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2-10-12 20:46:49| 人氣2,460|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附錄--四念處--身、受、心、法的禪觀修法(5)

推薦 1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附錄--四念處--身、受、心、法的禪觀修法(5)

 

第七個階段「覺知心行」,已經要相當微細,你的心要寧靜到相當微細,才有辦法覺知到你的起心動念。第八個階段就是「覺知安息心行」,注意第八跟第四階段的對比,第八是「安息心行」,第四個階段是「安息身行」,身體比較粗糙,比較先穩定下來。穩定下來之後,我們這一匹心猿意馬還不容易穩定下來,你身體坐在那裡像一尊佛,但是你的心有可能還是一樣到處飄動,在那裡不斷的打妄想。

 

當你慢慢繼續用功下來之後,會來到身體安定,心裡也很安祥寧靜,你的各種衝動都消失了,身心很安祥的端坐在那裡,而且內心充滿著一種喜悅,這就是來到第八階段「覺知安息心行」,會來到捨念、無念的情況。如果你繼續穩定下去,這是初禪、二禪、三禪、四禪,來到四禪的境界,是安息心行。

 

所以,只要你配合「出入息法」跟「身念住」的開發,要「入深定」不會困難,但是我們目的不是在「世間定」,不是在「深定」上面下功夫,我們的目的是要開智慧。當你有定力之後,你怎麼辦呢?如果沒有適當的轉換,只是在「定」上面下功夫,你是落入在「世間定」裡面,那是死的「定」、「世間定」。就算你坐再久,頂多只是引發一些神通、引發一些禪相,你不會開智慧的,所以我們要繼續用功,然後,後面的第九到第十二是屬於「明心」的階段。怎麼樣能夠來到「明心」的階段?「明心」的階段是十三到十六的階段,是屬於見法的階段,會越來越精采、越會充滿法喜充滿,所以大家腳踏實地的用功,一步一腳印的做,你要「明心見性」,這是最快速的方法。

 

怎麼讓我們的身體更加穩定、柔軟,讓我們的覺受不斷的開發出來,有助於邁向「明心」的階段?現在再來跟大家介紹靜坐中的「動中禪」,要怎麼修呢?我們平常在走路的動作都很粗魯,我們心行也是很粗。現在大家在禪修,有打坐、也有經行,但在經行的時候,我們的動作還算是比較粗,現在要進入到比較微細的動作、微細的覺察。

 

當你在靜坐,有時候可以觀出入息、觀呼吸,有時候也可以練習靜坐中的「動中禪」。因為靜坐中的「動中禪」,做起來會讓你的心更開發明覺,而且你的覺察力會更敏銳、更微細,怎麼做呢?在靜坐的時候,你一樣以放輕鬆端坐的姿式坐著,再來,你的兩手手掌平放在你的腿上。平放在腿上之後,現在大家就跟著做,平放在腿上之後,以你的手掌代替你在經行時候的腳掌,經行的時候我們是腳掌的提、移、落、觸,現在我們就用手掌來提、移、落、觸,。

 

在你心還沒有寧靜穩定之前,是須要透過下達口令,在動作的這個階段,如果你的心還妄想紛飛、心還不夠寧靜,如果你沒有下達口令,只是手在那裡動的話,你的心很快又跑掉了,與其在那裡打妄想,不如好好的配合「身行」、「口行」、「意行」一起開發。所以你在下達口令提、移、落、觸,這就是在口行,雖然沒有嘴巴講出來,但是我們意念裡面在下達口令,就是「口行」,是微細的「口行」,別人聽不到,但是我們自己可以聽得到微細的「口行」。手在動的時候,就是屬於「身行」,你又有去覺察到我們後面的意根、起心動念,那是屬於「意行」。

 

所以不要小看這樣一個動作,這是身行、口行、意行一起並進在修行的。當你還有妄想、妄念的時候,你就配合著先下達口令,然後手掌在動作,先從右手開始,提!手掌就提起來,這時候你閉著眼睛來做,覺察力會越好,提起來的高度要多少?不拘,只要有離開你的膝蓋就好,提起來,下達:提!你的手掌才提起來,移!下達「移」的口令之後,手掌才移,注意你的手掌,要向前或是向後都不拘,或是向左、向右也都可以,只要有做出移動的動作出來,這樣就好。

 

下達口令「移」之後,手掌才移,你可以向後移,然後再來「落」,手掌才落下去,放在腿上,「觸」!去感受那個微細的觸感。再來換左手,提、移、落、觸,動作不要快,慢慢去做,一個口令、一個動作,能夠這樣去做,你的心很快會寧靜下來。再來,再換右手,提!再提起來,移!移動!跟上一次移動的方向要相反,因為我們腿部的範圍比較小,如果你上一次是向後,再來就是要向前,上一次是向左,然後下一次就是向右,這個可以靈活來移動,除了這個動作做出來之外,要去感受是不是意念、意根裡面,當我下達一個口令要它提,手才提起來?要它向前、向後、向左、向右,它就隨著你的意念之後,然後再動作?要去覺察到這個階段,如果能夠認真的去做,你的心很快會寧靜下來,身也很快會穩定下來。

 

再來,當你的手掌移動、穩定之後,去覺察一個情況,當你下達口令「提」,你整個手跟手臂要提起來的時候,你慢慢提!慢慢提!這時候下個動作、重點,不是在移動的移,而是要去覺察這個手臂要提起來,整個手臂跟胸部、背部肌肉有怎麼樣的變化?這是滿重要的過程,是包括「受念住」都一起開發,你不用提的很高,只要下達口令要提,然後手掌從輕鬆的放在腿上,到要離開腿上一、二公分的這整個過程,你去感受我們的手肘、手臂、胸部、背部、腹部,到底有沒有牽連?手要舉起來,是不是像吊車、起重機要吊起好幾百公斤的東西一樣?那個繩索鋼繩這樣嘎拉嘎拉的一直往上拉起來,這個手臂才能夠吊起來,要知道我們這個手掌要移動,是牽連很多的零件組合,都要牽連很多的因素,慢慢你去做之後,要協助你去體悟什麼叫作因緣具足?緣起甚深?

 

左、右手都慢慢這樣去練習,當你手掌整個要提起來的時候,要去覺察到跟呼吸有沒有關係?這都是越來越微細、越來越微細,如果你心不夠寧靜,是看不到的。當我們身心更寧靜下來,身心越穩定之後,再來下一步就是雙手不動放在腿上,你只要動手指就好,有時候從右邊姆指開始動,再換左邊、再換右邊,右手的其他隻指頭,再換左手的其他隻指頭,左、右手交替,然後一次動一根指頭,慢慢的去體會這樣在做的時候,我的內心世界有什麼樣的變化?是不是在經過一些尋找之後,要動哪一根指頭哪一根指頭才會動?如果覺察力不夠敏銳,你看不到、覺察不到,如果沒有覺察到這些微細的動作、微細的覺受,你要距離「明心」、要距離見法,都還很遠。

 

所以,功夫不會白浪費,大家在經過聞思之後,真的一定要禪修、要實修實證,讓我們的身心沈澱下來,你的覺性不斷開發,才能夠看到我們那些很微細的起心動念,才能夠看到我們那些很微細的覺受。當你慢慢熟練之後,進一步要能夠來到:我只是動作,而沒有下達口令,這又是更深更微細的修行功夫。只是動作而沒有下達口令,手一樣提、移、落、觸,手肘、手掌一樣向前、向後、向左、向右,但是沒有刻意去下達口令,這時候你的重點要放在哪裡?一方面覺察手的移動,但更重要的就是要去看到背後,有沒有在起心動念?有沒有在波動?有沒有在意識之流在流通?是不是先有意念然後才會有動作?

 

雖然當下沒有下達口令,但是手要動作之前,是不是先有念頭?那個是更微細的起心動念,更微細的「心行」,你要能夠覺察得到,這是要協助大家深入「名色分界智」。如果名、色沒有分出來,就是處在無明的世界;如果「名色分界智」能夠開發出來,就能夠來到明心的階段;能夠「明心」,要見法、開悟就容易了。

我們要深入到開發「名色分界智」,在修行次第來講,是很重要的階段,不管你聞思再多,不管你經典讀的再多,如果沒有來到實修實證,只是懂一些名相而已。你認為你懂,但只是懂一些知見而已;你很會解析,但是卻做不到、也看不到。因為「名色分界智」的智慧,它一定是來自於實修實證,真的要做到,才能體會到,才能夠開發出這樣的智慧出來,所以不要把學佛變成佛學,不要把學佛當作空談,你要做到,才能夠宣說,你要做到才算!

 

名、色分界,「名」就是我們的心,「色」呢?,指的就是我們的身。「名、色」用現代的術語來講,就是我們的身、心。「名」就是心,「色」就是身,我們的身心有交集的部分,也有不交集的部分。身心的作用是有先有後的,身體的動作來自於心,下達口令、指令之後,才會有動作。以現代醫學來講,是大腦先下達指令之後,也就是你的意根,意根也就是大腦,下達指令之後,它會透過神經的傳導,到達你要動作的肢體上面,那個肢體才會動作,這就是:先有意念,然後有意識之流的傳導,才會有動作,如果你手的神經線切斷了,或是某隻手指的神經線切斷了,神經不能傳導的時候,這個肢體、手指頭,它能不能動呢?是沒辦法動的。

 

如果你腰部的脊椎受損,下半部的脊椎神經線受損的時候,雖然下半身看起來是好好的,但是當神經不能夠傳導的時候,它就不會動。所以我們要清楚了解,我們這個身體就像一部車,須要有足夠的這些零件組合,加上人或是電腦,或是各方面下達指令之後,這個車子才會跑、才會動,我們身體動作一樣是受到我們意根下達指令才動作,但是因為一般眾生的身心是糾纏在一起,看不清、看不到,結果都是盲目的衝動之後,才在那裡後悔。

 

我們現在修行,就是要讓大家清楚的看到「名」跟「色」是可以分開的,如果你能夠來到名、色分界,你的心就不會成為這個身體的奴隸,就不會成為欲望的奴隸。一般人的心是被這個身拖累著走,你的心作不了主,常常成為這個身的欲望的奴隸。今天我們修行就是要開發出身、心是可以分開的,當你身心有分離的時候,但是跟精神分裂完全不一樣,不要會錯意!身、心它是有交集、有分離,如果你可以讓身心有距離、分開的時候,你會有距離的來看待你這個身體,很多情況就能夠不會成為欲望的奴隸,不會成為這個色身的奴隸,這是很重要的階段。

 

名、色怎麼分開呢?以前是先下達口令再動作,這就是讓你慢慢的去了解,身心的動作是意念在前,身體在後而行。再來,當你慢慢的熟練,慢慢的穩定下來之後,你不用下達口令只是動作,身體只是動作,但是你要很深的反觀覺察力,看看在身體動作之前,是不是從你的腦海裡,是不是從你的心田裡,一定有波動流出來,這你要清楚的去覺察到,一定要深度去開發,不管我手掌要提起來,要放下、要向左、向前、向後,你要去覺察到動作之前,是不是你的腦海裡面有波動先發射出來,然後這個波動會流經你的手臂,會有電流傳導出來,這意識之流你能不能清楚的覺察?

 

如果你能夠清楚覺察到,你會發現到嗯!真的是意念、意根在領導這個身體,你要讓它向前,它就向前;要讓它向後,它就向後;向左,它就向左;向右,它就向右,但是前一個階段練習的是有下達口令,你要來到更微細的。沒有下達口令,我只是動作,但是你要覺察到,雖然只是單純的動作,但要看到你潛意識裡面有沒有波動出來?這是要深入到潛意識的開發。

 

修行很多的方便法門、很多的法門,很難能夠深入到潛意識的開發、明覺,真正要深入到潛意識開發,一定要透過很簡單、很單純的方法,而「出入息」是非常好的過程,加上身體的經行跟靜坐中的「動中禪」,這是空海走過來之後,發現非常好的方法,毫無保留的來跟大家分享,協助你深入的去看到我們的潛意識,協助你去看到起心動念。這方面能夠做到之後,你慢慢的去檢驗,是不是包括連我準備要開口講話,或是雖然沒有說出聲音,但是只要我的腦海裡起什麼念頭要講話,是不是有一個波動會出來?是不是都會先起心動念?再來,包括我要微笑或是要生氣,是不是內心裡面那一股意識之流,都有先醞釀,包括你要眨個眼睛,眼睛要東飄西飄,都有意念在引導,你都有下達指令之後,它才動。

 

你不要認為說,修行要看這麼微細,有用嗎?有用嗎?很有用的!因為真的要「明心」,這個階段一定要經歷過,當你認真的去修、認真的去做,你的心會越來越清明、越寧靜,你的覺察力會越來越高,而「名色分界智」的開發,覺察力的提醒、提昇,沒有任何人能夠代替得了,任何的加持、灌頂,不可能幫你開發,任何的加持、灌頂,都只是一種鼓勵,讓你的身心穩定下來,幫助你,那是一個助緣。

 

就像是別人鼓勵我們,當我們懈怠的時候,鼓勵我們,但是這方面的功夫,一定要自己去開發,沒有任何人能夠替代,就包括要吃飯,沒有任何大師能夠幫助你吃飯,各人吃飯各人飽,修行也是一樣。沒有去開發你的心田,它就是荒蕪、雜亂啊!方法用錯了,你的心是越糾纏、越無明,如果你方法正確,它會不斷的沈澱下來、寧靜下來,越來越清楚。而且身心越來越穩定、越柔軟。

 

所以「明心」過程開發出來之後,你就算要起個嫉妒的心,馬上都可以覺察到。現在最重要的就是要好好去開發名、色分界,只要能夠清楚的去看到色身跟心的前後關聯作用,這個智慧就會開發出來,你就有所體悟啊!當真的能夠清楚去看到,這也是開悟的一種,你就會眉開眼笑,就會會心微笑。啊!我看到了!啊!我看到了!這是相當重要的過程,如果這個階段你沒有去練習,沒有好好的去做,「明心」是不可能。

 

所以,靜坐中你一樣要練習靜坐中的「動中禪」,深入到連一根指頭在動,都要清楚的看到,你可以左、右手的指頭輪流來動,然後看看意識之流有沒有在流來流去?還有,在還沒有選擇哪一根指頭動作之前、還沒有確定,假設現在你是準備右手指頭要動,但是五選一,在還沒有選定好哪一根指頭要動之前,還在選擇的時候,你能不能去覺察到意識在那裡遊走、在那裡選擇?當決定要動哪一根的時候,哪一根指頭才會動,這個大家要清楚的去覺察。

 

這方面要深度去開發之後,經行也一樣,再來就是要深入到第二個階段─經行,以前是有下達口令,現在不要下達口令,你同樣的提、移、落、觸,慢動作去做,腳移動可以向前、可以向後,可以向左、可以向右,但是這時候你一樣最好是閉著眼睛去覺察,你閉著眼睛,腳在那裡移動,甚至你可以扶著欄杆閉著眼睛,然後腳在那裡移動,你這時候去感受,是不是從我們的意根、大腦,還有整個意識之流在流通、在傳達,是不是有經過我們的心念、起心動念,意識之流在下達指令之後,腳才會轉動?才會向前、向左、向右?

 

有的人聽到這裡,也許會認為說:那還不簡單!這誰不知道,我早就知道了……,你知道?都只是知道名詞、名相,而不是真的體悟到,你不是真的做到,我們是要來到真的做到,真的清清楚楚的覺察到,不是光一個頭腦的知見,如果光是要這樣的知見,那些醫生他們也知道啊,一定要有神經傳導才會動,但你還是頭腦的知見,所以不算!要清楚的去覺察到。

 

再來,你有時候可以向前走,有時候也可以向後走,你也慢慢去覺察到這一隻腿要抬起來的時候,本來是很輕鬆的放在地上、踏在地上,兩足、兩腳站在地上,再來你要去體驗到、覺察到的就是,當我下達口令,右腳要抬起來的時候,要清楚的去覺察這一隻腳要抬起來,牽連我身體多少的部分?身體軀幹有多少部分的肌肉牽連而動、在用力,要清楚去覺察,你才會知道這一條腿要讓它吊起來喔,好像要吊起好十幾公斤的重量,包括腹部的這些變化,你都要清楚去覺察。

 

就好像說一個起重機,東西要吊起來,是需要有很多的機器、很多的零件要組合起來,如果是一些重要的零件缺一,它就沒辦法動作了,你一樣要去覺察到我這一個身體是一部最精密的起重機,要把這一條腿吊起來,要牽連多少?你要清楚的去覺察到才會感受到,這個腳能夠走路很奧妙!很神奇!很神妙!我這個腳能夠走路,好感恩!你真的有去體會到的話,連在走路、能夠走路,你都會心花朵朵開,都會感恩、會微笑,別人以為你是瘋子,沒關係!我內心裡面很安祥、很快樂、很知足,真正的解脫者是知足常樂啊!他的快樂來自於知足,不是來自於金錢的多少。佛陀身無分文,但是他很快樂、很安祥。

 

所以,這都是要協助大家慢慢開發我們內心世界,讓我們的內心世界越來越寧靜、越安祥、越淨化,佛教所講的「自淨其意」,是整個修行的核心,我們這整個禪修就是要協助大家淨化我們的身心、開發我們的覺性,然後慢慢的去了悟真理實相,你真的會知恩、感恩,知足常樂,而且知恩、感恩、報恩,很自然流露出來的就是一種報恩的心在做,這時候你不會有「我慢」的。

 

當你手的動作、腳的動作,慢慢去開發、覺察之後,你的「名色分界智」會越來越清楚,包括在經行、走路到一個情況的時候,我要轉身,都要清楚去覺察,為什麼我要轉身?一定是我們的意根有去收到一些訊息,表示前面不適合再走下去,需要轉換,它是很精密的組合,你要清楚去看到,好!在轉換、要轉,為什麼要轉?你也清楚的知道,在轉換的這個過程,你也清清楚楚的知道。

 

在這良好的環境之中,就是讓你從慢動作,慢慢的去練習、去開發,你慢動作能夠覺察到之後,再把你的動作慢慢的加快,如果你慢動作覺察不到,要有耐心的去練習,如果在練習的過程,有些動作是囫圇吞棗沒有覺察到,請你再倒帶回來,重新做,讓這個過程都清楚,NG幾次都沒關係。當這樣有耐心的去開發之後,身心真的會越來越安祥、越法喜,你覺察力越提昇之後,很多的微細動作就可以覺察到。

 

當你能夠真的來到「明心」的時候,很容易就能夠將身比身、將心比心,因為對方的動作是粗糙、還是微細、有沒有明覺?你就很清清楚楚。因此,衝動無明的眾生、有「我慢」的眾生,是瞞不了明眼人的。希望大家都能早日成為明眼人,明心見性。(續)

 

                     註:用白話來說者--空海法師

 

台長: 幻羽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