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2-11-05 11:03:40| 人氣2,146|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正視全球人口老化的危機** (再續)

推薦 1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平均年齡70歲左右科學年齡是120歲,但是往往活不到,生病啊,意外事故啊,自然災害啊,飲食衛生等等,一切因素使得人類的壽命縮短。世界上還沒人活到160歲之上,我們需要保持心態平衡,不衝動,想開點,運動適當,勞逸結合。年齡最長的要數130歲是印度發現世界上壽命最長的人,據印度北部喜馬偕爾郡布朗村的居民講,生活在這座村子裏的老太太戴弗吉·黛維已經至少130歲高齡了。如果她的年齡能夠被證實,那麼她將是世界上壽命最長的人,比已知的世界上最長壽的一位中國婦女還大14歲。按生物學的原理來推算,人的壽命最短100歲,最長150歲,公認的人的正常壽命應該是120歲。據<中國名人在辭典>中記載:慧昭自稱姓劉,為唐鄱陽王休也曾孫,年已290歲。匈牙利有一對長壽夫妻,丈夫約翰.羅文(Jhon Roven),妻子約翰.芮娜(John Renar164歲,他們共同度過了147年的夫妻生活。

 

“人要想健康活到100歲,心理平衡的作用占50%以上,合理膳食占25%,其他占25%。”專家告訴記者,其中,心理平衡的作用超過了一切保健措施和保健品的總和,誰能保持心態平衡,就等於掌握了身體健康的金鑰匙。專家表示,一項在世界三大長壽地區進行的調查,以及上海、北京市長壽老人的調查都得出同樣的啟示:要健身,先健心。有了心理健康,才能生理健康。各國長壽地區的人種、氣候、食物、生活習俗各不相同,有的甚至相反,如有的老人嗜煙酒,有的老人喜吃肥肉,但有一點卻中外都相同,那就是長壽者都心胸寬闊,樂觀開朗,心地善良、隨和。沒有一位老人心胸狹窄,鼠肚雞腸,這樣的人活不到100歲。幾位諾貝爾獎得主也強調,保持良好的心理狀態,一是要樂觀。美國婦女健康研究(WHI)調查了10萬名婦女,樂觀者在該研究的前8年死 亡的危險比悲觀者小14%。研究者希拉蕊.廷德爾博士指出:“樂觀是重要的保護傘,這種人有強大的社會網路並能很好地處理壓力。”二是有目標。美國拉什大學醫學中心一項涉及1200多位老人的新研究發現,無論是遠大目標,還是旅遊或讀書等近期目標,只要生活擁有目標,生存優勢就更大。研究中,生活有明確目標及計畫的老人,死亡率比其他老人降低一半。

 

第二把鑰匙—堅持步行“三五七”:世界頂尖心臟病專家、紐約哥倫比亞醫學院OZ博士表示,保持年輕的最好方法是散步。如果5分鐘走不了1/4英里(約 400),那麼在3年內死亡的幾率會驟增。可能的話,儘量與配偶一道散步,有助增加說話機會;一起打網球還能建立親密關係。但這並非鍛煉的全部好處。更重要的是:生命在於運動,夫妻多活動,雙方更能延年益壽。1992年,世界衛生組織就指出,步行是世界上最好的運動。不僅可以減少糖尿病的發病率,還能降低高血脂,使動脈硬化變軟,讓人腦子更清楚,防止老年癡呆。那麼,怎麼步行最好呢?專家表示,掌握好3個字即可:三、五、七。“三”指最好每天步行約3公里,時間在30分鐘以上;“五”指每週運動5次左右,只有有規律的健身運動才能有效;“七”指有氧運 動強度以“運動後心率+年齡=170左右”為宜。這相當於一般人中等強度的運動。比如說50歲的人,運動後心率達到120/分鐘,50+120=170。如果身體素質好,有運動基礎,則可以多一些,達到190左右;身體差可以少一些,年齡加心率達到150左右即可。總之,步行運動要量力而行,否則會產生無氧代謝,導致不良影響或意外。

 

第三把鑰匙—多補維生素D,少吃豬肉:一項為期10年、涉及54.5萬美國人的研究發現,每天吃4盎司(約 113)左右牛肉或豬肉的人,早亡危險比更少吃肉的人高30%。雖然早期研究表明,大量吃紅肉會導致心臟病和結腸癌,但是這項研究首次以大規模的調查揭示了多肉飲食對壽命的影響。“這是因為,紅肉裡含有較多的雌激素,會增加女性患乳腺癌的風險;而且紅肉消化後產生的食物殘渣較少,使腸蠕動減弱,進而使有害物質在腸道內停留時間更長,增加直腸癌的風險。”中國農業大學食品學院副教授范志紅表示,目前,在幾大類食物中,紅肉的攝入是最容易過量的,而一旦過量,它對人體的危害又是巨大的。健康的年輕人、活動量比較大的可適當增加紅肉的攝入,但老年人、消化能力差的人則要相應減少,心臟病、高血壓等高危人群,更要減少紅肉攝入,可用魚肉、雞肉等白肉代替。另有資料顯示,全球約有10億人缺乏維生素D。維生素D水準過低會導致骨質疏鬆症、糖尿病、高血壓和癌症。一項新研究發現,“陽光維生素”攝取不足的成年人早亡危險增加26%。美國愛因斯坦醫學院副教授邁克爾?梅拉米德博士表示,除了喝強化牛奶 和適當補充維生素D之外,還應該每週曬曬太陽,每次1015分鐘,最佳時間為上午11點至下午3點,可以達到補充維生素D的理想效果。

 

第四把鑰匙—夫妻多牽手:“在街上,經常能見到一個現象,‘海歸’夫婦或是外國夫婦散步時會手牽手,而在國內呢,大多數夫妻散步時都相距半米到 一米 ,男的在前邊走,女的在後邊跟著。”洪昭光提倡,夫妻應該多牽手走路。因為人有一種“皮膚饑渴”,皮膚的接觸能產生明顯的心理和生理效應,通過生物電傳導,讓夫妻雙方體內都釋放內啡肽。內啡肽一多,免疫力就提高。美國一項超過七年的研究發現,儘管都有壓力,但男人和女人如果能用大部分時間去關愛配偶,他們自身死亡的危險性就能減少36%。科學家 推測,關愛可以讓人釋放“結合”催產激素,去對抗能升高血壓和幹擾免疫系統規律的一種壓力激素——皮質醇。研究人員也發現,儘管有壓力,但是在7年時間內,將大部分時間用於照顧配偶的人,死亡風險降低36%

 

第五把鑰匙—人緣好:大量調查資料發現,百歲老人都具有好人緣的共同特點。社交生活越少,大腦裡會有越多焦慮引起的化學物質,就越可能生病。一項針對2761855歲的成人研究表明,有6個以上朋友的人比更少朋友的人抗擊感冒的能力強4倍。“良好的人際關係是應對緊張的緩衝器,有益於心臟健康。”幾位諾貝爾醫學獎得主均指出,長期精神緊張會削弱免疫系統並加速細胞老化,最終讓人的壽命縮短48年。而人緣好的人,心情一般會很好,體內大量分泌有益的激素、酶類和乙醯膽鹼等,這些物質能把身體調節到最佳狀態,有利於健康長壽。

 

對照美國的現況,有6成嬰兒潮的人因過去3年經濟景氣不佳,使得公司退休計畫、個人投資或房地產紛紛貶值;而因此仍在工作的嬰兒潮世代中,有將近一半想在65歲退休,卻不得不設想只能延後到6670歲之間退休。而「幾歲開始存退休金最適當」,有高達51.8%的人選擇2530歲就應該開始。現實狀況是這群受訪者年紀都在46歲以上,代表他們很認同存退休金應愈早開始準備愈好。6成的人關心退休後可以領多少退休金,卻有42.7%的人不清楚退休前該存到多少錢才夠退休後使用!而且是年紀愈大者,比率愈高。關心退休後可以領到多少退休金(包含公務員退休金、勞保退休金、勞保年金或國民年金),比率明顯較其他調查提高。近年來不斷呼籲勞工提撥薪資到勞退年金帳戶、要無收入者繳納國民年金,但是對於個人退休金缺口不足的部分卻欠缺進一步建議,例如民眾該怎麼算退休金準備缺口?如何挑選合適存退休金的工具?這部分的教育明顯偏低。

 

雖然老化不是當代獨有的現象,但直到近數百年,老化議題才逐漸普遍。據估計,在史前時代,老年人口相當稀少,即使到十七世紀,超過 65 歲的人口也大約只占 1%。十九世紀,老年人口比例才提升至大約 4%。英國現在大約有一千一百萬(約占 16%65 歲以上的老人,除非發生一些人口方面下降的改變,預計到 2060 年,這數字會高達一千七百萬人(約占 25%)。其他工業化國家的老年人口,預計也會有類似比例和成長。從另一觀點來看,只要沒發生全球性大災難,當今大約 70% 的西方人,可預期活到超過 65 歲;3040% 的人,活到超過 80 歲;到 2050 年,估計一半以上的人,都可活超過 85 歲。反觀西元 1900 年時,只有 25%的人可期待過他們的 65 歲生日。然而從另一方面看,在 1900 年,工業化國家的新生兒,平均的生命預期值是 4755 歲,在今天,這數字已提高大約 30 歲。今日英國女性可預期活至 80 歲左右,男性則是 76 歲左右,但有地區性差異,最長壽的女性族群,是住在位於英格蘭西南邊且相當鄉下的西薩默賽特(westSomerset),他們的預期壽命是 83 歲;最長壽的男性族群,是住在北多塞特(north Dorset)附近,預期壽命是 79 歲。對男性和女性言,那些住在蘇格蘭格拉斯哥市中心或是英格蘭曼徹斯特市中心的人們,預期壽命,亦稱為生命預期值,最短,女性約 76 歲,男性約 69 歲。其他國家也有類似地區上的差異,大多與社經地位有關。

 

執此之故,現代工業化國家的人口遂被描述為一矩形社會,因每個以 10 歲為單位的世代,有著大約相同的人口數(09 歲,1019 歲的人口相當,以此類推)繪製成長條圖後,可清楚看到年齡世代的人數圖像一個矩形(用一點藝術眼光)。比較之下,1900 年的圖示看起來像金字塔(年齡層低的人們很多,而年紀愈長,人數愈少),因而被形容成—金字塔形社會;愈是矩形社會,人們的生命期望值愈長,國家也因此顯得愈「先進」,或愈「成功」。然而,若不小心,上述數字很可能誤導人。對大意的讀者而言,西元 1900 年時期的生命預期值是五十幾歲,意指每個人在 60 歲前就會死亡,顯而易見,這是胡說。生命預期值(life expectancy)指的是同時期出生族群中的一半人口死亡時的年齡;換言之,有一半同時期出生的人們會活得比這年齡更久。在西元 1900年時期,人們的生命預期值較低,是因當時初生兒和兒童死亡率很高(當時 50% 的人在他們長大成人之前就已死亡)。如果一個人能活過兒童期,他將很可能活超過五十幾歲。話雖如此,西元 1900 年的年輕成人,生命預期值與今日的年輕成人相比,仍然較短,惟差別大約只有七年。確實,年齡群愈老,能活的壽數差異愈小,所以對西元 1900 年的百歲人瑞和現今的百歲人瑞而言,兩者能活的未來歲月大致是一樣多的。換句話說,人活得愈久,其所處社會能為他延長的餘生就愈少。

 

此外,我們並不能假設:現代人們壽命的延長必定是福氣。1983 年,Wilkins Adams 從加拿大人的保險統計精算表,算出年長者的餘生中有 75% 的時間,會因罹患一種以上的身體機能障礙,而感到不適;1996 BrattbergParker Thorslund 也提出類似數據:73% 的瑞典成人在他們 70 幾歲接近 80 歲時,出現輕微或嚴重的身體疼痛。考量這樣的現象,遂產生所謂活動壽命預期值的概念(指人們可預期過有適度活力的生活之平均年數)。從出生起,工業國家的人民被預測:在生命終結前至少有 10% 的時間,要受身體機能障礙之苦(世界衛生組織,2004)。如果這還不夠令人沮喪,嚴重的慢性疾病(指雖不至於立即死亡,但足以嚴重影響生活品質),很可能在受身障之苦的數年前就已出現。因此增加的壽命預期值,有點像是幻想的結果─幻想銀髮族之所以存在,並非因為人類年齡的增進,而是由於那些童年時期的疾病,無法成為他們的殺手。然而,並非所有的評論者和研究者都同意這種悲觀看法(有時稱為病態擴張論(the expansion of morbidity theory),簡單地說,就是人們受更多病痛之苦,來「買」額外的壽命)。這理論指出醫學的進步,意味著許多從前會致命的疾病已被根除,或已獲得控制,因而縮小了疾病範圍,或減少了足以致命的情況。可以這麼說:人們平均能活更久,直到得了醫學上無法治癒的疾病。此外,很多無法治癒的疾病,亦可藉預防策略來防範,例如適當的飲食和運動。因此,儘管最後致命的疾病無法避免,但只要有正確介入,生命晚期之前,還是可以避免進入傷殘狀態。Fries 和其他人認為:與上一代比起來,我們這代的嚴重殘疾和苦痛,可壓縮於更短的時間範圍內。

 

病態擴張論呈現的固然是許多老人所不樂見的健康狀態,但,病態壓縮論描繪的健康規模又是什麼呢?Fries 曾提出明確證據,顯示這些健康目標是可達成的,其觀點也得到別的研究者支持,他們認為嚴重殘疾在老年病患中所占比例,會有且已有顯著的下降。然而,其他研究並未發現,生活型態的健康程度與疾病的壓縮間有清楚關聯。但是沒有發現疾病被壓縮,不代表這理論無效,而是當地對年長病患健康照護服務的失敗。這樣的爭議反而顯得病態壓縮論薄弱,因為病態壓縮論實際上是一種理想模式,它並沒有辦法找到符合的數據,來確定是治療處理的失敗,而不是預測的失敗,以致理想目標無法達成。這有點像說:若 A 國與 B 國之間彼此友善是好事一樁,但若 A 國和 B 國沒遵照理想的典範,以致發生戰爭,並不代表理論失敗(因為這理論只是一個希望,而非預測)。因此,病態壓縮論雖然呈現了一種美好的假設,但未必有明確且夠強的預測力。進一步說,老年人口在總人口之平衡上有所轉變,亦帶來潛在的經濟和社會問題。

 

若年長的成年人口比例增加,就表示年輕的成年人口比例下降,這意味著需要靠少數人工作並繳交賦稅(即所得稅、國家保險等)。這種福利系統支持下的稅制結構,像是退休金和大部分國家的國家健康保險,使老年領退休金的人口,和孩童一樣,成為國家健康照護的受益人。「銀髮潮」(grey shift)使不斷減少的工作人力,須資助這日益加重的服務需求。此狀況可用老年人口依親比率(old agedependency ratio)這種簡易方法來呈現,即:可領退休金年齡的人口數,除以工作年齡的人口數。目前大部分工業化國家,老年人口的依親比是 1/5,到西元 2040 年預計會提升到 1/3 以上。在英國目前是 27%,到西元 2050 年會提升至 50%。這是「人口統計學時間炸彈」(dernographic time bomb)的例子─銀髮族所帶給未來幾十年經濟上重大,甚至可能具有毀滅性的負擔,政府當然已注意到了(雖然有些人認為政府行動還是太慢)。在英國,施政單位已經採取行動來緩和問題,如提高女性退休年齡(西元 2010 年起十年內,將把退休年齡延後至 65 歲。這也表示,因為預期壽命增長,人一生中不工作的時間比例會與其上一代的人旗鼓相當)。此外,許多工業化國家政府不斷鼓勵,或甚至強迫個人,勿提早退休。幾乎所有這種國家(特別例外的是冰島),年紀介於 5064 歲的人,大約 70% 仍做著支薪的工作,故潛在地有相當大比例的人口,工作得比預期久。此外,有一種附加的配合作法是:由政府帶頭,透過私人退休金計畫,提供誘因,「為退休金加碼」(top up a small state pension),來替人民的晚年生活作準備。

 

不幸的是,整個幫助規劃私人退休金的產業目前正面臨危機(在此用「危機」這個詞是合乎實況的,而非新聞記者的誇張說詞)。這幾年來股票市場相當糟糕的表現,讓退休金計畫的期望受挫(如果計畫崩盤的話,甚至會什麼都沒有),而那些還在受僱的員工,將必須支付更高保險費,才能維持合理的退休金。很不幸,當物價在世界很多地方都創新高時,英國 90% 的城市,年輕的專業人員,如教師或講師,沒有能力賺足夠薪資,以便負擔大部分基本家庭開銷或租金,為了買房子,人必須等到中年時期,才能開始存退休金,這現象只會增加他們晚年生活的問題。一項由 Casey所做研究指出:對私人退休金的恐懼(股票市場低迷的表現、錯綜複雜的規定等),不僅使個人感到洩氣,而且就像一股不安定的傳染病源,影響著其他人對退休金的思考。因此,經濟的抑制因素和心理因素,都讓人很難開始預計退休金了。雖人口統計學的時間炸彈和退休金危機都是嚴重問題,但仍必須合理看待它們。首先,年老成人的健康照顧費用可能被現行的計算方式所誇大,真正的費用可能相當低。其次,目前討論到的國家都是工業化國家,我們必須明白,對於發展中的國家而言,1900 年時期的數字圖像可能更適合些,因那時已開發國家的嬰兒死亡率還很普遍。最近有些評論者開始提出已開發國家,比如美國,肥胖者的增加會導至預期壽命顯著下降;官方研究數據所顯示的,可以活過 70 歲和80 歲的高比例人數,可能會被高估。

 

預期壽命的差異-老化在同一社會的不同時期是有差異的,在今日工業化國家與發展中國家也有所不同,羅塞托效應(Roseto effect)即在描述此現象。羅塞托效應是根據義裔美人在賓州所住的社區─羅塞托(Roseto)命名的,指該社區義大利住民原本食用橄欖油,但因食物「美國化」,以致容易罹患心臟病。這恰好說明了人們的壽命預期,會受他們所屬社經群體的生活型態所影響。有些例子顯示生活型態是可以自己選擇的,然而很遺憾,有些例子並不如此。許多案例的壽命預期都受社經階級影響,基本上,在不富裕的社群,壽命預期、健康生活觀念較低。這種現象的肇因還包括壓力程度、營養,以及是否容易得到醫療機構的照護。其他主要的團體差異在於:老化經驗原則上是女性的經驗,特別是80 歲以上的老化。在平和的社會(就是即便有重大戰爭發生死亡,也不會曲扭數字的地方),在 45 歲前男女的平衡大致相同,此後,男性的死亡率增快,到了 70 歲,男女比例約 6580 歲時,男女比例則變為 41。許多理由可解釋為何男性較早死亡,大家熟悉的看法是男性在傳統上負擔體力較重的生計,但這只是沾了一點邊的解釋,若將肩負相同勞動力的男女加以比較,仍可顯示:在死亡率上有極大的性別差異。

 

除人類之外,這現象在很多動物中似乎也很普遍,它意味著差異在於染色體而非環境。然而,在社會行為方面,複雜的生理和環境交互作用,可能也扮演著關鍵角色。相關研究認為,性別差異部分原因來自對老年男女的不平等待遇,他們指出:來自貧窮社經族群的女性,生命預期值與來自富裕社經族群的男性大約相同。這樣說來,老年男性是否為不公平待遇的受害者?此論點乍看似乎偏頗,但發現了足以支持它的證據。這些研究者追蹤一群住在歐洲各國的老年人長達十年,發現男性死亡率高於女性,但也注意到,男性死亡率被所居住國家影響的程度,遠大於居住國家對女性死亡率的影響,這意味:不同待遇對於男性的預期壽命影響重大。然而,待遇不同也不可能完全解釋預期壽命的性別差異,因為,研究者也注意到,預期壽命的性別差異,普遍出現在不可能有不同待遇的其他物種,例如:在刻意安排適於長久生存的環境中,雌果蠅仍然活得比雄果蠅久。

 

如果跨物種的比較屬實,可能女性真的比男性容易從某些環境或待遇中獲益。再者,根據一項關於心臟病患照護的研究,發現在照護老年病患的過程中,年老女性及最老的人所獲待遇較差,而年紀較輕的老人和男性比較可能獲得較佳治療(雖然這研究只針對一家醫院)。相對針對同一行政區的五家醫院做了調查,並沒有發現加護病床的使用有任何年齡歧視的影響。假定有些生活方式較之其他生活方式更與長壽有關,是確定的事實,那麼哪種生活型態最有益於促成長期並有生產力的生活呢?為尋找解答,某些人過度宣稱世上某些偏遠鄉村的角落為長壽村。最著名的是前蘇聯喬治亞的一個族群,其中有多到不成比例的人瑞。針對此現象,各種解釋都出籠(多數關於健康食物和禁慾),但事實為其實當地並沒有百歲人瑞。那些老人當年為了不被徵召進蘇維埃軍隊,都使用他們父母的出生證明,也因而比他們真實的年齡大了 2030 歲。這個徵兵撤回令最後證明失敗,因為多年後,蘇維埃政府把這些「保養完善」的老人抓起來,並將他們當作旅遊招牌和宣傳工具,經過仔細的醫學檢查,終於揭穿了故事真相。至於其他在巴基斯坦和厄瓜多爾的長壽社區,則可以用更簡單的理由解釋,也就是當地的文盲狀況,加上簡陋的人口紀錄資料,使得年齡計算錯誤百出。雖然一些評論者仍浪漫地相信,這些老年人真的非常老,大部分的證據卻指出,並沒有哪個神奇的地區可以讓人民活得遠比其他角落的人長久。

 

的確對所有尋找促進長生不老之生活方式的人來說,真正答案似乎總是出現在大家都討厭的事─也就是多運動、少飲食。廣被引用的Harvard Alumni Study 在他們研究的哈佛校友身上發現,運動和長壽幾乎可以劃上等號。然而,運動和長壽的關係並非在所有情況下皆一致。譬如說,一週平均燃燒掉 1,0002,000 千焦耳(kj)的規律運動,可大大降低人中風的風險。如果運動量升至每週燃燒 2,0003,000 kj,中風的可能性會降得更低。然而若超過了這數值,多餘的運動量就不再轉換為中風風險減低量。相對表示:劇烈運動可減少罹患冠狀動脈疾病的風險,一整個星期規律運動似乎最有益於長壽,但哈佛校友的研究學者們也發現了所謂的週末戰士行為(也就是有些人將他們的運動壓縮成一到兩小段密集的運動),在沒有其他潛在的危險因素之下,也是很有益處的。大致上哈佛校友研究的結果,為目前所倡導的適量密集活動提出支持,同時也清楚地指出「劇烈活動的好處」。幾乎所有研究運動與健康關係的研究,都發現兩者關係緊密,而對於哪種程度的運動才適當,雖然還有爭論,但無庸置疑的是,運動有益。然而,在我們歌頌運動養生的好處時,要小心別忽略一些混淆因素。例如一些有潛在致命狀況的人,可能天生傾向不愛運動,儘管醫學檢查還未發現這些人患有任何疾病。此外,那些有閒情運動的人通常經濟情況比較好。這些反面論點,不是要讓那些懶惰鬼有藉口繼續無所事事(雖然,任何經歷過怠惰的人,要開始認真運動前,都應請教一位合適的專家),但他們的確指出,運動沒有表面上看來那樣的有益處。

 

可想而知,吸菸(不論多少)和酗酒,都會減少一個人十年以上的預期壽命。例如:過度飲酒與血壓升高,和其他危及性命的情況有關,而吸菸和許多致命疾病,如肺癌及心臟病的高度關聯,都早經證實了。然而,關於吃的問題,目前各種證據尚無定論,雖然眾所皆知─肥胖會縮短生命預期值。關於什麼該吃,吃多少,仍有許多討論空間。譬如說,早在 1930 年代起,大家就知道,刻意限制熱量的攝取,可以顯著增加許多種動物的壽命。但是,這項陳述是有條件的。首先,飲食的限制只有在過了某個年齡以後才有用,如果太早開始,老化只會加速而不會減緩;其次,這種實驗結果,在針對嚙齒目動物和果蠅的研究中,信度最高,在人類方面的證據,比較保守。一些不同的飲食也據稱可以延年益壽,近來有人提出增加核果類攝取量,可預防缺血性心臟病。同樣地,素食者明顯比他們的雜食鄰居活得稍長,這可能是因為他們比較不容易得到某些常見的疾病,尤其是心臟病和某些癌症,不過這可能也非完全不吃肉的功勞,類似的情況可見之於一種少肉(以大多數西方標準而言),但非無肉的雜食方式。

 

對於那些拒絕運動和青菜豆腐等低卡飲食的人們來說,寄望醫療科學來提供抗老化治療,前景仍長路迢迢。老化包括多種生化過程的變化,因而治療其中一種而不顧他種,並不會帶來格外特別的益處(我們可以用老屋來比喻,舊屋子換了新窗框,但殘破的地板、不能用的電路和水電系統仍沒有修好)。這樣說來,即使在明天,抗老化研究有重大突破,很可能還是得等其他方面的研究追上進度,才能研發有效的治療。然而,若發現老化能被「治癒」,其結果可能是製造問題,而非解決問題。至少,如果每個人都不會老化,無可避免,人口會空前地過剩,到時候,抗老化治療不是被限制定量,就是被禁止,而這兩種可能,都會造成嚴重的社會動盪。然而,單單說明環境和生活方式無法完全解釋長壽。

 

儘管媒體大肆報導某些延年益壽的妙方,但很多相關都是推測來的,或是來自實驗室研究結果的估算,而不是真實生活的觀察。更甚者,生活型態的其他面向也會影響狀況發展。追蹤研究 1,500 位老人,長達 10 年,發現他們當中那些在研究開始時,表示有五名以上朋友的人,在研究期間的死亡率比其他人低四分之一。因此,僅只考慮單一因素並非明智之舉,有些人雖然身體不好,但也許因其社交生活分擔了壓力,還是有可能活得比那些較健康的人長。尤有進者,不同預期壽命的研究結果顯示:各種不同的族群預期壽命趨勢,並不會自動決定族群中個體的命運。不是每個生活型態健康的人都能長命百歲,也不是每個生活條件不利的人都早逝。在此,所謂「邱吉爾論證」(Winston Churchill argument)就出現了,亦即:有些人儘管所做一切都不合乎現代醫學的勸告,仍然壽比南山。邱吉爾終其一生,體重過重,又抽菸,又酗酒,有心血管病史,還在大家都公認的緊張時期身負重任,然而,他活到九十幾歲(希特勒是一個不菸不酒的素食者)。大部分人都舉得出類似的例子,但是,不能因此就採用這種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因為,這些人如果生活型態更健康,可能活得更久;其次,對大多數人來說,不健康的生活型態,幾乎確定會縮短他們的預期壽命。除環境因素以外,生命預期值在某種程度上也受基因遺傳影響,最明顯的表現是長壽者通常有長壽的後代。而活著也要有足夠的錢呀.......

 

                 

        http://mypaper.pchome.com.tw/062101/post/1323006487

 

                     **正視全球人口老化的危機**

 

       http://mypaper.pchome.com.tw/zou0621/post/1323392385

 

                  **正視全球人口老化的危機** (續)

台長: 幻羽
人氣(2,146) | 回應(0)| 推薦 (1)|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社會萬象(時事、政論、公益、八卦、社會、宗教、超自然)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