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8-04-07 11:36:47| 人氣1,428|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福慧』

推薦 1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修福

(一)福的意義與類別

何謂福?福是指人間富貴壽考,子孫繁盛,身體健康而言。韓非子云:‘全壽富貴之謂福’。人生得意之極,該是五福臨門,所謂的五福,一曰壽,二曰富,三曰康寧,四曰好德,五曰考終命。但此僅人間有限的、無常的俗福,還不及天上的洪福。而天人的洪福,又不及二乘聖人無我的清福。二乘聖人的清福,又不及菩薩無相之福。因為菩薩,無相佈施,內不見有能施之我,外不見有所施之物,於其中間,亦不見受施者,所謂‘三輪體空’。故其所得之福既大且勝。雖然,仍不及諸佛實相之福,因為諸佛因中,福慧雙修,所謂三祇修福慧,百劫種相好。直至福足慧足,圓滿菩提歸無所得時,其福報之大,簡直不可思議。

無論是人間世俗之福,抑或天上洪福,二乘清福,菩薩無相之福,諸佛實相之福,皆靠自己耕耘,自作自受;既非人與,亦非天賜。如果人能敬心佈施,必然大富大貴;人能慈心不殺,必然健康長壽;人若諸惡莫作,眾善奉行,必然如意吉祥,消災免難;人能無相佈施,廣修福慧,必定成佛。所以說:禍福無門,唯人自招。無福之人,固然要修福,即使有福之人,更要惜福,積福,自求多福。

(二)如何自求多福

若想自求多福,必須修福。修福就是種福,譬如農夫播種于田,努力耕耘,必有收穫。修福之人,若將福德的種子,散播福田,自當獲得福報的果實。

何謂福田?無量壽經淨影疏說:‘生世福壽,如田生物,故名福田。’世間福田,又可分為多種:

一是敬田與悲田兩種。對父母師長及三寶生恭敬心,供養侍奉,名敬田。對貧苦大眾,悲湣同情,平等救濟,解人困苦名悲田。

二是報恩福田、功德福田、貧窮福田等三種。對父母師長,及凡有恩於我者,皆孝敬侍奉,以種種物質供養,精神安慰,自可增長自己福報,名報恩福田。恭敬三寶,功德殊勝,必得大福,名功德福田。對世間貧困之人,同情援助,施其所需,救急扶危,積福必多,名貧窮福田。

三是趣田,苦田,恩田,及德田等四種。對一切畜生,平等愛護,是趣田;對苦惱群眾,平等救濟是苦田;對父母師長孝順恭敬,供養侍奉是恩田;對三寶恭敬供養,是德田。

四是梵網經中所說,一佛,二聖人,三和尚(受戒本師),四師長,五僧人,六父,七母,八病人。凡對以上八種人生恭敬心,佈施供養,慈悲護念,能生無量福,故名福田。然八種田中,尤以看病福田,是為第一。佛在世時,曾親為有病比丘照顧湯藥。而唐朝悟達國師,亦因慈悲心侍候病僧,得免人面瘡之苦,以解多世之冤。所以,有意修福的人,應該注意看病福田。

修福的人,除廣種福田,樂善好施外,還要慈悲一切。因為一切眾生,無不於我有恩;我人的衣食住行,無不倚賴眾人的供給,假如農夫不耕,工人不織,交通不發達,商人不轉運,我們就無法解決日常生活所需。假如無師長的傳授與教導,如何增長知識?如無法律的制裁,醫藥的服務,秩序的維持,以及公共事業的推展,人又如何安居樂業?所以,人不但要報答父母師長之恩,也要報答一切人的恩。所以佛說:父母恩、師長恩、三寶恩、國土恩、眾生恩都要報答。人與人之間相處,如果能抱看報恩之心,互相恭敬,互相尊重,互相愛護,互惠互助,何止是種福,而且大家都有福,簡直是造福人群,福利社會,其福報之大,之多,實不可限量。

或有人說:貧窮佈施難,我原本想修福,可惜經濟有限,教我如何種福?當知修福,並不限於金錢,金錢只是財佈施之一。此外,家中所堆積的雜物,可以佈施,堆積的衣服,可以佈施,個人知識,可以佈施,個人力量,也可以佈施。

在家中恭敬侍奉長輩,是修福;照顧愛護下輩,也是修福;到佛門頂禮三寶,是修福;協助眾人,清潔道場,亦是修福;在社會奉公守法,是修福,保持公共衛生,也是修福;甚至勸人行善,或濟急扶危,都是修福。只要發心,只要肯做,隨時隨地,都是福田,隨時隨地皆可以種福、修福。

修福之人,除了廣種福田,還要惜福,積福,切莫損福。俗語所謂:‘有福不可享盡’。否則,樂極生悲,福盡還墮,比無福之人更苦。所以,佛教勸人種福,培福,積福外,還要惜福。最好是由修有漏之福,進修無漏之福;由修人天小果之福,進修佛道廣大無限之福。昔日梁武帝問達摩祖師:‘吾即位以來,廣修佛寺,度人出家無數,功德如何?’師說:‘毫無功德’。原因是武帝所修,皆是有漏之福。達摩祖師認為,有漏之因,所得僅人天小果,福盡還墮,對於見性成佛,毫無補益,故有此言。可惜武帝著相佈施,不悟聖人之旨,致使話不對機。達摩祖師,唯有面壁靜坐,等候良機矣!

至於無漏之福,是從無漏心生。所謂無漏心,即是無我之心,以無我之心而行佈施,便是無相佈施。金剛經言:‘菩薩不住相佈施,其福德不可思量’。又佛問須菩提:‘若人滿三千大千世界七寶,以用佈施,是人所得福德寧為多否?須菩提言:甚多。佛言:若複有人於此經中,受持乃至四句偈等,為他人說,其福勝彼。何以故,須菩提,一切諸佛,及諸佛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皆從此經出。’讀此,可知無相佈施之福雖大,但仍不及修慧。因為修福,加上修慧,福慧雙修,才是成佛的真因,才可以福足慧足,覺悟成佛。

 

二、修慧

(一)慧的意義與種類

慧的意義,是能分別事理,瞭解事物的真相,斷除自他心中疑惑,對人對事,皆能夠正確理解,謂之慧。古人說:‘能達有為之事相名智,能達無為之至理為慧,合言之名智慧。’大乘義章言:‘慧心安法,名之為忍;於慧決斷,說之為智。’又言:‘據行方便,發達名慧;就實以論,真心體明,自性無闇,目之為慧。’可知智慧,實是人性的光明,可名之為覺性,亦即是人人本具的佛性。

眾生迷真起妄,背覺合塵,致使人性的光明,罩上無明的帳幕,使人性本具智慧光明無法顯現。如果,人能舍妄歸真,趣向覺道,便可以隨其修證的淺深,而展現不同程度的智慧。天臺宗據此,分為一切智、道種智、一切種智。

二乘聖人,以一切智觀空,而證真諦理;大乘菩薩,以道種智觀假,而證俗諦理;佛以一切種智觀中,達空假不二,真俗圓融,而證中道實相理。大智度論言:‘一切智,是聲聞、辟支佛事;道種智,是菩薩事;一切種智,是佛事。’

止觀疏亦說:‘佛智照空,如二乘所見,名一切智;佛智照假,如菩薩所見,名道種智;佛智照一切空假中,皆見實相,名一切種智。故言三智一心中得。’佛於一心中,圓其三智,圓斷三惑,圓證三德,所以佛是人天導師,四生慈父,屬於聖人中的聖人。

智慧,又可分為世間智,出世間智,以及出世間上上智三種。凡夫之人,對世間事物,不能從其現象界,透視本體,因於事相分別取捨,妄生執著,心生憎愛,作業流轉,不能超越生死苦海,因於世間,用於世間,名世間智。聲聞緣覺,修三無漏學,發無漏智,照偏真理,能出生死,證涅槃,遠離世間憎愛二苦,名出世間智。諸佛菩薩,觀察一切諸法的形相時,能深達諸法的體性,證實相理,得妙覺慧,超越世出世間,五住淨盡,二死水亡,名出世間上上智。

唯識宗就人轉凡入聖的層次,分為四智,即是轉眼、耳、鼻、舌、身等前五識,成為成所作智;轉人的第六意識,為妙觀察智;轉人的第七末那識,為平等性智;轉人的第八阿賴耶識,為大圓鏡智。此外,俱舍論說小乘人有十智,華嚴經亦說如來十智。現限於時間不談。

(二)如何修慧

智慧是佛學的根本,成佛的基石。佛教之所以成為理智的宗教,原因是佛教整個教義,都建築在智慧的磐石上;佛學之所以超越一切宗教、哲學與科學,原因亦是憑藉智慧的力量。沒有智慧,根本無法理解佛所證的真理,更不可能明白是非,分析邪正,甚至斷煩惱,了生死,得解脫。所以,我們要學佛,固然要修智慧,要成佛更要修智慧,甚至二乘聖人,或登地菩薩,都要修習智慧。不過,因其所修智慧大小不一,故其位次亦有高下不等。

凡夫之人,因恭敬三寶,親近善知識,聽聞學習佛的正法,接受真理的啟示,謂之聞慧;對聞慧所得理解,加深思考,以增進內心的慧解,謂之思慧;依其所解之理,如法進修,增長智慧,破除煩惱,揭示人生光明的另一面,謂之修慧。

二乘聖人,由聞思修三慧,解行並進,定慧均等,而能引生無漏智慧,破見思惑,斷分段生死,徹底取消人生的迷惑與苦惱,進入清淨明亮的智慧境界,證真空理,居涅槃城,得一切智,是名修習空慧。

菩薩從空出假,從真入俗,一面觀空無我,與諸法性相應;一面以種種法門,通達種種事相,廣度眾生,破塵沙惑,證俗諦理,得道種智,是名修習不空慧。

諸佛因中,本其超越的智慧,瞭解諸法現象,洞悉諸法本體,深達一切諸法,皆是如來藏性,隨緣幻現,所謂不變隨緣。雖然如來藏隨緣能生萬物,但如來藏性,並不因生萬物而變為萬物,是即所謂隨緣不變。楞嚴經言:‘而如來藏,本妙圓心,非心,非空,非地,非水,非火,非風……如是乃至非但闥阿竭,非訶羅訶三耶三菩,非大涅槃,非常非樂,非我,非淨。’諸佛菩薩因中,深知道如來藏性,不變而能隨緣,幻生萬物,雖然,但如來藏性,並非凡夫之七大及十八界,亦非二乘的四諦及十二因緣,更非菩薩的六度四攝,及佛果的常樂我淨,如是修習空觀,所謂:一空一切空,無假、無中、無不空,因而修成奢摩他空觀,證如來藏圓真諦理,得一切智。

如來藏性,本身雖非十法界聖凡諸法,但其性具一切諸法。諸法無不包含于如來藏性中,依其性具而言,‘如來藏,元明心妙,即心,即空,即地,即水,即火,即風……如是乃至怛闥阿竭,即阿羅訶,三耶三菩,大涅槃,即常,即樂,即我,即淨。’佛菩薩因中知道如來藏性,雖非諸法,卻性具諸法,四科七大,四聖六凡諸法,無不包括其中,依之而修假觀。一假一切假,無空、無中、無不假,因而修成妙三摩缽提假觀,圓證俗諦理,得道種智。

據如來藏性,隨緣不變言,故非一切法;據不變隨緣言,故即一切法。如楞嚴經說:‘即如來藏,妙明心元,離即離非,是即是非’。如是雙遮雙照,遮照同時。諸佛菩薩因中依之修空不落空,依之修有不著有,所謂,空有皆不著,二邊皆遠離,雙遮空有,但又不妨雙照空有。空有不二,事理圓融,而成就妙禪那中觀慧,得一切種智。

佛菩薩由於圓修空假中三觀,得大智慧,圓照真假中三諦理,能圓斷見思、塵沙、無明三惑,圓證如來法身、般若、解脫三德,修慧至此,方算圓滿,位等諸佛。

 

三、福慧雙修

修福不修慧,不能明白道理,辨別是非,更不能斷煩惱,了生死,所修之福,屬於癡福。癡福之人,往往目不識丁,笨頭笨腦,不是不懂得享福,便是不懂得惜福,致使福盡還墮。永嘉禪師說:‘佈施持戒生天福,猶如仰箭射虛空,勢力盡,箭還墮,招得來生不如意。’

修慧不修福,不能廣結人緣,廣種福田,所修之慧,只是窮慧。雖然才高八斗,學富五車,結果不是懷才不遇,便是窮途潦倒,愁苦終日。往昔有兩人學佛,一人專修慧,一人專修福。修慧者後證阿羅漢果,由於不兼修福,雖證聖道,但出外托缽,竟然無人供養,常受饑餓之苦。其修福者,因不持戒,死墮畜類,身為大象,但福報所感,雖墮畜類,尤生帝王之家,為王坐騎,何止飲食豐足,而且身披瓔珞,高貴華麗,傲視同類。一日,阿羅漢途中遇見大象,因言:‘我不如你,你不如我。’所以古人說:‘修慧不修福,羅漢應供薄;修福不修慧,大象掛瓔珞。’

大乘菩薩,上求佛道是修慧,下化眾生是修福。大乘法門中,佈施、持戒、忍辱是修福,禪定、般若是修慧。無論修福或修慧,皆當勤求精進,切莫懈怠,始可度六蔽,登彼岸,是名六波羅密。 

現在,佛教住持僧寶中,研究佛學,精通教典,是自己修慧;建造道場,廣度眾生,是自己修福。法師講經說法,以佛法為自己之師,亦可以佛法為他人之師,是教他人修慧;法師們修建道場自己出錢,也教他人獻捐,是教他人修福。可惜世人不解,以為一進佛門,便要花錢,甚至譭謗僧人,貪心斂財。殊不知佛門正是人間福田,有福之人,才有因緣,進入佛門。因為進入佛門,不但有機會佈施修福,還有機會學佛修慧。由於廣種福慧的種子,將來必然獲得福慧雙足的結果,不久的將來,當得作佛,所以法華經說:‘若人散亂心,入於塔廟中,一稱南無佛,皆共成佛道。’ 

諸善知識,若想福慧雙修,請立即發心,馬上起行,切莫等待明天或將來。當知人命無常呼吸間,若不把握時光,精進修持,等到一息不來,便空過一生,將追悔莫及。古云:‘人身難得,佛法難聞’。我等何幸!人身難得今已得,佛法難聞今已聞,此身不向今生度 更待何時度此身?所以,希望各位把握現實寶貴生命,修福,修慧,在諸上善人俱會一處的世界裏,在無有眾苦,但受諸樂的環境中,專心修行,速證無生,苦海茫茫,不知何處是家鄉?與其空悲切,毋寧提起精神,福慧雙修,證悟菩提。

 

台長: 幻羽
人氣(1,428) | 回應(0)| 推薦 (1)|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圖文創作(詩詞、散文、小說、懷舊、插畫) | 個人分類: 夏禪 |
此分類下一篇:『走入禪機』
此分類上一篇:『參禪』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