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色界諸天─初禪、二禪、三禪、四禪】
色界諸天分為四禪,即初禪、二禪、三禪、四禪。
一、清淨心中,諸漏不動,名為初禪,即梵眾、梵輔、大梵等三天,此三天已不須段食,故無鼻舌二識,惟有樂受,與眼耳身三受相應,喜受與意識相應。
二、清淨心中,粗漏已伏,名為二禪,即少光、無量光、光音等三天,此三天無前五識,僅有意識,因之惟有喜捨二受,與意識相應。
三、安穩心中,歡喜畢具,名為三禪,即少淨、無量淨、遍淨等三天,此三天識受皆與二禪略同,但意識怡悅之相,較為淨妙。
四、前五識俱無,亦無喜受,僅有捨受,與意識相應,名為四禪,即無雲、福生、廣果、無想、無煩、無熱、善見、善現、色究竟等九天。根据大涅槃經說,初禪天人,因他們心中有粗細的思想,所以外面有火災;二禪天人,他們對於禪定,生喜樂心,所以外面有水災;三 禪天人,他們呼吸粗重,所以外面有風災;惟獨第四禪,所有內外過患,一切均無,所以諸災不能到達那裡。
【初禪】
http://mypaper.pchome.com.tw/zou0621/post/1372472591
【第二禪】
第二禪(巴利語:dutiyajhāna):亦可稱為第二靜慮。修行者「尋伺止息故,內淨心專一故,無尋無伺,定生喜樂,第二禪具足住。」他如是舍離二支,具備三支,三種善及十相成就,證得第二禪。第二禪分為色界的第二禪和出世間的第二禪,色界的第二禪包括善、異熟(果報)、唯作三種,出世間的第二禪包括出世間的四道四果八種第二禪。
《巴利律藏》
滅尋伺,內心安靜,於心專一,成就無尋無伺,由三摩地生喜、樂之第二禪而住。
《長部.沙門果經》
更有比庫,以滅尋伺,內心安靜、心為專一,無尋無伺,由定生喜樂,達第二禪而住。彼以由定生喜樂,流潤充滿盈溢周偏其身;以由定生喜樂,無不普洽其全身。
大王!猶如有深池湧出水,於此水池,無東方之流入口,無西方之流入口,無北方之流入口,無南方之流入口,兩天神時時與驟雨而且,由此深池涌流泠水,以泠水充滿盈溢、周偏流潤此深池;無不以泠水普洽此深池。大王!比庫如是以由定生喜樂,充滿盈溢、周偏流潤其身;以由定生喜樂,無不普洽其全身。大王!此亦沙門修行現世之果報,比前者更殊勝微妙。
《界論》
若劣修第二禪,生於何處耶?劣修第二禪,為少光天之同朋而生。於彼為幾何之壽命耶?是二劫。若中等修第二禪,生於何處耶?中等修第二禪,為無量光天之同朋而生。於彼為幾何之壽命耶?是四劫。若勝修第二禪,生於何處耶?勝修第二禪,為極光淨天之同朋而生。於彼為幾何之壽命耶?是八劫 。
《分別論》中說:「第二禪是淨、喜、樂、心一境性」,這是為表示附隨於禪的(諸支)而說的。
第二禪是喜、樂、心一境性,是依於通達禪思之相而說的。
第二禪的五自在
1、轉向自在:能夠在出定後把心轉向於諸禪支;
2、入定自在:能夠在任何想入定的時刻入定;
3、住定自在:能夠隨自己預定的意願住定多久;
4、出定自在:能夠在所預定的時間出定;
5、省察自在:能夠辨識諸禪支。
第二禪的三善與十相成就
《小部.經典十八 無礙解道.入出息論》
於第二靜慮如何是初、如何是中、如何是後?
於第二靜慮道之清淨是初,舍之增長是中,慶喜是後……乃至……如是而三轉之心是三善、十相具足,是喜具足、樂具足、心攝持具足……乃至……慧具足。
第二禪的修習
透過專注十遍:地遍、水遍、火遍、風遍、青遍、紅遍、黃遍、白遍、光明遍、虛空遍這十種遍以及入出息念這十一種業處,我們去修習這十一種業處,分別可以證得初禪、第二禪、第三禪、第四禪。
慈、悲、喜這三種梵住,依次可以證得初禪、第二禪、第三禪。
當你已熟練初禪的五自在之後,可以進而修行第二禪。為此,首先你應進入初禪。從初禪出來之後,思惟初禪的缺點及第二禪的優點:你應思惟初禪接近五蓋,也應思惟初禪中的尋、伺禪支是粗劣的,它們使初禪不如無尋、伺的第二禪寂靜。存着想去除此二禪支,而只留下喜、樂、一境性的意願,再次將心專注於似相。如此你能達到具有喜、樂及一境性的第二禪。接着應當修行第二禪的五自在。
以修習地遍為例:從初禪出定之時,因他的念與正知的觀察禪支,尋與伺粗起,喜、樂、心一境性寂靜現起。此時為了舍斷他的粗支而獲得寂靜支,他不同一的相下「地、地」的數數作意,當他想:「現在要生起第二禪了」,斷了有分,即於那同樣的地遍為所緣,生起意門的轉向心。自此以後,即對同樣的所緣速行了四或五的速行心。在那些速行心中的最後一個是色界的第二禪心,其餘的如已述的欲界。
第二禪地
修習第二禪定,可得生於第二禪天之果報,此天有少光、無量光、極光淨三天,即:
(一)少光天,此天天眾於二禪天諸天中,光明最少,故稱少光。
(二)無量光天,此天天眾之光明漸次轉增,難以測量,故稱無量光。
(三)極光淨天,此天天眾之光明勝於上記二天,遍照自地。又以光爲語音之故,亦稱爲光音天。此外,有關第二禪諸天之依處、身量及壽量等果報,於長阿含卷二十世記經、大毗婆沙論卷一三六、俱舍論卷十一、立世阿毗曇論卷三、卷七等皆詳加記載。又如上記所述,此天天眾以安住於禪定而生起喜、樂之感受,故此天又稱‘定生喜樂地’。又於劫末之時,三災之大水災浸壞第二禪天以下之器世間。
出世間第二禪
至於出世間禪,當你修行觀禪達到行舍智時,你覺照名與色、因與果的無常,或苦,或無我,同時也加強辨識禪那法的三相。當你覺照初禪法的無常,或苦,或無我本質時,如果在那時證悟涅槃,則那個道智與果智稱為初禪道智與初禪果智。
在聖道心裏面,依照它的禪那可以分為第二禪的道心、第二禪的果心。
【第三禪】
第三禪(巴利語:tatiyajhana):亦可稱為第三靜慮。修行者「與由離喜故,而住於舍、念與正知及樂以身受──諸聖者說:『成就舍念樂住』。──為第三禪具足住。」如是他一支舍離,二支具足,有三種善,十相成就,證得第三禪。第三禪分為色界的第三禪和出世間的第三禪,色界的第三禪包括善、異熟(果報)、唯作三種,出世間的第三禪包括出世間的四道四果八種第三禪。
《巴利律藏》
離喜而住舍,正念正智,身感快樂,成就唯聖者所說--『此是舍而有正念樂住者。』之第三禪而住。
《善見律.卷第四》
問曰:「何謂舍思住樂?」答曰:「為欲入第三禪定故。云何入?為極樂故,以極樂美滿故,於第三禪定而舍之,令喜止不起,是名有思,何以故?為善人所念所入樂,樂純無雜是善人所讚嘆,是義本說舍思住樂,善人讚嘆如是。入第三禪者,如入第一第二,第三禪亦如是,所異者,第一有五支,第二有四支,第三有二支,如經本所說。」問曰:「何時二支出於第三禪定中?」答曰:「樂一心,此第三禪品竟」。
《經藏. 長部. 沙門果經》
更有比庫,離喜而住舍,正念正智,以身感受樂。諸聖者言:「以舍而正念樂住」達第三禪而住。彼無喜樂,充滿盈溢、周偏流潤其身;無喜樂,無不普洽其全身。
大王!猶如於青蓮池、紅蓮池、白蓮池中,有青蓮、紅蓮、白蓮生於水中、長於水中、浸於水中,吸引水底之營養,由頂上至根,受冷水所充滿、盈溢、周偏之流潤,冷水無不普洽青蓮、紅蓮、白蓮。大王!比庫如是以喜樂,充滿盈溢、周偏流潤其身:以喜樂無不普洽其全身。大王!此亦沙門修行現世之果報,比前者更殊勝微妙。
《中部.善生伍達夷大經》
比庫離脫喜故……乃至……成就第三禪而住。彼對其身以無喜之樂浸潤充溢,其身到處無不以無喜之樂而透徹。伍達夷!譬如於青蓮池、赤蓮池、白蓮池中,生長青蓮、赤蓮、白蓮於水中,不出水平,沒於水中生育。彼等從未至本,皆以冷水浸而充溢,如彼青蓮、赤蓮、白蓮到處無不被冷水所透徹。如是,伍達夷!比庫對其身以無喜之樂所浸潤充溢,其身到處無不為無喜之樂所透徹。
《界論.》
若劣修第三禪,生於何處耶?劣修第三禪,為少淨天之同朋而生。於彼為幾何之壽命耶?是十六劫。若中等修第三禪,生於何處耶?中等修第三禪。為無量淨天之同朋而生。於彼為幾何之壽命耶?是三十二劫。若勝修第三禪,生於何處耶?勝修第三禪,為遍淨天之同朋而生。於彼為幾何之壽命耶?是六十四劫。
《分別論》說:「第三禪即是舍、念、正知、樂與心一境性」,這是以曲折的方法去表示禪那所附屬的各支。
若直論證達禪思之相的支數,則除開舍、念及正知,即樂與心一境性。
第三禪的五自在
1、轉向自在:能夠在出定後把心轉向於諸禪支;
2、入定自在:能夠在任何想入定的時刻入定;
3、住定自在:能夠隨自己預定的意願住定多久;
4、出定自在:能夠在所預定的時間出定;
5、省察自在:能夠辨識諸禪支。
第三禪的三善與十相成就
於第三靜慮如何是初,如何是中,如何是後?……乃至……如是而三轉之心是三善、十相具足,是樂具足、心攝持具足……乃至……慧具足。
第三禪的修習
透過專注十遍: 地遍、水遍、火遍、風遍、青遍、紅遍、黃遍、白遍、光明遍、虛空遍這十種遍以及入出息念這十一種業處,我們去修習這十一種業處,分別可以證得初禪、第二禪、第三禪、第四禪。
慈、悲、喜這三種梵住,依次可以證得初禪、第二禪、第三禪。
當你修行成功且想進而修行第三禪時,你應思惟第二禪的缺點及第三禪的優點:第二禪靠近初禪,且其喜禪支是粗劣的,使它不如無喜的第三禪寂靜。從第二禪出定並如此思惟之後,你應培育想要證得第三禪之心,再次專注於似相。如此即能達到具有樂及一境性的第三禪。然後應當修行第三禪的五自在。
以修習地遍為例:從熟練的出定,學得此定依然是近於敵對的尋與伺,仍有喜心的激動,故稱他的喜為粗,因為喜粗,故支亦弱,見此二禪的過失已,於第三禪寂靜作意,取消了對二禪的希求,為了證得第三禪,為修瑜伽行,當自第二禪出定時,因他的念與正知的觀察禪支而喜粗起,樂與一境性寂靜現起。此時為了舍斷粗支及為獲得寂靜支,他於同一的相「地、地」的數數作意,當他想:「現在要生起第三禪了」,斷了有分,即於那同樣的地遍作所緣,生起意門的轉向心。自此以後,即於同樣的所緣速行了四或五的速行心。在那些速行心中的最後一個是色界的第三禪心,余者已如前說為欲界心。
第三禪地
修習此禪定,可得生於第三禪天之果報,此天屬色界四禪天之第三。於色界十八天中,包括少淨、無量淨、遍淨三天,即:
(一)少淨天,此天天眾以感受意地之樂,故謂之“淨”;然其樂受於第三禪天中最少,故謂之“少”。
(二)無量淨天,此天天眾之樂受漸次轉增,難以測量,故稱無量淨。
(三)遍淨天,此天天眾之樂受最爲殊勝,且普周遍滿,故稱遍淨。此外,有關第三禪諸天之依處、身量及壽量等之果報,詳載於長阿含卷二十世記經、大毗婆沙論卷一三六、俱舍論卷十一、立世阿毗曇論卷三、卷七等中。又如上記所述,此天天眾以遠離二禪之喜受而住於三禪之樂受,故此天又稱爲“離喜妙樂地”。又於壞劫時,第三禪天以下遭受風災之吹毁。
出世間第三禪
在覺照第三禪禪那法的無常、苦或無我本質時,你也能證悟涅槃。那時你的道智與果智稱為出世間的第三禪道智與果智,因為它們具有樂與一境性兩種禪支。
【第四禪】
第四禪(巴利語:catutthajhana):亦可成為第四靜慮。修行者「由斷樂及由斷苦故,並先已滅喜憂故,不苦不樂故,舍念清淨,第四禪具足住」。如是一支舍斷,二支具備,有三種善,十相成就,證得第四禪。第四禪分為色界、無色界和出世間的第四禪,色界的第四禪包括善、異熟(果報)、唯作三種,加無色界十二種和出世間的八種第四禪,共有二十三種。
《巴利律藏》
舍樂離苦,滅前之喜憂,成就不苦不樂,舍念清淨之第四禪而住。
《善見律》
如是比庫得第四禪定,善記識之,令其增長,若欲進至真處,此第四禪五事善,一者安置心,二者入,三者勅,四者起,五者反,取已此禪支依止心中,心依倚四大觀四大身,從此禪支,言非色處為初,是色非色等法而見識,從此四大為初,色共諸色等,法識非色也。若從三昧起,出息入息,身心即是其因,見如是已,譬如鍛師有皮,出息入息亦復如是,因身心故,息得出入,此比庫見出息入息見身,見色心等與諸法此非色,如是名色已。復觀其因緣見已,於三世中連續名色不斷,因續名色而生狐疑,斷狐疑已,而觀三相,觀三相已,復觀起滅,因觀起滅故,先見光明,離十維巴沙那煩惱,離已而起道智慧,起已舍起法見,生滅法已,念念相滅,若二法起已,於三界中而生厭患,如是次第得四道已,至阿拉漢果。
《長部.大般涅槃經 》
於是,世尊即入初禪;由初禪起而入第二禪;由第二禪起而入第三禪;由第三禪起而入第四禪;由第四禪起而入空處定;由空處定起而入識處定;由識處定起而入無所有定;由無所有定起而入非非想定;由非非想定起而入滅想定。
爾時,尊者阿難,如是告尊者阿奴盧塔言: 「尊者阿奴盧塔!世尊般涅槃矣。」
「友!阿難!世尊非般涅槃。世尊入於滅想定。」
於此,世尊由滅想定起而入非想非非想定;由非想非非想定起而入無所有定:由無所有定起而入識處定;由識處定起而入空處定;由空處定起而入第四禪;由第四禪起而入第三禪;由第三禪起而入第二禪;由第二禪起而入初禪;由初禪起而入第二禪:由第二禪起而入第三禪;由第三禪起而入第四禪;由第四禪起後,世尊直入於涅槃。
《中部.善生伍達夷大經》
複次,伍達夷!比庫舍樂故,舍苦故,先已滅卻喜憂,故不苦不樂,成就舍念清淨,第四禪而住。彼對其身以清淨皎潔心令遍滿而坐,彼身到處無不以清淨皎潔心所透徹。伍達夷!譬如有人以白衣從頭蓋覆而坐。如是,比庫其身以清淨皎潔心令遍滿而坐,其身到處無不依清淨皎潔心而透徹也。於是我眾多弟子達於通智圓滿究竟而住。
《界論》
修第四禪而所緣之種種性、作意之種種性、欲之種種性、願之種種性、勝解之種種性、引發之種種性、慧之種種性。或一類者為無想有情天之同朋而生。或一類者為廣果天之同朋而生。或一類者為無煩天之同朋而生。或一類者為無熱天之同朋而生。或一類者為善現天之同朋而生。或一類者為善見天之同朋而生。或一類者為色究竟天之同朋而生。或一類者為到達虛空無邊處天之同朋而生.或一類者為到達識無邊處天之同朋而生。或一類者為無所有處天之同朋而生。或一類者為到達非想非非想處天之同朋而生。無想有情天與廣果天為幾何之壽命耶?是五百劫。無煩天為幾何之壽命耶?是千劫。無熱天為幾何之壽命耶?是二千劫。善現天為幾何之壽命耶?是四千劫。善見天為幾何之壽命耶?是八千劫。色究竟天為幾何之壽命耶?是十六千劫。到達虛空無邊處天為幾何之壽命耶?是二十千劫。到達識無邊處天為幾何之壽命耶?是四十千劫。到達無所有處天為幾何之壽命耶?是六十千劫。到達非想非非想處天為幾何之壽命耶?是八十四千劫。「雖散施功德,能往於欲、色之趣者,縱獲有之最上,再往於惡趣。有情唯其長壽者,壽盡而死,依大仙所說:『如何之有亦無常住』。故有知、聰慧、賢明真實者之思考,為老死之解脫以修最高之道。為沒入涅槃以修諦道,遍知一切漏,以無漏而般涅槃」。
第四禪的二禪支
舍受與心一境性。
第四禪的五自在
1、轉向自在:能夠在出定後把心轉向於諸禪支;
2、入定自在:能夠在任何想入定的時刻入定;
3、住定自在:能夠隨自己預定的意願住定多久;
4、出定自在:能夠在所預定的時間出定;
5、省察自在:能夠辨識諸禪支。
第四禪的三善與十相成就
於第四靜慮如何是初,如何是中,如何是後?……乃至……如是而三轉之心是三善、十相具足,是舍具足、心攝持具足……乃至……慧具足。
第四禪的修習
透過專注十遍:地遍、水遍、火遍、風遍、青遍、紅遍、黃遍、白遍、光明遍、虛空遍這十種遍以及入出息念這十一種業處,我們去修習這十一種業處,分別可以證得初禪、第二禪、第三禪、第四禪。第四梵住及四種無色屬於第四禪。
以修習地遍為例:如是證得了第三禪時,同於上述的對於五種行相業已習行自在,從熟練的第三禪出定,覺得此定依然是近於敵對的喜,因此三禪中仍有樂為心受用,故稱那(樂)為粗,因為樂粗,故支亦弱,見此三禪的過失已,於第四禪寂靜作意,放棄了對第三禪的希求,為了證得第四禪,當修瑜伽行。自三禪出定時,因他的念與正知的觀察於禪支,名為喜心所的樂粗起,舍受與心一境性寂靜現起,此時為了舍斷粗支及為獲得寂靜支,於同樣的相上「地地……」的數數作意,當他想:現在第四禪要生起了,便斷了有分,即於那同樣的地遍作所緣,生起意門的轉向心,自此以後,即於同樣的所緣起了四或五的速行心。在那些速行心的最後一個是色界第四禪心,余者已如前述為欲界心。但有其次的差別:(第三禪的)樂受不能作(第四禪的)不苦不樂受的習行緣之緣,於第四禪必須生起不苦不樂受,是故彼等(速行心)是與舍受相應的,因與舍受相應,故於此(第四禪的近行定)亦得舍離於喜。
第四禪地
廣果天:500大劫
無想有情天:500大劫
無煩天:1000大劫
無熱天:2000大劫
善現天:4000大劫
善見天:8000大劫
色究竟天:16000大劫
一、無煩天,無一切煩雜之處。二、無熱天,無一切熱惱之處。三、善現天,能現勝法之處。四、善見天,能見勝法之處。五、色究竟天,色天最勝之處。俱舍頌疏世品一曰:「此五名淨居天,唯聖人居,無異生雜,故名淨居。」
無想天(界名)無想有情之天處也。有部與經部攝之於第四禪之廣果天,不立別處,上座部於廣果天之上,立無想天之一處,俱舍論五曰:‘無想有情居在何處?居在廣果。廣果天中有高勝處,如中間靜慮,名無想天。’
無想,梵名Asam!jn~isattva^h! 。又作無想有情天、無想眾生天、少廣天、福德天。色界天之一。即修無想定所感之異熟果報。生此天者,念想滅盡,僅存色身及不相應行蘊,故稱無想天。此天為外道婆羅門之最高涅盤處,亦為異生凡夫以‘出離想’作意,修無想定,所感得的異熟之果報,稱為無想果,或無想異熟、無想事、無想報。此天之位置,有部與經部攝之於第四禪天之廣果天,不另立別處;上座部則於廣果天之上,別立無想天一處。此外,此天眾生之身長有五百由旬,壽命為五百大劫(立世阿毗曇論卷七謂一千大劫),壽終之時,再生念想,而墮欲界。
無煩天,無煩,梵名Avr!ha ,巴厘名Aviha ,音譯作阿鞞麗舍、阿浮訶那、阿毗波、阿卑和。又作無大求天、無廣天、無繁天、無誑天、無所觸天、無希望天。色界十八天之一,五淨居天之一。為第四禪之第五天(一說第四天)。據順正理論卷二十一載,繁為繁雜,或繁廣。繁廣天中此天為最劣,故稱無繁。又不求趣入無色界,故稱無求。關於此天之壽命,大樓炭經卷四謂十劫;雜阿毗曇心論卷二、彰所知論卷上等則謂一千劫;立世阿毗曇論卷七謂四千大劫。其身長,據大毗婆沙論卷一三六、彰所知論卷上等載,為一千由旬。
無熱天音譯阿答波、阿陀波、阿答和。又作不熱天、不惱天、無惱天、不燒天、無熟天、無燒天。色界十八天之一,五淨居天之一。位於第四禪之第四天。此天已伏除雜修靜慮之上中品諸障,意樂調柔,離諸熱惱,故名無熱天。或以熱為熾盛義,以未證上品之修靜慮及果,故稱無熱。關於此天眾生之壽量,據大樓炭經卷四載,為二十劫;長阿含經卷二十忉利天品、雜阿毗曇心論卷二、彰所知論卷上謂二千劫;立世阿毗曇論卷七則謂八千大劫。其身量為二千由旬。
善見天,善見,梵名Sudars/ana ,巴厘名Sudassana ,音譯作修提舍那、須陀施尼、須達梨舍那、須陀屍。為色界十八天之一,五淨居天之第四。又作大善見天、善好見天、善觀天、快見天、妙見天。指色界第四禪中第二位之天。此天以定力殊勝而所見清澈,故稱善見。又指帝釋所居善見城之宮殿。據立世阿毗曇論卷七載,由最上品四禪相應之業,恭敬勤修,雜覺分之所薰修,因此業而生善現天,十倍於此,則生於善見天。雜阿毗曇心論卷二、彰所知論卷上等,謂此天壽量達八千劫,身長八千由旬。諸經論中另有壽長四千劫、四十劫、千五百大劫等說。
色究竟天,色究竟,梵名Akanis!t!ha 或 Aghanis!t!ha,巴厘名Akanit!t!ha ,音譯阿迦尼吒、阿迦尼師吒、阿迦膩吒、阿迦抳瑟搋。又作礙究竟天、質閡究竟天、一究竟天、一善天、無結愛天、無小天。乃色界四禪天之最頂位。色界十八天之一,五淨居天之一。此天乃修最上品四禪者所生之處,其果報於有色界中為最勝。關於此天眾生之壽量,大樓炭經卷四謂,壽長百劫,然亦有夭折者。長阿含經卷二十謂,壽長五千劫,或稍減。立世阿毗曇論卷七、俱舍論卷十一謂,壽量一萬六千大劫,身量一萬六千由旬。
新云四靜慮天,修四種禪定所生之色界四天處也。分别之以受與觀覺(新曰尋伺):
一、初禪天,初禪已上,不須分段食,故無鼻舌二識,唯就眼耳身意四識有喜受,而與意識相應,有樂受而與三識相應,且有覺觀之二者。此地薩婆多部立梵眾、梵輔二天,經部與上座部,加大梵天爲三天(薩婆多以之於梵輔天中攝),故初禪天有三天。
二、二禪天,二禪已上,亦無眼耳身之三識,僅有意識之一,因而惟有喜舍二受,與意識相應,無眼等五識,故無樂受,又意識之怡悦粗大,故是喜受而非樂受。但無覺觀二者,此地有少光,無量光,極光淨(光音)之三天。
三、三禪天,是亦僅有意識。有樂舍二受與上相應。此地意識怡悦之相,至極淨妙,故立爲樂受。此地亦有少淨,無量淨,遍淨之三天。
四、四禪天,此亦僅有意識,唯有舍受與之相應。此地薩、經二部立無雲,福生,廣果,無煩,無熱,善見,善現,色究竟之八天,上座部於此加無想天爲九天(薩、經二部攝之於廣果中),故薩婆多部有十六天,經部有十七天,上座部有十八天,大乘唯識與上座部之義同爲十八天。
在現世中修初禪者,其果報可得生初禪天,其中又依劣、中、優而分生三處,修劣初禪定者可生梵眾天,修中程度初禪定可生梵輔天,修優初禪定可生大梵天。修第二禪定者,其果報可得生第二禪天。其中又依劣、中、優而分生少光天、無量光天、極光天(光音天)。修第三禪定者,可得生少淨天、無量淨天、遍淨天等三階段的第三禪天。修第四禪定者,可得生無雲天、福生天、廣果天。外道修習第四禪可穫無念無想的福報,得生無想天,成爲無想有情。而佛教的聖者修習無漏的第四禪可穫阿那含果,得生第四禪天的無煩天、無熱天、善見天、善現天、色究竟天(阿迦膩吒天)等五淨天。以上初禪天、第二禪天、第三禪天各三天,第四禪天有九天,合計色界十八天。另有不包含大梵天而成十七天之說法。
出世間第四禪
在覺照第四禪或無色界禪禪那法的無常、苦或無我本質時,你也能證悟涅槃。那時你的道智與果智稱為出世間的第四禪道智與果智,因為它們具有舍與一境性兩種禪支。
第四禪是獲得神變的基本地
茲因於地遍等得證第四禪的瑜伽者,當修瑜伽,成就所說的「修定而有神通的功德」的世間的諸神通,由於他修習這樣的定而得證功德及更成堅固,且他既得具足那證得功德而成堅固的定的修習,則甚易成就於慧的修習,所以現在開始先論神通。即如世尊對證得第四禪的善男子,為示修定的功德及為了要說更微細的法,曾說(一) 神變、(二) 天耳界智、(三) 他心智、(四) 宿住隨念智、(五) 有情死生智的五種世間的神通。用這樣的表示法:「當他的心如是得達等持遍淨潔白無垢離諸隨煩惱柔軟適於工作住立不動之時,則他引導其心傾向於神變。他得享受於種種的神變:即如一身而成多身等」。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