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2-10-20 10:14:18| 人氣1,232|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附錄--在現代科技化下之禪...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爾今已步入21世紀了,世界各各社會層面都呈現出多元化的模式,而佛教所面臨的問題也是複雜多樣的。然一切佛法的總綱,不出戒、定、慧三學,非戒無以生定,非定無以發慧,所謂「無漏清淨慧,皆從禪定出。」所以禪定是修道的重心,是佛教各宗派所共修的法門,更是佛教僧信四眾的根本行持,這是佛法住世的根本保證。由於眾生根機的不同,佛法所流傳的地域及時代不同,也就演變出各種各樣的禪修方式。

 

20世紀以來禪宗出現了虛雲老和尚、來果禪師等具有真修實證的禪師,當時禪修上也出現了一時的興盛,到目前仍然有一些寺院還堅持禪修的遺風,堅持禪堂坐香打禪,冬季連打七個禪七(七七49),如非常有名的幾個禪宗寺院:揚州高旻寺、西安臥龍寺、江西雲居山真如寺、嵩山少林寺等,也都年年如是舉行!但另外一些歷史上非常有名的禪宗祖庭,卻因忙於世俗間的經懺佛事、外事活動,偌大的禪堂,已經閒置虛有其名了。僧侶如果不是出家於禪修的寺院,對禪修更是極為陌生,不知坐禪為何物?且不知如何禪修打坐?更不要說「參話頭」、「默照禪」等等禪修法門的法要於何哪!

 

所以很多青年人出家後,由於沒有受到薰陶,便以為修行就是誦經、念佛等。既然出家人自己不會坐禪,沒有禪修的體驗,所以也很難指導在家信眾進行禪修,所以很多在家僧信四眾便去修氣功,以安定自己的身心,致使漸漸出現了一些偏離正規的禪門如:李洪志的「法輪功」,發展尤為迅速,它以氣功之名行宗教之實,打著佛教旗號,把氣功宗教化推向了高潮,給佛教界造成極大的影響。在臺灣陸續也有各種新興宗派及氣功更是五花八門,尤其是禪修型的「新興宗派」,如清海的「禪定學會」、妙天的「印心禪學會」、彭金泉的「大乘禪學會」、李元松的「現代禪教團」等在臺灣島內外,引起了轟動性效應。

 

環伺現代社會的動盪與不安,世人皆渴望在身心上能得到一種安寧與清靜,而當正法弘揚正處於劣勢時,各種氣功及新興宗派便適時紛紛湧出,從佛教內部來說,修行的功利主義、求簡單速效,對神秘體驗的好奇,在修行上出現一些「誤區」,轉而向外追求於藏傳佛教與南傳佛教,因此當今佛教又出現一股「密宗熱」與「南傳熱」。

 

在四川、山西、北京等地區由於原來就是藏傳佛教的寺院,再加上藏傳具有系統的禪法等修證次第,而且能很快得到效果,所以許多法師、居士便轉學密法,內地許多漢傳佛教的法師不遠千里到四川康定的五明佛學院、西藏學習密法。其次便是「南傳熱」,除了大批留學泰國、緬甸、斯里蘭卡的留學僧以外,有許多法師、居士對南傳的禪法十分感興趣,因為南傳禪法具有四念處禪學的次第系統、簡易等特點,尤其「內觀禪」已經有人專門修習、弘揚。隨著科技資訊的發達,交通的便捷,各種層次文化不斷地交流,「密宗熱」與「南傳熱」可能還會在世界各地升溫,禪修上勢必還會再面臨著一些衝擊。

 

未來世界的發展,隨著網際網路的發達,佛教透由網絡傳播具有無窮的魅力,其多元化的發展已經勢不可擋!作為現代科技化社會的僧人,也都是要去學習電腦科技上的方方面面,但是對於宗教情操的培養及實踐上的提高還是僧人的根本。現代許多僧信四眾由於各種因素,對正確的禪門修持表現出極大的陌生,而培養青年才俊僧伽的佛學院,也對禪修的理論學習及實踐指導也是極其漠視,致使佛教獨有特質的禪-卻成為佛教界陌生之務,更別說參禪悟道以解脫了,這真是值得諸僧信仁者好好思惟及精勤之處呢!

 

從佛法的自利利他來說,重視僧伽的禪修教育,是當今乃至未來佛教正本清源的關鍵。僧伽能在禪修中增加對佛法的信心,提高自己的宗教情操,這是培養出世清淨形象的基本。從另一方面來說,由於僧伽自己在禪修過程中得到佛法的利益,通過善巧方便的說法,指導在家信眾進行禪修,從而使他人也得到禪修的好處。在家信眾因為在禪修中的體驗,增強佛法的信心,最主要的是能安定身心,改善生活的質量,從而在現代社會樹立了很好的榜樣;同時,由於正法的弘揚,那些渴望能解除心靈困惑的人,自然也能從氣功及邪門外道中擺脫出來而歸依佛法,這樣佛教在現代社會就能形成良性的循環,從而使正法能在世間久住。

 

當今佛學院主要是對佛教一般通材的培養,由於受到師資條件的限制,所以很少有佛學院開禪修課,進行禪修理論的學習與實踐的指導。所以,僧伽禪修教育應該彌補佛學院教育的不足,在佛學院開設禪修課,引導學生進行學習與實踐。禪修課不是一般理論的學習,而是具有強烈實踐性,所以需要富有經驗的大德進行講授,而師資最直接的來源應該是禪學院。

 

第一,以培養解脫心與菩提心為禪修教育的根本。佛法的修行教育是以出離世間、斷惑證真為根本,禪修教育更是如此。眾生在三界中輪迴生死,受煩惱業力的纏縛,永不自在。今欲得自在,就必須解脫生死中的煩惱及業,其方便之法,必須見五取蘊苦所有過患,和觀察思維三界過患發起極欲捨離之心,則於苦集等法,不起欲得的追求,這就是解脫心。同時,在禪修教育中,培養僧伽在解脫心的基礎上,生起菩提心,生起利他度眾生之心,令諸眾生,覺生死苦,令離五欲,修行聖道。同時,菩提心的生起,能使禪修者對生死無有恐怖,發大憤志,就不會產生急功近利的心態,而安於禪修的實踐。

 

第二,以戒為禪修教育基礎。戒、定、慧三學,為佛法修行的總綱,在三學中,戒為基礎、根本,所以禪修教育應當以戒為基礎。《涅槃經》中說:「欲見佛性者,證大涅槃,必須深心修持淨戒,若毀淨戒,是魔眷屬,非我弟子。」禪修教育應當培養僧伽學戒、持戒觀念,樹立良好的清淨出世形相;同時持戒清淨,將有利於進行禪修。

 

第三,諸禪互融。中國佛教的特質在於禪,在中國佛教史上,曾經有各種禪法的流行,但是最後終被歷史洪流所淹沒。而從眾多禪法法抉擇出適合現代眾生根機的法門,如不淨觀、數息觀等「五停心觀」其實是很好的禪法,禪修教育則應當將這些禪法整理出來,加以推行。中國佛教的禪宗往往傾向於智慧的觀照,入門不易。所以,如何將大小乘禪融合起來,從小乘的有相禪法為入門的基礎,逐漸引入大乘的無相、無念,把頓漸禪法有機地結合起來,將是禪修教育的重要內容。另外,藏傳佛教及南傳佛教的禪法比較具有系統性,實行起來容易入門而且有效果。因此,如何吸收這兩個系統禪法的優點,而以漢傳佛教的禪法為主體,重新系統構建中國佛教的禪法,將是未來禪修教育的重大突破點。

 

第四、禪淨雙修。中華民族自古以來便有好尚簡易圓頓的文化心理,所以從中唐以降,禪宗成為中國佛教的主流。唐武宗會昌法難後,諸宗或絕或衰,中國佛教幾成禪、淨二宗的天下,禪淨雙修成為中國佛教的優良傳統,所以禪修教育從易行有效的角度出發,將如何有機地將禪、淨結合起來。這也是順應當今佛教的發展趨勢,將淨土法門的修行納入禪修教育中,這是禪修教育應最先解決的問題。

 

第五、禪教一致。中國佛教從盧山慧遠法師開始,便將禪觀修行與教理研究很好地結合起來;到了隋代,智者大師完成了止觀與義學的統一,為中國佛教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禪教一致成為中國佛教的優良傳統之一。而禪修很容易使人理解不須文字,祇要直指人心,就能頓悟成佛。禪修教育將引導僧伽明白禪修與教理是分不開的,禪修的修證層次、境界,各種魔事障礙的處理都必須從教理中找到說明。同時,未來多元化佛教的發展,需要各種人材從事不同的弘法工作,於是也有專門從事研究教理、弘法布教等各種各樣地僧伽,所以禪修教育需要引導僧伽如何從更遠大、更高層次來看整體佛教的發展,讓佛教各種人材能互相寬容、互相諒解,促使佛教事業全面地發展。

 

在明白禪修是佛法修行的根本,而禪修在當今佛教則由於種種的原因受到冷落,若要從佛教的正法久住、自利利他出發,希望佛教界能重視禪修教育,將禪修教育不但納入佛學院教育範圍,而且提倡專門的禪修教育,培養出世清淨、真修實行、解行並重的新一代僧伽。當今佛教教育的主要途徑是通過佛學院學院式的教育,但是佛學院教育與禪修教育畢竟有些不同之處,前者更趨向一般通材的教育,而後者則是有關禪修師資的專門教育;但二者又不能截然分開,佛學院教育需要禪修教育來彌補其自身的不足,而禪修教育祇有貫徹到佛學院教育中心,才更有生命力,更有效果。所以,我們試想對當今僧教育提出一些建議,分別建立佛學院與禪學院,全面培養佛教的人才。

 

(部份摘自--現代僧伽禪修教育-釋聖凱法師著-中國佛學院研究所)

 

 

台長: 幻羽
人氣(1,232)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圖文創作(詩詞、散文、小說、懷舊、插畫) | 個人分類: 禪七修行系列第六次七七 |
此分類下一篇:另類的釋道心和尚=時尚....
此分類上一篇:附錄—略釋『判教』--(下)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