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垃圾*垃圾*垃圾是什麼?。?。*(2)
我們居住的地球到底是什麼?讓我們重新再來認識一下,也重新考慮地球的組合,引發對地球關心的理由:我們從一生下來就住在地球上,我們的父母、親戚、朋友,不管是哪一國人全都是這樣。這樣的事情是理所當然的。對這些理所當然的事情,人們從來沒有去注意過它。這個問題也沒有作為思考的物件,因為從來沒有給我們帶來什麼不方便。空氣也是這樣,人們忘記的是,在現在的瞬間,我們也吸進氧氣和吐出二氧化碳,如果沒有氧氣,在數秒內,就會感到呼吸困難,數分鐘就會死亡。有了這樣的知識或經驗,就會開始注意到其重要性。
當今的人能對地球環境持有如此關心,還是從最近的二年開始出現了“愛護地球”這樣的語言,地球成了一句流行語。在我們無意識中地球永遠在轉動著,也就是說人類永遠可以繼續生存下去。如果有一天事情不再是這樣,地球死了,人類不就滅亡了嗎?這個懸念,時時強烈地向我們表明,地球內部的運動並不讓我們十分樂觀,就像因氟利昂而使臭氧層遭到破壞,在整個地球範圍內,因此而遭到全面性的污染,這個定論是不會錯的。對地球抱有如此關心的另一個原因是,人飛往宇宙也已成為一種可能。
脫離地球的重力圈,然後把地球作為觀測對象的人,在世界上已有100多人就像去了一次外國,就會更加理解自己國家的優點和缺點一樣,走出地球就更加瞭解地球的優點和缺點。“地球是藍色的”,這是第一個從宇宙看到地球的人加加琳的第一句話。看著黑呼呼的真空宇宙中,懸浮著小小的閃耀著藍色的光輝的行星的人,心裏會產生一種什麼樣的感覺呢?人們,為了滿足自己的欲望,努力競爭而最終互相殘殺的同時,也在傷害著地球,此時是否領悟到不愛護地球的這種做法是多麼的愚蠢。或者是否領悟到對無限可能性感到神秘的想法並不存在。總之,將地球相對化是有很大意義的。
知道地球的歷史嗎?據說作為太陽系的一個行星,地球誕生於46億年前。那個時候的地球處於高溫之中,且大氣的主要成分由二氧化碳和水蒸氣組成。當然沒有生命的存在。不久宇宙降溫了,在冷卻的地球上,水蒸氣開始變成雨而降下來,這樣二氧化碳將地殼的成分進行分解,出現了海,從海中誕生了生命。最初的生命是細菌,這是40億年前的事。
10億年左右以後,誕生了光合植物,植物從大氣中的二氧化碳合成高分子有機化合物,氧氣從大氣中排出來。這樣在地球的大氣中漸漸地增加了氧氣,減少了二氧化碳,與現在的地球有所接近。呼吸氧氣的生命依然誕生在海裏,這是從光合植物誕生以來,又過了10億年(距今20億年以前)的事情。從氧氣中產生的臭氧覆蓋在大氣圈上,減少了照射到地面上的紫外線,使動物生存的處所從海裏轉移到陸地,繼兩栖類動物、爬行類動物到從哺乳類出現是2.3億年以前的事,那麼人類的出現才300萬年。
悠久的地球史如果縮到一年裏來看的話,那麼 1月1日誕生地球,細菌在2月中旬出現,植物在4月初開始出現,動物在7月初登陸,人類是在大年夜傍晚才完成了登陸。人類才誕生6個小時一邊在聽除夕鐘聲,一邊就如此驕傲自大了。從人類開始有了農業生產,從建立文明發展的基礎算起僅僅是一萬年前的事哪!而經過數億年光合作用,地球上積蓄下來碳即煤、石油等,作為能量之泉被人類使用也才200年左右。然而人類卻根據自己的需要使用能源製造出物質,因而給整個地球、生命帶來了極大的消極影響,這一點已被廣泛地認識,還是在這二三年前的事情。
物理、化學等自然科學,化學加工廠、工程師等在工學領域,可以把物質和能源作為物件。對作為物件的系統物質和能量的流動來說,流入和流出的各占一定的比率。物質的比率被叫作“物質收支”,能量的比率叫作“能量的收支”。
那麼首先讓我們來看一看地球的“物質收支”:地球的物質收支是單純的。對地球而言,任何物質不可能從外部流入,從地球上也排不出去任何物質。流入地球的物質=0,地球流出的物質=0,地球的物質的重不變。但是,也有例外。如隕石是流入地球的物質。反之,氫等輕氣體,因引力的作用逆向向宇宙擴散出去。這是從地球流出的物質,這也是自然現象。
在30年前左右,人類把人造衛星發射上了天。宇宙連絡船可以返回地球。也有遠離地球而去的。但這樣的流入、流出,從地球的重量來看是可以忽略不計的,所以可以說地球的重量是不變的。還有一個例外,那就是核分裂。在原子能發電站,讓鈾的原子核分裂,取出熱能,在產生的能量中就會減少相當比率的重量。現在地球上,原子能發電所有571所(1990年末到現在IAEA(國際原子能機構)調查),那裏每天有核分裂,並在減去重量,但是這個重量與地球的全體重量相比也幾乎等於零。這些是把地球作為一個整體來看待時,才有的狀況。就地球的某一部分來試看一下,就會發現在那裏,物質不斷流入、流出,其重量也在發生變化,另外物質也在不斷地變化著。
例如,原油成為粗汽油,從粗汽油變為石油,石油變為二氧化碳與水一樣。然後,在空氣中,就如二氧化碳使稻穀成為米一樣,物質的形態在發生著變化,然而地球的全體還是保持著一定的重量。在此,想說明的是,地球就是這樣地進行物質收支。“對地球而言,沒有流入流出的物質,地球保持一定的重量而不變”這就是結論。
再來看地球的“能量收支”:太陽所產生的能量不斷地流入地球,而地球內部的能量資源不斷滲出地表,可見從流入地球的能量這一點來看,與物質的情況大不相同。但是,從地球那裏流出的能量是怎樣的呢?如果同樣是一種物質的能量,不能從地球流出,那麼溫度就會不斷上升,而事實上卻沒有這樣。那是因為能量從地球流到宇宙空間的緣故。地球的平均溫度是15℃。這是量的平衡結果。從地球流向宇宙的形式是對流和放射性的。對流是隨著大氣的移動將地表上熱量傳送到宇宙。為什麼會產生對流的現象呢?
一般來說,物質的溫度一升高就會膨漲,而且變輕起來。氣體和液體就這樣上升。然後冷空氣和熱空氣相撞以後,溫度下降,體積加重。這樣氣體或者液體(上升或下降)由此而移動其熱量。大氣層成分是氮氣和氧氣。這些成分也在對流中移動熱能,而其起決定性作用的是水蒸氣在上空凝結成小小的冰粒形成雲霧時被放出。這樣,地表的熱在上空運行。水,地表和大氣上空之間從水蒸氣-- 雲--雨--水--水蒸氣這樣循環往復,將地表的熱量帶到宇宙,起著散熱器那樣的作用。
所謂放射:是從所有物體中直接以熱量的電磁波的形式傳導出來。這樣的放射,是由物體溫度的高低來決定其傳導形式的大小。在此所說的對流和放射所散發的熱假設和從太陽流入的熱相等的話,那麼計算一下地球的溫度,應該是負23℃。這樣在地球上的所有生物都將凍死滅絕,但事實上並非如此,那是因為地球有加溫的構造。大氣中的成分,特別是二氧化碳和水蒸氣具有溫室效應。這些大氣成分,阻止熱量從地表放射出來,讓紫外線吸收,從地表向宇宙間放射熱量。
如果計算一下溫室效應所包含的熱的均衡度就知道地表溫度是15℃,這就是實際地球溫度。這樣地球才保持現在的條件。生物在這裏生存,人類在這裏生活。能保持如此均衡的構造,完全是大自然的造化。太陽光的強弱,太陽和地球的距離,地球大氣中的二氧化碳性質和其溫度,水的特性等絕妙的組合,才產生了現在地球溫度的條件,然後有了植物的生長,有了吃植物而生存的動物,有了像我們這樣的人類。
地球的“熱能收支”平衡如下所說:地球從太陽流入熱能,通過放射和對流將熱能 流出。在這種流入、流出的平衡中,大氣中二氧化碳等具有溫室效應,為維持現在的溫度條件起到很重 要的作用。
如果觀察一下就會發現,由於核分裂而引起了品質的消滅,而在地球上的原子重量卻是不變的。例如碳原子,它以各種形式在地球上生存著,鑽石、二氧化碳、石灰石、蔬菜、魚、肉、塑膠、石油、煤……,這些都含有碳素。各自的重量都發生著變化,但碳原子全體的總量沒有變化。鐵的原子也是如此。除純鐵以外各種形式的酸化鐵也要發生變化,但是,鐵原子整體的重量不變,這是根據物質不滅的法則所瞭解到的。特別是因為在地球上有萬有引力的作用,所以一切活動都是在地球內的活動。問題是變換的形狀是否能複元,也就是說能不能迴圈。如果可以迴圈就可以永遠保持相同的狀態。如果不能迴圈將會怎麼樣呢?由於不可能將物質流出地球,這樣,就會造成資源減少,環境不斷朝著壞的方向發展。關於這個問題以碳和鐵為例。
二氧化碳現正在明確無誤地增加。其理由有二個,一個是以不同的形式將碳化物產生二氧化碳的力量正在增強。另一個理由,就是反過來說二氧化碳轉變成其他形態的力量越來越弱。前者是指由於以人類為主的熱能利用而燃燒煤、石油、天然氣。世界上這種能量的消費還在不斷增加。所以二氧化碳也在不斷增加。同時煤、石油、天然氣在減少。後者是指森林被採伐而消失,綠化地被沙漠化。因為樹和草等植物具有減少二氧化碳的能力。
在200年前,人類還沒有開發使用石油和煤。到那時為止,地球中的二氧化碳的量已經達到了一定的程度。植物如果成長,二氧化碳就會減少。包括人類在內的動物和微生物,分解從二氧化碳中形成的植物,再一次改變著二氧化碳。這樣二氧化碳在自然界的植物和動物之間對流,根據這種二氧化碳的迴圈使二氧化碳的一定的數量保持至今。石油和煤是植物經過數十億年隨著二氧化碳的慢慢減少在地下層積累而成。
人類從200年以前就開始以幾百倍的速度在浪費著石油和煤,大氣中的二氧化碳還在急劇增加。如果植物也以同樣的速度增加的話,二氧化碳就可以得到迴圈,這樣的話,在原理上,二氧化碳的濃度減少就成為可能。但實際上,並沒有這樣。人類托石油的福,得到了方便,豐富了生活,然而越是這樣越加速溫暖化。在地球範圍內人類就會陷入不方便的、貧困的生活矛盾之中。二氧化碳是這樣以自然的力量迴圈著。那麼除此以外的物質是怎樣的呢?
以鐵為例。鐵是製造汽車、建築大樓等具有代表性的工業原料。鐵的來源是鐵礦石,鐵礦石的含鐵量大約為65%。餘下的為氧元素。用煉礦爐進行反應,用氧去掉碳可以得到純鐵。其重量是鐵礦石(從地球上取得的資源)占65%。剩下的重量是35%。這就是垃圾。我們稱之為生產垃圾。於是有下面的方程式的成立。這一方程式我們叫做垃圾的第一定律的方程式。提取的資源=得到的原料+生產中形成的垃圾①。
這些得到的65%的鐵,作為製造汽車、冰箱、洗衣機、建築物、飲料、啤酒的罐頭等商品的原料被使用。這樣的商品,經過消費者的手最後變成垃圾,在制鐵的地方被製成的65%的鐵原料,最後的結果也是成為垃圾,在這裏被稱為“消費的垃圾”,這樣一來,就有了以下的方程,表示了垃圾的第二定律的方程式。得到的原料=商品=消費類的垃圾②。
將②式代入①,原料的項消失,形成以下的方程:提取的資源=消費類的垃圾十生產的垃圾=垃圾③。
從地球提取的資源全部變成垃圾。這顯示了垃圾方程式的基本定律。人類如果使用資源,其資源部份在減少,與此同樣重量的垃圾在增加。地球的重量是一定的,越使用資源,地球上的垃圾就會越來越多地堆起來。18世紀末開始的產業革命以來,使用資源的速度,即物品的生產、消費的速度在不斷加快。這一方面給社會帶來了方便,也意味著給地球加速了垃圾增加。自然的力量可以使垃圾迴圈。但在自然界原有的構造(也叫生態迴圈)作用下,碳原子以外,氮、磷等分別只限於其本身。人類製造出來的物質,如果什麼也不做,那麼這些都是地球上的垃圾。就如氟利 昂那樣,有害的紫外線在增加,人類生活富裕以後, 垃圾正在威脅著人類的生存。
請從重新認識垃圾,便是生活形式的第一步,也就是好好瞭解『垃圾』。我們到底每天扔出什麼樣的垃圾?又有多少垃圾呢?對此瞭解的一個好方法,是用家庭中做飯用的秤,計算一下每天的垃圾。在普通家庭中,一人一天有什麼樣的垃圾,有多少垃圾扔出去,這樣的數字是城市在制定處理垃圾計畫中的基礎資料。一般在家庭中產生的垃圾量,一人一日約629克,將此歸類來看,廚房垃圾243克(39%)為最多,其次是紙196克(31%),以下是瓶113克(18%),塑膠類是 28克(4%),罐頭等金屬13克(占2%)。還有作為資源,如果區分為可以利用者和不可以利用者的話,前者是229克(占總數的36%)。
實際上是自治體收集的垃圾量,只有339 克,占總數的63%,家庭中無用的東西中有37%沒有成為垃圾。(即瓶返還酒店,紙與回收處進行交換。)由於廢棄物的再生利用,垃圾不斷減少,廚房垃圾在院子內堆肥或將其埋在土裏自行處理的比較多。如所述在制定垃圾處理計畫時,是必不可少的。平時總是隨手扔掉的垃圾,現在是再考慮一下的好機會。
“為廢紙之多而吃驚。特別是注意到了各種折疊式廣告等”...“買回來的肉和魚等全裝在盤裏的,所以塑膠類很多”...“如果將瓶、罐挑出來,能否再生利用呢?”...等類似這樣的意見收到不少,為大家提供了一次重新思考生活的機會。因計算需要連續進行一個月,家庭裡的成員都必須同心協力才行。同時垃圾問題可能成了家庭中共同的話題:首先請將眼睛轉向了垃圾!可以說這是作為重新認識生活第一步,首先要重視垃圾問題,對垃圾要有一個感性的認識....(待續)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