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2-10-23 21:50:26| 人氣1,593|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附錄~:~《瑜伽師地論》簡述及瑜伽行~:~

推薦 1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瑜伽師地論》一百卷。彌勒菩薩說,唐·玄奘譯。收于《大正藏》第三十冊。《瑜伽師地論》(梵語:Yogācārabhūmi-śāstra),舊名《十七地論》,簡稱《瑜伽論》,是佛教瑜伽行唯識學派根本大論,亦是唐朝玄奘大師西行取經求法之最大要因。《瑜伽師地論》可以說是最殊勝、全面性、有次第的介紹佛學與佛法。它並非佛學概論,而是一部很詳細、很深入性開示佛法的論典。範圍函蓋小乘佛法、大乘佛法都在內,對於深習佛法,尤其是對於修行這件事,特別是在佛菩提道與解脫道這兩方面更能夠符合佛的本意,符合佛所說的正知正見,能夠通達修行的這條道路。

 

傳統上認為此書為無著經由禪定,上升至兜率天親自從學於彌勒菩薩,從彌勒處得到此論並傳述後世。因此有人認為此論為彌勒所作,也有人認為此書為無著所作。漢傳譯本中最完善完整的是玄奘法師於貞觀二十一年(六四七)至二十二年(六四八)間,在東都弘福寺翻譯者,共一百卷。相傳一百卷,戒賢論師為玄奘大師一共講授了三遍。玄奘大師跟他學習了三遍,講了三次。第一次是講了十五個月,第二次講了九個月,第三次就無相關記載時間。

 

在玄奘漢譯之前,另有部分譯本,如北涼曇無讖所譯之《菩薩地持經》十卷、劉宋罽賓三藏求那跋摩所譯《菩薩善戒經》九卷,以上兩譯均相當於奘師百卷譯本中之卷三五至卷五十之《本地分菩薩地》。此外,曇無讖另譯有《菩薩戒本》一卷,相當奘譯卷四十、四十一之《本地分菩薩地》戒品。

 

瑜伽一詞,意謂「一切乘境行果等所有諸法」,以其「一切並有方便善巧相應義故,亦即相應」,即是在禪定修行中,心境相應,是印度教中修行方法之一。佛教沿用此名,作為禪定或止觀的代名詞。所謂瑜伽行,就是修行種種禪定觀行,其中最常用者,為小乘部派所修之數息觀與不淨觀。至於瑜伽師者,亦即自作修行乃至講述傳授瑜伽諸法之師。總括來說,「一切法無不皆是瑜伽師地,以瑜伽師用一切法為依緣故」,也就是說一切法無不皆是瑜伽師用來修行、觀行乃至講述傳授的依止,而一切法皆是如來藏所生,一切法就是如來藏,如來藏就是一切法,故知瑜伽師以如來藏為依止來修習瑜伽行。修習種種觀行的佛教僧侶,被尊稱為瑜伽師或觀行師,這些瑜伽行者,即是瑜伽行唯識學派的前身。

 

《瑜伽師地論》本論的組織,共有五分,以本地分為中心所在,其餘四分只是本地分的補充說明。

 

1.本地分,一卷至五十卷。說明十七地。內容可以歸納為境、行、果三相。

2.攝抉擇分,五十一卷至八十卷。抉擇本地分的深隱要義。

3.攝釋分,八十一卷至八十二卷。解說諸經的儀則。

4.攝異門分,八十三卷至八十四卷。解釋經典中名義差別。

5.攝事分,八十五卷至一百卷。抉擇三藏眾要義。

 

《瑜伽師地論》釋義有:

 

1.最勝子等諸菩薩造 玄奘大師譯《瑜伽師地論釋》

2.玄奘門人窺基著《瑜伽師地論略纂》十六卷。

3.玄奘門人新羅遁倫集撰《瑜伽論記》四十八卷。

4.近代歐陽竟無撰有《瑜伽師地論敘》。

5.近代韓清淨撰 《瑜伽論科句》和《瑜伽師地論披尋記》。

6.近代太虛大師撰《瑜伽真實義品講要》、《瑜伽師地論菩薩地真實義品親聞記》。

7.近代美國法雲寺,玅境法師《瑜伽師地論.本地分》《瑜伽師地論。真實義品》

 

瑜伽行唯識學派,又稱唯識瑜伽行派、唯識派、唯識宗,印度大乘佛教派別之一,創始於彌勒,稱瑜伽行派,至無著,世親時,加入唯識的觀點,正式建立唯識學派。此派重要經典為《解深密經》和《瑜伽師地論》,重要的論師有陳那、護法、安慧、法稱等,那爛陀寺一度是此學派的根據地。此學派與中觀派並列,為大乘佛教兩大理論基礎之一。相對於中觀派,唯識派又被稱為有宗、法相宗,印順法師稱其為虛妄唯識系。

 

瑜伽,意為相應,即是在禪定修行中,心境相應,是印度教中修行方法之一。佛教沿用此名,作為禪定或止觀的代名詞。所謂瑜伽行(Yogācāra),就是修行種種禪定觀行,其中最常用者,為小乘部派所修之數息觀與不淨觀。修習種種觀行的佛教僧侶,被稱為瑜伽師或觀行師,這些瑜伽行者,即是唯識學派的前身。瑜伽行派的創始祖師相傳為彌勒,傳統上認為他就是彌勒菩薩。《惟日雜難經》記載有阿羅漢遇到世友菩薩問難時,於定中以神通上升兜率天親自求教於彌勒的傳說,相傳無著在禪定中上升兜率天內院聽彌勒菩薩講學,回世間後,著《瑜伽師地論》,正式建立唯識學派(Vijñānavāda)。

 

歐陽竟無《瑜伽師地論敘》:「部執競興,眾生著有,龍樹破執,造《中論》等,無相教立。又復著空,是以無著上請慈尊親說五論,下廣中道,特創二宗。創唯識宗,作《攝大乘》,傳於世親,創法相宗,作《集論》本,授師子覺。」歐陽竟無認為,瑜伽行派傳至無著時,無著首創法相宗與唯識宗。其中,世親所繼承的,是唯識宗的部份,以《攝大乘論》為主。師子覺繼承了法相宗,以《大乘阿毘達磨集論》為主。中國舊譯派,如真諦等人,傳法相宗傳承,而以玄奘為代表的新譯派,傳承的是唯識派。太虛法師反對這種分法,認為法相必歸於唯識,不用另外分宗。

 

印順法師認為,法相源自印度西北上座部傳統,無著受說一切有部影響,形成法相宗;而無著、世親基於大乘佛教的見解,形成唯識宗。法相宗最終歸入唯識派。唯識學派的主要理論有阿賴耶識、三自性(遍計所執性、依他起性、圓成實性)、三無性(相無性、生無自性、勝義無自性)等。受如來藏思想的影響,對於阿賴耶識的性質,唯識學中又分兩派:

 

1.接近大眾部、分別說部的真心派,南北朝真諦三藏據安慧學說建立的攝論宗屬於此派,認為阿賴耶識是真妄和合的。我執、法執的種子被斷除無餘,修行者破除見思、塵沙、無明之惑後,就脫離一切虛妄,開啟第九識菴摩羅識(轉依),而證得真如的不生不滅、不垢不凈、無性無相的法性真實境界。阿賴耶識轉染成淨即是真如。

 

2.接近說一切有部的妄心派,唐朝玄奘三藏據護法學說建立的法相宗屬於此派,以虛妄心為染淨的所依,清淨法是附屬的。他們主張阿賴耶識唯妄非真,其中包涵的種子開發萬法。從有漏的種子開顯迷界,從無漏的種子開顯悟界。淨化阿賴耶識,最終轉化成大圓鏡智,則可開悟成佛。玄奘三藏作有《八識規矩頌》,其中阿賴耶識頌二為:「浩浩三藏不可窮。淵深七浪境為風。受熏持種根身器。去後來先作主公。」

 

根據《百法明門論》,唯識學派對一切「萬有諸法」進行的分類,簡稱「五位百法」。其分為五類:心法、心所法、色法、心不相應行法、無為法。共計有百種法,所以稱為「五位百法」。

 

漢傳佛教中,菩提流支與真諦所傳,稱為古譯派或古學,其中包括地論宗、攝論宗。玄奘所傳法相宗,稱新譯派,或新學。在唐朝之後,唯識派在中國衰微。明代憨山德清,作《性相通說》。唐代法相宗傳入日本。近代,楊仁山至日本取回法相宗經典,引起學術界的風潮。歐陽竟無於武漢建立支那內學院,復興唯識學。北京韓清淨在北方也起而倡導。

 



佛法僧三種的差別,《瑜伽師地論》以六種相來顯示它:

 

1.由自相差別。不由他教,自然覺悟相是佛寶;佛覺悟的果法相是法寶;隨他人教授而正修行相是僧寶。

 

2.由作業差別。善轉正法教業,是佛寶;斷除煩惱的所緣法為業,是法寶;勇猛精進地修持,增長善法業,是僧寶。

 

3.由信解差別。于佛寶應樹立親近承事的信解,于法寶應樹立希求證得的信解,于僧寶應樹立和合同一法性共住的信解。

 

4.由修行差別。于佛寶應修供養承事的正行,于法寶所應修瑜伽方便的正行,於僧寶所應修共同受用財法的正行。

 

5.由隨念差別。念佛寶是無上正遍覺者、是世尊,具足十力、四無所畏、十八不共佛法等;念法寶是清淨無漏的出世善法,是斷除一切過患行,生一切功德的所依等;念僧寶是修清淨梵行的正覺行者,是住持佛法,弘揚佛法,自性清淨,遠離諸惡者。

 

6.由生福差別。於佛寶皈依供養等,是依一個有情生最勝福;於法寶皈依供養受持等,即依此法生最勝福;於僧寶皈依供養承事等,是依多有情生最勝福。

 

活著的你或許會想,最好花上十年時間試着在世界上找個地方,然後再花十年來修行佛法。但有誰能確定他可以再活二十年?誰又能說他一定可以看見明天的日出?甚至誰能保證他會再吸一口氣?當你在山上閉關生火時,不妨想想:「不知道明天是否能再這樣生火?」有些人在睡眠中死去,有些人在走路時死去,有些人在吃東西時死去,有些人死於戰爭,有些人英年早逝,有些人得享天年。生命的任何情境都可能造成死亡。百年之後,如今在世的又有幾人還活着呢?

 

我們獨自出生,也將獨自死去。即使如此孤單,在死後我們的心識仍有過去善、惡行為的如影隨行。到了進入於死亡與下次投生之間的中陰才開始修行佛法,就太遲了。如果我們早已經做好準備,對自己的修行有信心,而且知道如何前往凈土,死亡之時就不會痛苦。

 

今天你好好活着,住在一個可以自由修行佛法的地方,沒有人禁止你的信仰,或不准你念誦經典修行,因此現在正是為死亡做準備的時候。我們總是擔憂未來,用盡心力去確保未來不會窮困或缺衣少食。但在未來的所有事情中,死亡難道不是最關鍵的嗎?因為害怕被暗殺,國王和總統有重重警衛保護,但對於能隨時進出且無人能擋的最致命殺手,我們又該怎麼辦?

 

臨命終時,只有善、惡的業果隨行,也唯有佛法能保護我們。如果我們現在忽視佛法,深陷在日常生活狹隘的俗務中,必然會被煩惱牽着鼻子走,不斷累積業債。沒有了佛法,我們將徹底無助。與其專務俗事,我們難道不該在此刻就儘可能地修行嗎?在輪迴中打滾到底有何好處?輪迴中的諸事不斷變更,百萬富翁變乞丐,乞丐變百萬富翁。不論發生什麼事,人們永遠不會滿足,只有一件事你應該永遠感到不足,那就是你的修行....

 

瑜伽修行者是寂靜獨立的,不喜涉足世俗的喧嘩活動,不喜求名亦不求是否有追隨者。對於瑜伽修行者只有一股熱切抓緊法的根本—出離輪迴的決心!常處寂靜思惟法義,捨棄了所有世俗活動,不讓迷妄的疑慮或是不安支配餘生,只會使那些根深蒂固的習性漸離,厭離世俗的雜見妄思,洞悉輪迴的過患,全心投入修行,並安住於當下所擁有的,是一個很好的佛道修行者。

 

        

台長: 幻羽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