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垃圾*垃圾*垃圾是什麼?。?。*(5)
地球環境的保全、作為人類嚮往的共同的目標需要有指導,需要對各自利弊衝突的調整而形成共同的意志的思想和領袖。從過個意義上來說很希望世界的環境首腦會議能成為領袖,但遺憾的是並沒有起到這樣的作用。現在總是跟在後面或者無能調整既得利益,而跟在後面的反而變得正確。
在我們每天的生活中,必須動手使用東西,用後作為垃圾的事是常有的。最徹底的垃圾再生利用是對可能成為垃圾的東西不買。但即使是這樣,需要的東西仍然要買。東西買了以後充分地延長其使用壽命。這些事情在東西變成垃圾前可以你這是廣義的再生利用(預先再生利用)。其次哪些東西經過使用後成了垃圾被扔掉時,為了再一次地進行有效的利用,該怎做和採用什麼方法,將想法變為實際的再生利用,也是有幾種主要的方法:
<1>利用義賣市場或舊貨出售的自由市場,把不用的東西集中在一處,讓需要的人買回去再用的方法。
<2>刊登需求商品資訊,為了使想轉讓偽人和想得到轉讓的人都能滿足,將有關這類東西的情報進行公開的方法。報紙、自治體的小報上登上想轉讓人和想被轉讓人雙方的情報(物品和電話號),也有有料的再生利用情報雜誌。讀報的人各自進行聯繫。另一方面,不用的東西,轉讓給需要方,轉讓方以有償的方式收取費用。
<3>瓶的儲戶(存款)制度的活用,酒瓶在酒店可用微量的貨幣換取。對啤酒、果汁的製造商來說,把瓶進行口收使用必須有利可圖。如果製造商認為使用過的瓶沒有利用價值,該瓶就無法再利用。我們買的裝有新鮮東西的瓶,實際上瓶的錢已先預付了。如果這部分錢不收回的話就是損失。
<4>修課學習處理,自行車、傢俱、家用電器、衣類等作為垃圾排出後,由自治組織等進行修理,再出售或自己利用閒暇動手修復完善,在商品的價格高於人工費時作為經濟手段能做,如果是現在就不可能,因為修理所需要的人工費由自治組織負擔。
<5>設置回收點如超級市場、學校所在地是消費者垃圾集中的地方。在那裏設置了超級市場用的泡膜塑膠和塑膠盒的回收箱。在住宅區等地,瓶製造商設置了空瓶回收箱,相當於小學生將鋁合金罐頭帶到學校一樣潑揮這種垃圾再生利用網方法,集中在一處,用較好的方法加以解決。由消費旮的協作和生產、流通者承擔費用來解決這個問題。
<6>組織回收機能,如兒童會議、自治組織會議為中心的組織,以收集報紙為主,然後出售給回收商,這可以在很大的範圍內進行。這與設置回收相同,主要是以地域為主體進行的活動,把垃圾集中在一處然後想法解決。在物資不斷攀升的今天,很多時候是由自治組織拿出贊助費給回收商而得以解決的。
<7>要區分類別收集,自治組織指定可以再生利用的垃圾,例如罐頭、瓶、紙等定期進行回收泊治組織用稅金來支付收集垃圾的成本。根據市民、消費者的組合,嚴格決定和遵守區別收集區域。資源垃圾的區別按地域進行,重視再生利用,策劃垃圾處理基本計畫,城市(市鎮村)基本上都制定了城市垃圾處理計劃。到目前為止,垃圾處理基本上以焚燒爐、填埋地這類垃圾處理設施為中心,而對垃圾的再生利用並非很重視。但是,如果打算建設處理垃圾的設施的話,常常會遭到周圍居民的反對。這時要讓居民不僅僅是單純因為討厭而反對,還必須讓居民一方面積極地面對居民所提出的問題,另一方面要讓居民對自治組織所提出的設施是否真的需要進行尋問,這樣的做法比較多。
那樣大的焚燒爐真的需要嗎?再生利用的垃圾 是否可以進一步減少?”...“自治組織如果將紙、瓶、罐 頭等垃圾混合在一起收集,然後嚴格地區別開來,焚 燒爐可以進一步縮小,或現有的足夠,不必再建造新的。”...等等會出現各種意見。在這些地方,市民為了證實自己的發言,有組織地回收,或舉行不用品交換會,或舉行義售,在整個區域從自身開始積極地進行垃圾整個區域再生利用的組合。自治組織也將不會無視這些市民的行動。
但即使區別收集資源垃圾,如在整個區域進行的話,一天的回收量仍有可能達幾噸。從自治組織的立場來看其中包括了各種各樣的問題。應該準備幾輛車子和多少人?怎樣的再生利用?中心應建設在什麼地方?回收的資源在什麼地方?以多少錢出售為好?進一步來說,根據資源垃圾區別,運到焚燒工廠的垃圾內容也發生了變化,因此必須建造符合新垃圾要求的設施。另外,1O年以後什麼垃圾會增加多少,將成為很重要的問題。需要制訂10~15年以後的預見性的《垃圾處理基本計畫》,得到市民普遍理解成為重要問題。
人們制定了減少垃圾、重視再生利用垃圾處理的基本計畫,並且按制定的計畫一步一步地去實現,取得一定成果的城市,從全體來看僅僅是一部分。在吃盡了其他城市垃圾苦頭之後所得到的經驗中,組織了鎮(行 政)自己的再生利用在推動下進行再生利用的。對基本計畫負責減少家庭、事業所等垃圾的科。制定了再生利用後剩下的垃圾處理基本計畫,自治組織進行焚燒、填埋及減少垃圾。在各市、鎮、村發出通告,要求重視制定垃圾減量的處理基本計畫。縣也如此,例如千葉縣也制定了垃圾減量計畫。制定了《再生資源利用的促進法》,這是為迎接第二次有油危機到來的再生利用。讓市民、消費者熱心于再生利用的方法。
當市民、消費者對積極地致力於垃圾再生利用的熱潮到來之時,具有促進力的首先是自治組織。因垃圾在不斷地增加,處理垃圾的施設建設並不像我們想像的那樣,而是變得越來越困難。垃圾到底減了多少呢?可以從各城市的實際成績來看,如果垃圾的增長率變低了那將是成功。許多居民每日忙於生活,未必對垃圾很關心,因此必須考慮的是怎樣做才能使更多的居民對垃圾引起關心。
垃圾是用市、鎮、村的稅金進行收集、處理的,處理是理所當然的事情。垃圾處理所需要的費用,當然是以稅金的形式由作為國民、市民、消費者的我們或是企事業團體所負擔,每天把垃圾扔出,對垃圾每天排出多少毫不關心,而進行收集時,所以感覺上垃圾是免費的。但如果與垃圾的量相對應的費用必須支付的話,狀況將會發生變化。購買多餘包裝的東西時,購買塑膠瓶內裝的飲料、醬油,泡沫塑料包裝的蔬菜、水果等等,在購買時就會想到除了支付購人價格以外,還要支付扔垃圾費,人們就會購買不大會增加垃圾的東西。
另外如玻璃瓶、罐之類的東西,投入空瓶回收箱及超級市場回收服務中心,習慣後,就會自覺地拿到那裏去。除此以外集團回收,自治組織所進行的瓶、罐頭、紙等的資源垃圾如區別扔出的話則是免費的。這樣扔出垃圾的人越來越少,結果是運到焚燒工廠和填埋地去的垃圾減少,不僅減輕了自治組織的財政負擔,也較容易得到預定建設現場周圍居民的同意,真是一舉兩得,何樂而不為。這樣一來就能使扔出垃圾的人,實現對塑膠、對再生利用關心的事實。垃圾現在實實在在是市民和消費者應該關心地球環保問題,比從前高明得多,你又怎麼想的呢?
再生利用的決定企業者、生產者與再生利用的企業生產者都是息息相關相關的,從大的方面來區別可以分成二大部分。一個是使用再生利用的原料生產商品並進行出售。另外一個是對自己公司的製品進行回收,從而達到減少垃圾的目的。考慮垃圾的再生利用時,最後決定的東西是垃圾最後的去向。最後的去向是物品製造的企業。例如舊報紙、紙箱最後的去向是造紙公可。造紙公司在生產紙製品時作為原料利用的同時,垃圾也被再生利用了。
為了讓再生利用在今後蓬勃發展,最終是由製造商作為原料以代替新的資源,將垃圾作為資源進行使用。垃圾作為資源使用,還是不使用,由各企業判斷,企業毫無利益可圖也不行,垃圾資源比新資源便宜,是首要的。與此相比更重要的是,用垃圾作為原料製造的商品,能使消費者喜歡,也就是說能出售掉。而企業所擔心的是,甩垃圾再生製造的商品是否會給商品的形象帶來消極因素。實際上,造紙商們就在最近,他們還極力隱滿著使用過舊紙,即使在現在,再生產的塑膠與一部分不是再生產的塑膠混合在一起的事情,也不願讓人知道,對有關商品的品質的要求特別嚴格,常被人們說成是“多餘”。
作為該商品的機能是否真的 需要另當別論,很有可能提出比這更高的要求 造成這個原因的是消費者還是生產者或是兩方面,對此誰也弄不清楚。也許是由國民的性格或者說是產業的傳統造成的。例如來看一看車子吧。在日本總是給車子上一點蠟擦得燦燦發光後使用。在美國幾乎不用蠟,緩衝器也不是開車子時直接必需的部件,稍微凹下去一點並不怎麼介意,在日本馬上會成為修理的對象。對蔬菜、水果也是如此,為了桔子和蘋果的美觀,為了掩殖蔬菜被蟲咬過的痕跡,在水果、蔬菜上塗上蠟,蘿蔔大小相同,這樣一來就比較容易出售。對吃的東西來說,最重要的應該是味道和營養成分,除此以外的因素是外形、顏色、看上去乾淨這是所要求的商品質。為適合這些需要進行生產。這樣作為製品的規格被決定,也決定了一定的生產系繡相當不容易破壞。紙尿布也是如此,常常被作為垃圾增加理由的例子。尿布的原料是紙,使用100%新的紙漿,這樣再生利用紙尿布就變得困難起來...
垃圾的再生利用在事實上是有很大障礙,使用再生原料製造的商品,與現在的商品規格,就是說用新的資源製造的商品規格是有很大區別的。例如經過回爐後的紙,顏色有一點發生變化,與到現在為止用的白紙相比差得很多。用這種紙進行大量複印時常常發生塞機現象,成為影印機很容易出故障的原因,那是因為到現在為止的機器都不是以使用回爐後的紙為前提的機械系統的癥結所在。關於塑膠瓶讓我們也要思考一下,如果將此回收進行再次熔化成型,很有可能製作出原來相同的容器。聚乙烯、聚苯乙烯、聚丙烯也是如此。
但像這樣的回收利用品總是要放人一些其他物質,並引起一些顏色的變化。例如製造1000只塑膠瓶中有一二個表面上稍有一點黑斑。這一來,如果用現在的檢查系統來檢查的話,這些產品恐怕都不合格。因此某個企業開始進行回收利用時,必須從一切環境的保全觀點,全面地重新認識與資源回收利用相關的生產、出售的的管理。要積極地行動起來,充分重視首先必須重新認識廣告。因為現在的時代是供過於求的時代,所以廣告有著其重要的意義。使用電視、報紙、郵寄廣告等媒介手段,使我們在不知不覺中對商品產生了印象。假設企業積極地宣傳說:“這個商品,使用了曾是垃圾的塑膠。”這樣做與現在的時代是相符合的。要創造一個新社會,重要的是呼籲採用先進的方法,是符合在考慮著地球未來行動的消費者的需要的。
在瑞典曾發生過這樣的事情,一個汽車製造商博爾博以“我們的產品產生出公害、噪音和廢棄物” 這樣大膽的引人注意的句子,震動了顧客和同行。相同地翻版一下,從製造車子的階段到將此出售並加以回收為止,在可能的範圍能減少了多少垃圾?帶著這樣的概念開始進行設計,並進行大膽宣傳。具體的做法是以平均使用20年為前提進行設計,或在可能的範圍使用和回收利用的材料,在制動器的部分中,以停止使用容易致癌物質的石棉等等為條件進行設計。這種趨勢最近在日本的汽車產業界正在開始。日產汽車占報紙二大版提出了“與自然共存”這樣的概念。作廣告宣傳也是發生在最近的事情。另外,總部在美國的P&G洗潔淨、日用商品大型業在自己出售的洗潔淨的容器上(塑膠瓶)寫著該容器100%可以回收利用,這做法本身就是對消費者的一種宣傳。這樣,回收利用正在進行著,對商品不會產生負影響相反起到促進的作用,或說從長遠的觀點來看對商品來說能產生好影響。這包涵著企止對消者關心地球環境有很多需求所做出的判斷。
地球環境的問題和垃圾問題有著密切的聯繫。地球環境的保全已被很多人所理解,且重要性也越來越被認識。地球的溫暖化和因氟利昂引起的臭氧層的破壞等在現實中正在發生著,隨著這些現象不斷地出現,人們的保護地球的意識也在不斷提高。居住在地球上的人都想自己和自己的子孫能在良好的環境中生活,這樣想是很自然的。如果大家都希望生活在一個良好的環境,就應該向著這一目標 努力。生產廠商也應該將生產有利於環境保護的產 品作為企業的生產戰略。根據這一點對現實進行判斷的人占多大比例呢?今後會發生怎樣的變化來進行判斷?從宏觀上或從長遠來看,向更多的人進行宣 傳回收利用這是必然的。
所謂“無垃圾的社會”是說在這個社會中不排出垃圾的意思。如果嚴密地說,原理上是不可能的。就像到目前為止所講的,為了我們能繼續活下去,使用資源生產某種發揮作用的東西,這樣肯定有不要的東西排出,換句話說就是徘出垃圾,因不可能變成對我們有用的東西。這與萬有引力定律和物質不滅法則一樣是個真理(平均信息量的法則)。所謂“無垃圾的社會”就是該社會中對人類生存起作用的東西一點也沒有,那麼只能回到人類誕生以前的地球中去。而在這裏所說的“無垃圾的社會”是以徘出垃圾為前提,然後將垃圾轉化為對人類有益的東西(資源),進行再回收利用。
這樣就會產生這一個結果:這些被人們遺棄在地球環境土壤、大氣、海洋中和地球生物圈的垃圾為零。這樣一來人類生存中必然排出垃圾的社會變成沒有垃圾的社會。這樣說也許有人會認為這與人類不排出垃圾就不可能生存的真理相反,完全是一種“謬論”。事實上並不是這樣。因為排出垃圾的主體與將此科用的主體是不一樣的。因為對某種人來說不要的東西,對另一種人來說是需要的;這個人不要的或許另一個是正需要的..... 所說的就是要形成這樣的社會。那麼所有的垃圾都作為資源進行利用、使用,這就是所謂“無垃圾的社會”的定義。這樣的社會果真能有嗎?
從理論上來說可以理解,現實是不可能的事常常發生。讓我們擺脫常規,大膽地想像一下,在這時候最好的思考方法之一是極端地想一下。在那裏,首先讓我們來考慮一下10O年、200年或100O年以前的地球吧。說到100年以前的話,那時根本不採用什麼科學,但是人類可以自由地想像,是一個科學幼想小說的世界或者說如漫畫和動畫片,在那個世界裏人類可以自由地幻想,自由地表現。但是這樣的人類的幻想後來成為現實的,數不勝數。50年以前人類去宇宙旅行,上月球完全是幻想世界的事。在100年以前與很遠地方的人說話,可以邊看著對方的臉邊說話,簡直是空想或是神話,現在都實現了,按此推理“無垃圾的社會”是對未來的幻想不能說是毫無意義的。讓我們來對垃圾的幻想:當西元3000年的地球因為垃圾與社會自身有著本質的聯繫,因此思考垃圾的未來就是思考社會和地球的未來。
在這裏如果對垃圾進行幻想的話,首先要對未來作一番構思。這時的思想(看法思考方法)就顯得很重要。就思想來說從廣義上可似分成二部分。一個是人類的可能性,特別是寄託于未來科技的發達。在這裏,人類移居宇宙空間的電影劇本產生了。人類總是不斷地開發新技術,開拓新的土地。自新大陸被發現以來,到巨前為止,在地球上,無論是南極,還是北極,人類沒有到達過的地方已沒有了,地球變得小了。地球上的資源在減少,垃圾在增加。但是隨著地球資源的枯竭和地球環境惡化,對居住困難的擔心仍然是不必要前,稍微放眼宇宙就會發現還留存著無限廣闊的天地。
在那裏人類不斷地向宇宙擴展自己的空間,不管是基於宿命論,還是發展的必然性,都可以進行這樣的考慮。事實上用這樣的思考方法,可以制定數億人口規模的移住宇宙計畫,慢慢地去實行。以美國為中心進行的是宇宙殖民地計畫。製造一個巨大的行星,在那裏開始新的生活。在這裏連重力也能製造出來。然後從動物、植物、微生物製造形成微小生態系統。凡是物質,完全回收利用。現在,美國的亞利桑那洲的沙漠製造了一個物質不出不進的與社會隔絕的防空洞,在這個防空洞裏有7個男女科學家生活著。除了重力以外,與人造衛星一樣。在宇宙殖民地的計畫中,到2050年將製造能住2000萬人的造行星並進行移居的計畫。這個宇宙殖民地,在幻想世界中已經是被完全實現了。
有部電影《大空中的戰爭》就是其中的代表作之一。從地球中擺脫出來的人類生活在漂浮在宇宙中的幾個人造衛星中,以接近光速的速度進行移動,人類充分地使用這宇宙。在這樣的世界中,地球將會變成什麼樣呢?資源被用盡,地球環境因到處是垃圾,就像沙漠一樣成為不毛之地。在那裏機器人和奇形的動物以及退出習俗社會的人類生活在那裏。地球其本身作為垃圾被扔掉。第二個、第三個的人造衛星成為生活的空間。這是一種思想。
另一個思想,稍微有點悲觀,即人類其結果是自己毀滅自己。以這個思想為基礎的電影劇本,始終是以受地球約束,以在地球上生存為前提的動畫片,《風浪中的NAUAUSIKA》就是其中的一個。動畫片中講的是在一個自然環境保被破壞到頻臨廢墟的地球 上所發生的人間愛和鬥爭的故事。在那裏,各種各樣的有害物質都扔在腐海裏,並誕生了吃有害物資為食物的叫蟲王的動物。一方面是掠奪自然繼續生產的集團,另一個則與此對立,適應啟然需求而生活著的集團。還有電影《猴子的行星》也體現了同樣的思想。這個電影講的是作為萬物之靈的猴子在行星中繁榮興旺 的故事。講述了有一天猴子發現了有時用語言講話 的珍貴動物,將該動物放在籠裏供觀賞,這就是人 類。在電影的最後場面,才知道這個猴子的行星,實際上就是未來的地球--人類毀滅後的地球。
這二種思想哪一種是正確的呢?有沒有第三條道路呢?“無垃圾的社會”的方案是需要怎樣的思想呢?...(待續)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