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談憂鬱症 文/侯雪珍主任(精神醫學部)
從古至今,舉凡憂傷的故事與詩詞皆叫人欷噓、詠歎不已,
如詩人屈原就是一個例子。
中國人不善於表達內在的情緒,常需藉著景色、外物來暗喻,
讓別人猜個半天,似乎這才有水準、有氣質內涵。
西方人就很直接了當去描述我們今天要談的病「憂鬱症」。
美國人發表其國內數據,重憂鬱症盛行率男性約2.6~5.5%,女性6.0~11.8%,
輕憂鬱症約3~4%,全部加起來約9~20%。台灣的重鬱症則約1.5%。
憂鬱症逐漸成為全世界關注的問題,是因它的自殺率是一般人的四十一倍,
而且,憂鬱症影響到個人的身體健康、家庭角色扮演、社會功能的低落,
造成個人、家庭及整個社會莫大的損失。
憂鬱症DSM IV的診斷依據如下:
(1) 憂鬱的情緒:主觀感覺傷心、空虛或易哭泣等。
(2) 凡事不快樂、興趣缺缺。
(3) 體重降低或增加。
(4) 失眠或嗜睡。
(5) 坐立不安或不愛動、多躺床。
(6) 疲倦、提不起勁。
(7) 罪惡感、無價值感。
(8) 不易專心、猶豫不決、反覆矛盾的念頭。
(9) 自殺想法。
有些人自小時候就「多愁善感」,凡事感傷,
有些人個性很陽光,卻也會在人生的某時候,
跌進憂鬱的深淵,生病時心情低落,
與男女朋友分手時痛不欲生,
到底憂鬱的原因是什麼?失落?體質?壓力?基因遺傳?
當我們撫著胸口說,我很傷心時,
可能很難想像,其實是頭顱內的腦神經起了變化。
依據影像學的研究,發現憂鬱症的病人,其大腦額葉(hypofrontalism)
功能下降,在神經傳導介質方面則涉及數個生物胺 (Biogenic amine)、
Serotonin、Norepinephrine、dopamine、GABA、acetylcholine......。
在流行病學及分子生物學上的研究,正在發掘基因遺傳的所在位置。
在心理學上,佛洛依德指出失落(loss)會導致哀傷、憂鬱。
但童年失去父母、最近被倒債或婚姻遭受困難等,
到底與憂鬱症的關係如何,尚待更多的驗證。
其他,如負向的認知想法、學到的無助感等,
都提供了病因及治療方法等的理論背景。
提到治療的方法,我們的祖先講「心病要心藥醫」,
輕度的憂鬱症或與外在壓力失落有明顯相關的個案,
也許可以藉助家人親友的支持及鼓勵、宗教的協助而獲得改善。
但重憂鬱,則應該要考慮歐美所研發的藥物、電擊治療或心理治療。
目前抗憂鬱劑種類繁多,所謂TCA、SSRI、SNRI、MAOI及
第三代抗鬱劑均各有千秋,可就副作用及作用去考慮使用。
電擊治療是古老、但療效很好的方法,尤其是藥物反應不好的個案,
至於心理治療合併或單獨進行也可視個案情況施行。
憂鬱症的復發率是很高的,一旦發生過重憂鬱症,六年內90%會再發生。
至於往後社會功能,也多多少少持續有問題。
因此,
如果自己或親友有脾氣煩躁、不明原因的病痛、疲累感、睡眠出問題、
體重食慾改變、小孩不想上學、大人抱怨職場不順遂、
產婦沒信心照顧小孩、老人一直煩惱小問題等……,都可能是有憂鬱症。
如果家人或朋友患有憂鬱症,陪伴及支持是很重要的。
有治療、有規律的生活或工作下,才能縮短病程,
減少對個人、社會的影響。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