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2-04-06 18:13:08| 人氣550|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清明談寒食 追思介子推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清明談寒食 追思介子推

作者﹕琴心

(AFP/Getty Images)

 

寒食清明節與端午節是中國兩大紀念性節日,神州大地上,北有介子推,南有屈原。綿山因介子推而萬世清秀,汨羅江因屈原而蜚聲至今。中華人物的偉大情操,與壯麗山河交相輝映,共同締造了中華燦爛的文明。

清明是掃墓祭祖的重要節日,也是春遊踏青的好日子。清明節原是指春分後十五天,民國廿四年(1935年)中華民國政府明定4月5日為國定假日清明節,也叫做民族掃墓節。

其實,「清明」本是中國黃曆二十四節氣之一,按「歲時百問」的說法:「萬物生長此時,皆清潔而明淨。故謂之清明。」但因何二十四節氣中唯有「清明」一枝獨秀,被當做隆重的節日,而且歲歲年年成為人們祭祖和掃墓的日子呢?這就得追述到一個被遺忘的節日——「寒食節」,以及賦予了「清明」不朽靈魂的人——介子推。

放火燒山逼不出

故事發生在二千六百多年前的春秋時期。西元前655年,晉公子重耳為了躲避父王寵妃驪姬的迫害而背井離鄉,踏上流亡之路,歷十九年,備受艱苦。在衛地一處杳無人煙的地方重耳絕糧,命若懸絲。隨臣們找不到一星半點的食物,這時候,介子推端來一碗肉湯給公子喝下,重耳漸漸恢復了精神,性命得保。事後,重耳方知是介子推割下自己大腿上的肉煮湯救了自己。

重耳很感動,說日後定要報答,介子推說:「我不求報答,但願公子復國為君,政治清明,百姓安樂,臣願足矣。」西元前636年,重耳入主晉國,即為晉文公。他歸國即位後,大賞群臣,所有人都跑來向重耳邀功請賞,就連曾經在逃亡時背棄他的人也獲得了賞賜。介子推認為重耳復國是天意,而二三子貪天之功以為己力,與竊賊沒什麼不同,於是背上老母到山西的綿山隱居。

晉文公得知後便來綿山找介子推,介子推不肯相見。晉文公聽信大臣建議,讓三面放火燒山以逼介子推母子出來。火熄後,才發現母子相倚死在一株大柳樹下,樹洞裡留下血書言明心志:

割肉奉君盡丹心,但願主公常清明。
柳下作鬼終不見,強似伴君作諫臣。
倘若主公心有我,憶我之時常自省。
臣在九泉心無愧,勤政清明復清明。

晉文公追悔莫及然而無力回天,將介子推安葬在介公嶺上,並立廟奉祀。將綿山封為「介山」,作為祭田,所以綿山也稱介山。為哀悼介子推,他下令介子推身亡之日為寒食節,民間寒食一月,不得舉火。每逢寒食節,天下禁火,吃涼食以寄哀思。至三國歸晉後,曹操將寒食節改為三日。

第二年晉文公率眾臣登山祭奠,發現老柳樹死而復活,想起介子推的血書,便賜老柳樹為「清明柳」,把當日,也就是寒食節的後一天定為清明節。清明節由此除了節氣的屬性外,也寄寓了君主治國的理念。

晉文公常把血書袖在身邊,作為鞭策自己的座右銘,使得晉國百姓得以安居樂業,晉國也成為當時的強國。每逢寒食節,百姓都登上綿山進行祭拜,並成為風俗。後來該節日慢慢推而廣之,演變成為祭祀自家祖先的活動。

古代「黃金周」

寒食節一般在清明節的前一、二日,發展到隋唐時代,寒食與清明相通,除傳承了紀念介之推的禁火、寒食、插柳外,拜掃、祭祖、郊遊已蔚然成風,還增加了蹴鞠(踢球)、踏青、鞦韆、鬥雞、鏤雞子、牽鉤(拔河)、賦詩、賞花等十餘種活動。尤其是在唐代朝廷將「寒食展墓」定入開元五禮中,寒食祭祖掃墓之俗更為盛行。

為方便官吏回鄉掃墓,唐朝中晚期又為寒食和清明頒布假期,開元年間是四天,及至貞元六年,又加為七天,成為名副其實的古代「黃金周」。宋代的寒食節也放假七天。遼、金、元、清四朝,寒食節同樣受到了高度重視。

儘管唐朝時,寒食與清明節已經合過,稱作寒食清明節,但是寒食節的大名仍在。近現代以後,清明逐漸越俎代庖,最終徹底取代了寒食而獨存,寒食節祭祖掃墓等風俗都在清明節中保留了下來,而禁火吃冷食的傳統卻漸漸消亡,剩下一些寒食節的殘片,例如:祭祖掃墓的時間,一些地區是在清明前三日;清明時吃冷雞蛋、發糕等。

情操與山河交相輝映

在二千六百多年的歷史發展中,寒食節曾經對中國傳統文化道德、文學、藝術等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寒食清明節與端午節是中國兩大紀念性節日,神州大地上,北有介子推,南有屈原。綿山因介子推而萬世清秀,汨羅江因屈原而蜚聲至今。中華人物的偉大情操,與壯麗山河交相輝映,共同締造了中華燦爛的文明。也深深影響了整個東方各民族文化風俗。

雖然,清明節的文化風俗源出介之推,而介之推卻隨著清明的秀出再次功成身退。唯有綿山(介山)的遺跡永遠不忘他忠孝清烈、功不言祿的淡泊精神。這種人格精神曾被視為中華之魂,被中國古代社會推崇備至;介子也是被歷代立廟祭祀的神。

《列仙傳》裡說他姓王,名光,字裕,記載著他成仙以及成仙之後濟世的事蹟。如今,綿山地區民間還流傳著綿山祈雨靈驗的美談,介神廟(介公祠)是當地人引以為傲的古蹟。

介子推割肉奉君寧死綿山不願做諫臣,品格的清奇高潔非一般人能理解。出仕奉君則順天意竭誠盡忠,歸隱修心則節不移雖死無恨。忠君只為君清明,君主清明百姓才能享太平。死而何懼,懼的是活著不能保住美德。而今多少人不是為爭權奪利而不擇手段?多少人還知道介子推,多少人還能感悟介子推為清明政治而化身「清明」的肝膽和忠魂?

寒食遠逝憶介子,士甘焚死不公侯。清明千古精魂遠,江山何時復清明?

本文轉自218期【新紀元週刊】「文化藝術」欄目
http://mag.epochtimes.com/b5/226/index.htm

台長: 綺羅
人氣(550)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教育學習(進修、留學、學術研究、教育概況) | 個人分類: 歷史/考古/教育 |
此分類下一篇:《鐵達尼/泰坦尼克號》藍寶石背後的傳奇
此分類上一篇:「春秋」、「戰國」名稱來歷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