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7-09-20 21:07:25| 人氣185|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推薦☆ 被天堂遺忘的孩子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內容簡介☆

屬於21世紀的奧德賽!扣人心弦、驚心動魄的史詩般旅程!

思念像美洲一樣長!母親赴美幫傭養家,家鄉幼子縱越千里、冒死偷渡,

只為見媽媽一面。真實故事,感人熱淚,最殘酷的悲劇,最溫暖的安慰。

因為窮到養不起孩子,安立奎的母親在他五歲時,忍痛拋下子女,遠赴美國工作。

漫長的11個年頭過去,極度思念母親的安立奎決定動身去尋找母親。

帶著母親的電話號碼,他獨自一人從宏都拉斯出發。

身上僅有57塊美金的他,只有一種方法能夠進入美國──

那就是偷搭人稱「死亡列車」的載貨列車,沿著墨西哥鐵路非法潛入美國。

在黑幫、惡盜和貪污警察層層環伺的路途上,

安立奎和其他偷渡的孩童成為惡徒眼中的獵物,

隨時都可能慘遭搶劫剝削、毒打殘殺;他們攀附在車頂、車廂邊,

在行進的火車上跳上跳下,面臨著被碾斷手腳,甚至喪失生命的危險。

每年都有數千名像安立奎的偷渡兒童,湧入美國尋母;

這些孩子──有些甚至只有七歲大,有的曾被遣返達27次,他們勇闖死亡險境、

歷經無法想像的苦難,唯一能依靠的,只有自己的機智、意志和勇氣。

這個根據《洛杉磯時報》榮獲2003年「普立茲特寫寫作獎及攝影獎」系列報導,

而寫成的真實故事,是他們共同的史詩故事。

推薦序:走未完的非法移民悲歌 / 南方朔(作家、文化評論家)

一個十七歲的宏都拉斯少年安立奎,為了尋母而千山萬水跋涉,經過七次失敗,

最後終於九死一生闖進了美國,他的冒險旅程長達一萬九千公里。

這是一首慘烈的史詩,其坎坷艱險的程度,讓人惻然動容。

它是安立奎個人的史詩,但它只不過是更慘烈的拉丁美洲移民史詩的一環而已。

其實,在這個全球化的時代,

非法移民的問題早已成了當前最重要但又棘手的問題之一。

貧窮國家的人口大量的以非法闖關的手段往富裕國家移動,

於是各式各樣悲慘淒涼或動人肺腑的故事,遂每天都在發生。

許多東歐非法移民凍死在阿爾卑斯山上,

亞得里亞海底則不知道沉沒了多少要偷渡到法義的巴爾幹半島非法移民;

至於亞洲、非洲意圖乘坐貨輪偷渡到歐美,

因而悶死船艙或溺斃海岸灘頭的事例,更是多得難以勝數。

如果我們不健忘,當還記得中國大陸移民乘船偷渡,

闖入澳大利亞沙漠的悲慘故事,還有整船人在紐約港外窒息而死的可怕故事。

在這個非法移民大增的時代,也是偷渡人口這個非法行業大盛的時代。

人間的一切可怕故事,也就在這樣的背景下,以各種更極端的方式一一上演。

而在近代非法移民裡,規模最大,形同非法移民潮的,

則無疑的要以墨西哥和中南美洲人偷渡到美國居於首位。

目前美國每年合法移民百萬,非法移民約七十萬,

近年這種非法移民已在向百萬大關前進。

這些合法與非法移民裡,拉丁美洲即佔了絕大多數。

儘管美國在美墨邊界築起長達一百二十公里的阻隔圍牆,

每年花費在逮捕、審問及遣返的例行支出也高達一億二千五百萬美元;

甚至美國民間也出現民兵組織在邊界巡邏,

但這都無法阻擋數以百萬計的中南美洲人借道墨西哥,

經美國闖關偷渡的非法移民潮。

而當然,有了這樣的非法移民潮,也就必然產生了龐大的人口走私黑道集團,

以及依靠劫掠和剝削這些非法移民的黑白兩道。

對非法移民的拉丁美洲人民而言,

已成了用生命當賭注的冒險之旅,九死一生是它的當然結局。

在每一個成功的偷渡者背後,是許多偷渡不成者所築起的血路。

而這本《被天堂遺忘的孩子》,主角即是來自宏都拉斯的少年。

他五歲時,母親露德為了改善家計,即拋棄了兒子到美國求生。

安立奎在無母的環境下長大,他的人生非常扭曲。

於是在與母分離十一年之後,遂踏上了千山萬水的尋母之旅。

由本書的敘述,我們看出這樣的旅程簡直極盡人間艱苦之大成。

他七次失敗,最後拼盡力量,才僥倖成功。

一路上他曾被警察劫掠,被黑道酷虐,從搭乘的死亡列車車頂摔下,

他沒有死,其實是僥倖!以前我們讀荷馬的《奧德賽》,那也是艱苦的旅程,

但儘管艱苦,它仍是浪漫的冒險;但安立奎的旅程則完全沒有任何浪漫的氣氛,

只有人世間那種最可怕的恐怖。

以前我們也讀過狄更斯的《苦兒流浪記》,但那和安立奎相比,則簡直成了小巫。

安立奎的旅程,其實不是旅程,而是一首大型的悲歌。

拉丁美洲的貧窮落後,逼迫著它的人民一個個以生命為賭注,

走上非法移民的偷渡之路。安立奎自己僥倖成功了,但他的悲歌結束了嗎?

沒有,一點也沒有。他在抵達美國,與母親露德重逢後,

又叫他留在宏都拉斯的小妻子馬莉雅也偷渡赴美,

但卻把他們的女兒雅思敏拋棄在宏都拉斯。

上一代的悲歌繼續遺傳給了下一代,將來是否過了十幾年,

那個叫做雅思敏的小女孩,是否還要再走一次父母輩曾走過的死亡之路呢?

而這種一代代的悲歌,要到何時才能劃下休止符?

安立奎的悲歌,也是他妻女的悲歌,更是宏都拉斯人民的悲歌,

它至今仍在繼續中。

《被天堂遺忘的孩子》是一本讓人讀了後不忍的動人之書。

本書作者《洛杉磯時報》資深秀異記者索妮雅‧納薩瑞歐以高度投入且專業的態度

來寫作此書,無疑的居功最偉。她為了詳盡寫實,在本書的寫作過程中,

也冒著生命的危險,多次走過安立奎曾走過的死亡之路;

此外她也做了大量研究,讓整個拉丁美洲的非法移民相關問題的生態,

做了清楚的展開,讓人們透過安立奎的經驗,

而對拉丁美洲非法移民問題有了全貌的認識。

在這個全球化的時代,非法移民問題早已跟著全球化。

這是個新的野蠻領域,以剝削和劫掠的黑白兩道開始崛起,

以剝削非法移民為生的新奴隸制也開始復現。

至於非法移民所造成的家庭問題和社會問題,也開始日益嚴峻。

這些都是全新的時代課題。當我們讀了此書,

能對當今非法移民以及新型態的移民問題多一番同情與理解,

進而對我們自己社會的外勞和外籍新娘問題也多出一份同情與關懷,

那才不枉讀這本動人肺腑的書吧!



推薦序:

第三世界母親心中共同的痛 / 林照真

(曾為資深記者,現為交通大學傳播與科技系助理教授)


二十世紀後期記載了「全球化」的新神話。

新神話宣稱,伴隨著科技的發明與財富的流動,人類的經濟、文化、政治、

社會全部重新翻騰,科技可為全人類造福,財富得以重新分配。

於是,更多人離家到異鄉尋找發財的美夢;

落後地區人民得以在全球生產鏈中立足,獲得比祖先更多的工作機會。

新神話昭告天下,整個世界都是競爭平台,不再有中心與邊陲的界線,

人們跨界工作、進行各種流動、追逐夢想的天空。

這股全球化浪潮激勵了人類追求欲望,也為底層人民開啟脫貧的一扇窗。

當這股樂觀烏托邦席捲全球、成為國際主流意識時,

腳步更為劇烈的全球移民潮瞬間來到。

處於邊陲、半邊陲的國家人民向第一世界國家流動,

產生諸多來不及處理的法律、倫理、親情等新問題。

全球化固然展開了時代新趨勢,卻也是傳統瓦解崩裂的開端。

以這樣的心情閱讀本書,《被天堂遺忘的孩子》從書名到內文,

提供了一個令人屏息、反思的真實案例。

《被天堂遺忘的孩子》是現代版的「苦兒尋母記」,旅程盡是陷阱與危機,

本書從頭到尾充滿著緊張、險惡、與生死一瞬間的人生際遇,

令人對渴望母愛的故事主角安立奎深深同情。

然而,這趟旅行不僅是宏都拉斯少年安立奎的冒險之旅,

也是一名西方記者的驚險之旅。

作者索妮雅.納薩瑞歐以敏銳的記者雙眼與無比的新聞勇氣,

帶我們進入偷渡客的世界。納薩瑞歐雖然因為記者身分能獲得更多保護,

但她在採訪過程中還是經歷了許多突如其來的意外與驚險,

如此過人的勇氣與膽識,說明這個世界永遠需要記者揭開更多真相。

納薩瑞歐身為阿根廷裔的美國新移民,對移民世界有著更多的同情與理解。

透過納薩瑞歐的親身走訪,本書內文呈現的動人情節與小說般故事,

卻全是出自記者之筆的真實紀錄。這本書展現了精密動人的寫作方式,

作者以各式筆法呈現偷渡客遭受的磨難;其中直敘、倒敘手法並用,

有記者的觀察、旁白,也有故事中人物的吶喊與對話。戲劇化的偷渡過程,

卻因為故事為真,更對讀者心中產生強烈的震撼。

作者嘗試以一個小偷渡客的故事為縮影,告訴我們發生在新移民身上的不幸。

在這個精緻的特寫故事中,

作者雖不像調查報導文體提出結構性的批判與追究責任,

或是揪出害人不淺的人蛇與土狼集團,卻是以綿密的事實積累,說出移民真相。

「移民」是社會學理論的專有名辭,在劇烈的全球化浪潮中,

他們真正的身分是「偷渡客」,他們可能躲藏在巨大貨輪的貨櫃死角中,

或是破舊漁船的悶熱船艙中,這是台灣所熟悉的偷渡情節。而除了大海外,

在內陸國界相接的國度中,他們則可能棲身在穿越不同國境的鐵路中;

一列列死亡列車的車廂頂,卻是他們尋找新生活的希望。

沿路的新舊監獄中盡是他們的足跡與故事,他們可能被抓了又放,

放了又被抓,多數人沒有機會向人們訴說他們的故事,但是透過本書,

讀者卻得以一窺偷渡客非人道的經歷,而他們所渴求的,

其實是被莫名剝奪的親情與愛情。

從書名來看,這本書寫的是孩子尋找母親的故事,但從故事的發展來看,

作者寫的也是第三世界母親的心聲。安立奎的母親露德是第三世界的母親,

而在全球化的世界移民現象中,最常看見第三世界國家的女性,

以工作或是婚姻等方式,進行各種跨國界流動。以本書來看,

露德為了改善家庭經濟狀況,期待給孩子一個溫飽的童年,

只得放棄陪伴孩子成長的家庭之樂,隻身到美國尋找全家溫飽的可能。

身為母親的露德必須離開孩子的心痛,

同為女性的本書作者索妮雅.納薩瑞歐自然能夠體會。

但她一開始時也感到非常不解,

她曾在自序中問到:「為什麼一個母親寧願拋家棄子,遠走至三千兩百公里之外的

國度,不知何時才能與孩子重聚?究竟是什麼樣的原因驅使她做出這樣的決定?」

讓我們也跟著作者一起思考:「是什麼原因,使得人們被迫離開生長的地方,

母親要離開子女、孩子要在孤獨中成長?」

如果原因是來自一個更大力量的世界結構所導致,那麼,

宏都拉斯少年安立奎展開的尋母之旅,以及發生在他身上的親情、愛情、

與對母親的思念等,都不會只是個案。由這些角度來看,

作者雖然寫的是一個少年的故事,但顯然這些故事,

卻是第三世界國家的街頭巷尾、隨手可拾的人生。

但我想作者最後一定找到原因的癥結了,故事的結尾等於提供了一個答案。

當安立奎的女友馬莉雅也必須割捨三歲的孩子,

到美國編織未來全家團聚的夢想時,在馬莉雅身上正重複著上一代的心情故事。

這時,身為母親的馬莉雅離開孩子的心痛,讀者應該是相當能夠體會的了。

本書在故事最後以三歲的小女娃雅思敏揮手向母親道別做為結局,

讀者終會領悟這個故事最大的悲劇性,正在於這個命運的輪迴不已。

這樣的結局,固然令人在情感上無奈,但,或許可以形成更多的理性反思。

台灣民眾曾經有過身為移民的心酸,如今基於某些經濟優勢,

也有一些亞洲新移民來到台灣,其中亦包含來台灣工作的女性移民。

他們當中有許多人就是母親,卻必須痛苦地離開孩子,來台灣工作,

才能為全家賺得溫飽。在全球化的氛圍中,

這類故事在世界的不同角落有了共通性。

身為兩個孩子的母親與關心世界移民的一份子,我向大家推薦此書,

相信台灣民眾比起他國人民,更有能力體會第三世界母親的苦楚。

台長: 呆〃小玲♪ ,°
人氣(185)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藝文活動(書評、展覽、舞蹈、表演) | 個人分類: ♧°ξ都是 φ* 轉載 |
此分類下一篇:轉載╭★【KAVO病毒】影響即時通登入
此分類上一篇:♠∴推薦☆ 不存在的女兒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