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3-09-09 21:27:49| 人氣849|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歷史新說:滿清是怎麼滅亡的?

推薦 1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歷史新說:滿清是怎麼滅亡的?

9922720e0cf3d7cabcd97e4ff31fbe096a63f6246b60f1e0

藍弋豐

 

滿清的滅亡,臺灣的課本總說是「腐敗」,或是說孫文一直革命就把它弄倒了,其實滿清的滅亡是一個「大歷史」事件,可不是那麼膚淺的原因造成的,更與孫文失敗的革命沒有關系,這話怎麼說?

要瞭解滿清滅亡的原因,要從清朝過人的「盛世」期間開始說起。

按照歷史學大師黃仁宇的歸納,每個王朝前期的「盛世」,就是因為朝代創立期的戰亂屠殺,以及戰亂導致的流離失所、疾病的因素,「殺很大」,造成人口大量減少,於是在朝代建立之後,有了一段因為人口相對於土地較少,所以人人有田種的時期(相對的,歐洲黑死病完也是人人過很爽),這就是「盛世」。

很不幸的是古中國人繁殖很快,尤其是在「盛世」中人人過的很好的時期,每個人都生很多小孩,而且都養得活,所以不用幾代,就會繁殖到把可耕地塞滿,因而開始 開墾邊緣農地,造成環境破壞,水土保持崩潰,於是產生水災、旱災,旱災又會誕生蝗災,而人吃不飽免疫力就會下降,於是產生瘟疫,而吃不飽、沒地、沒工作的人為了生存,就會落草為寇,或起來造反,於是王朝陷入各種天災人禍,最後政府崩潰、天下大亂,再度「殺很大」,如此迴圈不息。

上述的過程可以稱之為所謂的「傳統王朝週期」,古中國的多數王朝都符合這個定律,也不只中國,如馬雅文明的崩潰也是同樣的過程。黃仁宇從「大歷史」的角度,看出王朝興衰的真正原因,跟傳統帝王史觀完全不同,一個王朝的傾頹,往往與皇帝「賢明」與否沒什麼關係,因為古中國一直處於黃仁宇所謂的「間架式結構」, 簡單的說就是「天高皇帝遠」,古中國(一直到清朝都是)缺乏現代行政體系,而是用一種幾乎哲學式的結構在控制整個帝國,皇帝的任何施政很難貫徹到基層,不管中央幹什麼,對基層影響都不像我們以為的那麼大。

清朝自然也無法避免走上週期興衰的鐵律,但清的「盛世」期間特長,是什麼原因呢?這主要是是受益于明末一些高產作物的引進,這個地球上能養活最多人的作物有三種,一種是稻米,古中國原本就有了,但是只有華中、華南才適合種植,另外 兩種是玉米與馬鈴薯,玉米原產于南美洲,它的高產特性讓印加文明的人閑到沒事做(不用勞動很多就能喂飽很多人),所以有很多多餘的人力去蓋建築物群,並以人獻祭;馬鈴薯也一樣原產于美洲,後來引進歐洲後養活了無數的歐洲人,它讓普魯士的腓特烈大帝能夠東征西討,也曾因為它患了病就使愛爾蘭人陷入絕境。

這兩種高產作物在明末左右引進古中國,可想而知,同樣的土地,可以承受的人口上限增加了,就會花更多時間才繁殖到人口過剩,所以清朝就擁有了中國有史以來最長的「盛世」,這是因為農業上的革命,不是因為滿清的皇帝有多賢明。

康熙帝在位60多年間清政府獎勵墾荒屯田,重視興修水利,多次減免租稅,經濟逐步得到恢復和發展。雍正帝繼承父業,社會經濟繼續發展,到乾隆時期,社會經濟呈現繁榮景象。歷史上稱這一時期為「康乾盛世。

清朝前期的100多年裡,耕地面積增加了40%以上,人口迅速地增長到3.6億。清政府提倡各省因地制宜,採用多種種植方法,使糧食產量大幅度提高。高產作物甘薯的種植,由福建、浙江等省推廣到了長江流域和黃河流域。經濟作物桑、茶、棉花、甘蔗、煙草,種植面積擴大了,當時已經成為商品。

康熙帝曾將雙季稻的栽培,推廣到江北部分地區。乾隆時期,清政府提倡改革耕作方法,大力推廣多熟種植。廣東部分地區收穫早稻以後,又插晚稻;收穫晚稻以後,再種油菜或甘薯,一年三熟。江西土薄,早稻收穫以後不能續種晚稻,就種蕎麥,一年兩熟。由於南方多熟種植的推廣,每年可增產糧食60多億公斤。

清朝時候,專門從事蔬菜生產的農民增多了。北京郊區的菜農,利用「火室」、「地窖」等設備,在冬季栽培韭黃、黃瓜等新鮮蔬菜,拿到市場上出賣。

乾隆年間,原來不種棉花的河北一些地區,栽培棉花的占十之八九。清朝前其,甘蔗種植遍及東南沿海各省。廣東一些地方種植的甘蔗,往往上千頃連成一片,遠遠望去像蘆葦一樣。

清朝時期,人口的大量增加主要原因是美洲植物玉米、番薯、馬鈴薯的推廣。玉米、番薯、馬鈴薯等多種農作物 從明代就自美洲經南洋輸入。《農政全書》詳細記述了番薯的種植、貯藏、加工法。講到番薯育苗越冬、剪莖分種、扡插、窖藏幹藏等技術,是最早系統介紹番薯種植法的著作。此後清人陳世元撰《金薯傳習錄》,記述了冷床育苗,包世臣《齊民四術》中記述了翻蔓技術,番薯種植技術逐漸完善。 但是番薯等高產作物也有其弱點:營養低且單一、味道差,可深加工的價值少。作為一時的救急尚可,長期為主食必然導致人的營養不良,「面如菜色」,身體素質大幅下降,也必然影響人的正常智力發育。經過清初到中葉100多年的興旺蓬勃,「番薯盛世」也就終於走到了盡頭。

http://www.awaker.hk/2013/09/08/new-history-said-manchu-is-how-perish.html

 

台長: 綺羅
人氣(849) | 回應(0)| 推薦 (1)|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教育學習(進修、留學、學術研究、教育概況) | 個人分類: 歷史/考古/教育 |
此分類下一篇:李誠:培育人才 才能提高價值
此分類上一篇:紀念孔子誕辰 大陸教師節 將改為9月28日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