外,唯識認為滅盡定是有為法,而中觀認為是無為法,有部認為滅盡定有實體,而經部、唯識、中觀都認為無實體。要入滅盡定,必須以世俗諦為下手處。

7.七地(遠行地),般若波羅密。快到彼岸的世界,離凡夫生死已經很遠。對滅盡定,六地菩薩雖常能具足,還需要加行來引發,而七地菩薩則能上一剎那入定,下一剎那出定。七地圓滿方便波羅密,方便為般若所攝,是從般若所起的大用。六地的般若為根本智,重在證悟空性方面,七地以上的,為后得智,重在教化眾生方面。

8.八地(不動地),願波羅密。一登此地,煩惱斷盡,不為煩惱所動。關於斷煩惱,大小乘說法不一。小乘認為,煩惱有見思兩種,見惑在見道位上同時斷,思惑在修道位上各別斷。唯識認為,煩惱有煩惱障與所知障,小乘只斷煩惱障,不斷所知障,大乘則可斷二障,分別二障于初地頓斷,俱生二障地地分斷,煩惱障于八地斷盡,所知障于佛地斷盡。中觀認為,從初地到八地,煩惱就可斷盡,八地以上所斷的,只是煩惱的習氣,而這習氣卻是二乘所不能斷的。

八地圓滿願波羅密,得十自在,為救度眾生,可于三界之中隨意現身。八地又名不退轉地,由於修證的不同,不退也有深淺的不同。十信位時,成就信不退,深信自己不退轉小乘或凡夫。十住位時,成就住不退,對佛法真理生起不退的勝解。初地位時,成就證不退,證悟諸法空性。八地位時,成就念不退,得無生忍,唸唸流入薩婆若海。

9.九地(善慧地),力波羅密。得法、義、辭、辯四無礙解,于諸地菩薩中說法第一。九地菩薩圓滿力波羅密,力有兩種,一是思擇力,屬於理解方面的,一是修習力,屬於實踐方面的二者合一,則解行相應。 

10.十地(法雲地),智波羅密。圓滿智波羅密,以佛法之雨滋潤眾生,以慈悲之雲隱蔽萬物。一登此地,十方諸佛都為其灌頂,預祝即將入于佛位,所以又名灌頂位。十地的最后心,就成佛了。 

十地菩薩的修行,諸經論中都分為三個階段。

 (1)從初地到六地,是有相有功用行的階段。

 (2)從六地到八地,是無相有功用行的階段。

 (3)從八地到十地,是無相無功用行的階段。

“十真如”的图片搜索结果 

十真如:

修唯識行諸菩薩,在十地修十種勝行(十波羅密),斷十重障,而後證得十種真如。

一、遍行真如:這是初地菩薩,證得我、法二空所顯的平等如理,遍法界中沒有任何一法不存在於此真如之中。

二、最勝真如:這是二地菩薩,遠離微細遮罪煩惱塵垢之所證,所以具有無邊莊嚴的淨德,在一切法中最為超勝。

三、勝流真如:這是三地菩薩,成就總持大法的勝定所顯,因此,從這真如流出的教法, 望其餘教法,極為殊勝。

四、無攝受真如:這是四地菩薩,斷了微細煩惱現行障之所顯,因此,他無所繫屬,並非我執、我慢、我愛、無明、邊見、我所見等之所依取。

五、類無別真如:這是五地菩薩合真、俗二觀,無生死、涅槃差別之所證,此真如無差別之類,非如眼等之有異類,故名無別。隨著有情類而有別異一樣。

六、無染淨真如:這是六地菩薩,觀一切法緣生無性的如智之所顯發。因此真如的本性並非染污,所以也不可說是後來才清淨的。

七、法無別真如:這是七地菩薩,離了生滅細相現行所顯的如理,雖有勝義法界、實相等,多種教法的安立,而此真如,體實無異。

八、不增減真如:這是八地菩薩,於無功用道中離了增、減二執的如理,他不隨著得淨而起增執,斷染而起減執。即此離增減執,也可以名相土自在所依真如。因為證得了這真如已後,無論現相現土,都能不加功用的任運自在。

九、智自在所依真如:這是九地菩薩,證得了這真如已後,能於四無礙解,獲得了善說法要的自在,成利他行。

十、業自在等所依真如:這是十地菩薩,證了這真如已後,遍於利樂有情的一切神通作業、陀羅尼的總持、三摩地的勝定,都能夠自在無礙。

真如之性,實無差別,今隨勝德而假立十種。菩薩於初地中已達一切而能證行,然猶未圓滿,故為使圓滿後後建立之。

雖真如性實無差別,而隨勝德假立十種,雖初地中已達一切,而能證行猶未圓滿, 為令圓滿,後後建立。

亦即雖然真如的性質,實際上並無差別,而隨順其殊勝功德,假立十種名稱。雖然菩薩在於初地就已通達真如之理,但其能證的行位還沒有圓滿,為了使之圓滿,所以才於初地之後依次建立了這十種真如。

如是菩薩於十地中,勇猛修行十種勝行,斷十重障,證十真如,於二轉依便能證得。

亦即菩薩在十地中,就是這樣勇猛的修習十種勝行,斷除十重障,證得十真如,這樣就能夠證得大菩提、大涅槃二種勝果。

台長: 幻羽
人氣(4,571) | 回應(0)| 推薦 (3)|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海外旅遊(國外、大陸) | 個人分類: 經律禪傳聞 |
此分類下一篇:濟群法師:過這樣的七天─戒幢佛學研究所“七日禪”開示
此分類上一篇:─大慈大悲南無大願地藏王菩薩─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