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5-06-13 15:20:10| 人氣1,296|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從「我是誰?」到情愛難關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新無門關:紅樓夢之前世今生》觀後記


禪門現代劇:《新無門關-紅樓夢之前世今生》

主辦單位:中華民國現代佛教學會
贊助單位:台北市文化局
協辦單位:台北市文山社區大學
演出地點:牯嶺街小劇場(台北市中正區牯嶺街5巷2號)
演出時間:2005/06/03~06/05
演出團體:千影劇團
導演:耿一偉
編劇:張嘉芸

 ■

 幾天前,觀賞了現代佛教學會理事長,也是台北大學賴賢宗教授所策劃的一齣禪門現代劇──《新無門關》,覺得無論如何,都應該為它寫幾個字。

 寫幾個觀後感的字;這不僅是為了這齣冷門但卻充滿了禪趣和人生哲理的現代劇而寫,也是為我自己而寫。一、二十年前,當台灣佛教界還熱衷於經懺以及唸佛往生時,筆者曾在各種場合,發出我對台灣佛教「現代化」深切期盼。而所謂「現代化」,包括電視弘法,製作佛教電影、劇曲、舞劇等「現代」人所習慣接受的弘法方式。不久,電視弘法節目首由佛光山開播,中國佛教會也急起直追製作了相似的節目,開播於後。而梵音等影音公司,則開始發行許多佛教音樂的相關產品。我個人也在1986年改編梅蘭芳的《天女散花》劇本,並由台北市立國樂團,在台北和台中各公演一場。我心目中的台灣佛教「現代化」,似乎已經儼然成形!

 隨著傳柯(M. Foucault)、德希達(J. Derrida)等「後現代主義」(post modernism)大師作品,在台灣的大量流行,「現代化」已如過街老鼠,人人喊打。然而,製作態度和品質管控嚴謹的「現代化」佛教劇,在台灣佛教界卻仍然缺如。
《新無門關》的演出,讓我完全改觀,也圓了我多年來的願望和夢想!


 ■ ■

 雖然實際上沒有舞台布幕的起與落,《新無門關》還是可以區分為幾個場景,以致仍然可以稱之為「幕」。
首先是穿著當代衣服的兩位女主角,莫名所以地囚於無窗無門的空間無法脫困。編劇和導演顯然試圖闡釋由於貪著百貨公司的小贈品,以致因小失大的生活哲理。然而,最讓我印象深刻的並不是這個俗世的主題,而是兩位女主角反複問著「我是誰?」「我在哪裏?」,乃至使盡各種方法試圖脫困的場景。這一幕雖然冗長而有點枯燥,但卻最具禪意,也和宋代禪師無門慧開(1183-1260),的《無門關》,關係最為密切。

 《無門關》書末,曾附有〈黃龍三關〉,記載黃龍慧南禪師(1002-1069)在遇到新進弟子時,所必問的三個問題(三關):「鄉關何處?」(家住哪裏?)「生緣何處?」(你為什麼生下來?為什麼來投胎轉世?或什麼是生命的源頭?)「我手何似佛手,我腳何似驢腳?」(我為什麼解脫的禪師?而你為什麼仍然像驢子一樣流轉生死?)黃龍三關的前二,著實像極了《新無門關》第一幕所一再質問的兩個問題:我是誰?我在哪裏?

 第一幕尋找「自我」(真如本性)的禪意,可惜並沒有延續到第二幕之後。二、三、四幕的主題轉變為情愛執著的「無門」,沒有出口。這也讓後面的幾幕落入一般的闡述或諷刺執著情愛的戲碼。

 第二幕以家曉戶喻的莎翁名劇《殉情記》做為底本,突顯情愛執著「無門」這一問題,具有不分人種、國籍的普遍性。就這點而言,應該是有創意,而值得擊掌讚嘆的!演員演出極為賣力,但劇情和對白似乎無意突破原劇的格局,以展現創新之意。如果沒有後面兩幕的進一步闡述,單從這一幕,觀眾很難體會全劇是以「情愛執著無門(沒有出口)」做為總主題。編導為了讓人聯想起一、二幕之間並非沒有關係,特別安排第一幕的一位主角,面無表情也沒有任何動作地站在舞台前方一角。但也因此留下了刻意安排的匠斧之痕。實際上,第一幕的主題是貪小便宜這一執著的沒有出口,或是富有禪機的大哉問──「我是誰?」「我在哪裏?」,它們與第二幕(和後面幾幕)的情愛執著沒有出口,似乎也沒有關聯。

 其實,第二幕中那位被安排在舞台前無言無語的角色,可以派給她更多的發揮空間。前面說過,第一、二幕的主題似乎沒有關聯,這位無言無語的角色,正好可以透過一些口白和動作,把兩幕之間的gap彌合起來。第一幕的主題,除了嘲弄貪小便宜的執著之外,更重要的是「我是誰?」「我在哪裏?」這兩個問題的「出口」在哪裏(門在哪裏)?從禪門甚至整個佛門來看,這兩個問題的根本基礎乃在「生」與「死」。生與死的「出口」在哪裏?這是禪門或佛門的最大問題。也與第二幕男女主角雙雙殉情死亡的主題,可以很容易地搭上線。透過這個角色的適當口白和動作,一、二幕間的gap應該可輕鬆地彌合起來。

 第三、四幕是全劇的菁華,也是演出最成功的兩幕。第三幕中,編導安排一位老者吟唱改寫自《紅樓夢》裏的〈好了歌〉,並配合了一些隨興風趣的口白。這一幕,不管是改寫的歌詞或歌曲,乃至演員自在灑脫的歌聲和口白,都屬上乘之作。就老者的口白來說,如果能在口白裏,將前述第一、二幕的gap加以彌合,並進一步導引觀眾,從貪小便宜乃至「我是誰?」「我在哪裏?」的兩個大哉問,進入下一幕(第四幕)另一個情愛無出口的主題,則更佳。這樣一來,全劇就能一氣呵成,而不再有破碎割裂的感覺。

 而第四幕也是古裝戲,演的是賈寶玉、薛寶釵和林黛玉之間對於情愛執著無出口的無奈和無助。不管是服飾,或是演員如詩似歌的對白和動作,都令人印象深刻。更值得一提的是,寶釵手上提著一包塑膠袋,裏面裝的正是第一幕中百貨公司的小贈品。寶釵還不時以口白提醒觀眾這包塑膠袋的存在。這一安排鮮活地帶領觀眾回想起第一幕中那位貪小便宜的小婦人,並且不脫俗地將原本不相干的第一幕和第四幕,緊密連結起來,讓原本已被打散的兩幕主題,有了時空交錯的關聯。
經過二、三、四幕的古裝戲之後,最後第五幕的終場戲,又回到了現代的場景。演員們延續了第一幕的主題,又開始問起「我是誰?」「我在哪裏?」「門在哪裏?」的問題。最後則以拉壞門把來闡釋這些問題和執著的「無門」。也許,這一幕可以在演出形式和內容上,再拉長或加強(創新)一點,如此才能加深觀眾的印象,不再以為那只是第一幕若干劇情的重複而已。

 一些歐美學者曾將《無門關》一書譯為 "The Gate of No-Door"。這一譯名的妙處,在於”gate"(關,大門)和”no-door”(無門)二詞之間具有吊詭的(paradoxical)關係。既然是「無門」,怎麼會有「關」(大門)呢?這一吊詭,頗合禪師所慣用的「困思邏輯」(paradoxical logic)──E. Fromm和鈴本大拙的用語。另一方面,《無門關》的作者是無門慧開,這也是一個吊詭而極富禪機的名字。它似乎要告訴我們:貪小便宜乃至生死和情愛的問題固然「無門」,但卻可以用智「慧」來打開!慧開在《無門關》的序和引言裏曾說:「佛語心為宗,無門為法門。」又說:「說道無門,盡大地人得入。」足見以智慧仍然可以打開這些問題和執著的死結大門。

 第五幕的終場戲,以拉壞門把做為終局,再一次強化了貪小便宜乃至生死和情愛執著的「無門」。若能進一步帶給那些輪落生死輪迴和情愛困惑中的芸芸眾生,一個可以用智「慧」找到「門」(出口)的希望,那就更加美妙了!

(2005年6月13日)

台長: 楊風
人氣(1,296)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藝術設計(手創、設計、室內空間、裝潢) | 個人分類: 文化輕擊 |
此分類下一篇:佛陀身旁的七個女人(1)
此分類上一篇:釋迦的遺訓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