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坦尼克號》藍寶石背後的傳奇
「海洋之心」因《泰坦尼克號》而走入人們心中。(網絡圖片)
【大紀元2012年04月13日訊】隨著闊別15年的經典電影《泰坦尼克號》(3D版)的再次席捲全球,掀起了一股不小的懷舊風潮,無論是第一次觀看還是懷著追憶的心情再度觀賞,都會讓人思憶良多。氣勢磅礡的場景、浪漫唯美的愛情、人性閃爍的光輝,還有女主角佩戴的那顆悠遠深邃的「海洋之心」(Heart of the Ocean)藍寶石,都讓人將心緒翻轉到100年前發生的動人故事
《泰坦尼克號》的風靡,讓劇中女主角羅斯(Rose)佩戴的深藍色寶石項鏈「海洋之心」也成為寶石界的新貴,價格水漲船高。據說「海洋之心」是歷史上著名的「希望之鑽」(Hope Diamond)——世界上現存最大的一顆藍色鑽石——的克隆版。這顆重達45.52克拉的「希望之鑽」 目前珍藏於美國華盛頓史密森尼博物院的國立自然博物館中。
在拍攝《泰坦尼克號》時,博物館不願出租這枚充滿傳奇色彩的藍鑽,因此,英國皇室珠寶品牌Asprey & Garrard為電影量身打造出這顆「海洋之心」。但與「希望之鑽」質地不同,「海洋之心」用的是一種叫「坦桑藍」( Tanzanite)的寶石。這種寶石是1967年在非洲的坦桑尼亞發現的,它出產於阿魯沙附近,世界著名旅遊點乞力馬扎羅山腳下,而且是世界上的唯一產地。「坦桑藍」寶石清澈幽藍,其淺色的「坦桑藍」被比喻成著名女影星伊麗莎白.泰勒的眼睛。特別是《泰坦尼克號》中的「海洋之心」聞名於世後,「坦桑藍」的價格也一路飆升。
傳說中的神秘 「希望之鑽」
仿製「希望之鑽」的「海洋之心」令人印象深刻,而本尊「希望之鑽」的傳奇故事更是讓人浮想聯翩。據說,「希望之鑽」的前身是印度一座神廟的聖物,是大神羅摩之妻悉多神像的雙眼之一,重112克拉。1642年法國冒險家塔韋尼埃連夜將其偷出,神廟祭司第二天發現之後,就下了詛咒,詛咒所有起於私心而擁有這枚鑽石的人。自此,這顆鑽石的擁有者便厄運連連。
傳說之一:據說,塔韋尼埃將其獻給了路易十四之後,窮困潦倒,後被野狗咬死。得到寶石的路易十四將其磨成69.03克拉贈給了情婦蒙泰斯,隨即情婦便失寵。後來,路易十六繼承了這顆寶石,並贈與王后瑪麗.安東尼特,結果兩人雙雙死於斷頭台。
傳說之二:「希望之鑽」被盜走後帶到了英國,新主人將其磨成現在的大小後將其賣給了英王喬治四世。不久,這個賣主自殺了,而喬治四世也陷入財政危機,不得已將鑽石出售。
傳說之三:1824年,著名銀行家亨利•菲利普•霍普買下了該鑽石,並用自己的姓氏Hope為其命名,Hope是「希望」的意思,從此產生了這枚鑽石的名字。此後,霍普家族的生意開始下滑,他的孫子被迫將鑽石拍賣抵債。後來,聽說鑽石又落入了俄國王子卡尼托斯基之手,隨即他在「十月革命」中被處決。而後來的擁有者是土耳其蘇丹阿卜杜勒•哈米德二世,他被凱末爾廢黜。接下來是華盛頓郵報的繼承者艾弗琳•沃爾甚•麥克林買下了這顆鑽石,結果她的丈夫精神崩潰,死於精神病院,兒子喪生於車禍,女兒也服安眠藥身亡,華盛頓郵報也因為經營不善而轉手。
傳說中的厄運終於在1949年紐約珠寶商哈里•溫斯頓買下了該鑽石後悄然而止。1958年,溫斯頓將該鑽石捐獻給了華盛頓史密森尼博物院,整整二十年後,溫斯頓死於心臟病。
關於這枚鑽石會帶來厄運的故事,還催生了一部電影。1920年,著名默片導演喬治.克萊恩拍攝了一部講述「希望之鑽」傳說的影片,並出演主要角色,在影片中他也增添了一些故事,讓這枚鑽石更加神秘莫測。
史料記載中的「希望之鑽」
據一些史料的記載,「希望之鑽」是1660年左右塔韋尼埃在印度戈爾康達著名的科魯爾礦山買到的,時稱「塔韋尼埃之藍」。1668年,塔韋尼埃回到法國,路易十四買下了四十餘顆大鑽石,其中就包括這顆藍鑽石。宮廷珠寶匠將其切割成67.125克拉,鑲嵌於黃金底座,作為國王在典禮上使用的項飾,並將其稱為「法蘭西之藍」。1749年,路易十五將該鑽切割後鑲於自己的金羊毛勳章上作為掛件。
路易十五死後,這顆鑽石就沒有被正式使用過。1792年,六名竊賊闖入皇家寶庫將該鑽偷走。1812年,一顆類似於「法蘭西之藍」的鑽石出現在倫敦珠寶商丹尼爾.埃利亞森手裡,這是「希望之鑽」最早可以確切考證的出處。2005年,經美國科學家鑑定,確認「希望之鑽」確實是自「法蘭西之藍」切割而成,時值恰好距「法蘭西之藍」失竊20年,剛剛超過了法律規定的追訴時限。
1824年,這顆鑽石出現在亨利.菲利普.霍普的藏品中。 1839年,霍普死去,他的三個侄子為了爭奪其遺產打了十年官司,最後亨利.霍普贏得了這枚鑽石。後來,擁有這顆鑽石的後人揮霍無度,最終賣掉了鑽石。倫敦珠寶商阿道夫.維爾(Adolf Weil)以2萬9千英鎊的價格買下了「希望之鑽」,後又轉手給了美國人西蒙.弗蘭克爾(Simon Frankel)。1908年,巴黎的所羅門.哈比卜(Salomon Habib)以40萬美元的價格買下了這枚鑽石。1909年,為扭轉債務危機,所羅門又以8萬美元出售給了巴黎的羅西瑙(Rosenau)。
1910年,著名的珠寶商皮耶爾.卡地亞以55萬法郎的價格將其購入,卡地亞重新鑲嵌了這枚鑽石,並在1911年將其出售給了麥克林。1949年,麥克林逝世兩年後,「希望之鑽」再次被拍賣,紐約珠寶商溫斯頓買下了它。溫斯頓將這枚鑽石巡迴展出,並在許多公益場合展示,包括1958年加拿大國家博覽會。1958年11月7日,溫斯頓將「希望之鑽」捐給了美國華盛頓史密森尼博物院。
編後語
命運坎坷的「希望之鑽」伴隨著眾說紛紜的傳說走到了今天,閃爍的藍色光芒似乎在向人們訴說著其滄桑的歷史。據說,「金」來自佛體,「銀」來自菩薩體,而「寶石」則來自神佛的功,故而有鎮邪滅亂之功效。雖然傳說並不一定真實,但其中蘊含的警世道理卻不容忽視。貪婪和私慾必將使心智迷失,從而因褻瀆神靈而遭報應。在各種說法四起的2012 ,願「希望之鑽」能助人找到真正的希望。
(責任編輯:林琪)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