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mypaperimg.pchome.com.tw/newroot/y/e/yeats0523/content/20041127/16/1242717049.jpg)
跟其他的研究所相比,MBA(Master of Business Administration)所要修習的學分數多了許多,以國內國立的企研所的為例,平均要修習的學分數高達40~50pts,而這還不包括論文學分。然而在哪麼多專業課程的訓練下來,是否真的可以培養成為一個優秀的專業經理人?這是每一個想要就讀MBA的普羅大眾,以及企業界都想要知道的答案。
MBA Program相當多元化,凡是企業經營所需要的工具及技能都是MBA生所要學習的範疇,但其教育訓練的方式,可以大致地分為三種。
第一種訓練方式是理論的研習及探討。其實商管學院碩士論文裡頭的文獻探討就是在訓練MBA學員們這樣的技能,然而一篇好的文獻探討,並不單單只是把在該領域有哪些理論給找出來而已,而是把這些理論的異同點給分析歸納出來。比方說當我們探討學習型組織的功能為何,我們可以找到A學者說有ㄅㄆㄇ三項,以及B學者說的wxyz四項。接下來,我們就要開始探討為什麼A、B兩學者為什麼會提出不一樣的看法,是他們的假設點不同?還是說B學者所提的yz兩項可以精略成A學者所說的ㄇ一項,亦或是一個是針對營利組織,而另外一個是針對公部門等諸如此類的差異。
或許這樣的訓練,對一些個性比較大而化之的人而言是一種吹毛求疵的無聊舉動,但是在這資訊爆炸的時代,資訊的取得已經不是件難事,透過網際網路的搜尋引擎或是資料庫,我們可以在最短的時間內找到我們所要的資料。以上述的學習型組織為例,我們在GOOGLE搜尋引擎上打了學習型組織五個字,它就在短短的幾秒鐘就列出了287,000筆關於學習型組織的資料。但是量的提昇,並不代表質的增加。這287,000筆資料中,可以讓我們了解到學習型組織為何?它的功用為何?要怎麼導入企業界等一些對管理者重要的資訊,可能要透過不同的資料之間的整合、分析才能窺知一二,而文獻探討的訓練卻可以幫助我們在最短的時間內將多如牛毛的資料去蕪存菁,找到對管理者本身最有用的資訊,進而提昇經理人的決策品質。
第二種的訓練方式是專案企劃與執行。管理工作說穿了就只是在做兩件事,就是「把事情作對(Do the thing right)」及「作對的事情(do the right thing)」,但是要把這兩件事情做好,卻是件不簡單的任務,這也是企管之所以可以成為一門值得學術界專門研究的專業學問之關鍵所在,為了配合實務界的需要,除了企業自行研發之外,學術界也研發了許許多多的武器,提供企業界來提昇企業的核心競爭力,比方說財管的企業評價、公司治理,行銷的資料庫行銷、創意管理,人管的訓練發展、考核制度等。
對MBA學員而言,要將這些武器學好的不二法門,就是實際地去創造它。畢竟書本上所介紹的這些工具大多還是介紹其理論層次,在實務上會遇到的變數真的是五花八門,而這些問題我們往往在課本上無法發覺到,都是要實際操作過才會發現。所以很多企研所有時也會搶一下企管顧問公司的生意,幫助企業導入一些學術界所熱門的管理工具,或幫忙進行市場研究等工作,與企業主合作,來進行不同性質的專案企劃及執行。對學生最大的好處,就是可以協助他們跳出書本的框框,來了解這些管理工具在實務上運作的契合度如何?在實際上運作會發生什麼樣的問題?以求避免以後在工作場所上因盡信書而不知變通,而將其所服務的企業搞得烏煙瘴氣。
最後一種訓練方式是由哈佛商學院(Harvard Business School)所創的個案教學法,利用企業界真實(亦或是虛擬的)所發生的事件,寫成一篇篇的案例,每個案例後面都會加了些問題討論。在此時,MBA生們一一的化作個案裡面的主人翁,試問自己當你遇到案例中的經理人或是經理團隊所與到的經營難題時,你會怎麼做抉擇?
而這種訓練方式,除了訓練學生的思路之外,也考驗主持人(往往是授課教授)的引導功力,因為這種課程不但是要激發學生的創意,更要避免討論變成無義的亂談,或是給了太小的框框,限制了學員的思考發展。這樣的功力,不但要有深厚的學問基礎,更要有一定的實務經驗。然而很可惜的,這樣的人才,在台灣並不多見。
我不敢說這樣的教育訓練可以就此塑造出一個超完美的專業經理人,但是,對一個經理人在理性決策的擬定,MBA教育是很有幫助的。但是,企業經理人在作決策之時,有多少次是在完全理性之下所作成的。很多時候,往往是靠管理者或者是經營團隊裡頭成員的個人特質所擬定的。
以個案討論來說,有些學員在課堂討論上會以裁員等比較嚴厲的方式來達到組織績效時,但在實際經營企業時,遇到需要裁員之時,他卻有可能會猶豫不決,不忍心fire掉與自己打拼多年的的下屬。在玩模擬經營的遊戲時,自己大可向銀行高額貸款,來擴張自己的事業版圖。但在自己實際開店之時,卻會顧慮到資金成本而保守經營。
企業經營是以成敗論英雄,但每一個人都知道企業經營沒有所謂的必勝策略。個案討論、企劃報告,其所討論的是別人的事業、別人的版圖,與自己無關,唯一會影響的,就是自己的學業報告,但是若面對的是自己的事業,自己的人生時,卻又是完全不一樣的遊戲。
然而,這是無法從MBA所學到的,畢竟,除了獲利之外,每一個人還有屬於自己獨有的價值觀,而這些價值觀,是影響企業經理人的重要決策之一。以廣告來說好了,有些人喜歡創新獨特,會比較偏好大膽前衛風格型式的廣告,而也有些經理人個性比較務實,他會比較偏好強調產品功能的呈現方式。這並沒有所謂的好或不好,完全是個人價值觀及喜好的差異。
在畢業的前夕,有一個教授曾經對我說,MBA教育的結束,並不是管理者養成教育的結束,相反的,畢業之後,真正的管理養成教育才開始。因為你遇到的,將不再是書本上所描述的事件,而是你的人生、你的事業,到時候,你才會真正的了解,自己是什麼樣的管理者。
離開了校園,是人生另一個階段的開始。越來越多的事情,是需要靠自己決定的,而每一個決定,會對你的人生產生大大小小不一的影響,其實我們無需害怕這一連串不可知的未來,就如我在新聞台簡介所寫的:很多事情,必須要親自經歷過,才知道自己會如何抉擇。也只到那一天,才會更清楚地了解自己。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