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個世紀前,有六名英勇船員駕駛自由中國號,橫渡太平洋,最後終於抵達終點,完成夢想。這六名船員中,已有三人過世,僅剩當年船長周傳鈞、船員胡露奇,以及美籍船員麥克文仍健在。
若非當年他們替自由中國留下影像、文字紀錄,之後又力促古帆船返台,台灣民眾恐怕再也沒有機會看到自由中國號。
目前自由中國號老船員周傳鈞、麥克文住在美國,胡露奇則定居澳洲,而种玉麟、陳家琳、徐家政已過世。
雖然自由中國號的「六好漢」如今僅剩一半;但當年六人在船上「同舟共濟」的革命情感,卻讓六個家族在時隔半世紀之後,仍緊緊相依,甚至維持著定期聚會,笑談往事。
這次為了保存自由中國號,六個家族更是不遺餘力,其中使力最多的,就是當年的船長周傳鈞、美國船員麥克文,以及船員胡露奇女兒陳玲玲。
周傳鈞是工程背景出身,親手丈量畫出自由中國號船體結構、零件;麥克文則紀錄了自由中國號當年出海、航海歷程,透過他的影像,可以看見當年六個年輕船員在傳上生活、養雞、歡笑的模樣。陳玲玲則主動建製自由中國號網站、發起華僑界的搶救行動。
麥克文、周傳鈞兩位船員,目前雖都已高齡八十多歲,但在促成自由中國號保存、返台過程中,仍可見到他們當年意氣風發、一夫當關的模樣。
談起唯一的美籍船員麥克文,國民黨立委邱文彥、海洋大學人文社會科學院長羅綸新都笑著給他這樣的形容:八十多歲高齡、充滿活力、愛飆車、事必躬親、好意不容人拒絕。
羅綸新說,文建會兩次派人赴美現勘,麥克文每場、每個地點必到,甚至堅持要開車帶著台灣現勘小組趴趴走,「你看著他,就會懂他對船的感情有多深。」他笑說,麥克文得知自由中國號將在五月底返台,還堅持要「貼身」隨行,跟著海運貨櫃一起飄洋過海到台灣,「我們都跟他說,你別開玩笑了!都八十幾歲人,怎麼可能?」
周傳鈞在幾年前罹患癌症,進行化療時仍關切自由中國號返台進度。羅綸新說,自己第一次和周通越洋電話,長達卅分鐘,周光是咳嗽就咳了廿幾分鐘,可見身體狀況已經很不好;但周這次仍堅持要返台看見自由中國號返回基隆港,「因為,這是他一生的心願。」
見證台灣航海史 百年古船 自由中國號歸鄉
- 2012-04-15 01:32
- 中國時報
- 【管婺媛/台北報導】
近年來電影《鐵達尼號》席捲重來,掀起一波熱潮。其實,台灣也曾擁有一艘有著百年歷史的古帆船「自由中國號」,它即將在五月從美國返台。雖然它沒有淒美動人的愛情故事,但它在美國流浪超過了半世紀,不僅載負著台灣航海史重要的記憶,更見證了當年六名英勇船員橫渡太平洋的探險歷史篇章。
「自由中國號」是中國航海史上唯一一艘現存僅靠風力、人力完成橫渡太平洋的中式木帆船,於一八九○年在福建馬尾建造,因在基隆下水出航,原名為「基隆號」,後在一九五五年為參加美國國際帆船比賽,經當時台灣省主席嚴家淦更名為「自由中國號」,船齡已超過百年。
一九五五年四月,五名台籍船員陳家琳、周傳鈞、种玉麟、胡露奇、徐家政,以及當時美國駐台副領事麥克文,駕駛著「自由中國號」,從台灣北端基隆港出發。由於船上無電子儀器,途中舵柄數度被暴風打斷,歷經一一四天辛苦航程,才終於在同年八月抵達美國三藩市(舊金山)。雖然自由中國號錯過了當時的國際帆船比賽,但它行經之處,都受到各地矚目與熱烈歡迎,連舊金山漁人港都特地為它立碑紀念。
時隔半世紀之久,自由中國號風采不復當年。它船身不僅因年久失修,又歷經三次轉手、改裝,目前船身已殘破不堪。
三年前,自由中國號被發現棄置在美國舊金山一家私人船場,當時船主無法負荷龐大的保管費用,打算銷毀、拆卸。但當年老船員對古帆船有著深厚情感,不捨老船就這樣被棄毀,因此先在舊金山當地發起搶救運動,隨後又寫信給馬英九總統,期盼中華民國政府出面協助保存古帆船。
在台美民間、官方溝通協調下,終於,今年二月自由中國號產權回歸中華民國政府,而由美國運回台灣的七百多萬元經費,在馬英九出面協助下也已籌妥。自由中國號預計今年四月底從美國奧克蘭港出發,最遲在五月廿四日抵達基隆港,並將進行修復、保存,未來將展示在基隆海洋科學博物館,讓民眾一睹百年古帆船風采。
陽明海運開頂櫃運送 五月返抵國門 海科館旁展示
- 2012-04-15 01:32
- 中國時報
- 【張謙俊、黃如萍/綜合報導】
被視為台灣海洋文化重要資產之一的「自由中國號」,也是史上第一艘無動力橫渡太平洋的中式古帆船,預計五月運回台灣,將在海科館試營運時展示。
「因體積龐大,必須以特種櫃運送。」陽明海運表示,自由中國號古帆船將返台,陽明海運將免費運送。政府持有陽明海運三五%股權,陽明海運公關協理黃文哲指出,古帆船是利用開頂櫃專運,整艘船放入櫃中,再蓋上帆布遮蔽,這和一般載運遊艇方式相同。
陽明海運此次僅負責美國舊金山到基隆港的海上運行,裝櫃、包裝、通關等則由文建會發包給另一家公司負責。
負責評估搶救「自由中國號」的國立台灣海洋大學人文社會科學院院長羅綸新表示,「自由中國號」運回台後,還要進行整修,再移置基隆八斗子福清宮後方海洋科技博物館旁的停車場展示,未來將籌建自由中國號紀念館。
越洋中式帆船 僅剩自由中國號
- 2012-04-15 01:32
- 中國時報
- 【單厚之/台北報導】
「自由中國號」是第一艘橫越太平洋的中式帆船,也是現存唯一曾經橫越大洋的中式帆船。曾橫越大西洋的中式帆船「耆英號」,早在一八五三年在英國海灘被拆解;仿古重建的「太平公主號」,在完成橫越太平洋壯舉之後,也在二○○九年在蘇澳外海遭商船撞沉。
史上第一艘橫越大洋的中式帆船「耆英號」,船長四十五米、寬十.七米,有十五艙、排水量八百噸,同樣有三面帆,但船員有四十餘人,大小為「自由中國號」數倍。
耆英號在一八四六年由英國商人購得,該年十二月六日從香港出發、繞過好望角,以二十一天橫越大西洋,出發四七七天抵達倫敦。耆英號於一八五三年被拖至英國柴郡海岸閒置,後以「研究目的」被拆毀。
另一艘曾跨越太平洋的「太平公主號」,是台灣知名藝術家劉其偉之子劉寧生,歷經六年籌備、斥資四千萬台幣,仿明代戰船打造的木製帆船,於二○○七年下水。
太平公主號總長十五.五米、寬四.五六米,有十三艙、十一名船員。二○○八年六月十五日從基隆碧砂漁港出發,經琉球、橫濱,於十月九日抵達舊金山。回程由聖地牙哥出發,經過夏威夷、威克島、塞班島、琉球,預備返回台灣時,於二○○九年四月廿六日在蘇澳外海三十海里,遭賴比瑞亞籍的「冠軍快船號」攔腰撞成兩截。
原名「基隆號」的自由中國號,原本是要橫渡太平洋前往舊金山參加四十四年六月十一日的國際帆船比賽,之後再設法橫渡大西洋,爭奪「瑞典國王杯」錦標賽。當時省主席嚴家淦得知後極為重視,給予高度行政支援,並將船改名為「自由中國號」。
自由中國號當年四月四日從基隆出發,但當天就遇到大風雨返航。四月十六日再度出發,又在沖繩島附近遇上颱風,船底漏水,舵也出問題,在橫須賀修理後,於六月十七日再度出發,五十三天後才抵達舊金山,早已錯過帆船大賽。但首次有中式帆船進港,仍然轟動一時,舊金山第廿九號碼頭至今仍有為自由中國號立的紀念碑。最後,我方將該船捐給美方的博物館,再輾轉流入私人手中。
船體損壞 結構只能局部復原
- 2012-04-15 01:32
- 中國時報
- 【單厚之、管婺媛/台北報導】
五十年無人聞問,今天的自由中國號雖然仍保有古華舶的結構與工法,但前桅桿已遭鋸斷、去向不明,船身多處遭變造、破壞,船體損壞、彎曲,甲板斷裂已不堪浮水航行。根據初步評估,已經無法以原貌復原,只能以局部復原呈現原本古華舶結構的特徵。
根據文建會赴美勘查的報告,自由中國號的船體已經損壞、彎曲,甚至可能已經被後來加裝的新龍骨拉斷,部分水密艙版被拆除,以增加船內空間,隔艙板結構僅存部分;原只靠榫接的船體,部分結構也被釘上金屬釘補強。
自由中國號原停靠於碼頭,為了節省停靠費用,部分船艉遭到切除,前桅杆也遭到鋸斷,可能已經成為建材。原本米黃色的船體,被塗成藍綠相間,還被塗上龍麟與鯊魚牙,並被加裝引擎動力與螺旋槳、換上新的船舵,船體木材也因為長年離開水面,乾劣受損劣化。
在與舊金山海事博物館研商過程中,館方曾表示,全船已遭改造,僅前段三分之一保留較多原狀,恢復可能性較高。
自由中國號目前位於舊金山灣區貝梭島的一家私人船廠,附近陸路崎嶇,走水路則可能撞倒橋梁,無論要從水路或陸路拖運到奧克蘭港都有相當的難度,最後決定先從公路拉到河港,再用駁船走水運到奧克蘭港。
為了避免運送過程中解體,運送時必須要以特製的船架固定,將船的內外都以框架固定住,且陸運與船運的船架還不同,所以以十六輪卡車陸運到附近河港後,還要換船架轉河運,才能到奧克蘭港上貨輪,之後佔用約十二個貨櫃的空間返台。
搶救古船難難難!馬親籌運費
- 2012-04-15 01:32
- 中國時報
- 【管婺媛/台北報導】
要把一艘古帆船從美國運回台灣,會有多困難?答案是:得花兩年半時間、由總統出面親自籌措七百多萬元台幣運費,以及不可計數的民間與官方人力與心力。
一九五五年橫渡太平洋的古帆船「自由中國號」將在五月重回台灣懷抱,但它回歸中華民國政府、運送返回的歷程卻出奇困難。從二○○九年開始,先後有老船員與家屬在舊金山發動搶救運動、寫信給馬總統;隨後則由中華民國海洋事務與政策協會監事曾樹銘投書陳述「自由中國號」被棄置的危機。在當時行政院長劉兆玄指示下,相關單位從歷經兩年半多的協調、討論,終於促成自由中國號返台。
「當時我們以為,運一條船回來會有多難?結果真的好難!」文建會文化資產總管理處籌備處主任王壽來說,文建會為了運古船回台,組成兩個小組,一個小組負責運送回台後保存管理問題,另一個小組則專門討論「如何把船運回來」。
他說,光是為了討論怎麼運船,要切割運送、整船運送,就來來回回開會不下廿多次。最後二次現勘,在專家小組評估下,最終才拍板定案整船運送。
不過,運送方式雖然敲定,但經費上卻出了大問題。在多方協商之下,運船回台運費仍要價七百萬元,文建會出資部分,剩餘的則由馬總統親自出面,向台灣中小企銀、第一金控尋求贊助,並由陽明海運免費贊助海運經費,才解決經費問題。
當時擔任環保署副署長的國民黨立委邱文彥,也在過程中著力甚多,甚至領著小組赴美進行第一次現勘。邱文彥說,其實自由中國號已殘破老舊,船身有部分缺失,但美國舊金山海事博物館主動將回捐船舵與船桅,讓自由中國號能堪稱完整回國。未來還要進行若干修復工程,民眾才會看見自由中國號原始面貌。
催生航海節 以鄭和為標竿
- 2012-04-15 01:32
- 中國時報
- 【單厚之/台北報導】
「自由中國號」不僅是第一艘橫渡太平洋的中式帆船,也間接催生了我國的航海節。
根據資料的記載,「自由中國號」東渡太平洋的消息傳開後,蔣中正總統曾召見部分船員。當時國內航海界人士認為,此舉激發了華人的航海意識,並建議以華人史上最龐大的航海事蹟—鄭和七下西洋,來表彰華人的航海事業。
為響應蔣中正「發揚海洋精神,建設海洋文化」的號召,當時「中華民國海員總會」提供資料,一群航海界人士特別呈准內政、交通兩部,訂鄭和下西洋的首航日期七月十一日為航海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