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2-10-23 17:43:50| 人氣2,105|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見聞篇-略識今昔之瑜伽 yoga ~:~附錄《瑜伽經》

推薦 2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瑜伽(yoga),源於古印度文化,是古印度六大哲學派別中的一系,探尋「梵我一如」的道理與方法。而現代人所稱的瑜伽則是主要是一系列的修身養心方法,包括調身的體位法、調息的呼吸法、調心的冥想法等,以達至身心的合一。

 

瑜伽(Yoga)這個詞在梵文的意思是合一、相應,源自梵文的YUJ,意思就是一種稱為「軛」的工具,用於駕馭牛馬。這個詞的最初原型是原始印歐語的字根 *yeug- ,意思就是「連結、結合、統一」。具體來說,「瑜伽」這個詞在梵語的可以譯為「內在真我的統一」。

 

瑜伽(Yoga)是一個通過提升意識,幫助人類充分發揮潛能的體系。瑜伽姿勢運用古老而易於掌握的技巧,改善人們生理、心理、情感和精神方面的能力,是一種達到身體、心靈與精神和諧統一的運動方式。古印度人更相信人可以與天合一,他們以不同的瑜伽修鍊方法融入日常生活而奉行不渝:道德、忘我的動作、穩定的頭腦、宗教性的責任、無欲無求、冥想和宇宙的自然和創造。

 

瑜伽已有數千年的歷史,公元前300年的著名瑜伽大聖哲帕坦伽利(Patanjali)創作了《瑜伽經》(瑜伽的重要理論經典著作),印度瑜伽在其基礎上才真正成形,瑜伽行法正式訂為八支體系。帕坦伽利是一個對瑜伽有巨大意義的聖人。他撰寫了《瑜伽經》,賦予了瑜伽所有理論和知識,形成完整的理論體系和實踐系統。

 

在這部著作裏,他闡述了瑜伽的定義、 瑜伽的內容 、瑜伽給身體內部帶來的變化等等。在帕坦伽利之前,瑜伽已經有了很長的實踐期,但是沒有任何人給瑜伽一個系統的解釋,帕坦伽利開創了一個整體的瑜伽體系。所以帕坦伽利被尊為瑜伽之祖。嚴格來說,瑜伽是一種身心鍛鍊的統稱,好比中國講返本歸源、導引等等,瑜伽在印度也是一個身心修練的通泛名詞。有一段時期進行各種身心修練的人不管任何派別,都被尊稱為瑜伽士(Yogi,女性為Yogini)。

 

古印度的宗教哲學派別林立,不過有三本著作被大多數印度人尊為經典,一是「奧義書」,二為「薄伽梵歌」,三「瑜伽經」,古印度婆羅門教提倡「梵我合一」理論,由於印度教的普及,加上另一位有名的瑜伽祖師同時也是印度教祖師商羯羅的影響,這三本書也被往後大多數的瑜伽士奉為經典。瑜伽術本是一種身心修持術,表面上看似與宗教無關,也可以說古印度任何宗教都採用。它的最高目的是實現人的一切可能,從精神(小我)與自然(梵,大我,最高意識)的合一(即「梵我合一」),一直到成佛成仙,或者其他教派所說的最高目的,瑜伽術都是被認可的途徑之一。

 

印度古語有云:世上有兩種超越太陽軌道(獲得永恆)的方式,一是在瑜伽中離棄世間;二是在戰場上委棄身體。這其實與中國傳統價值觀有所契合,例如道教的「功德成神」說,與儒家的「忠烈祠」信仰。

 

現代學者將瑜伽分為四個時期:

 

一、前古典時期:

由公元前5000年開始,直到(梨俱吠陀)的出現為止,約有3000多年的時期,是瑜伽原始發展,缺少文字記載的時期,瑜伽由一個原始的哲學思想逐漸發展成為修行的法門,其中的靜坐、冥想及苦行,是瑜伽修行的中心。

 

二、古典時期: 

由公元前1500年《吠陀經》籠統的記載下來,到了《奧義書》明確的記載瑜伽,到《薄伽梵歌》出現,完成了瑜伽行法與吠檀多哲學的合一,使瑜伽這一民間的靈修實踐變為正統,由強調行法到行為、信仰、知識三者並行不悖。大約在公元前300年時,印度聖哲帕坦伽利(patanjali)創作了《瑜伽經》印度瑜伽在其基礎上真正成形,瑜伽行法正式訂為八支體系。帕坦伽利被尊為瑜伽之祖。

 

三、後古典時期:

由「瑜伽經」以後,為後古典瑜伽。主要包括了「瑜伽奧義書」,密教和訶陀瑜伽。「瑜伽奧義書」有二十一部,在這些「奧義書」中,純粹認知,推理甚至冥想都不是達到解脫的唯一方法,它們都有必要通過苦行的修練技術所導致的生理轉化和精神體會,才能達到梵我合一的境地。因此,產生出了節食、禁慾,體位法,七輪等,加上咒語、手英身英尚師之結合,是後古典時期瑜伽的精華。19世紀的「克須那摩卻那」是現代瑜伽之父。其後的「愛恩加」和「第斯克佳」是聖王瑜伽的領導者。另外印度錫克族的「拙火瑜伽」和「濕婆阿蘭達」瑜伽也是二個重要的瑜伽派別,一個練氣一個練心。

 

    

 

     印度帕坦伽利瑜伽學院-India Patanjali Yoga College Limited
 

四、瑜伽的現代發展:

瑜伽發展到了今天,已經成為世界廣泛傳播的一項身心鍛煉修習法。從印度傳至歐美、亞太、非洲等等,因為它對心理的減壓以及對生理的保健等明顯作用而備受推崇。同時不斷演變出了各種各式的瑜伽方法,比如熱瑜伽、哈他瑜伽、養生瑜伽等等,以及一些瑜伽管理科學。在現代,也產生了一些具有廣泛影響力的瑜伽人物,例如艾揚格、斯瓦米•蘭德福、張惠蘭等等。不可否認,悠久的瑜伽將會更加受到各界人士的關注。

 

印度帕坦伽利瑜伽學院(India Patanjali Yoga College Limited)位於印度北部的恆河邊上的聖城哈立德瓦爾(Haridwar),該城位於德里以北200多公里的喜馬拉雅山腳下,恆河從此流進平原,所以這裡又有「恆河門」之稱,唐僧玄奘在《大唐西域記》裡對此地有過描繪。印度帕坦伽利瑜伽學院在教學上秉承了印度瑜伽的傳統精華,結合歷史沉澱的帕坦伽利文化傳承,形成了自身的獨特的教學體系。

 

瑜伽學院課程全面豐富,不僅能讓學生在體式、呼吸法、冥想法等這些專業的知識上得到收益,更能從哲學、醫學、社會學、自然科學等方面挖掘整理出與瑜伽相關的知識,傳授給每位學員,使大家能更廣泛的理解瑜伽的含義並明確知道該如何去踐,從而進一步把最純正的瑜伽傳播給世界的每一個人。

 

同時瑜伽學院由享譽全球的斯瓦米•蘭德福(Swami Ramdev)擔任首席大師教授的阿育吠陀醫學療法瑜伽課程也受到全世界的好評。斯瓦米•蘭德福大師的卓越成就和帕坦伽利瑜伽文化的正宗傳承,這使印度帕坦伽利瑜伽學院在世界瑜伽界獨樹一幟,享有盛譽。印度帕坦伽利瑜伽學院是全世界歷史傳承最悠久、最權威的瑜伽學院和教練等級評定機構。

 

瑜伽五大類:1.身,訶陀瑜伽。2.心,勝王瑜伽。3.知,智慧瑜伽。4.情,虔信瑜伽。5.意,行動瑜伽。

 

瑜伽修鍊種類有:

 

哈達瑜伽-哈達瑜伽以極度的呼吸與身體鍛鍊為主的教派,古老的哈達瑜伽士的特徵是穿耳環、禁慾,實行斷食、閉氣、長時間單腳站立或舉手等苦行,另外睡釘床、吞紗布清洗食道以及進行膀胱肛門清洗等等也是哈達瑜伽士常作的鍛鍊。古老哈達瑜伽士追求人體極度的表現,有時會進行將身體縮擠在小箱子埋入地下數天的表演,以證明人體的潛能被開發。1950年代,尚有香港的專欄作家在報章撰寫專欄教授如何自行透過哈達瑜伽來作自我潔淨。現代已少有人如此進行哈達瑜伽的鍛鍊。現代的哈達瑜伽被統括為體位法的練習,所以所有強調體位法身體鍛鍊的派別都可以歸納到哈達瑜伽裡。

 

勝王瑜伽-即Raja Yoga,又稱「羅瑜伽」。勝王瑜伽以《帕坦加利瑜伽經》為主要經典,強調八步功法身心並行的鍛鍊,尤其著重靜坐與冥想的鍛鍊,以達到天人合一的三摩地為目標。目前印度有些寺院團體仍以勝王瑜伽為標榜。

 

智慧瑜伽-Jnana Yoga,又稱「知識瑜伽」。以理性的思維、邏輯思辯以探求真理的瑜伽。用印度人的觀點來看,中國的老子、莊子等可以視為智慧瑜伽修行者。

 

至善瑜伽-Bhakti Yoga,又稱「虔信瑜伽」,亦可稱爲「奉愛瑜伽」、「信瑜伽」。追求超越情緒、理性純善的道之愛,以冥想、唱誦、禮拜等嚴謹的宗教生活態度以及積極行善來達成。

 

行動瑜伽-Karma Yoga,亦可譯為「業瑜伽」,通過積極入世的一系列實際行動來達致功德圓滿。聖雄甘地即行動瑜伽奉行者。用印度人的觀點看,中國儒家亦可視為此類。

 

音瑜伽-Mantra Yoga。瑜伽的眾多修練方法之一,許多瑜伽派別都採用,各自的差別為宗教歌唱、咒語唸誦、秘密咒語唸誦等等。唱誦時講求心氣合一、專注、信心,長時間的唱誦時常容易引發唸者的宗教經驗,效果強烈又簡單,所以各大派別都很重視此練法。唸誦一般採用7個「種子字」,各自代表人的七輪。

 

密傳瑜伽-Tantra Yoga。千年師徒的秘密傳承,著重於開發生命能量,超越凡人境界的修練。密宗瑜伽的特色為複雜曼陀羅圖案(Yantra)、詳密的宗教儀軌、不對外公開的內容、利用男女性能量引出生命能量的修練法、變換物質的練法、利用屍體的修練法、太陽能修練法等等。

 

瑜伽之祖帕坦伽利撰寫的古典經典文獻《瑜伽經》,詳細說明瑜伽的「八支」(Eight Limbs),即八種方法:1.制戒(Yamas)是指外在控制,宇宙的道德戒律。2.遵行(Niyamas)是指內在控制,通過自律進行自我淨化。3.體位(Asanas)是指瑜伽姿勢,也稱調身。4.調息法(Pranayama)系統的呼吸方法,呼吸的控制和能量的處理。5.制感(Pratyahara)精神從感覺和外部事物的奴役中解脫出來,是指感覺消失,控制內心,也稱調心。6.專註(Dharana)集中注意,一心一意。集中專註力以提升生命之氣。7.禪那(Dhyana)即冥想。8.三摩地(Samadhi)由冥想而來的超意識全部集中到靈魂中,和宇宙合二為一。超越意識的境界。身體和感官靜止,看似在睡眠,但頭腦仍保持警惕。

 

根據現代人的身心健康需求產生許多瑜伽種類,有的派別強調獨特的鍛鍊法,有的強調效果,有的強調對象,有的則以宗師為名。Bikram Yoga強調在溫度高達攝氏四十度上下的教室裡練習體位法,以大量流汗為樂,偶有人因身體不佳受不了而產生嘔吐虛脫等症狀。因為Bikram Yoga有專利問題,高溫瑜伽練法有的稱為Hot Yoga(熱瑜伽)以規避,名稱不同內容一樣,但是業者會以更好的溫濕度調控設備作區隔。雖然也稱為瑜伽,但是和印度傳統的修行法相悖,且安全性未得到長時間的充分證實,疑似易使頭髮變白。

 

舒緩瑜伽-Restoration Yoga,以盡量放鬆身心為主的體位法練習,教練內容以引導身體放鬆舒緩為主,主要針對有失眠、高壓力問題的人。著名的Sivananda Yoga派別近似此類。

 

Iyengar瑜伽-以著名的印度瑜伽大師B.K.S. Iyengar為名的瑜伽。Iyengar大師目前年高80多歲,從事瑜伽教學數十年,是當今世界推崇的瑜伽祖師。其瑜伽鍛鍊以姿勢的精準、著重練習順序、使用輔助器材等為特色,也是目前公開介紹呼吸鍛鍊法最多的瑜伽。

 

除了以上所述,另外還有許多混合不同運動系統的瑜伽練法,如氣功瑜伽、太極瑜伽、彼拉提斯瑜伽、印度舞蹈瑜伽等等。隨著瑜伽教練中心的增加,各種新練法經常推陳出新。

 

瑜伽修煉者不斷強調其運動與宗教無關,但目前有不少基督教的牧師及傳道都建議會眾:信徒絕對不可以參與瑜伽活動,「一個人不能事奉兩個主」。這關係到三個理由:

 

1.在瑜伽有不少宗派都與古代東方的秘術相關。例如:瑜伽就有一個名為密宗瑜伽的分支,會在修煉時誦唸真言;

 

2.即使沒有誦念咒語的活動,其儀式及姿勢有不少亦與宗教信仰相關。例如:有一種把雙腿盤屈在頭頂的招式,名為「太陽神敬禮」,就是一種對印度神祇敬拜的儀式。此外,有不少姿勢亦與佛教的手印類似。

 

3.冥想實則為通邪靈的涉及到靈界的活動。

 

佛教中瑜伽的意義-佛教中所說的瑜伽,指相應的意思,與一般人對的瑜伽是一種身心靈修鍊的觀念是迥然不同,因為佛法認為有情的身、心、靈是無常壞滅的五蘊,竭盡再大的努力與時間想要讓這些法能夠變成永恆,是一種錯誤的觀念。

 

佛教中所說的具有相應意義的瑜伽,唐朝著名弘揚唯識的大師窺基論師,在其《成唯識論述記》中有說明,包含有五種的意義:1.與境相應、2.與行相應、3.與理相應、4.與果相應、5.與機相應。而以瑜伽為名的《瑜伽師地論》是未來下生的彌勒菩薩所說的法,無著菩薩紀載下來的一部涵蓋三乘佛法所有內涵的佛教百科全書。

 

 

 

《瑜伽經》由梵文寫成,在翻譯上非常困難。現存的英譯本有數十種之多,但譯法各有不同,有時分句也不一樣。這篇譯文只是根據手頭上有的四個英譯本互相參照譯成,只宜作粗略的參考,不能算作確定的版本。

 

瑜伽聖者帕坦伽利所著《瑜伽經》是瑜伽學派的根本經典。經文記載了古印度的大師們關於神聖、人、自性、物質觀、身體、精神、梵文語音幾乎所有範圍的深邃的論述。《瑜伽經》指引瑜伽者完成性靈的旅程,書中充滿對身心世界的探索,告訴人們最為根本的道德,書中的所有智慧並不能被後人完全解釋,歷代大師不斷的撰寫關於《瑜伽經》的書籍。瑜伽經的思想在瑜伽者的生活中處處的體現。

 

《瑜伽經》大約成書為西元三百年,而歷史文物表明瑜伽西元前3000年在印度就有相關的修煉了。帕坦伽利的偉大在於他不加偏見地系統整理了當時流行的各種宗派,又結合古典數論的哲學體系,從而使瑜伽為印度正派哲學所承認,瑜伽也因此影響了印度的各種哲學而取得了印度文明的核心地位。

 

      
 

《瑜伽經》第一章 靜坐冥想

現在,我們要解釋什麼是瑜伽。瑜伽是學會控制意識的轉變。這樣,知覺者便能還其本來面目。否則,我們便會認同於那些轉變。那些轉變有五種,痛苦的與不痛苦的:知識、謬誤、幻想、睡眠和記憶。知覺、推論與親證都是知識。錯誤的知識是謬誤,不由實相而來。字面的知識但沒有物件便是幻想。覺醒的失去便產生睡眠。那些經驗過的事物還殘存的便是記憶。

 

通過鍛煉和不執著於物,便能控制以上種種。堅持不懈便是鍛煉。經過一段長時間,便能打下牢固的基礎。不執著便是對所見所聽之物,毫無欲望。由於知道了自己的真我,對世上種種都無欲無求,這便是最高的。最高的冥想是由真我與宇宙聯合而產生真理、明辨、喜樂的知覺。另一種冥想是由捨棄世俗和持久的鍛煉達成,可以消解那些舊的習性。那些無分別的存有,沒有了身體,完全溶入最高的自然。

 

其他人則要經過信心、發奮、記憶、靜慮、智慧等階段。有些人意願很強,很快便可進入瑜伽冥想。由溫和到強烈的鍛煉,效果最好。此亦可由對神的順服達到。神的靈,不受任何性質或行動所影響。他是所有知識的來源。他是古人,以至於今人的導師。他的象徵便是那神聖的聲音 (AUM)。此聲應常念誦,便可達到成功。由它可達至宇宙的意識,並使一切毫無障礙。疾病、怠惰、猶豫、疲弱、物欲、謬見、精神不集中、注意力不穩定,這些都是令意識分散的障礙。此外還有憂慮、緊張、呼吸不勻等。練習瑜伽可克服這一切。心境的平靜來自友誼、仁愛、喜樂和平等心。要平等對待快樂的與受苦的,值得的和不值得的,便能使意識純潔。控制呼吸也能克服這一切。

 

精微的知覺產生最高的意識轉變,使心靈平靜。這是由於那超越的、內在的光。亦由於意識控制了欲望。亦由於對夢境和睡眠的知識。亦由於靜坐冥想的鍛煉。那聯合由小至原子大至無限都能主宰。真正的知見是知覺者、知覺的能力與被知覺者三者完全通透。知覺者能像通過無疵的寶石來直觀對象。真確的知識是能直觀物件。同時思維有所轉化,淨化了記憶,使物件能在無思維的狀態下呈現。精微的物件在無分別的情況下呈現。以上的叫有種子的冥想。但如果達到無分別心的冥想,真我便呈現。智慧便與真理合一。此與言辭的推理截然不同。這種由靜坐冥想而生的狀態會超越以前的思想習性。這種控制一旦達成,便達到無種子的冥想。

 

《瑜伽經》第二章 實踐鍛煉

瑜伽是對身體加以自律,學習經典,和對神的順服。目的是促進冥想,除去障礙的根源。無知、我執、迷戀、厭棄、貪求,是生命的五種障礙。無知是其餘幾項的溫床,無論是沉睡的、輕微的、可構成障礙的還是激烈的。無知將那些不是永恆的、不純潔的、痛苦的、不屬真我的,認同為永恆的、純潔的、愉快的、屬於真我的。我執是知覺者將自己認同於知覺的能力。迷戀是對欲望的追逐。厭棄是住在痛苦之中。貪求在那些有學識的人之中仍然存在,是會自己助長的。這些障礙還在精微階段時,可以做相反的事情來消除。如果成形以後,可以靜坐冥想來消除。那些障礙由過去的業行而來,在可見及不可見的界域發生作用。一旦生根,便影響生命的狀況、生命的長短和種種經驗。由於行善與行惡的不同,分別產生樂果與苦果。

 

對於有智慧的人來說,甚麼都是苦的。因為一切都在改變,事物變成它們相反的狀態。還未來到的痛苦是可以避免的。痛苦的因由是知覺者認同於被知覺者。此世界有各樣事物和知覺,是要讓我們解脫於這個宇宙。自然有四種特性:特定的、非特定的、有分別的、無分別的。知覺者只是知覺本身,雖然純潔,還是通過思維來看事物,而自我使他認同于這個思維。這種知見的性質是為了知覺者的好處。雖然對覺醒的人來說,這些都會毀去,但對其他人來說,仍然存在。知覺者與被知覺者遇合,便產生這個世界。無明是它的原因。如果沒有無明,沒有知覺者與被知覺者遇合,知覺者便得到自由。消滅無明有賴不斷的明辨。智慧有七個階段,隨著知識增長,一個接著一個展現。

 

通過瑜伽的鍛煉,那些雜染便會被知識之光去除,生出明辨的智慧。持戒、精進、調身、調息、攝心、凝神、入定、三摩地,是瑜伽的八支。非暴力、不說謊、不偷盜、不縱欲、不貪圖。無論何時、何地、在甚麼情況,屬於甚麼階級,這都是不可打破的誓言。內外潔淨、滿足、對身體及感官的控制,學習經典、對神順服,都是精進。如果有反對瑜伽的思想,要用相反的去對抗。毀滅的本能是有害的思想。

 

無論是自己去做,去引生,或去認同。如果由貪婪、怒氣、迷惑成為動機,無論是溫和、中度還是猛烈,都會帶來無窮的苦難和無明,因此要發展出相反的。只要確定非暴力,敵意便會消除。不說謊,便能得享工作的果報。不偷盜,便能得享財富。不縱欲,便能得享靈性上的強健。不貪圖,便能得到生命的知識。潔淨為身體帶來保護,不會因與他人接觸而被感染。精神上的潔淨,產生覺醒和對感官的控制。滿足產生最大的快樂。身體以及感官的完美,因持戒而消滅那些不潔而來。由不斷的學習達至與上天合一。三摩地是由注意力與神合一而產生。姿勢必須穩固舒適。控制不安,對無限作冥想,便能做到。這樣,便不會受二元性騷擾。掌握了姿勢以後,便要控制呼吸。控制吸氣和呼氣便是調息。在外、在內,以至於靜止不動,都因應時間、地點和數目而調節,呼吸又細又長。第四樣是呼吸既不在外,也不在內。於是對光之遮蔽便除去。這樣精神便適合作冥想。如果精神脫離了知覺,而知覺亦不與感官混合起來,注意力便與自己合一。於是達至對感官的最高控制。

 

《瑜伽經》第三章 禪定力量

凝神是將意識放在一物之上。入定是周流不斷的知覺。三摩地是只有冥想的物件存在,對自身的知覺消失。此三者形成靜坐冥想。由掌握靜坐冥想,便得到智慧的光。這種掌握是通過不同的階段。此三者比以前討論的更為內在。但就算是此三者也是外在於無種子的境界。那種控制的狀態是心靈聯繫上控制的活動,使那些習性消減下來。這流通因不斷練習而穩定下來。當心靈放在一物之上,對其他的興趣便減退,便能達到入定。

 

在此境界,過去和將起的心象成為一樣。由此感官上的變化,便超越了事物的原理、性質各方面。事物的性質是過去、現在、將來三個原理。進化是由這三個原理不斷的轉化造成。對這三種轉化作冥想,便可得到過去和未來的知識。平凡字句與意義的知識是混亂的。通過靜坐冥想,便能得知一切生物聲音的知識。對過去的習性作冥想,便能得知過去生命的知識。對他人的身體作冥想,便可知道他人的思想。不是知道思想的內容,而是它的內在狀態。對身體的形狀作冥想,對形相的知覺便被阻閉,對眼睛的顯現便被分離,那個瑜伽士的身體便不被看見。行為的後果有快有慢,從內在的控制得知死亡的時間。對不同的氣力,例如大象的氣力作冥想,便產生大象的氣力。對內在的光作冥想,便得到精微幽隱和遠處的知識。對太陽作冥想,便得到世界的知識。對月亮作冥想,便得到星球的知識。對星空作冥想,便得到星空運動的知識。對臍輪作冥想,便得到身體運作的知識。對喉嚨作冥想,便能中止饑渴。

 

對胸膛中的管道作冥想,便能使身體穩定。對頭上的光作冥想,便能擁有超覺的視力。由於直覺的力量,產生所有知識。對心臟作冥想,便能得到有關意識的知識。喜樂是從靈魂與智慧的無分別而來。通過對真我的冥想,便會得到真我的知識。由此便達到超覺的聽力、視力、味覺和嗅覺。這些力量都是三摩地的障礙。當知道了注意力受束縛的原因,瑜伽士的意識可以進入另一個人的身體之中。控制了這個靈力,瑜伽士便能在水上行走,不受荊棘的傷害。他能克服死亡。通過對生命能量的控制,身體發出光明。對乙太及聽覺作冥想,便能聽見上天的聲音。對乙太及身體的關係作冥想,瑜伽士的身體便能變得很輕,能夠在空中飛行。對心靈作冥想,便能離開身體,那時無明便會去除。對物質的精微和物理形狀、狀態及功能等作冥想,便能控制物質。

 

由此可使身體變得極小、極大,以及不可被損。這個身體變得美麗、有力及強壯。通過對器官生命力和它們性質和功能的冥想,便能控制這些感官。這樣身體便能像思想般飛快移動,控制超覺的感官,控制自然的元素。通過對真我以及生命能量之間關係的冥想,便能做到無所不能,無所不知。以無欲無求來毀滅束縛的種子,便能免除一切束縛,達到自在。瑜伽士不要因這些靈力而驕傲起來,因為這樣便會使他產生障礙及下墮。對時間的運動,之前及之後作冥想,可以得到明辨的知識。這種冥想可以分辨兩樣極相似的事情,就算它們的特性和地位都一樣。那直覺的知識能知道所有事物和它的性質。當真我變得與生命能量同樣純潔,便達到完美與自在。

 

《瑜伽經》第四章 解脫自在

超自然力量可由前生而得、通過藥物而獲得、通過念誦咒文,以及通過靜坐冥想而獲得。生命由低級到高級轉化,是由於自然的創造力。行為無論好壞都不直接引起蛻變,只是除去對自然力的障礙,就好像農夫在田裏除去石頭,才能犁溝灌溉一樣。意識可由真我的力量產生。那個原初的意識,仍控制著那些被創造的意識。

 

只有那些達到三摩地的意識才能免于欲望,成為最高的。瑜伽士的行為,不是黑的,也不是白的。但對其他人來說是以下三者:黑的、白的和二者之混合。由此三者,表現出與之相應的果報。即使有時間、空間、物種的阻隔,由於記憶和習性,那些果報都能持續。對喜樂的追求是永恆的,而欲望和習性則沒有開始。它是由因、果、支援與物件造成,沒有這些,它便不存在。過去與將來,各依它們的形式和原理而存在。它們或潛藏,或顯明,各按其特性。所有事物都是合一的,因為這是整體的進化。物件相同,但如果意識不一樣,看出來便不一樣。事物之可知或不可知,取決於是否能被心靈認知。事物之可知或不可知,取決於心靈被調整至的狀態。意識的調整永為知覺者所知,因永恆的靈是不變的。那些心靈不能照亮自己,因為他們是作為對象而被認知。知覺者與物件不能同時被知覺。

 

意識由另一意識所知,便造成無窮後退,引致思想上的混亂。當心靈變成更高形式的靈體,便能知覺更高的意識。在一切知覺中,知覺均被被知覺者著色。心靈受欲望調節,是為了最高者工作,這是因為它的混合性質。對於那些有分辨力的知覺者來說,他們的真我與思維分離。得到分辨的意識,便能達到自由。有些時候思維從過去的習慣而來。上文說過,去除這些習性便是去除障礙。那些達到完全的分辨,完全捨棄了各種欲望的狀態,叫做三摩地。到此所有痛苦消除,能排除各種因果的障礙,獲得自在。知識免除所有遮蔽,變成無限,感官的作用也變得很小。完成了它們的目標,三態之進化便停止。不斷進化的到了最後,成為一種明顯的轉化。當三態完成了它們的目的,便達到自在的境界,得知自身的所有知識。這便是絕對的自由。

 

                      

台長: 幻羽
人氣(2,105) | 回應(0)| 推薦 (2)|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圖文創作(詩詞、散文、小說、懷舊、插畫) | 個人分類: 禪七修行系列第六次七七 |
此分類下一篇:附錄~:~《瑜伽師地論》簡述及瑜伽行~:~
此分類上一篇:~:~中國北京市千靈山~:~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