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8-04-07 13:44:15| 人氣1,277|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走入禪機』

推薦 4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水繞禪窗靜;花開佛國香。

在世界許多的地方,習禪坐禪,逐漸地成為一種鍛煉身心的方式。禪,作為東方文化寶庫中最令人注目的瑰寶,已成為影響於詩歌、繪畫、園林、書法、風俗等領域的一種廣泛的藝術。

禪的傳入始于達摩祖師,但真正使禪成為一種適合於中國國情的藝術的卻是惠能大師。他的那首詩偈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千百年來為人們傳誦、書寫,享譽非常。就像黑暗中的一丁火星,點燃了多少人智慧的草原,去追求生命的真實意義。

人性的本然是那清清淨淨、不染一塵的明鏡,我們在認識了自性的真面目後,還要將心中殘存的菩提明鏡的概念清除掉,方可證悟那無邊際的超然境界,一種無法言喻的絕對的妙境。所以,禪的證悟,完全是一種超時空的心靈感受。

即使我們終究無法臻於這種心境,也無法忍耐自己在那種無一物的情境下生活,卻還是會不由自主地被惠能大師的這一首偈所展現的美感所吸引,並深深地嚮往。

我們處於現代高速運轉的社會中,在世俗洪流中苦苦掙扎,追名逐利,身心俱疲。我們之所以常常感到無奈與被動,究其原因,正在于心中原本有一物,即對名利聲色的無止境的追求。基於此,我們不斷地努力,卻沒有使我們的心靈得到解放,反而在隨波逐流中到處惹塵埃了。

禪,其實就是提倡心靈的完全自由,不為形束,不受物拘。記得古時一位禪師悟道時,說了如下的番話:去年貧,未是貧;今年貧,始是貧。去年貧,猶有立錐之地;今年貧,立錐之地也無!”禪師去年雖然認識了禪的意義,但對於事情仍有執著,所以猶有立錐之地;第二年終於參透,進入無拘無束的自由心境,真正地體會到了禪。其實,這種乃是真正感受到了人生的意義,宇宙的真理。

在現代社會,若能運用起禪法,我們仍能看到許多積極的現實意義。由於我們能將名利聲色放至個絕對的低點,無一物,我們做決定的時候,心情就會很平靜,無所求,反而使我們在競爭的社會無往而不利。所謂唯其無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老子的這句話是非常契合禪意的。所以,我認為,只要心中有禪,則天下之大,無處不是禪!

近年來,人們越來越喜歡禪,而且在全世界的任何地方都存有它的影響。當我們真正步入禪的意境時,我們都不必多說,切言語都已是多餘。也許在那一刻我們對於整個世界,整個人生,又會有更深的理解吧!

生活即修行:如何从卖烧饼找到开悟契机?

且聽松風鳴梵曲;遙看明月映禪心。

一個人的心之所以浮躁、散亂,難得片刻平靜,除了是心志本身未經訓練之外,往往也因為導致浮躁、散亂的因素太多,譬如迷信、主觀、成見、專斷、自大、記恨、虛偽、撒謊、愛面子、好談是非、生活圈狹隘、缺乏正當娛樂、過度壓抑情緒,以及不規律的生活和過多的慾望、不切實際的理想等等,都會使人的心志更怯弱、更散亂。倘能先充實理性、人道的現代思想,並落實在生活中;對於未知的真理謹守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的客觀誠實態度;對於不同見解、信仰的人,抱著尊重、包容的民主胸襟;對社會保持適度的關心和熱情;已有的情慾(包括嗜好和興趣)只要沒有違背法律、沒有傷害別人,盡量發揮,無論是看電視、下棋、品茗或聊天,都應給予適當滿足,凡此等等都將成為道心不退的保障,和修習禪定良好的基礎。

由於智慧不足,所以人會不自覺地逃避禪定、漠視禪定;其實禪定是曉悟世界實相——苦、集、滅、道,不可或缺的要件。
從禪定所引發的堅韌意志力和安祥寧靜的心境,不但可以促使吾人去洞察世間「苦」的真相,並且對於無可避免的生理性的苦和社會帶給我們的苦,都可以有效地克服及減輕;此外在加深吾人自我反省力及事物的分析判斷上,都會有極大的助益。

禪定使人的心平靜如水。一般來講,企畫的人思路要很綿密,思考要很冷靜;一個脾氣暴躁、魯魯莽莽的人,沒辦法作深細的觀察跟思考。同樣的道理,一個人欠缺禪定,是沒辦法作深觀的,沒辦法觀察潛意識裡面那些蠢蠢欲動的東西,到底從何而來?古人說︰「水清魚自現,心靜思自明」,多少可為此做註腳。我們可以說︰沒有禪定就沒有佛教緣起的智慧,雖然緣起的智慧並不等於禪定,禪定的結果也不保證一定會獲得緣起的智慧,但是緣起智慧的體現必須透過禪定。 

真正的智慧,必須建立在禪定的基礎上。無論是密教、天台、華嚴、俱舍、中觀、唯識,哪一個不是站在禪定的基礎上來談的?禪宗也要離心意識參。離心意識,就是不起一念,也就是念頭未起之境!只有讓自己先住於念頭未起之境,然後才有辦法「觀」或「參」念頭未起之境的衝動從哪裡來?這個時候才能真正進入「參究」的階段,如果不然,那只是打妄想,思惟卜度、穿鑿附會而已。

一個矢志修習禪定的人,除了安排時間,獨一靜處專心修定之外,更重要的是在漫漫日常中務必攝心,使自己養成清醒、明朗的神智,因為這將會延續到靜中的心念來。

「初禪」的定力,比「未到地定」略微深沈一些,當一個人捨去隨息使心念定於一處時,自然會有輕安的覺受生起;不過這時作意的成分雖說微乎其微,但到底還是作意的——也就是說,學人此刻之所以在定中的狀態,乃屬主觀意志守護的結果,而凡是需要運用意志加以守護的,其本身便是一種「緊」的現象;「初禪」的產生則是突然跳躍過此道關卡進入一種比「未到地定」更輕安、更清明、更少作意的心理狀態。之所以用「跳躍」二字,是因為由未到地定進入初禪定的過程是瞬間忽然發生的——這個過程一般是無法加以事先規劃的。

真正的禪定應稱為「定根」——定已成「根」。定已成根即形成「業力」——形成定的串習力、定的慣性力。你要他散亂要他前瞻後顧都沒辦法。定根成就的人,會有磅礡氣勢的人格特質,不管到什麼地方,都如入無人之境一樣——處眾無畏,泰山崩於前而心不驚,有永遠活在當下的氣勢。

一般現代人,若能具備禪定的修養,不但得以在十分忙碌、緊張、散亂時,令心念瞬間進入「心空如洗」之境,使渙散的一顆心,可以從「零」再度出發;並且也能夠充分駕馭自己的脾氣和情緒,練就一副強健的體魄和堅韌的意志力,而個性也將大大地穩重、沉靜下來。


佛道不從心外覓;禪機但向靜中參。

大梵天王在靈山會上,以金色波羅華獻佛,請佛說法,世尊登座拈華示眾,人天百萬悉皆罔措,獨迦葉破顏微笑。世尊曰:「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分付迦葉。」

禪宗由達磨祖師傳來中國,到六祖後,一花開五葉,禪風廣播,震爍古今。達磨祖師單傳心印,破執顯宗,故謂教外別傳,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見性成佛。

禪宗高僧大德於教化時,或在問答中,機鋒相對;或在怒罵中,當頭棒喝,個中禪機盡在不言中。或禪天禪地,或禪話禪畫,不拘成法,時時禪心禪意,處處禪迹禪機,個中禪理盡顯道心中,正是「淺者見淺,深者見深。」

近代虛雲禪師指出:參禪的先決條件,莫若「屏息諸緣,一念不生」,其目的在明心見性。若萬緣放下,妄想自消,分別不起,執著遠離;至此一念不生,自性光明,全體顯露,方才具備參禪的條件,再用功真參實究,明心見性才有分。

日常生活中的每件事,搬柴運水、吃飯睡覺,無不充滿禪機;翠竹黃花、清風明月,無非妙透禪境。有的吃餅解禪趣,有的吃茶道禪味;有的參公案叩禪關,有的看話頭悟禪機。唐‧永嘉玄覺禪師在《永嘉證道歌》中提到:「行亦禪,坐亦禪,語默動靜體安然。縱遇鋒刀常坦坦,假饒毒藥也閒閒。」

翠竹黃花皆佛性;白雲流水是禪心。


台長: 幻羽
人氣(1,277) | 回應(0)| 推薦 (4)|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圖文創作(詩詞、散文、小說、懷舊、插畫) | 個人分類: 夏禪 |
此分類下一篇:附:永嘉大師證道歌
此分類上一篇:『福慧』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