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7-09-23 07:07:46| 人氣3,202|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臺灣首位推動民主改革的政治人物─李登輝一生的進退糾葛】

推薦 3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臺灣首位推動民主改革的政治人物─李登輝一生的進退糾葛】

李登輝(1923115日-),臺灣政治人物,農業經濟學家出身,生於臺灣日治時期臺北州淡水郡三芝莊下的頭坑聚落「源興居」(今新北市三芝區坪里),福客家人。曾任農村復興委員會薦任官員、臺北市長、臺灣省政府主席、副總統等職,並於1988年至2000年擔任中華民國總統以及中國國民黨主席。

李登輝是第一位出生於臺灣的中華民國國家元首,1996年代表國民黨當選首位全國公民直選生的總統,首位在中華民國建國後出生的總統,首位卸任時完成和平政黨輪替的總統,以及首位臺籍國民黨主席(因此讓黨內外省派系不滿);民間視李登輝第一位臺灣人總統,以及落實臺灣民主化的重要領袖之一,因曾在任內推動民主改革,而被《時代》雜誌稱「民主先生」。在臺灣,傾向臺灣認同的媒體常暱稱他「阿輝伯」(臺語的「阿」字表示親切)。李的支持者稱他「臺灣之父」,與曾被稱「臺灣之子」的陳水扁對比。反對者則批評其親日立場,稱他日本皇民化人物之一。2001年推動成立臺灣團結聯盟並該黨站臺,被國民黨開除黨籍。卸任總統後,李登輝依然影響臺灣政經發展,被視推動、深化臺灣本土化運動的領導人物。

艱辛成長的過程波折重重,埋下未來政治路曲折言論〉

李登輝在臺灣日治時期的1923115日生於大日本帝國臺北州淡水郡三芝莊下的
頭坑聚落(今新北市三芝區坪里)的「源興居」,屬閩西永定客家人後裔。但在其父李金龍一代,里逐漸改說閩南語,不再說客家話。

李登輝生長在一個小康之家,有機會接受完整的育。因其父李金龍任職警界,職務調動頻繁,因此李登輝也跟隨父親不斷地搬家和轉學。從6歲到12歲之間,先後在汐止公學校、南港公學校、三芝公學校、以及淡水公學校等四校就讀過。李登輝於淡水公學校畢業以後,先在私立臺北國民中學(今臺北市立大同高中)就讀一年,後於1938年轉學至淡水中學二年級就讀。李登輝在淡水中學,幾乎各科成績都是排名第一。在1941年考上臺北高等學校。

在高中時代,李登輝就透過魯迅的《阿Q正傳》及《狂人日記》,幫助他了解中國,由於未受過中文育,因此讀的是日文翻譯本,而郭沫若與後來的柏楊,也是他心儀的作家,李登輝坦承受到這些書的影響不小。此外他還讀遍了西方名著,包括英文、法文與德文書。如哥德《浮士德》、尼采《拉圖斯特拉如是說》等。另外有哲學、歷史、倫理學、生物學、科學幾乎所有領域的書籍。畢業時,就擁有七百多本岩波文庫的書。並自言其人生觀受西田幾多《善的究》、和辻哲《風土》、哥德《浮士德》及《少年維特的煩惱》、杜斯妥也夫斯基《白癡》的影響。之後讀到湯瑪斯·卡萊爾的《衣裳哲學》時,對其意涵心領神會。懷著更深入了解的衝動,走遍全臺北市的書店及圖書館,偶然在臺灣總督府圖書館裡發現新渡戶稻造的《講義錄》,讀後對於生死觀之疑問得到化解,並開始敬佩新渡戶稻造,基於對其攻讀之農業經濟領域,因而決定就讀京都帝國大學農學部農林經濟學科。

在李登輝考上高等學校的前一年,臺灣總督府開始推行皇民化運動,其中包括變更日本式姓名的改姓名運動。李登輝在該運動中更名「岩里政男」(岩里 政男/いわさと まさお ),其兄長李登欽也改名岩里武則。他曾表示在22歲之前(1945年,此指臺灣日治時期結束前)仍屬日本籍。此外他在1961年加入基督長老會。

家庭背景─李登輝自認「我從不否認自己也是中國人,但是中國人長期以來非常可憐,不是被人管,就是被人欺負,不然就是被上面的壓制,中國共黨成立後,原本應該照顧最基層的人民大眾,但卻同樣玩著少數權力的統治」。「我不曾批評國父孫中山先生,也不曾批評過左派的優秀中國思想家,但是中國的文化、生活、歷史觀應該要徹底改變。」

李登輝最想去的三個地方分別是日本松尾芭蕉的俳句創作紀行「奧之細道」、孔子周遊列國的路線和摩西離開埃及到西奈半島的路程。目前只有奧之細道成行。 李登輝愛打高爾夫球,曾經在會見臺灣高爾夫球名將曾雅時,邀約共同切磋球技。

妻子曾文惠,育有一子兩女。獨子李憲文1982年病逝,身後留下一女;長女李安娜,次女李安(夫賴國洲)。

兄長李登欽(岩里武則)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期被日軍徵兵至菲律賓參加太平洋戰爭,並於當地陣亡,奉祀於日本靖國神社內。異母弟弟李炳楠從事貿易工作。

對李登輝身世的質疑─李敖曾在2007年前寫文章揭露「登輝和他野父親的關係,李金龍矮矮的,李登輝高高的,兩個人除了都是一樣上男廁之外,其沒有一點相像。」

2013
4月,監察院在網站公布一
關於二二八事件的報告,其中監察委員周陽山、李炳南對學者戚嘉林訪談時的逐字稿中,記錄世新大學授戚嘉林在接受監察委員訪談時,談到謝雪紅、蔡孝乾等臺灣共黨人士的事蹟後,突然話鋒一轉,提及李登輝也曾加入過中國共黨,「事實上人生不斷在變化,他應該是日本人的私生子沒有錯」。這次是李登輝身世之疑,首度出現在臺灣官方報告中,但該報告引起臺灣各界痛批,後迅速被移除。許多民眾打電話到世新大學、監察院投訴,戚嘉林只好出面回應,表示自己並非憑空捏造,他只是懷疑而已,認報告錯誤表達他的語氣,戚對媒體表示「我懷疑可能是,我沒有用肯定句,我整個都是用……用疑問句。」輿論質疑監察院所欲何,根本是妨礙名譽,監察委員李炳南則表示該報告有些部分稍微偏離了主題。

監察委員錢林慧君直呼太離譜,說:「以前父輩時代不少臺灣人改成日本姓,不能因李登輝曾用日本姓名,就斷定其生父是日本人。」李登輝辦公室主任王燕軍暗指批判者是小丑,表示:「沒甚
回應……馬戲團總要有些人出來翻翻跟斗、踩踩氣球……」臺灣中視新聞認監察院將未證的稗官野史放在公開報告中,「不禁讓人質疑監察院的可信度。」甚至連統派的《中國時報》都批評,不應該隨便指稱別人血統不正。李登輝本人則是回應:「覺得這些人很可憐。對這些有目的的可憐人,會祈禱上帝赦免他們,讓他們有機會檢討自己。」

大學時代─19439月,李登輝畢業於臺北高等學校,同年10月,他進入日本京都帝國大學農學部農業經濟系就讀。大學選科時,原本打算攻讀西洋史,但是受到中國史老師鹽見的潛移默化,李登輝毅然改學農業經濟,嚮往有一天能到中國東北(時稱滿洲)協助解決中國問題,因中國問題最大的關鍵就是農業問題,如何讓所有中國人都吃得飽。

1946年春天,因日本戰敗,李登輝恢復學生身分,決定從東京回臺北進入國立臺灣大學繼續讀書。他搭上美軍貨輪「自由輪」扺達基隆港,甲板上臺灣人批評國軍裝備破舊,疲累不堪,儀態體格差;他突然話對大家說:「了我們的國家,國軍在這樣差的裝備條件下能打贏日本人,是一件非常了不起的事,我們要用敬佩的眼光來看他們才是。」

李登輝就讀農業經濟系,並於1949年畢業。1947年的二二八事件發生的時候,他是臺大二年級的學生。李登輝選擇農業經濟系就讀的理由,根據他說,一方面,他在小時後看到佃農的辛苦,想他們打抱不平;另一方面,是在思想上受到高等學校歷史老師鹽見熏的影響。讀馬克思主義的歷史觀,談中國的歷史,使他深受影響。了想把農業與馬克思經濟學相結合,他選擇農業經濟作人生的究目標。

當時第二次世界大戰正處於膠著狀態,京都帝國大學校內日本學生所剩無幾,文科系的學生也幾乎全被徵去軍訓。這個時期的李登輝,一方面日益短缺的食物問題發愁,一邊只能自己學習「農業簿記」,或讀河上肇或馬克思等社會主義相關書籍。李登輝自己這樣表示:「大學時期,我遍讀馬克思及恩格斯的著作,對馬克思的主要著作《資本論》也曾深加鑽,反複讀過好幾遍。」

隨著大日本帝國在太平洋戰爭形勢惡化,文科學生軍訓完畢也被遣外出征。先經大阪師團(第4師團)徵兵檢第一乙種合格入伍通過。1944年、李登輝在短暫地回臺灣高雄接受基礎訓練之後,再回日本習志野(橋第二)陸軍預備士官學校(日本陸軍預備士官第11期生、校長島田惠之助少將)砲兵科學習、任命見習「士官」(日語漢字的士官意思軍官)。結訓後擔任舊日本陸軍少尉、配屬後名古屋高射第2師團高射砲第125聯隊(聯隊長大中正光中佐),在名古屋迎接終戰。李登輝述懷、1945310日東京大轟炸及312日名古屋大轟炸所造成的損害及戰況。是時對夜襲名古屋及其「飛機製造中心」(千種區的三菱發動機大幸工場)的317架美軍B-29轟炸機,李登輝所部操作高射砲奮戰迎擊(此役14B-29遭擊落)。而其兄李登欽,加入日本海軍陸戰隊,於馬尼拉戰役中陣亡。

第二次世界大戰於1945年結束以後,李登輝在19461月從九州搭乘客貨輪米山丸(Yone Yama Maru)隨同高座少年工返回臺灣,進入由臺北帝國大學改組而成的國立臺灣大學就讀。由於對西方經濟學者的著作涉獵廣泛,藍博洲如是評論這個時期的李登輝:「顯然地,這時候的年李登輝,已經通過認真研究馬克思主義,不但使得他對社會問題的關心壓過了對自我哲學的迷戀,而且決定將這樣的『解放哲學』付諸實踐!」

1947年初,二二八事件爆發。李登輝在自己的著作中,對自己和二二八的關係有以下這樣的說明:或許有人會問,當時我在裡?事實上,當時我也是被壓的對象之一。…… 臺灣人,對臺灣的未來充滿使命感,也對於學習農業政策懷抱著滿腔熱誠,正年輕的我,怎麼可能在當時的情況下,還不問世事,閉門苦讀?

1949年,李登輝從臺大農經系畢業,並留在學校當講師。畢業不久,他與淡水曾姓地主之女、兩家在祖父輩是世交的曾文惠(基督徒)相親結婚,畢業於當時的臺灣省立臺北第二女子中學(今中山女高)。

19469月,臺灣人創辦的第一所大學「延平學院」成立,二二八事件後遭牽連而被迫停辦。19489月以「延平高中補習學校」(臺北市私立延平高級中學前身)之名先行復校,時任合作金庫究員的李登輝、及洪遜欣(後曾任司法院大法官)、許遠東(後曾任中央銀行總裁,1998年遭遇空難身亡)、與邱永漢(後旅日文學家與實業家)等臺籍菁英均曾應聘任

學會─2004年,《紫荊》、《軍事歷史》等雜誌的記者先後採訪了當年中國共黨臺北市工作委員會的成員吳克泰和徐懋德。吳克泰稱,19469月李登輝曾由他引薦加入中國共黨,19478月底吳克泰聽說李登輝申請退黨,前往勸說無效(李登輝的理由是「黨內不純」、「有人有野心」),之後時任中共臺灣省工委書記的蔡孝乾批准了李登輝退黨,雙方互相承諾保守秘密。除這次入黨經歷以外,李登輝還曾於1947年夏天與多位有志年組織「新民主同志會」,並於同年年底隨該組織成員集體加入中共(可能由於保密協定未公開反對,從而第二次加入中共),此後於1948年夏天以黨員不自由理由再次申請退黨,由上級徐懋德批准,並且再次承諾保守秘密。

2008年,李登輝在被其評價「所有內容沒有加油添醋,都是事實」的《李登輝總統訪談錄》中承認自己曾經參與組織「新民主同志會」,並且於1947年加入中國共黨,於1948年退出。2013年,李登輝重申自己曾組織「新民主同志會」,又說該組織被共黨吸收之後,他本人宣布退出;同時又表示並未宣布自己「沒有加入過共黨」。然而2015年,李登輝卻在與魏德聖的對談中否認曾加入共黨。

留學美國─李登輝在基礎養階段深受日本育的影響,學術上則以在美國所受的高等最高成就。美國文化與基督信仰,對於其思想和決策之形成亦有高度影響。1950年,長子李憲文出生。兩年後,李登輝獲得中美基金學金,首次赴美,到愛荷華州立大學究農業經濟。1953年取得碩士學位,同年自美返回臺灣,擔任臺灣省農林廳技士及經濟分析股股長,同時也在國立臺灣大學及國立政治大學擔任兼任講師的工作。

之後,他又陸續轉到合作金庫以及中國農業復興聯合委員會(簡稱「農復會」)就職,擔任究性質的工作。由於農復會有美國財政支援,待遇相對優渥,李登輝因此在該機關服務了12年。在這期間,他曾經於1960年被調局約談,未經判決就被拘留四個半月。當時農復會的負責人沈宗瀚委託蔣士向情治當局交涉,後來調局以無罪釋放李登輝。

1964年,獲得美國洛克菲勒農業經濟協會以及康乃爾大學聯合學金,李登輝預備前往康乃爾大學攻讀農業經濟博士。過境日本東京時,因與王育德大哥王育霖認識,他前往王育德家拜會,也因此曾見到黃昭堂。當時,王育德、黃昭堂皆是臺灣年社(日本獨盟前身)的成員。

1965年,李登輝到達康乃爾大學。在美國期間,1970年四二四刺蔣案的主角黃文雄,和李登輝交往甚密。1968年,李登輝取得農業經濟學的博士學位。他的論文《Intersectoral Capital Flows in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Taiwan, 1895-1960》獲美國農學會全美傑出論文,同時也在1971年由康大出版社(Cornell University Press)出版。李登輝在1968年提出論文以後,立刻返國,回國後被聘國立臺灣大學授兼農復會技正。 

〈從政時期〉

到農復會工作─李登輝1971年正式加入國民黨前曾到農復會工作,他形容是一段奇妙的旅程。1970年,聯合國開發總署東亞支部邀請他到曼谷主講農業經濟問題時,政府因他政治上「觀察中」的原因,沒有允許他出境。

這次事件的發生,時任農復會長官沈宗瀚在19718月將李登輝以農業問題專家的身分介紹給蔣經國。當時剛接掌國民黨權力的蔣經國正準備組閣,接掌最高行政權力,十分賞識他,復勸李登輝加入國民黨。同年10月,在經濟學者王作榮的介紹下,李登輝正式加入了國民黨。翌年,蔣經國擔任行政院院長一職,李登輝以政務委員入閣,成當時中華民國最年輕的閣員,年方49歲。自此之後的六年之間,以農經專長擔任行政院政務委員。這時他把運作25年、對農村影響甚大的「肥料換穀」制度廢除掉。李登輝在蔣經國「百日追思感言」中,記述這樣幾句話:

民國六十三年,登輝時任行政院政務委員,有關農業經濟問題,經常要向院長經國先生報告,有次提及肥料換穀辦法取消後,仍有人建議恢復。經國先生當即堅決的說:「以前的辦法,實在對農民不方便,假如恢復,豈不是又要增加農民的不便。」他對農民發自內心的關切令人感動。

官派臺北市市長─1978年,蔣經國任命李登輝臺北市市長。在擔任臺北市長的這三年期間,李登輝推動禁行機車的政策,但不受支持而失敗。

被任命臺灣省政府主席─1981年,李登輝由臺北市長升任臺灣省政府主席。在省主席任內,他提倡「八萬農業大軍」,並培養「核心農家」,同時處理二重疏洪道的糾紛。他在省主席期間「引進區域發展觀念,促進農業改革及城的平衡發展,同時運用他的農業專業知識,推進稻田轉作,改進農品運銷」。

1984216,蔣經國函電宋美齡:

「李登輝同志各方反應亦深以得人」

中華民國第七任副總統─1984215日,蔣經國總統提名李登輝副總統候選人,並經第一屆國民大會第七次會議選,當選中華民國第七任副總統。在提名書中,蔣經國寫到「少時即痛心邦國日人侵凌,富有民族意識」。

從政軼聞─19686月。李登輝自康乃爾留學回國,回到農復會工作。因大學時參與的讀書會與中國共黨有關以及在海外曾會見臺獨運動人士,再一次被警備總部約談,第一次約談的時間長達17個小時,之後又持續了一個禮拜才結束。李登輝在年回憶往事時表白,這件事使他「下定決心,如果有機會執政的話,不願意同胞再忍受這種白色恐怖之苦」。

獨派大老辜寬敏說,1972年在臺北市一場有關臺灣未來前途走向的討論中,李登輝當時直言:臺灣要獨立,才會有將來。日後出任中央銀行總裁的梁國樹也同意;日後曾任國防部長的孫震說原則同意,只是他是外省人,態度必須保留。

繼任總統─1988113日,時任國民黨主席及中華民國總統的蔣經國逝世,李登輝以副總統身繼任總統。127日,李登輝出任黨代理主席,至7月正式成黨主席,成首位臺籍國民黨主席,也是中華民國史上第一次由臺灣本省人擔任總統,然而,這樣的發展令許多外省人不滿,導致國民黨「外省派系本省派系」正式浮上面。

他在繼承總統職務之初,受國民黨「外省派系」爭與壓迫,但他的基督信仰帶給他力量。李登輝曾在中山樓文化堂以聖經導所有高官及高級將領和國大代表,並且將自己比喻為舊約中帶猶太人逃離埃及高壓統治的領袖人物——有著耶和華神祝福的領袖摩西。

李登輝和蔣經國年時代都曾是懷抱共主義理想的共黨員,都熟讀社會主義理論著作,經歷過共黨的組織生活,背景相似。李的學歷高,而且能力人聰明又謹,深得蔣經國賞識和歡心,將李安置身邊,多方提攜教導。

李登輝擔任國家元首之前的兩年,亦即蔣經國生命的最後兩年,面對反對黨民主進步黨的成立和澎湃之民情,政府開始逐步推動各項政治改革,包括解除戒嚴開放組織政黨與辦報。

198947,李登輝總統任內,支持臺灣獨立的異議人士鄭南榕抗議政府對言論自由的箝制,壯烈自焚。後來李登輝持續推動修法促進思想自由、言論自由、新聞自由和學術自由,也下令釋放在兩蔣時代遭政治軟禁的人,如張學良、孫立人。

198964,中國大陸發生六四天安門事件,李於當發表聲明:「中共所採取毫無人性的做法,必將受到歷史的裁判,抗議中共以武力壓民主運動,登輝要以最沉痛的心情,代表中華民國政府和人民,呼籲全世界所有愛好自由,重視人權的國家與人士,對中共暴行給予最嚴厲的譴責。」

19902月,中華民國爆發二月政爭。7月,李登輝召集朝野各黨派,開「國是會議」,徵求各界意見作憲政改革參考,配合是年「野百合學運」之學生運動的要求,解決第一屆資深中央民意代表,包括國民大會代表及立法委員退職問題。

當選首任總統─1990520,李登輝獲第一屆國民大會選舉為中華民國第8屆總統,開始完整任期(此前是繼任蔣經國剩餘任期)。李登輝的參選搭檔搭檔李元簇(祖籍湖南岳陽),李元簇出身司法界,早年於中國大陸擔任推事(法官),出任副總統前亦曾任政治大學校長、法務部長等職。李元簇於副總統任內全力輔佐李登輝總統推動憲政改革,包括「萬年國會改選」、「總統直選」等,被認是中華民國民主化的重要推手之一。

19915月,李登輝宣布終止動員戡亂時期,廢止動員戡亂時期臨時條款,並開展第一次修憲,制定憲法增修條文,使各中央民意機關得以換屆改選。修憲後,中華民國的民主改革即快速進入深化階段。日本學者若林正丈認,「如果以1992年『萬年國會』告終第一階段;那,第二階段是1994年臺灣省、臺北市、高雄市長選的實現;第三階段則1996年總統選的實現。」這三階段改革都是在李登輝總統任期內完成的。關於總統選的方式,國民黨一度有委任直選之草案(依憲法由直選生的國民大會間選總統),李登輝後來主張全民直選,但由於國內意見不一,在1992年的國民大會修憲過程中,以上提議並未通過。

1993年,以李登輝首的本土派系,取得了國民黨內的領導權,稱「主流派」。而原先佔據領導地位的國民黨其他派系,主要即以外省人主的派系,被普遍稱「非主流派」(部分外省籍、非主流派人士,以新國民黨連線成員主,日後退出國民黨,另立新黨)。在19947月召開的國民大會決定自下屆(第九任總統)開始,實施正副總統直接選

務實外交與化國防─李登輝在總統任內採取「務實外交」,默認中華人民共和國出席的場合,取代兩蔣時代過去「漢賊不兩立」,並與多個國家建立或恢復邦交,以總統身成功出訪新加坡、菲律賓、泰國、印尼、約旦、阿拉伯聯合大公國、美國等無邦交國和南非、巴拿馬等許多邦交國,加與日本關係,推動「南向政策」增進與東南亞鄰邦友誼,促進中華民國外交空間。

李登輝於1988年接任總統後不久即訪問新加坡,被稱呼「從臺灣來的總統」,他在接受記者訪問時表示對此稱謂「不滿意,但可接受」。中華民國政府也以「臺澎金馬關稅領域」名義申請加入「關稅貿易總協定」,以中華臺北之名加入亞太經濟合作會議。李總統於1995年重返母校康乃爾大學,在歐林講座發表題「民之所欲,長在我心」的公開演說,首次提出「中華民國在臺灣」的國家定位。

李登輝執政時,經國號戰機剛好出爐,也向美國購買150F-16機與愛國者飛彈,向法國購買60架幻象2000機與6艘拉法葉級巡防艦。

李登輝任內發生江國慶案,當時的嫌疑人陳肇敏後來還被李登輝親自提拔晉升上將出任空軍總司令也引發了不少爭議,使社會各界質疑李登輝晉升將官的用人標準。

這是在1996914日時,中華民國總統李登輝在臺灣經營者大會上所提出的對臺灣企業界投資中國大陸的主張,1987年前行政院長孫運璿所提出的觀點。

行政院長蕭萬長亦於1998調檢討調整「戒急用忍」政策的前提是「中共消除對我敵意,結束敵對狀態並存,尊重兩岸對等分治,以平等互惠對待我,不再阻我方在國際上的活動空間,臺商投資權益經過協議獲得確切保障,而且不影響臺灣經濟穩定發展」。

1998年,馬英九首次競選臺北市市長時,李登輝曾高喊其"新臺灣人",並助其當選,讓國民黨奪回臺北市的執政權。但此後馬英九的歷次選,李登輝未有再公開支持他。 

政治理念〉

統獨立場─在統獨立場上,身中華民國國家元首,執政黨中國國民黨主席,李登輝代表中華民國政府,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一個政治實體,且於公開場合多次表露要實現以三民主義統一中國的理想。

19882月,他在繼任後的首次記者會上說:「只有一個中國而沒有兩個中國的政策。只有一個中國,我們必須以三民主義統一中國。」199010月,李登輝又表示:「中國只有一個,應當統一,也必須以三民主義統一中國,任何一個中國人都不能自外於「以三民主義統一中國」的責任,也不應自外於以三民主義統一中國的努力」。

1990年代初期,在南懷瑾的安排下,李登輝派出蘇志誠與中國大陸國家主席楊昆派出的楊斯德秘密會談。楊斯德告訴蘇志誠,中共中央對李登輝先生是肯定的,也希望在他任內解決國家統一問題,這次中央對臺工作會議確定將以李先生談判對手,他們從來沒說李登輝是「臺獨」,而他們也在幫李先生工作,凡是有臺灣朋友到北京,他們都會告知若一味對本省人排斥,是不會被接受的。蘇志誠之後並與汪道涵會談,促成了1992年的辜汪會談。嗣後,蘇志誠還多次與江澤民的密使曾慶紅會晤,直到19954月因新黨郁慕明的揭發而曝光終止。

1991年,李登輝主持下的國家統一委員會通過了《國家統一綱領》(20062月分別被時任總統陳水扁下令以「終止運作、終止適用」的名義撤銷和廢除),在《國統綱領》中,寫有「臺灣固爲中國一部分,大陸也是中國的一部分」這樣的說法。

1994年發生千島湖事件,李登輝於49日抨擊中共政權處理事件的行徑「向土匪一樣」,並指「任何政權都應深切體認『主權在民』的精義,否則必將被覺醒的人民唾棄」。

1995年的中華民國國慶,他這樣表示:「四十多年來我們之所以奮不懈,就是要爲將來以三民主義統一中國立下可供遵循的典範」。此外,他也曾在接見美國聯邦眾議員湯姆·坎貝爾二世(Tom Campbell II)的時候,表示「『臺獨』只會斷送國家的大好前途,犧牲社會的安定繁榮,這是不可能,也不應該的,我們應該以三民主義統一中國」這樣的話語,因此儘管曾被中國共黨批評是臺獨勢力,不過從其言行可以推斷,他也曾是中國統一的堅定支持者。

然而他在某些場合的發言,亦開始隱約表達了臺灣主體意識。19944月,他接受日本著名作家司馬遼太的訪問,當司馬講到「地方的痛楚」時,他說,出生在波士尼亞的人,實在是太不幸了。李登輝對司馬表示,他有不能波士尼亞盡一心力的痛楚,生臺灣人,也有過不能臺灣盡一心力的悲哀。他進一步指出:

到目前止,掌握臺灣權力的,全都是外來政權。最近我能心平氣和地說就算是國民黨也是外來政權。只是來統治臺灣人的一個黨,所以必須成臺灣人的國民黨。以往像我們七十幾歲的人在上都不能好好的睡覺,我不想讓子孫們受到同樣的待遇。——引自《中國第一個民主體系》

李登輝談到他對臺灣人的感情時,則這樣表示:我沒有槍,拳頭母也小粒,在國民黨中的我,能維持到今天的原因,是我心中的臺灣人之聲。臺灣人期待我,而我一定要做的這種想法。——引自《中國第一個民主體系》

19956月,李登輝訪問母校美國康乃爾大學,成中華民國及臺灣第一位訪問美國的在任國家元首,美國國會議員和康大校方都稱呼他是臺灣總統。同月9日,李總統在歐林講座向師生發表題《民之所欲,長在我心》的歷史性演說,當中以流利英語提及「中華民國」達四次,且指出臺灣其實已實現「主權在民」的政治體系。

1996年,國民黨提名李登輝以及臺灣本省人連戰搭檔競選正副總統,以54.0%的得票率,當選中華民國第九任總統,也是中華民國歷史上首位公民直選的國家元首,奠基東亞新興國家民主發展又一里程碑。若林正丈描述這次大選中「飛彈與選票對峙」的過程:

在總統大選的最後階段,「飛彈」(missiles)與「選票」(ballots)的對壘更形鮮明。配合總統選最後階段,中華人民共和國再次於臺灣海峽行一連串稱「海峽九六一」的軍事演習以恐嚇中華民國。美國防範有事,自日本和關島兩地派遣兩艘航空母艦巡防臺灣海峽。選就在這樣一觸即發,稱「第三次臺灣海峽危機」的局勢下完成。——引自《蔣經國與李登輝》

在當選中華民國首位民選總統後,面對1997年香港回歸中華人民共和國,加上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持續軍事外交打壓威脅,同年底中華民國失去最後一個重要邦交國南非後,李登輝關於兩岸關係的言論逐漸表現出臺灣獨立的傾向。

19997月,他在接受德國之聲錄影專訪的時候,明確提到海峽兩岸的關係,是「特殊的國與國關係」,這也就是著名的「兩國論」。他在受訪時這樣表示:

『有別於國統綱領以及以三民主義統一中國等一廂情願式的國民黨政策宣示,實際上的歷史的事實是,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共黨政權成立以後,從未統治過中華民國所轄的臺、澎、金、馬。我國並在1991年的修憲,增修條文第十條(現在第十一條)將憲法的地域效力限縮在臺灣,並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在大陸統治權的合法性;增修條文第一、四條明定立法院與國民大會民意機關成員僅從臺灣人民中選出 ……使所建構出來的國家機關只代表臺灣人民,國家權力統治的正當性也只來自中華民國人民的授權,與中華人民共和國人民完全無關。1991年修憲以來,已將兩岸關係定位在國家與國家,至少是特殊的國與國的關係,而非一合法政府,一叛亂團體,或一中央政府,一地方政府的「一個中國」的內部關係。所以,戰爭已結束,則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將中華民國視「叛離的一省」,有昧於歷史與法律上的事實。』

1999年,李登輝在卸任總統前一年出版《臺灣的主張》一書,之後再發行日文和英文版。該書討論臺美日關係頗多,對臺灣海峽兩岸關係有兩大述說:一、定義臺灣中華民國在臺灣;二、分割中國七部分(臺灣、西藏、新疆、蒙古、華南、華北、東北),各自競爭發展以維持安定。後者即引起軒然大波的「中國七塊論」。

李登輝曾表示:「臺灣是一個主權獨立的國家,他的國號叫做中華民國」或「中華民國是一個主權國家,他的領土範圍在臺澎金馬」。他在2000年選擇不競選連任並卸任後與日本學者中嶋嶺雄合著的《亞洲的智略》一書即表示「中華民國在臺灣大致上可分兩個時期,蔣介石、蔣經國統治是第一時期,因,憲法都是在中國內戰時訂下的。現在,臺灣的憲法不但經過大幅度修改,過去的立法院也已全面改選,老立委退職、國民大會虛級化、臺灣省已經『凍省』了、總統由人民直選,臺灣經歷了這些重大變革,憲法與政府結構也已經重組,這就是第二共和。」

政黨輪替─2000318日,在野黨民主進步黨籍的陳水扁以相對多數(39.3%)依總統副總統選罷免法規定當選中華民國第十任總統。由於陳水扁的當選,李登輝實現「在任內和平轉移政權」的理想。國民黨成在野黨,結束臺灣長達五十五年的統治。

李登輝自述,中央黨部在選前提報的民調結果都顯示連戰會贏,只是多少的問題。在選前一天,李登輝還告訴美國前駐華大使李潔明,「國民黨的連戰會贏六個百分點」。而有的估票系統提醒說那些樂觀的選情有假,李登輝還一度懷疑其忠誠。直到開票當,李登輝取消了前往國民黨中央黨部的行程,因「口袋裡只準備了勝選謝詞,沒有落選感言」。

國民黨大選失利後,大批國民黨支持者抗議選結果。黨內長期不滿李登輝的人士要求其辭去黨主席一職。他們一度包圍位於博愛特區的國民黨中央黨部。在宋楚瑜宣布將在黨外組黨之後,李登輝即辭去國民黨主席一職,交予連戰代理。

2000520,正式離開總統府,與陳水扁進行權力交接,結束12年的統治。

卸任後,李登輝已完全離開國民黨的權力核心。2001921日,由於新成立的臺灣團結聯盟候選人站臺,正式被國民黨撤銷黨籍。 

卸任總統後生涯〉

宣揚信念─19992月接受倫敦金融時報亞洲版專訪時,李登輝透露,卸任退休後,會積極從事幫助弱勢團體的工作,並且到山區傳,將心力投注於建立一個公平正義的社會。在卸任後李登輝於實現其在山區傳道的理想於神學院就讀考取牧師,也成臺聯的「精神領袖」。

2006114,臺灣團結聯盟提名臺北市長參選人周玉發表一封公開信《挺腐化的民進黨,臺灣萬劫不復》,表明「李登輝不會和徹底腐化無能的民進黨站在一起」,也呼籲臺北市民不能再繼續支持民進黨提名的候選人。李登輝在這封信末尾親自簽名,日期是在國務機要費案和首長特別費案的起訴書雙雙出爐之前。

2007129,李登輝接受《壹週刊》專訪時表示,他不是「臺獨父」,也從來沒有主張過臺獨;臺灣並不存在統獨的議題,只有左右的問題。而臺獨本身是假議題,因臺灣已經是主權獨立的國家,只是現在的名字叫做中華民國。目前國家正常化才是接下來的目標,而正名、制憲、建立國家認同、加入聯合國則是國家正常化的要素;李登輝也主張在「維護國家尊嚴、照顧全民利益、彰顯臺灣主體性」的三大前提原則下開放中資,開放中國大陸觀光客來臺灣,中國大陸的錢避免磁吸效應。讓中國大陸觀光客進來,但40%的投資上限必須堅持。

2007131,李登輝接受TVBS專訪時,他說,他不必追求臺獨,因臺灣事實上已經是一主權獨立的國家。他進一步說明,追求臺獨是退步,而且是危險的作法;因這種作法不但把臺灣降格未獨立的國家,傷害臺灣的主體性,也會引起美國、中共方面很多困擾。他調,現在有些人喊臺獨,只是了權力爭。他也批評,「現在(民進黨政府)的黑金比較厲害。」李登輝『從未主張臺獨』言論經多方解讀路線改變;然而細讀其脈絡,李登輝是確定臺灣已經是獨立的國家,故不存在是否獨立之議題,政黨惡由統獨而起,也因此造成國家的割裂。臺獨與否乃政客操弄的假議題,國家正常化才是要努力的目標,在臺灣主權已經獨立的現狀基礎下,正名、制憲、加國家認同。這樣的說法加上臺聯政綱向左派靠攏,被解讀與立委選單一選區兩票制下小黨爭取更多選票的務實作法。

2007530,李登輝赴日本展開「學術交流及探訪『奧之細道』之旅」,並參訪靖國神社祭拜其亡故長兄李登欽(李登欽二次大戰時臺籍日本兵,戰歿於南洋)。他曾提出:謝長廷或馬英九選上臺灣總統都無法解決臺灣目前的困境。9日,李登輝結束訪日行程,在成田機場準備搭機返回臺灣時,遭到中國籍男子薛義以裝有果汁的塑膠攻擊,李登輝沒有受傷,李曾文惠則擦傷膝蓋,受到驚嚇,差一點身子站不穩。該男子旋即遭到日本警察逮捕。

2013531,李登輝在臺灣大學以「全球化虛擬現時下的臺灣」題發表演說。他認政府存在著五大問題:對中國過度依賴;對中國過度投資;自由化意識造成政府政策失焦;過度依賴進口能源、農糧,金融應刺激經濟。政府責任在確保安全,不要忽略經濟結構安全問題。

2013928,李登輝受邀到臺灣大學EMBA會計管理決策學會演講,對特偵組監聽立法院總機節費器,李登輝覺得特偵組的行已經違法,這事情跟水門事件差不多。

2014年在日本以日文出版名《餘生:我的生命之旅與臺灣民主之路》的書,稱中華民國是辛亥革命的結果,現在殘存臺灣,臺灣是中華民國領土,只要保全中華民國主權地位,修改憲法內容,讓中華民國成新共和國,就沒有臺獨的必要。把中華民國「臺灣化」就好。中華人民共和國1949年從中華民國分裂出來,是分離出來的新國家,臺灣已發展出了「臺灣中華民國」意識,不是以往的中華民國,也就是「第二共和」。兩岸是「兩個國家」的想法才是正確的,我們應該更進一步,正式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臺灣未對國內外明白宣告「臺灣是一個國家」,未來應明確主張「臺灣是主權國家!」。

2015, 李登輝在年日本 Voice 雜誌上的文章表示: 本來直至七十年前止,日本和臺灣原本就曾經「同一國」。因曾「同一國」,故不存在有臺灣與日本打仗(抗日)這樣的事實。我志願進入陸軍,而我的兄長李登欽則志願進入了海軍。當時我們兄弟倆無疑地是以作一個「日本人」,了祖國而戰的到底對臺灣而言,維持現狀究竟是甚意思呢?就是指維持臺灣(中華民國)是臺灣,中國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意思。換言之,對臺灣而言的「現狀維持」即是表示著臺灣與中國是個別的「存在」。那是因高唱「獨立」而在國際社會引起摩擦是不必要的。我自己本身也從未主張過「臺灣獨立」。同年915日出的新書上表示:「臺灣當日本的奴隸很悲哀」。

支持謝長廷─2008320日,李登輝在總統選投票前夕,表態支持民進黨總統候選人謝長廷。李登輝說:「他推動民主化就是希望臺灣人民當家作主,他關心並非藍、綠的問題,而是臺灣要如何走出去,以及深化臺灣民主。他的一票將投給謝長廷,至於選結果如何,他尊重臺灣人民的選擇。」

支持蔡英文─2012113日,中華民國總統選前一天上,於在野民進黨在新北市板橋區的造勢會上,李登輝表示:「我年事已高,身體也不太好,甚時候會離開我心愛的臺灣,不知道。能做的實在是有限,未來就要靠們大家打。選蔡英文,選我們的希望,選我們的幸福;相信我們自己,相信蔡英文;給自己一個機會,給臺灣一個機會。我李登輝這輩子,最後一次向大家拜託。」在2016年中華民國總統選,李登輝因身體不適,沒有參加投票,但有表達對蔡英文的支持。

對釣魚臺列嶼之觀點─李登輝於總統任內的1996年曾表示釣魚臺屬於中華民國臺灣省,但在卸任後經常公開表達釣魚臺一直是日本的領土。

李登輝2002916日在臺北接受日本《沖繩時報》專訪時說,有關釣魚臺領土問題,「中共主張是他們的領土,這是因當地有石油蘊藏量問題,但中共在那些島上沒有駐軍,釣魚臺顯然是日本領土。」他更公開批評「保釣」人士。對香港保釣人士登島不以然,認煽動臺灣漁民「保釣」。

2008924,在沖繩縣知事仲井弘多主辦的午宴上,李登輝重申「尖閣列島無可爭議是日本領土,不存在主權問題」。

20111月,在接受《文藝春秋》專訪時,重申了以上立場。對此,中華民國駐日本代表處發表聲明指出:「此項發言純屬李的個人看法,我國政府就釣魚臺列嶼屬於中華民國領土之一的立場從未改變。」中華民國外交部部長歐鴻鍊也表示,中華民國的主張沒有改變,不會對個人言論發表評論。

李登輝說,在很早以前,釣魚臺一帶有很好的漁場,琉球人捕魚之後,會在臺灣北部的基隆上岸,以臺北做市場賣魚貨。當時的琉球縣政府就將釣魚臺委託臺北州(現在的臺北)管理,二次大戰結束之後,日本戰敗,琉球的行政權由美國掌管,之後才交還給日本,由日本的自衛隊負責這個海域;但臺灣的漁民習慣到當地捕魚,因此衍生出問題。

臺灣跟釣魚臺就是漁場問題,可以跟日本討論魚權,讓臺灣漁民也可以去魚。李登輝調,臺灣的百姓與漁民,關切的是釣魚臺附近的漁場能否讓我國前往捕魚。現在重要的是漁場,釣魚臺附近的漁場裡,有臺灣很多家庭都需要吃的仔魚,日本應開放給我們才對,漁業問題應透過WTO及民間機制洽商漁業協定解決。

2015723於日本外國記者協會行的記者會上表示,釣魚島是日本領土,不屬於臺灣,引起臺灣內部極大反彈。

2014年在日本出版的「李登輝送給日本的話」中說,「釣魚臺列嶼不歸屬臺灣,這是毋庸置疑的事實」。在臺灣最先提出這個問題的是馬英九。2000年民進黨當政,行政院長游錫堃把釣魚臺列嶼列入宜蘭縣頭城,「再也沒有比這更愚蠢的事了,不只是中國,連臺灣的政府要員都在欺騙人民」。該書2016年在臺灣出版,引發總統府發言人馬瑋國、前行政院長游錫堃反駁,馬瑋國表示這是喪權辱國的言行,中華民國政府與國民都不能接受。游錫堃說他19811984年之間擔任臺灣省議員時首次聽臺灣省政府主席李登輝說釣魚臺列嶼歸屬臺灣。

2016217 臺灣新當選總統蔡英文,受記者訪問時提到"李登輝說是日本的,毋庸置疑」。蔡英文回答「這件事情民進黨的立場一向很楚,也就是釣魚臺是屬於臺灣的」。民進黨的立場一向很楚,就是「釣魚臺是屬於臺灣的」(而非中國)。"反對李登輝對於釣魚臺的看法。

對慰安婦和南京大屠殺的看法─20141月,李登輝在小學館發行的日本右翼雜誌〈SAPIO〉上撰文稱,「中國這個國家將南京大屠殺之類的胡傳播到世界」,「韓國和中國將捏造的『歷史』作本國宣傳活動的一環。『慰安婦』就是最好的例子」。20158月,李登輝在日本月刊雜誌〈Voice〉上撰文稱,「臺灣慰安婦的問題已經了結了,這是很楚的,現在才又炒冷飯實在毫無意義」,並且評論時任中華民國總統馬英九建立慰安婦人權運動紀念館等「一連串的行動,可以說是在找日本的」,被總統府發言人陳以信痛批「不是無知,就是冷血」,「如果李登輝的以慰安婦問題已獲解決,就請他親自去電影院,看看〈蘆葦之歌〉這部電影」。

訴訟─2011630日,最高法院檢察署特別偵組認定李登輝協助臺灣綜合究院儘速籌得創院資金,於1998年與前國安局長殷宗文、臺綜院創辦人劉泰英謀議,涉嫌侵占國安密帳「鞏案」歸墊的剩餘公款7797193美元,挪供劉泰英支付臺綜院購置院舍價金、裝置、人事等費用,涉有侵占公有財物及洗錢等嫌而予起訴,但念及年邁及對國家貢獻,並未具體求刑。全案由臺北地方法院金融專庭承審。

20131115,臺北地方法院一審宣判,李登輝無罪。劉泰英依侵占公有財物罪被判刑28月,並褫奪公權3年。122日,特偵組提起上訴。2014820日,臺灣高等法院二審宣判,李登輝無罪定讞。劉泰英依侵占公有財物罪罪被判刑3年,並褫奪公權3年。2015114日,最高法院三審宣判,劉泰英依侵占公有財物罪罪被判刑3年,並褫奪公權3年定讞。

健康狀況─2011年李登輝確診罹患大腸癌二期,結腸有一個3.5公分的腺癌,112日住院手術切除約25公分的結腸。臺北榮民總醫院表示,李登輝手術後恢復得還不錯,預計最快一周可以出院,但隨後出現肺部術後積水、持續發燒,可能會延至11月中旬才出院。

2013712上午11時開始,進行椎動脈支架置放手術,1230分完成,歷時1小時30分。創世界最高齡紀錄,全身血管支架已達12支。

2016924間,參加「李登輝基金會」年度募款餐會後,因身體不適送往臺北榮總檢,所知沒有大礙。

核四公投─2014411日,李登輝曾在新竹表示「他不會去投核四公投」,並對蔡英文所提出的「2025年達到非核家園」表達不認同。

2014423,李登輝以「動第二次民主改革」題於臺南演講,內容他擔任總統的作與感想,其中提及核四爭議。次日《聯合報》報導,稱李登輝提出「但究竟有多少人同意林義雄的意見?若沒核電,臺灣要怎麼辦?這些問題不能不考慮。」等質疑。同日李登輝在其書回應,表示人民主要是擔憂核四的安全問題。領導者應該傾聽民意,到底人民的意見是什,是不是人民都與林義雄先生有相同的擔憂與主張,由全民直接作決定。如果民意最後決定要停建「核四」,政府就應該進一步思考,「沒有核電,要用什方法才有電?」、「沒有核電,我們的生活要靠什?」並且積極發展因應方案。對於核能議題,他則認以「原料的核能發電是高染、高風險的,並加以反對,主張應該思考究低汙染的「原料的方向。

兩岸關係─201481日,李登輝在接受英國廣播公司(BBC)專訪時表示,現在的兩岸關係已經是「大魚吃小魚」的關係。同時,他還認爲「馬習會」(馬英九以國民黨主席的身和中共總書記習近平進行雙邊會談)沒有必要。

各界評論─美國時代雜誌稱李登輝「民主先生」。

中國國民黨主席洪秀柱則批李登輝說釣魚臺是日本的言論「喪權辱國」。

20157月,李登輝訪問日本後,國民黨政策會執行長賴士葆提出,臺灣民眾每年提供李登輝近1000萬元新臺幣的禮遇金,李登輝卻到日本發表「釣魚臺是日本的」的言論。國民黨立法院黨團將盡一切努力,推動修訂相關法規,讓李登輝不能享受任何禮遇。

前大法官楊仁壽公開稱前總統李登輝的終身俸沒有被改掉,李登輝非常不滿,2017316日李辦發出公開信,調李登輝卸任時已放棄數十年公職年資累積的18%優惠存款,禮遇係依《卸任總統副總統禮遇條例》辦理,相關規定皆是公開資訊,並無領取終身俸。



〈李登輝的歷史功過〉

一九八八年蔣經國逝世,李登輝繼任總統,立即開始推動一系列的民主改革:

一、 廢除「國家動員戡亂條例」,民眾因而擺脫「條例」的限制,政治生活不受干擾。

二、 通過新法,迫使在大陸時期選出的中央民意代表退職,所有中央民代均在台改選,建立了反映台灣民意的新國會。

三、 修改憲法,廢除正、副總統間接選制度,改由人民直選。

四、 修改有關法律,改變過去由總統任命的台灣省主席及直轄市長(台北及高雄市長)之規定,改由民眾直選。

五、 完成修憲工程,廢除效能不彰的國民大會,將其職權轉移給立法院,建立單一國會,並精簡行政體系,廢除疊床架屋的台灣省政府,將原有的三級制改二級制(中央政府與縣市政府),提高行政效率,節省行政資源。

此外,在李登輝領導下,台灣民眾的自由與人權獲得充保障,政府並一九四七年的「二二八事件」平反、道歉,並建立國賠基金制度,受難者家屬補償。

綜如上述,李登輝對台灣的民主化作出了非常重要的貢獻。然而,在李登輝執政後期,貪腐、黑金橫行,民眾非常反感,國民黨政權漸失民心──○○○年,國民黨候選人終於在總統大選中被民進黨的陳水扁擊敗而喪失政權。

雖然頗多台灣政學界人士肯定李登輝對民主化的貢獻,認李登輝台灣的「民主之父」,但也有甚多人士認李實是台灣的「黑金之父」。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y_J0M16KFVk

李登輝,台灣民主化之路 - The Roadmap to Democracy in Taiwan, not China



2017年7月發表─台灣民選總統任內的滿意度:
李登輝36%、陳水扁18%、 馬英九9%、 蔡英文18%(探底中)

台長: 幻羽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