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哲學與佛學的時間、空間、物質觀】-再續- 作者:*陳世忠*教授
(簡介:陳世忠,男,1940年出生。溫州仙岩佛學院研究生導師、教授,主要研究中國哲學史、禪宗思想史。)
時間開始與空間終點問題
時間有否開始,空間有沒終點?這又是一個古今聚訟的問題,中國古代《內經》:“天至高而不可度。”認為空間是無限的。《莊子·天下篇》記惠施說:“無窮而有窮。”似屬有限而無邊的宇宙論。《天下篇》又雲:“上與造物者遊,而下與外生死,無始終者為友。”張衡《靈憲》:“宇之表無極,宙之端無窮。”認為時空無始無終。明代《蒙龍子》:“或問天地有始乎?曰:無始也,天地無始乎?曰:有始也。未過曰:自一元而言有始也;自元元而言無始也。”此明一世界或多世界立場不同,結論也會不同。
古希臘有亞利士多德的有限宇宙模型說,義大利的喬爾丹諾·布魯諾認為:存在一個普遍的空間,一個我們可以隨意稱為真空的廣漠無限,其中無數像我們賴以生存的地球;我們宣稱這個空間無限的,因為無論是推理、感知還是自然,都不能給它以限制。
也有如拜索普·巴內斯認為:可以肯定,我們的空間雖然無界卻是有限的。無限空間乃是人類思想恥辱。而康得在《純粹理性批判》中說:“世界在時間上沒開端,在空間上也沒終點。”又把有限、無限作為他的“二律背反”一個典型例子。
也有認為,若按照宇宙起源的大碰撞假說,空間應該是有限的,限制是真空,若對真空講限度,就沒有任何物理意義了。有認為空間雖有限,但不是封閉的。
也有認為無法回答,如愛因斯坦在給友人寫信時說:“究竟宇宙是無限伸展?還是有限封閉呢?海涅詩中:‘一個白癡才有一回答。’”霍金《時間史之謎》中說:“愛因斯坦廣義相對論獨自預言,時空開始於大爆炸奇點,將結束於大嘎紮奇點(如果整個恒星將坍縮的話),或結束於一個黑洞裏的奇點(如果一個局部空域,比如一顆恒星將坍縮的話)。”
我們現代人類借助科學儀器,在微觀範圍,空間已深入到10-15 CM,時間已觀察到10-22 秒的數量級物理尺度。在宇觀範圍,已把我們帶到150億光年的銀河外星系,及1010年數量級“宇宙年齡”。但對時間有否開始,空間有否終點,仍是一個懸而未決的問題。
佛典對時間開始和空間終點的說法
佛典是如何說時間有否開始,空間有否終點?有邊無邊問題俱屬外道十四難句,佛不答之。因為無此事實,且增諸結,故不答。世界及我為有邊,無此理,世界及我無邊,亦無此理,以是故佛不答。《中論述義·破本際品》第十一卷:“大聖之所說,本際不可得,生死無有始,亦複無有終。”外道計有計無落二邊。如《吉藏疏》:計有外道有二:一者,謂冥初自在,為萬物之本,為諸法之始,稱為本際;二者,老子謂“無名萬物始,有名萬物母,亦是有始”。計無者二:一者,窮推諸法不可得,故雲世間無邊,名無本際;二者,小乘但明生死有終盡,在無餘涅槃,不說生死根本之初際,名無本際。
有問:然則生死定有始無始耶?答:佛說生死長遠,本際不可知,乃對機方便說法,欲令小乘人深生厭離,故不明始,欲令速滅煩惱。早入無餘,故明生死之終。若謂生死真的有始,那麼世間(空間)有邊;無始即無邊。有邊無邊,屬十四難句,大小乘經皆明佛不答。故不可定執有始無始也。《大智度論·十八空》卷三十一:“今以無始破有始,無始即複為患,複以無始空破是無始,是名無始空。有始起煩惱邪見因緣,無始,起慈悲正見因緣。所以者何?念眾生受無始世苦惱而生悲心。”“若人不著無始,即是助道善法,若取相著,即是邪見。”又如同論《釋論品中十方諸如來》卷九:“佛經雖說世界無量,此方便說,非是實教。如實無神,方便故說言有神。此十四難,世界有邊無邊俱為邪見。”故說時間有始無始,空間有限無限皆是邪見。
又問:既有始俱有過,何故十八空內有無始空,不明有始空邪?答:龍樹雲:有始無始俱為邪見。而佛多破有始,明於無始,今說無始尚空,何況有始,故但說無始空,即知有始亦空也。佛初為小乘說生死長遠,始不可知。而現論主申明佛旨,明生死始不可得。所謂“生死無有始”之無始者,實是辨其無有始,非謂有無始。所以經明無始即無有終亦無中間,無始及中則無生死,無終則無涅槃。佛初方便說有生死者,原欲令其因生死悟不生死,而惑者封執定有生死,謂有決定相。故論主呵雲:“非但於生死,本際不可得,如是一切法,本際皆亦無。”《大智度論·十八空》卷三十一:“十方、十方相空,是名大空。”此所謂“大空”者,即“空間”空,即是破空間也。論又雲:“摩訶衍法中,以世俗故有,第一義中,一切法不可得,何況方?如五眾和合,假名眾生;方亦如是,四大造色和合中,分別此間彼間等,假名為方。”故空間亦是假立名相。
而一些現代物理學也是落在有無二邊,評論時間有始無始,空間有限無限,均是離不開一個“座標”——“我”!來看待這個現象世界,沒有把這“座標”倒下來,把我融會到全宇宙中,以牢牢我執看待宇宙萬有,雖然有些物理學家,也曾一刹那閃現終極智慧的火花,但又被“實實在在”的現實世界所迷惑了。無法徹底破除無量劫以來的我執,無法“離開我”看待宇宙萬有。故不能使我與宇宙萬有統一在一個整體之中。而卻窮盡畢生精力,用理性去研究、揭示這所謂宇宙萬有的統一理論。不知真理即是,求之彌遠。《指月錄·摩訶迦葉尊者》卷三記阿難問迦葉曰:“師兄!世尊傳金縷袈娑外,別傳個什麼?”迦葉召阿難,阿難應諾。迦葉曰:“倒欲門前刹竽著。”
宇宙的產生
宇宙萬有是怎樣產生的,古今哲學家、科學家、宗教家都有不同的理論闡述,也是一個長期困擾學術界的問題,現代較流行的是“大爆炸模型”。它是這樣描述的:宇宙誕生以前,沒有時間,沒有空間,也沒有物質和能量。大約在137億年前(美國航天局發表最新的宇宙年齡),在虛無中,一個體積無限小的點(奇點),空間從T=-∞,即暴漲到大爆炸。宇宙是在十億分之一秒的時間內,便從一粒比原子核還小的質點,迅速膨脹為具有天文數字般範圍的空間。一下把原始宇宙擴大了1050倍(霍金說:1030倍)。熾熱的宇宙,隨宇宙的迅速膨脹,其溫度迅速下降。最初約一秒鐘過去後,宇宙的溫度下降到約100億度,這時的宇宙由質子、中子和電子形成一鍋基本粒子湯。隨著這鍋湯繼續變冷,核反應開始發生,生成各種元素。這些物質的微粒相互吸引融合,形成越來越大的團塊,並逐漸演化成星系,恒星和行星,在個別天體上還出現了生命現象。支持這理論是找到宇宙最重要的遺跡——微波背景輻射,以及紅移現象是宇宙正在膨脹最好證明(引王豔紅《宇宙最初三分鐘》)。
“大爆炸模型”說宇宙是有起始的,它就從“無”產生的,這與中國老子哲學不謀而合。《老子》說宇宙起源:“道生於無”,“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很多現代物理學異常興奮地談到中國古代哲學的超前認識。美國惠勒見到古裝戲“無”字旗興奮極了。他近年正宣導著質樸性原理,即物理學是從幾乎一無所有達到幾乎所有一切,沒想到,這種科學哲學觀,竟也在中國的思想找到了它的前驅。他還說:“幾乎整個物理大廈是建築在幾乎一無所有之上。”大爆炸以後產生了宇宙萬有,大爆炸以前是什麼狀態?這也是一個令人困惑的問題——是“無”。《老子》:“道生於無”——“無中生有”。魏晉玄學盛行。何晏《無為論》:“天地萬物皆以無為為本。”王弼《老子注》:“以無為體,以無為用”,“有起於無”,“天地之廣,以無為心”,並認為“聖人體無”。宇宙是“無中生有”。對無字之解釋,歷來有以虛無釋之,有以元氣釋之,有乙太虛即空間釋之,也有認為無不是無物,是無意識,等等。
近有聶中慶據郭店楚簡《老子》,認為老子哲學不存在“有生於無”之命題,“有”、“無”是統一於“道”的,兩者不存在本末、先後、貴賤問題。“有”、“無”乃一物也(《孔子研究》總76期第35頁)現代物理學家對宇宙“無中生有”作出了不同的理論模型。英國海菲爾德《時間之箭》介紹1973年美國物理學家特雷恩提出的,根據真空沸騰的概念,即由於海森伯不確定原理,真空的能量發生無規則的漲落,就產生出宇宙。美國宇宙學家蓋斯所以說:“現在看來,宇宙本身就是一份免費的午餐。”1978年比利時布魯塞爾自由大學的一個宇宙學小組,提出宇宙在原初時刻是“虛無”的真空,時間也是平直的,這與大爆炸模型奇點說不同。
他們認為,虛無的真空狀態相對于物質創生來說是不穩定的:像是一個連鎖過程,一旦開始,就會導致宇宙中所有物質和能量自發創生。另外一些宇宙學家也提出其他模型。如威廉金及稍後的霍金和哈特勒,試圖給出空間和時間從絕對一無所有中創生,甚至於不是沸騰著物質的量子力學產生和湮滅的“虛無”真空。霍金和哈特勒想把時間開始的奇點即大爆炸敷衍過去,他們對整個宇宙給出了一個波函數,然後計算從確確實實的一無所有中產生出某種東西的幾率。這位作者最後說:對於這些討論“無中生有”的純理論模型,保留一定的懷疑態度還是有益的。對於他們有許多技術上的反對理由,也有許多原則性的問題。
作為後面一個例子,如果“無”確實意味著“一無所有”,則看來我們並無任何權利,把我們的科學定律運用到創生行為之前。這樣我們會仍然疑惑不解,是什麼把宇宙帶到現實存在中來?有些物理學家已談到,大爆炸理論和相對論有幾個問題沒有解決,最直接的是:第一,相距幾十億英里的星系之間相似的概率幾乎是零;第二,如果光速是固定不變的,宇宙就不可能擴張得這麼快,這麼遠。
《時間之箭》中又評說:與它有關的數學中出現令人為難的“奇點”,在那裏,空間、時間和物質無法描述,因而引起對它基本性的懷疑。最有名的奇點就是所謂的“大爆炸”——那個普遍認為產生宇宙的超高密度火球。而這個奇點、巨大的能量都集中到一個點,理論中的可測量都變為無窮大,從而變為無意義。學者李墨林對“大爆炸理論”也提出質疑,認為時間在超密度物質的奇點與大爆炸同時產生,在宇宙膨脹盡頭的大坍縮之後的滅點消亡,這是不甚確切的:
第一,在綿綿不斷的宇宙時空中,由物質構成的總星系的誕生與消亡應該是遵循宇宙的常態。大爆炸理論即便成立也不應僅僅只有一次,如果時間與爆炸共存亡,那麼任意兩次爆炸之間的時間哪里去了?如此豈不成了時間的斷裂帶?
第二,即使確實只存在這一次爆炸的話,說時間與爆炸同時產生在邏輯上也欠嚴密。因為這仍然把聚集物質和醞釀爆炸的過程排除在時間之外,不管這個時間多麼短暫,捨棄這一前提就等於說,這場空前劇烈的爆炸是在沒有時間的空間中發生的,就等於說這種物質的爆炸是在沒有物質的情況下產生的。這種時間與物質共存亡的學說演繹得讓人無法理解。大爆炸本身也無法解釋在膨脹的宇宙中,為什麼同時還存在這種理論完全相反的藍移現象。目前世界最流行的宇宙模型是大爆炸理論,它的基點是:物質爆炸導致時間產生,進而導致空間膨脹,物質、時間、空間似乎有先後因果關係。而李墨林卻提出“時空一體論”,完全翻過來。此結構的意思是:空間永恆導致時間永恆,而物質在空間和時間中聚聚散散,不過是空間和時間的證明,時間和空間是二位一體密不可分的(《時間與引力之謎》)。
陳壯叔在《大爆炸之前》一文中介紹歐洲核子研究所的G·範納奇奴認為:“大爆炸遠不是時間的開始,它僅是宇宙歷史的一個轉捩點。”有認為大爆炸意味著宇宙真正的開始,空間和時間由此而出現,決不存在“之前”這樣的問題。如著名天體物理學家霍金,當有人問及這問題時,會反問道:“北極之北是什麼地方?”而範氏敢於挑戰這個問題。範氏研究發現,弦論在零時刻,把討厭的奇點除去,因為弦具有尺寸。若時間逆行,宇宙雖收縮,但它不致達到零體積,故奇點不會出現。在大爆炸標準模型中,奇點就像一圈磚牆,而在弦宇宙學中,則沒有這樣的牆,你可進入大爆炸之前的時代。
英國史蒂芬·霍金又提出虛時間理論。認為“虛時間是和即時間垂直的。宇宙在虛時間既沒有開端也沒有終結”(《沙漠孤島》會晤記)。又在論及“宇宙起源”時說:“在虛時間中這個開端不再是奇點。相反的,它有點像地球的北極,宇宙的終點會和開端相類似。”又在《時間史之謎》中說:“只要宇宙有一個起點,我們就能假定它有一個創造者。但是,如果宇宙真的完全是獨立的,沒有邊界或邊緣,它就不會有起點和終點;它將只是存在,哪有創造者的位置?”
霍金還在演講中說:“當宇宙像北極那樣一個單獨點時,它不包含任何東西。然而,在我們觀察到的部分至少有1080顆粒子。所有這些粒子從何而來呢?其答案是,相對論和量子力學允許物質從能量中以粒子反粒子對的形式創生出來。那麼能量又是從何而來以創生物質呢?其答案是,它是從宇宙的引力能借來的。”還有學者撰文說:多個物質體系的時空存在和分佈,就是所謂的宇宙存在,實際上宇宙不存在有限無限問題。作為物質存在的屬性表現(形式),時間和空間隨物質存在共生共滅,它們均處於不間斷的變動中”(馮尤《物質存在的惟一性——時空力》)。
佛典與宇宙產生
佛典是如何說宇宙萬有產生的?般若說空與老莊的無是同是異?佛典中“無”字作何解?
有日本物理學家松下真一作《〈法華經〉與核子物理學》說:英國科學家F·赫依魯、H·邦單、F·歌爾特等,都認為宇宙是從“無”生“有”,這和佛說的“空生萬法”、“空即是色”是相近的見解。德國物理學泰斗E·P朱爾頓博士,創立了“創造之場”理論——“場”的能量是空虛的,但是會從空虛轉化為物質的質點。松氏又說:虛的世界與有的世界是相近,可互換、可互相轉變的。魯比亞博士的試驗,更可證實這種“空”生“有”、“有”生“空”、“空即是色”的正確性。W粒子、Z粒子和誇克之類,科學家都承認它們是虛無無實體的質點。W與Z粒子的發現,是高能物理學的又一件大事,又一次證實了宇宙大爆炸產生形成,從空生有。
亦即證明了《華嚴經·寶王如來性起品第三十二之三》卷三十六所提佛說“虛空悉為一切萬物所依。……一切三千大千世界依虛空性,無色界眾生處,色界眾生處,欲界眾生處,此三界悉依虛空……火劫起時,三千大千世界一切所有,悉皆熾然燒盡無餘。”“大風起名曰壞散,悉能壞散,磨滅大千世界。”(這是宇宙大爆炸的另一寫照,或是星雲漩系爆炸的情況)。偈雲:“一切三世間,欲色無色,離我及我所,安住於虛空。”W與Z粒子的瞬息存在,只有幾千分之一秒,就歸於真空,不正符合《金剛經》說的如露如電如幻嗎?
案:松氏代表一種觀點,佛典的“空”與俗諦“無”幾等同為一。宇宙是“無中生有”。然後,印順法師認為,佛典的空,從“因緣所生法”,極無自性去解入。緣有(幻有)即性空,也可說即是而真,但沒有說以性空為本源,從性空而生萬有的。這與“何晏王弼等,祖述老莊立論,以為天地萬物皆以無為本”,從無而生成萬化,從萬化本源的“道”(無)去闡明一切——形而上的玄學,是並不相同的。
印順法師代表一種觀點,佛典的“空”是建立在緣起性空義上的,空與有不是空先有後,有從空生;萬物並非從空生,空非是萬物的本源,萬物當體自空,方合“色即空”義。
從中國佛教歷史來看,魏晉老莊玄學盛行,立論皆以“無”為本,士大夫競尚空無,貴無賤有。東晉名僧釋道安是研究禪學和般若學二宗的集大成者,並融合二宗,創立本無宗。且有雲:“無在元化之前,空為眾形之始,故謂本無。”以“無”、“空”為事物之本體,宇宙之本源。般若學六家七宗,均是談空說無,有以佛之“空”義,適似老莊虛無;佛之涅槃寂滅,有比之老莊無為。以玄學之說附會“般若”。當時名僧與名士頗相投緣,《般若》與老莊又相互發揮,故史稱晉代之玄學、《般若》之合流,為學術界之大宗。
《般若》也借玄風得以廣為流行,道安時代,東西諸講習遂無不以《般若》為業。嗣後,羅什翻譯且弘揚龍樹(提婆)四論,“掃除封執,直證實相”。可謂對佛教從思想上作了正本清源。羅什以前之《般若》,多偏于虛無,羅什說(畢竟)空,簡料前人空無之談,佛學之精髓,性空無我義,始得顯發。羅什諸弟子有關中四傑,僧肇作《不真空論》,斥三家(本無、即色、心無)云:“情尚於無多矣,觸言以賓無。”“直好無之談。”“聖人之于物也,即萬物自虛,豈待宰割以求通哉?”“以其即萬物之自虛,不假虛而虛物也。”倡體用一如,萬物自虛。與其師羅什:“物無定相,其性虛矣”。同謂直顯《般若》性空義。故僧睿作《毗摩羅詰提經義疏序》有總結性敍說:“自慧風東扇,法言流詠以來,雖自講肄,格義迂而乖本,六家偏而不即。性空之宗,以今驗之,最得其實。”佛學之“空”義,始與玄學之“無”義涇渭分明。大乘亦如日中天。
顯然,自道安開其端,即僧睿所雲:“鑿荒以開轍,標玄旨於性空。”羅什及群弟子正本清源,對般若與玄學作了分辨,般若的“空”已與玄學的“無”徹底剝離了。佛典亦有說“無”。如《增一阿含經·須陀品第三十》卷二十二沙彌白佛:“有字、無字,義有若干,非一義也。所以然者,有字者,是生死結;無字者,是涅槃。”“有字者,有生、有死、有終、有始;無字者,無生、無死、無終、無始。”世尊告曰:“善哉!善哉!須陀!如汝所言,有字者,是生死之法;無字者,是涅槃之法。”
案:此明有為生死流轉,涅槃為無。有與無截然為二。
《大涅槃經·迦葉十二之四》卷三十六記佛言:善男子!若言涅槃非三世攝,虛空亦爾者,是義不然。何以故?涅槃是有,可見可證;是色足跡,章句足跡,章句是有;是相是緣,是皈依處,寂靜光明,安穩彼岸,是故名非三世攝。虛空之性無如是法,是故名無。若離於如是等法,更有法者,應三世攝。虛空若同是有法者,不得非是三世所攝。
案:此明涅槃為有,虛空為無。有與無截然為二。
何以佛典有時說有,有時說無(空)?
《大智度論·釋勝出品第二十二》卷五十一“或說有,或說無,各有因緣故無咎,如實際不可思議,性亦如是。世間檀波羅蜜者故有,出世間檀波羅蜜無故空;為破慳貪故,言有檀波羅蜜;破邪見故,言檀波羅蜜無;為度初學者說言有,若聖人心中說言無。”同論《釋具足品第八十一》卷九十一:“菩薩住二諦中為眾生說法,不但說空,不但說有,為愛著眾生故說空,為取相著空眾生說有,有無中二處不染,如是方便力為眾生說法。”
案:佛陀說有說無,皆是對機方便,非是佛陀出現於世的究竟法。如同論《釋夢誓品第六十一上》卷七十六記佛說:“三界虛妄,皆如夢耳!我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時,亦當為眾生說三界如夢。”“佛說夢覺無異。”“一切法如化,乃至性空即是涅槃。”“若當有法勝於涅槃者,我說亦複如幻如夢。”然而新發意菩薩聞心生驚、怖畏,故佛不得已方便說:“不生滅涅槃不如化。”
同論《釋三慧品第七十之下》卷八十四記《大般若經》佛云:“凡愚人著五受眾,著檀波羅蜜乃至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人念有是色,得是色,乃至念有阿耨多三藐三菩提,度脫眾生生死!”“以眾生無法有法想,我以除其妄著,世俗法故有得,非第一義。”
同論《釋等學品第六十三》卷七十七:”須菩提答佛言:“是如從本以來不集、不和合,雲何有盡?本來不生,云何有滅?是法本來虛誑,無有定相,云何可斷?(佛言:)須菩提!菩薩摩訶薩能如是學如,為學薩婆若,是如常法不可證、不可滅,不可斷,是盡、離、斷,除顛倒故行,非是究竟。”故吉藏《三論玄義》卷下:“良由正道,未曾有無,為化眾生,假說有無,故以非有無為中,有無為假也。”《中論述義》吉藏疏:“佛據實理說無,凡夫分別說有,然雖說有說無二,欲令悟其無二。”故佛對中下根機人說有說無,乃不了義法,佛又說直示了義以破有無之見。如《大智度論·釋隨喜品第三十九》卷六十一:“有相是一邊,無相是一邊;離是二邊,行中道,是諸佛實相。”
同論《釋初品中菩薩功德》卷四:“不觀諸法若空若不空,若有若無等。”如佛說法句偈:“見有則恐怖,見無亦恐怖,是故不著有,亦不著無。是名無作三味。”同論《釋初中品·檀波羅蜜法施之餘》卷十二:“有無見是此岸,破有無見智慧名彼岸。”同論《十八不共法》卷二十六:佛答梵志:“我法中不受有無,汝何所論有無?是戲論法,結使生處。”
同論《釋習相應品第三之三》卷三十七:“一切世間著有著無。順生死流者,多著有,逆生死流者著無。”“著有見、無見,是二種見,虛妄非實,破中道。”同論《釋往生品第四之一》卷三十八:“若菩薩見有為、世間、有漏、即墮有見中;若見無為、出世間、無漏,即墮無見中。是有無二見捨,以戲論慧,行于中道,是名慧眼。”被羅什法師贊為“解空第一”的僧肇,其《不真空論》從大乘緣起無自性空義以破有無二邊,明萬物不真故空。何以萬物不真?“物無定相,其性虛矣。”。
《不真空論》有云:“萬物之自虛,如此則萬象雖殊,而不能自異。不能自異,故知象非真象;象非真像,故則雖象而非象。故經雲:色之性空,非色敗空。以明聖人之于物也,即萬物之自虛,豈待宰割以求通哉?”“故經雲:真諦俗諦,謂有異耶?答曰:無異也。此經直辯真諦以明非有,俗諦以明非無。豈以二諦而二於物哉!”肇論明在性空層面上,一切法不真,一切法無異,故不用去有以成無。有即是無故。
《不真空論》又云:“然則非有非無者,信真諦之談也。故《道行》云:心亦不有亦不無。《中觀》雲物從因緣故不有,緣起故不無。尋理即其然矣!”“(萬物)言有是假有,以明非無,借無以辯非有。”“然則萬法果有其所以不有,不可得而有;有其所以不無,不可得而無。何則?欲言其有,有非真生;欲言其無,事象既形。象形不即無,非真非實有。然則不真空義,顯於茲矣。故《放光》雲:諸法假號不真。譬如幻化人,非無幻化人,幻人非真人也。”此明不著有與無兩邊,一切不真如幻,雖非真者,不無假像。
佛典中“無”,不作虛無解,而作性空解。
如《大智度論·隨喜品第三十九》卷六十一:“五眾、十二入、十八界等諸法,肉眼觀故有,以慧眼觀則無,是故法法虛誑妄語,應舍離法相。”
案:此“慧眼觀則無”。意即以徹悟的慧眼觀蘊、界、處,皆性空無實。
又如同論《緣起觀》卷一:“若實無人者,佛云何說人等?”答曰:“人等世間故有,第一義故無。”
案:此明人等性空無有實體,故言無(空),此為第一義諦。
又如同論《釋偏學品第七十四》卷八十六記佛言:“二相是有(法),不二法是無(法),取色相即是二。”
案:此明所謂不二法門,是明諸法性空,無有一真實體,認為相有,取著一法(色)是有相,即是二法門。(六祖《壇經》有云:“惟論見性,不論禪定解脫為,為是二法,不是佛法,佛法是不二之法。”六祖有偈:“本來無一物”。此“本來無一物”,乃深切體悟一切法皆幻,此虛幻不實之現象世界,物與我、煩惱與菩提、生死與涅槃、世間與出世間,平等不二。此義同《大般若經》卷二一三:“觀一切法都無自性,皆如虛空。”“一切法皆畢竟空。畢竟空中都無有法,可名能證,可名所證。”“諸菩薩摩訶薩要信解,一切法皆與虛空等,乃得無上正等菩提。”此無、畢竟空,同無自性義。
《華嚴經》關於有無問題:
《菩薩問明品第十》卷十三覺首菩薩答文殊菩薩:“有無二悉滅除,此人於佛為真見。”
《十住品第十三》卷十六:“非有即有,有即非有;無相即相,相即無相。”
《十通品第二十八》卷四十四:“菩薩摩訶薩,知一切法非有非無。”
《離世間品第三十八之七》卷五十九:“了性皆無性,有無無所著,如是一切智,無盡無所依。”
《入法界品三十九之十八》卷七十七:“離有無見,知不生滅故。”
按:《華嚴》也明不著有無二邊。通達諸法無自性,有(相)無(相)不異,無可著故。《楞伽經·一切佛語心品之一》卷一:“若有若無有,是二悉俱離,牟尼寂靜觀,是則遠離生。”“如來說法,以是為首。”同上之三卷三:“妄想計有無,若知無所生,亦複無所滅,觀此空寂法,有無二俱離。”“世間非有無,亦複非無生,不從有無生,亦非非有無。諸因及與緣,雲何愚妄想,非有亦非無,亦複非有無。”“我說一切法不生滅,有無品不現。”
複案:佛以因緣所生法,無有自性,破有無二見。佛又告誡,也不可落在“非有無”見。《大般若經》卷三九二記佛雲:“若有情類先有後無(若諸趣生死,先有後無),則菩薩如來,亦有過失;先無後有,理亦不然。”同經卷五七一:“受持淨戒得生善趣,是名為有,生惡趣是名為無,乃至修慧能得成聖,是名為有。……若修正念得,出離者名為有,不得為無。”
按:佛舉有情類,先有後無,先無後有,有無二截。不知佛說般若義為無所得。如《放光般若經》卷四記佛雲:“如來以俗數得逮覺,亦無有法有所得者,所以者何?若言我得道者,是為大恥!若有二者,亦無逮亦無覺。”
《中論述記》卷一記人問:“世人盡見諸法是有是無,汝何以獨與世間相違,言無所見?”龍樹菩薩答:“淺智見諸法,若有若無相,是則不成見,滅見安穩法。”吉藏疏雲:“淺智者見五大是有,見空大是無;深智者見有知表不有,見無知表不無。《華嚴經》云:‘一切有無法,了達非有無。’”
案:現代人見森羅萬象現象世界為有,見現象世界壞則為無,龍樹直斥此為淺智愚夫之見。智慧深睿者,見現象世界也不認為有,見現象世界壞也不認為是無。為什麼智慧人有此見地?《華嚴經》說得很清楚,所有的有法、無法,如果你能了達(徹悟)就知道並不是有,也並不是無。所謂“了達”即具慧眼。前舉日本物理學家松下真一作《〈法華經〉與核子物理學》所引《華嚴經》說三千大千世界,現象世界成住壞空的轉變。淺智之人,即著相凡夫,認為“成”“住”大千世界即為有,見“壞”“空”即認為無,有無二截。深智之人,則見“成”“住”三千大千世界不執著為有,見“壞”“空”也不執著為無。
為什麼?因為他了達一切有無法,為非有無。故僧肇《涅槃無名論·妙存第七》:“法無有無之相。”佛陀應世,已明中道,已滅戲論。諸法雖生滅宛然,而未曾生滅;雖不生不滅宛然,而未曾無生滅。然而佛陀涅槃後,余邪復興。當時“有人說萬物從大自天生,有言從韋紐天生,有言從和合生,有言從時生,有言從世性生,有言從變化生,有言從自然生,有言從微塵生”(青目釋)。有勞龍樹菩薩作論,破諸外道迷執。亦對大小乘說二諦中道。破小乘執有,令悟有不有,息其有見,令悟雖因緣有而常畢竟空,故不著有。亦破大乘執空(無),令悟空不空,息其空見,宛然而有,故不滯空。故倡“不生不滅,不常複不斷,不一亦不異,不來亦不去”。八不中道,總破一切法。
科學對宇宙真相的探索,從古希臘的德謨克裏特模型,到17世紀牛頓宇宙模型,又到20世紀的“大爆炸模型”。大爆炸模型是否是終極真理?遠遠不是。儘管是當今流行的宇宙模型。且有2004年科學新觀點報導,夏威夷國家天文臺TYCHO SOLARIS教授代表現在科學家的一種新理論。一些天體物理學家認為,事實上發生在100億到200億年的大爆炸是摧毀了宇宙。他說:“我們一直考慮宇宙大爆炸這個問題,並逐漸認識到幾乎所有的大爆炸都是毀滅性的,並不像我們以前認為的那樣富有創造性和革命性。所以我們有理由相信在大爆炸以前,宇宙一定是一種令人驚異的景象,但現在剩下的儘是些銀河間的灰塵和碎石,而且正以一種無法形容的速度被從大爆炸的中心向外拋出。(2004年12月10日《上海科技報》)20世紀物理學是對經典力學的一次革命,但誰又能說21世紀物理學又會構成對20世紀物理學的一次革命?有一位名叫海會的物理學家說:20世紀的物理學就像托勒蜜的宇宙學一樣愚蠢、錯誤。有些物理學家已設計種種超光速運動的模型,以挑戰愛因斯坦的相對論。但到了22世紀、23世紀……同樣會有超越前人的所謂革命。
但什麼時候才能達到終極理論?正如霍金說:“也許這種希望只不過是海市蜃樓;也許根本就沒有終極理論,而且即便有我們也找不到。”為什麼?正如一些有思想的學者也省悟到這一點:“我們用來描述自然的所有概念都是有限的,它們並不是實在的性質。”“當我們推廣自己的經驗領域時,我們的理性思惟的局限性就變得明顯了。”“我們概念思惟的抽象系統永遠無法完整地描述和理解這個實在的世界。”“我們只能對現實世界作出近似的表達,因而所有理性知識都是有限的。”“雖然人類的理性知識有了驚人的增長,但是並沒有比兩千年前聰明多少。”“物理學家構造了一系列局部的、近似的理論,其中每一個都比前一個更加精確,但是沒有一個能最終地完全地解釋自然現象。”“物理學家開始看到他們關於自然現象的所有理論,包括它們所描述的定律都是精神的產物,具有我們關於實在的概念圖像的性質,而不是實在本身。這種概念圖式與所有科學理論及其所含的‘自然定律’一樣,都是有局限的、近似的。所有的自然現象歸根結蒂是相互聯繫的,要解釋其中任何一個都必須瞭解所有其他的一切,而這是不可能做到的。”“所以用分析的方法和推理的方法,是無法同時解釋全部自然現象。”“即使靴絆思想已不能用語言或理性的概念來達它的結果,它超越思惟和語言,超出科學疆界而進入了無法思惟的世界。”“但靴絆思想在科學中得到闡述時是有局限、近似的”(《現代物理學與東方神秘主義》)。
比利時伊·普裏戈金和伊·斯唐熱著《從混沌到有序》也說到:“不管霍金和其他人取得了多麼重要的進步,我們對我們宇宙中大規模變化的知識仍然是不充分的。”“在理解持續過程本身時候,科學是無能為力的。這時須要直覺。”“泰戈爾主張即使存在著絕對真理,這也是人的思惟難以接近的。”佛法有“智解即迷”,“言語道斷,心行處滅”。佛陀在法華會上早已說過:“假使滿世間,皆是舍利弗(智慧第一),盡思共度量,不能測佛智。”“是法非思量分別之所能解”(《方便品》卷一)。《解深密經·勝義諦相品第二》卷一記法湧菩薩摩訶薩曰佛言:“有七萬七千外道,並其師首,同一會坐,為思諸法勝義諦相,彼共思義,稱量觀察,偏尋求時,於一切法勝義諦相,竟不能得。”明白說出“勝義諦相”(即宇宙人生真相),“超過一切尋思所行境相”。《大寶積經》卷三十九也有:“菩提不可以身證,不可以心證。”《華嚴經·升夜摩天宮第十九》卷十九雲:“以法無性故,無有能了知,如是解於法,究竟無所解。”《壇經·護法品第九》記六祖雲:“煩惱即是菩提,無二無別,若以智慧照破煩惱,此是二乘見解,羊鹿等機;上智大根,悉不如是。此即所謂“禪非智解,智解即迷。”
日本松下真一所引《華嚴經》中敍述三千大世界成住壞空,是告訴我們宇宙萬有的現象是無常的,無有永恆存在的有情、無情實體。同經《入法界品第三十九之二》卷六十一:“或現不可說佛刹微塵數諸天宮殿無常門,或現不可說佛刹微塵數一切眾生受生門,或現……”又如《增一阿含經·七日品第四十之一》卷三十四佛曰:“若七日生,三千大千世界悉皆火起。”“須彌山漸漸融壞,火炎至梵天。”“一切行無常……人民命終,盡生他方刹土,若生天上。”經典無非顯示佛菩薩悲心,為破常見眾生而說無常法。而不是在說明似大爆炸理論說的“無中生有”,“有生於無”。所以無常法(說三千大千世界燒劫,說佛刹微塵數諸天宮無常門)也是方便對機說法。
如《入中論》卷二:“不滅亦不生,與法界平等,然說有燒劫(成住壞空),是順世間轉(隨順眾生根器而說)。”《大智度論·釋十善品第三十八》卷六十記佛云:“般若波羅蜜色(三千大千世界)非常非無常,何以故?是中色(三千大世界)尚不可得,何況常無常,若不著無常,是真般若。”同論《般若相義》卷十八:“諸法實相,非常無常。”
同論《釋無作品第四十三之上》卷六十四:“是般若波羅蜜示諸法畢竟實相故,思惟籌量,求常無常相雖能破常等顛倒,般若中受是法,以是能生著心故,思惟籌量。求常無常相不可得定實。”無常不是真諦,何況是常。探索宇宙起始,大爆炸模型,只是著在現象上說有說無,並沒說到宇宙的真相。所謂“宇宙生於奇點大爆炸,最後又在擠壓下終於奇點”,宇宙出於虛無,又歸於虛無,是著有著無著相凡夫之論。
故《大涅槃經·菩薩品第十六》卷九記佛說倡:“本有今無,本無今有,三世有法,無有是處。”同經《法王品第二十二之上》卷二十三:”本無今有,已有還無,當知是人謗佛法僧。”此所雲“佛法僧”即真理代名詞。故說“無中生有”大爆炸模型是違背宇宙真理的,是著我見的翳目顛倒見。如果能破除我法二執,以無我(慧眼)來看宇宙萬有,觀看宇觀、微觀世界一切將有一全新的認識。佛典“一境四相”,就是一例子。宇宙萬有不管是過去、現在、未來,都是不有亦不無,從未產生,也未消滅,法爾如此。即所謂離四句,遣八非。
不僅僅三千大千世界在生、住、異、滅(無常),萬事萬物無不在生、住、異、滅、(無常)。大到三千大千世界,小至一微塵,無不是生、住、異、滅(無常)。為什麼只見所謂的宇宙生成於“大爆炸”,不見微塵生成於“大爆炸”呢?為什麼不見宇觀微觀宇宙萬有是無常無有實體呢?且佛陀要我們見無常真常,常無常故;要我們于宇宙萬有生滅中見不生滅,不生滅中見生滅,這才合《大般若經》:“色即空,空即色”義,才“是真般若”。
且《大智度論·釋初中十喻》卷六:“以是故因緣中果,不得言有,不得言無,不得言有無,不得言非有非無。諸法從因緣生,無自性,如鏡中像。”即或大爆炸理論成立,宇宙萬有由此生起,此也是“因緣中果”,故“不得言有,不得言無,不得言有無,不得言非有非無”。怎麼可以說是“無中生有”?“有已還無”呢?為什麼?“諸法因緣生,無自性,如鏡中像”。所有法,即宇宙萬物,不管有情無情,都是因緣所生,沒一點自性。故如鏡中像虛幻不實,都是平等無二,怎麼可以說有、說無、有無二截呢?!同論《釋品照名第四十》卷四記佛雲:“一切法有二分:若有若無。是般若波羅蜜中有不應取,無亦不應取,離是有無,即是諸法性。”
現代科學已從牛頓模型,走到相對論、量子力學、混沌學、弦論乃至靴袢理論。可是仍有不少的物理學家不承認量子力學物質粒子的波粒二重性,不承認宇宙乃是參與者的宇宙。正如《現代物理學與東方神秘主義》結束語中說的:“他們沒有意識到他們理論的哲學、文化和精神方面的涵義。他們大部分都在積極支撐一個,仍然以機械世界觀框架為基礎的社會。他們並沒有看到科學已經超越了這樣的觀念,而走向一體化的宇宙。其中不但包括我們的自然環境,而且也包括我們人類自己。”
兩千五百年前的佛陀早已徹悟(現代物理學家稱直覺,佛家稱頓悟)人與自然、人與人乃至包括人的意識與自然,即人與宇宙,一切的一切都是相互關聯的“因陀羅網”(即稱為一體化的宇宙),一切都是因緣所生法,故現象世界一切都不是實有的,一切有情都是無我的。兩千五百年以來,唯有少數上根利器的弟子能頓悟此真理,他們都停止了一切從我出發的追求,停止了成為光輝形象的修行。他們還苦口婆心地告誡別人,通過任何修持路徑是不可能認識真理的,認識真理是沒有途徑的。八萬四千條歧路只是落在時空裏的對治眼下病痛而已,它不僅不是走向真理的通道,反而與認識真理背道而馳。彼岸是沒有的,一切都是現成的。種種神奇玄妙、相好莊嚴是不足取的。佛只是一個徹底覺悟真相,並現量說明真相的人。他的全部身心不是用來追求什麼(悲智覺者決不會追逐幻影),而是以他的大悲願去喚醒那些還處在顛倒狀態的眾生(鐘鼓醒愚蒙,翻無始迷)。
這就是佛陀四十九年說法(除方便黃葉止啼外)向佛弟子及世人開示的終極真理,即拈花宗旨——悲智無我精神。故他反對對神的迷信,他告誡人們宇宙中沒有高高在上主宰人世、宇宙的上帝,他自己也是一個人,不是萬能的神(佛即眾生)。他還說每一個人(乃至眾生)都與他一樣(眾生即佛),不要自認卑下。然而佛陀及歷代弟子們,舌蔽唇焦,還是喚不醒在我執(貪欲心)支配下的長期薰染束縛,為了破除人們對佛的錯解和迷信,也即破除對時空物質的迷執,在歷代佛弟子中出現了呵佛罵祖的特殊門風。但是,大部分佛弟子都在“瞎子摸象”,都在窮畢生精力或在禪定中追求超常的體驗和境界,或在古書堆裏探索真諦,或在……都在尋求一條通往超凡入聖之路,以祈求改變自身(我)的不足和醜陋,改變自身(我)的無知,改變自身(我)的……以祈求有所得——證果成聖,完全停留在漸教的二法門之中,不懂得方便與究竟,不懂得般若“無所得”的真義。他們不知道,或不相信,當認識到我就是宇宙,宇宙就是我,我完全溶化在宇宙之中,每個人、每個生命都是宇宙精神的體現時,就不再會擔憂自己的不完美了。
─ 真理即是!求之彌遠! ─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