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發的19分鐘》校園喋血背後的人性探討
1999年4月20 日,
美國科羅拉多州傑佛遜郡科倫拜中學發生一起校園槍擊事件,
兩名青少年學生持槍械和爆炸物進入校園,
槍殺了12名學生和1名教師,並造成其他24人受傷,
而兩名學生兇嫌接著自殺身亡,
這起事件被視為美國史上最血腥校園槍擊事件之一。
「成群學生踩著傷者衝出學校,一片混亂。
一名男孩在樓上窗口高舉手寫字牌,上面寫著『救救我們』。
有兩個女孩抱在一起哭泣。血融在雪地上變成粉紅色;
家長人數從一點一滴變成涓涓細流變成洶湧大河,
尖聲呼叫自己不見蹤影的孩子……」想想看這樣的畫面吧!
這不是科倫拜校園槍擊事件,這只是《事發的19分鐘》故事中的一段描述,
在作者茱迪.皮考特細膩的筆觸描述下,這個講述校園喋血事件的故事,
震撼效果不輸真實事件。
再想想看,如果校園槍擊事件發生在你我週遭呢?
在茱迪.皮考特另一本知名著作《姊姊的守護者》書中,
探討一個極具爭議性的話題──
「父母是否有主宰兒女生死的決定權?」並對「愛」有深入的刻劃及詮釋;
而在《事發的19分鐘》裡,
她藉由科倫拜校園槍擊事件形成了故事的雛形──斯特靈高中校園槍擊事件,
但其實,作者僅是藉由校園喋血,
帶出更多事件背後所隱藏的親子溝通、校園暴力、青少年交友等問題,
也點出人性深層的虛偽與悲哀。
書中藉由兩個單親家庭做主軸:
法官艾利未婚,生了女兒喬絲,但完美的母親卻成為女兒的壓力,
再加上在生活中也時常像法官問話似的與女兒交談,
讓喬絲無法對她說真心話;而助產士萊西離婚,生了兒子彼得,
雖然對兒子過度溺愛,
但卻從來不知道兒子時常陷入被同儕欺侮的困境……
喬絲與彼得從小就是好朋友,她像他的守護天使,
時常保護他不被別人欺侮,但在喬絲交了男友麥特後,
麥特視彼得為眼中釘,只要逮到機會,就戲謔彼得,
最終讓彼得十餘年來受人欺侮的怨恨一發不可收拾,
釀成過程19分鐘的校園瘋狂掃射……
全書將校園槍擊事件與喬絲、彼得從小到大的成長過程交錯敘述,
彷若電影分鏡手法,一幕幕揭開事件真相、角色的心理層面。
《事發的19分鐘》可以寫的這麼生動不是沒有原因,皮考特做了許多功課,
例如向各方達人詢問射擊手槍、武器資訊、刑事鑑定、監獄生活……等問題,
凡此種種,才能讓她在文中精確描述彈道的問題、監獄生活、法庭偵訊……等情節。
此外,作者擅長以小說處理極具道德爭議的題材,
作品不乏探討安樂死及描述青少年自殺的內容;
近幾年更觸及聳人聽聞的「優生絕育法」。
本書直剖青少年的自我認同障礙及扭曲的價值觀,
在美國出版後,帶給許多家長們極大的震撼,
引發人們重新去思考現代家庭的定位,以及家人之間的關係維持。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