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3-05-16 09:26:49| 人氣81|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活泉茶館175-四個象限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活泉3年5月16日

  「窮爸爸.富爸爸」系列書中提到現在大部份的人都仍然保持著「工業時代」的思維模式,殊不知「資訊時代」早已來到,以至於「努力讀書得高分,找個好工作,講求薪水和福利。」仍然是大家的至理名言。作者畫個十字,將人歸類在以下「四個象限」,選擇不同的象限,就決定你不同的命運,而大部分的人基於「想像中」「安全」考量,大都選擇了「E象限」或是基於「個人的企圖心」而選擇了「S象限」。

-----------
E:代表僱員,你有一份工作。
S:代表自由職業者,這份工作屬於你自己。
B:代表企業所有人,你擁有一個系統,有人為你工作。
I:代表投資者,錢為你工作。
-----------

  作者認為選擇完全以「受薪工作作為安全保障」,在「工業時代」時代雖然可行,但在「資訊時代」卻要冒著很大的風險,也是處在最不利的位置上,不如選擇「財務自由」來得安全。(關於財務自由,可以參閱「活泉茶館93-富足人生(1)探討自己與金錢的關係」之後一連串的討論──http://mypaper2.ttimes.com.tw/user/yahsam/
  從我手中的水餃股、全額交割股,就可看出,許多公司的壽命應該沒有你的壽命來得長,三十歲失業,沒關係,再找就有了,但是五十歲失業呢?作者的父親就是在五十幾歲失業的,幸好他是個教師,所以還有一些津貼可領,但如果你是「羽田機械」(以前銷售大發汽車的)、「三富汽車」(以前銷售雷諾汽車的)、「萬有紙業」、「光男企業」(做肯尼士網球拍的)、「大中鋼鐵」、「太平洋建設」、「太平洋電線電纜」……這些艱困企業的員工(他們都在股票市場中風光過),恐怕每天都要心驚膽跳,祈求奇蹟降臨。

  在聖經約翰福音3章36節也有類似的「象限」抉擇:「信子的人有永生;不信子的人得不著永生(原文作不得見永生),神的震怒常在他身上。」將人分為「信耶穌」和「不信耶穌」兩種抉擇,而這抉擇也將決定你的命運。
http://www.ibs.org.hk/LAB/──永生,不是死後才有的嗎?
3:36 耶穌說,相信祂的“就有永生”,而不是“會有永生”。接受永生就是進入神永遠的生命中去。所以,自我們靈性上獲得重生的一剎那,便開始了永生。接受永生就是把自己的生命與神永掹的生命聯結起來。

人生重要的抉擇,考哪間大學?買屋?結婚?約翰所說的是……
3:36 作者約翰一再闡明耶穌就是神的兒子,祂把生命中最重大的抉擇放在我們面前,今天我們有責任選擇順從誰(參書24:15),神希望我們選擇祂和生命(參申30:15-20)。我們放棄選擇,其實是選擇不跟隨基督,猶疑不決是致命的決定!】

●Emily【Mail in】
「做最壞的準備」-吳若權專欄20030506
  世間所有的「不幸」,常常和「意外」畫上等號,若能夠預先做好最壞的準備,
雖不能保證從此生活就可以高枕無憂,但至少不會在意外發生時不知所措。

  停止使用塑膠袋的環保禁令開始實施,許多塑膠業勞工失去工作,群集抗爭的場
面中,有很多令人聞之鼻酸的故事。哭訴失去經濟能力而走投無路的電視新聞畫面不
斷重複出現,甚至有人以跳樓自殺相脅,彷彿自己不能改變的命運,也已經完全操之
在別人的手裡。

  人生裡的變化這麼多,做好最壞的準備,究竟需要多久的時間?在這個天災人禍
不斷的世界裡,你是否思考過這樣的問題?

  2003年開春不久,美國「哥倫比亞號」太空梭在返回地球過程中爆炸解體,造成
7名太空人罹難。美國總統布希下令全美聯邦機構降半旗,向罹難者致哀。布希總統致
電慰問罹難者家屬之後,發表談話表示:「這一場悲劇,恍如青天霹靂!」

  他說的沒錯,大部分的悲劇,都恍如青天霹靂。但他言下之意,可能不知道另一
個小故事,1969年7月16日美國第一次登陸月球的「阿波羅11號」,在出航前已經準備
好訃聞。根據美國《洛杉磯時報》報導指出,在「阿波羅11號」出發前往月球探險之
前,美國政府已做好了最壞的準備。尼克森總統甚至請人寫了一篇悼文,以備不時之
需。

  訃聞的大意是說:「他們清楚自己已經失去生還的機會,但他們更知道這種犧牲
將給整個人類帶來新的希望。」很幸運的是:這篇訃聞,並沒有真的派上用場。那一
次成功的任務,寫下人類太空發展重要的紀錄,太空人阿姆斯壯的名言:「我個人的
一小步,卻是全人類的一大步!」反而代替那篇訃聞,成為具有太空發展里程碑的名
言。

.存最好的希望 作最壞的準備
  然而,幸運和不幸,總是交替發生。電視新聞的鏡頭拉回台灣這個小島,適逢3
天連續假期中,悲劇竟發生在世界僅存3條森林鐵路之一的阿里山鐵道,當天造成17
位遊客罹難、100多人受傷的慘劇。在醫院急診室一片哭號聲中,可以知道這個意外
來得有多麼突然。

  英國首相邱吉爾說過:「存最好的希望,作最壞的準備。
(Hope for the best and prepare for the worst.)」我相信,這個道理大家都懂,但「存
最好的希望,作最壞的準備,」究竟需要多少時間、或是怎麼樣的過程?否則,為
什麼大家總會在失去工作、失去生命的現場,不知所措?

  沒有人希望不幸會發生,但若沒有預先做好最壞的準備,所有的「不幸」都只
能和「意外」畫上等號。失學、失戀、失業,都是很不幸的事件,但相較之下,失
去生命將更是不幸。面對這些可能的「失去」時,它們便一一以「意外」的姿態出
現,令人措手不及。

  然而,我們都忽略了,如果能夠提早為這些可能會發生的「失去」做好規劃的
準備,它就不會是一樁突然的「意外」,你總有其他替代方案可以應付。

  沒考上理想的學校,你可以繼續補習重考、或以半工半讀方式進修。失去一段
深刻的戀情,你可以暫時冷靜下來,以學習技藝或培養專長,打發寂寞的時光。就
算真的失業了,你可以轉行或換個地方打拼。更嚴重一點,突然罹患重病,你因為
平常有保險,醫療及生活費用都不致出現太大的問題。

  「存最好的希望,作最壞的準備。」真是一句大家都耳熟能詳的座右銘,但是
真正完整做到的人,卻少之又少。大部分的人,都只是停留在「偶而想一想」的階
段而已。

  我發覺許多校園裡年輕的朋友和社會中的上班族,雖然已經開始重視「生涯規
劃」的重要性了,但對於「生命管理」這個課題,卻還沒有做深入的研究。但畢竟
「生涯規劃」只是「生命管理」的一環,現代人除了規劃生涯之外,也應該認識「
生死學」的議題,做好完整的「生命管理」。雖不能說從此生活就可以高枕無憂,
但至少不至於在意外發生時不知所措。

.若活得不清不楚,也會死得不明不白
  追溯「生死學」的濫觴,始於20世紀初。1908年諾貝爾生物化學獎的共同得
主之一,俄國生物學家Elie Metchnikoff (1845-1916),率先提出「死亡學(Thanatology) 」
的概念。到了1974年《紐約時報》報導:全美國已經有165所大學校院,開設了以
「死亡與臨終(Death and Dying)」為主題的通識教育課程,開課的歷史超過20年
以上。現今美國各大企業,已經在內部對同仁的教育訓練當中,加入「認識生死學」
的課程。

  生死學學者對孔子所說的「未知生,焉知死」到了今天有不同的解釋──人們
多半依照他生存的方式死去。若活得不清不楚;也會死得不明不白。早一點學會面
對死亡,將讓你重新看待生存的意義。你可能就不會為了加薪比別人少了幾百塊、
或丟掉一份「食之無味,棄之可惜」而感到痛不欲生。

  美國前第一夫人芭芭拉布希,曾在一場演講中提到:「身為醫師、律師或企業
執行長,雖然位居高職,但畢竟還是一個『人』。人際關係中─—伴侶、子女和朋
友,才是你最重要的投資。在生命的盡頭,你不會後悔沒有通過某次考試、沒有贏
得某個案子,或沒有做成某件生意,但你絕對會遺憾沒有花時間陪伴伴侶、孩子、
朋友或父母。」

  對於每天把時間花在工作上、不停追求名利和成就,或渾渾噩噩不知道自己在
忙些什麼的人來說,這些話語應該是暮鼓晨鐘。

  忙著求學、就業,找愛情、換工作的同時,不妨進一步了解死亡,也許你會和
我一樣發現:預先規劃最後的那件事,並不是做最壞的準備,反而是存最好的希望
。你將因此而活得和從前不一樣。

資料來源:Career就業情報

台長: Sam
人氣(81)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社會萬象(時事、政論、公益、八卦、社會、宗教、超自然)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