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菲的選擇》Sophie's Choice(1982)
導演:Alan Jay Pakula
合演:凱文克萊、Peter MacNicol
奧斯卡:第55屆最佳女主角得獎。
角色:曾經待過集中營的波蘭女子蘇菲。
職業:納粹時期曾經當過父親的秘書,雖不是猶太人,但因某些因素而被送往集中營,逃出後移民美國。
電影從一個來到美國布魯克林區尋求成名的作家史登哥的角度來看整個故事的發展。當時他租屋的地方,樓上住著一對情侶:蘇菲和藍道,總是三天一大吵,過兩天又和好的,如同世間那些愛恨嗔癡的平凡男女一樣。但漸漸地,史登哥愈是深入了解他們,愈發現他們不同之處,尤其是蘇菲,波蘭裔的她,在還沒來美國前,她曾經待過集中營,戰爭的陰影似乎還沒真正消退,她似乎藏著許多秘密,因此整個人總是壟罩著一層致命的神秘感,於是就在真相慢慢揭露後,史登哥也慢慢地愛上蘇菲,蘇菲將如何選擇?
雖然是奧斯卡入圍紀錄的保持人,但梅莉史翠普真的把最佳女主角的小金人拿到手,卻是這部改編自William Styron同名小說的電影。我可以猜想,當年這部電影推出時,大家看到梅姨的表現,一定驚訝到啞口無言,因為梅姨之前的表演雖然給了電影圈一個嶄新的表演氣象,之前得獎的《克拉瑪對克拉瑪》戲份不多,卻細膩真摯,第一次掛頭牌入圍女主角的《法國中衛的女人》,把兩個時代女人詮釋地精準深刻,拿獎也不為過,因此這部電影推出後,再不給她,實在很難交代,因為這部電影裡,梅姨不只表演出角色前後的強烈反差(原先的熱情神秘再到回顧集中營時的蒼白憔悴),角色獨有的波蘭口音維妙維肖(有一段甚至直接講波蘭文),甚至集中營那段除了瘦到外型極像囚犯外,甚至整段都用德語演戲,這樣的驚人的努力加上難得的天分,怎能不把小金人雙手奉上。
因此整部電影就如同梅姨的個人秀般,把她所有表演能力做一次全面發揮。從一開始,觀眾和史登哥一樣,都還搞不清楚狀況時,以為這位波蘭籍的女人只是個屈服於男人的癡情女子,他們的愛恨糾葛如同肥皂劇般歹戲拖棚,但漸漸地,電影裡用一次次的揭露與告白,漸漸把這對愛侶的真正的輪廓展現,原來移民美國的蘇菲要不是藍道的細心照顧與他強烈的愛意,無求生意志的蘇菲可能早就離開人世,於是他們的愛恨逐漸有了意義,也逐漸打動了史登哥與觀眾的心。
我記得當年還是VHS的年代,我曾經租過這部影片來觀賞,在影片前頭還誤以為這部電影只是純粹描寫的三角戀愛,但當真相一步步展開來,最後到達集中營片段時,真的有一種震撼的感覺,因為你完全猜不到原來隱藏的真相如此嚇人,尤其我知道每個人看這部電影印象最深的,一定是那個蘇菲在集中營裡被強迫選擇要留下哪一個孩子的時刻,因為那段呈現出來因為戰爭而衍生的極度殘忍(對比前面浮世男女情節的安逸),實在讓人揮之不去,一度還讓我覺得片名”蘇菲的選擇”中說的選擇其實是說這個選擇。
但這次重新觀看,因為已經知道劇情,驚嚇的程度已經減少,加上之後描寫集中營的《辛德勒的名單》實在太過傑出,於是對於集中營的部分相對沒有如此震撼,也可以冷靜地看這部電影,於是片中蘇菲的選擇不只在於愛情或是孩子的選擇,更加看到蘇菲的一生其實沒有太多選擇,她父親是極度贊成猶太滅種的波蘭人,但作為父親秘書的她,看到那些極端言論的演講稿,也只能視而不見。無端捲入集中營裡,她被迫只能留下一個小孩,但最後那位小孩還是不知去向 ,選不選擇其實根本沒差。集中營裡她冒著生命危險被迫要幫地下組織偷拿收音機,為了小孩她也無法選擇,只能挺而走險。她唯一有選擇的部分,就是她愛上了救她生命的男人,雖然他本身有很大的性格缺陷,但她最後寧願放棄可能安穩平凡過一生的機會(與史登哥雙宿雙飛),她選擇與瘋狂的他長相廝守,甚至共赴黃泉。
我真的覺得原著小說一定非常精彩,因為故事扣人心弦,大時代下的身不由己,的確震撼人心。但不知哪個環節出問題,也許是選角,凱文克萊瘋狂的男友還算成功,一場在蘇菲幫他籌劃的驚喜生日中,從歡欣鼓舞最後卻變臉憤怒,把這個有精神疾病的角色演得張力十足,很難想像之後幾乎都詮釋喜劇角色的凱文克萊,演出這種嚴肅角色,還讓人耳目一新,但角色實在是太不討喜,很難讓觀眾打從心理認同。最可怕的是飾演史登哥的演員Peter MacNicol,不僅是外型不討喜(他一出現,我驚呼,這不是豆豆先生電影裡的演員嗎!!!),他實在不像是前途指日可待的作家,也無法說服我,為何蘇菲這對情侶要對這位陌生人如此熱情(找3P也不會找他吧),最後也無法發展成曖昧的三角關係。
因此這個致命的選角錯誤似乎就半毀了這部電影,因為戲中有關於現在的部分,就呈現出:這是在幹嘛的大大問號,比方那段三人共遊的時光,比方那段三人慶祝新作家誕生的歡慶,如今回想,我都還是納悶。我真心覺得,如果這個選角正確,也許三個人的曖昧戲感就能夠與之後回憶片段形成鼎足而立的兩端,於是最後蘇菲的選擇與死亡,就更有一種悲壯和遺憾,最後的床戲也不會有讓人三條線的尷尬,實在可惜。
因此梅姨表演最好的部分還是個人發揮的時刻,先不說根本沒有一絲火花的和史登哥關係上面(那場藍道一直不回家,她卻要求史登哥上樓陪她,照理說,應該有著男女間的某種曖昧情愫,不然幹嘛不找房東太太陪,但這場對手戲卻風平浪靜,一點該有的化學作用都沒有,變成只像是為了讓梅姨表演那場回憶過往,然後進而揭露角色事實而寫的場景),和凱文克萊的激情對手,也讓我覺得有點表面,因為梅姨實在不是如此激情的演員,那種隨時可以染起男人欲望,實非梅姨的拿手好戲。因此我這次重看,深深覺得,如果梅姨再美艷一點,慾望一點(因為戲中不斷地強調,蘇菲有著驚人的美貌,連集中營的軍官看到她也驚訝她的美艷),也許這個角色就更成立,更說服人,這部分不用靠著"演"技。
不過平心而論,也許我太吹毛求疵,幾場梅姨個人秀已經夠動人心弦,光幾場戲就足夠傲視其他女演員,不管是在窗前流著淚對著史登哥訴說沉痛過往的獨白,初到美國上語文課程時的脆弱蒼白,甚至在集中營裡的,種種身不由己的驚恐,還有波蘭語德語都要完美詮釋,好萊塢能做到這樣程度的演員應該少到可憐,梅姨憑本片拿到后座真的實至名歸。
當年其他女主角入圍的有茱麗安德魯斯的《雌雄莫辨》、潔西卡蘭芝的《法蘭西斯》、西西史派克的《失蹤》、和黛拉伯溫姬的《軍官與紳士》。可惜這四部影片我都沒看過,但前面三位陸續都登上奧斯卡后座,只剩黛拉伯溫姬未能一償宿願,呈現半息影的她前一陣子還在安海瑟威入圍奧斯卡的《瑞秋要出嫁》中看到她的蹤跡,但要再度得到奧斯卡的青睞可能不太容易,相較於梅姨還是持續不斷地出現在名單中,就知道這樣其實得來不易,不只好運,更加是努力不懈,也許今年的柴契爾夫人角色不只再度入圍,也許會再度拿到小金人,期待中。
PS:最近看美國近期的熱門影集([實習醫生]和[GLEE])竟然還有提到這部電影,但他們用的方式都是講很難選擇的狀況,我想這個電影名稱應該成為難抉擇的代名詞了吧!已經是快三十年前的電影了,不能不佩服梅姨在美國人心目中的崇高地位。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