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6-04-13 16:42:35| 人氣1,039|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活泉茶館332-和巴菲特同步買進(1)C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

註六:

1993巴菲特致股東函
●看到今年所列的投資與去年竟如此的相似,你可能會認為本公司的管理階層實在是昏庸到無可救藥的地步,不過我們還是堅持相信離開原本就熟悉且表現優異穩定的公司,實在是非常不智之舉,這類的公司實在是還難找到更好的替代。
有趣的是企業經理人在認定何者才是自己本業時,從來就不會搞不清楚情況,母公司是不會單純因為價格因素就將自己旗下最優秀的子公司給賣掉,公司總裁一定會問,為什麼要把我皇冠上的珠寶給變賣掉,不過當場景轉換到其個人的投資組合時,他卻又會毫不猶豫地,甚至是情急地從這家公司換到另一家公司,靠的不過是股票經紀人膚淺的幾句話語,其中最爛的一句當屬,你不會因為獲利而破產,你能想像要是一家公司的總裁用類似的方式建議董事會將最有潛力的子公司給賣掉時,就我個人的觀點,適用於企業經營的原則也同樣適用於股票投資,投資人在持有一家公司的股票所展現的韌性應當與一家公司的老闆持有公司全部的股權一樣。
先前我曾經提到若是在1919年以40美元投資可口可樂會獲得怎樣的成果,1938年在可樂問世達50年且早已成為代表美國的產品之後,財富雜誌對該公司做了一次詳盡的專訪,在文章的第二段作者寫到:每年都會有許多重量型的投資人看好可口可樂,並對於其過去的輝煌記錄表示敬意,但也都做下自己太晚發現的結論,認為該公司已達巔峰,前方的道路充滿了競爭與挑戰。
沒錯,1938年確實充滿了競爭,而1993年也是,不過值得注意的是1938年可口可樂一年總共賣出二億箱的飲料(若是將當時加侖裝改成現在192盎斯的箱子),但是到了1993年該公司一年賣出飲料高達107億箱,對這家當時已經成為市場領導者的公司,在後來將近50的期間總共又成長了50倍,對於1938年加入的投資者來說,Party根本還沒有結束,雖然在1919年投資40美元在可口可樂股票的投資人(含將所收到的股利再投資),到了1938年可獲得3,277美元,但是若是在1938年重新以40美元投資可口可樂股票,時至1993年底,還是照樣可以成長到25,000美元。
我忍不住想要在引用1938年財富雜誌的報導,「實在是很難在找到像可口可樂這樣規模而且又能持續十年保持不變的產品內容」,如今又過了55個年頭,可口可樂的產品線雖然變得更廣泛,但令人印象深刻的是這種形容詞還依舊適用。
查理跟我老早以前便明瞭要一個人的投資生涯中,做出上百個小一點投資決策是件很辛苦的一件事,這種想法隨著Berkshire資金規模日益擴大而益形明顯,而放眼投資世界中,可以大幅影響本公司投資成效的機會已越來越少,因此我們決定採取一種只要求自己在少數的時候夠聰明就好,而不是每回都要非常的聰明,所以我們現在只要求每年出現一次好的投資主意就可以了,(查理提醒我今年該輪到我)。
我們採取的這種策略排除了依照普通分散風險的教條,許多學者便會言之鑿鑿說我們這種策略比起一般傳統的投資風險要高的許多,這點我們不敢苟同,我們相信集中持股的做法同樣可以大幅降低風險,只要投資人在買進股份之前,能夠加強本身對於企業的認知以及對於競爭能力熟悉的程度,在這裡我們將風險定義,與一般字典裡的一樣,係指損失或受傷的可能性。
然而在學術界,卻喜歡將投資的風險給予不同的定義,堅持把它當作是股票價格相對波動的程度,也就是個別投資相較於全體投資波動的幅度,運用資料庫與統計方法,這些學者能夠計算出一隻股票"精確"的Beta值,代表其過去相對波動的幅度,然後根據這項公式建立一套晦澀難解的投資與資金分配理論,為了渴望找出可以衡量風險的單一統計值,但他們卻忘了一項基本的原則,寧願大概對,也不要完全錯。
對於企業的所有權人來說,這是我們認為公司股東應該有的想法,學術界對於風險的定義實在是有點離譜,甚至於有點荒謬,舉例來說,根據Beta理論,若是有一種股票的價格相對於大盤下跌的幅度更高,就像是我們在1973年買進華盛頓郵報股份時一樣,那麼其風險遠比原來高股價時還要更高,那麼要是哪天有人願意以極低的價格把整家公司賣給你時,你是否也會認為這樣的風險太高,而予以拒絕呢?
事實上,真正的投資人喜歡波動都還來不及,班哲明.葛拉漢在智慧型投資人一書的第八章便有所解釋,他引用了市場先生理論,市場先生每天都會出現在你面前,只要你願意都可以從他那裡買進或賣出你的投資,只要他老兄越沮喪,投資人擁有的機會也就越多,這是由於只要市場波動的幅度越大,一些超低的價格就更有機會會出現在一些好公司身上,很難想像這種低價的優惠會被投資人視為對其有害,對於投資人來說,你完全可以無視於他的存在或是好好地利用這種愚蠢的行為。
在評估風險時,Beta理論學者根本就不屑於了解這家公司到底是在做什麼,他的競爭對手在幹嘛,或是他們到底借了多少錢來營運,他們甚至不願意知道公司的名字叫什麼,他們在乎的只是這家公司的歷史股價,相對地,我們很願意不管這家公司過去股價的歷史,反而希望盡量能夠得到有助於我們了解這家公司的資訊,另外在我們買進股份之後,我們一點也不在意這家公司的股份在未來的一、兩年內是否有交易,就像是我們根本就不需要持有100%股權的喜斯糖果或是布朗鞋業的股票報價來證明我們的權益是否存在,同樣地我們也不需要持有7%的可口可樂每日的股票行情。
我們認為投資人應該真正評估的風險是他們從一項投資在其預計持有的期間內所收到的稅後收入加總(也包含出售股份所得),是否能夠讓他保有原來投資時擁有的購買力,再加上合理的利率,雖然這樣的風險無法做到像工程般的精確,但它至少可以做到足以做出有效判斷的的程度,在做評估時主要的因素有下列幾點︰
1)這家公司長期競爭能力可以衡量的程度
2)這家公司管理階層發揮公司潛能以及有效運用現金可以衡量的程度
3)這家公司管理階層將企業獲得的利益確實回報給股東而非中飽私囊可以衡量的程度
4)買進這家企業的價格
5)投資人的淨購買力所得,須考慮稅負與通貨膨脹等因素必須從投資收益總額中扣除的部份
這些因素對於許多分析師來說,可能是丈二金剛摸不著頭腦,因為他們根本無法從現有的資料庫中找到這些資訊,但是取得這些精確數字的難度高並不代表他們就不重要或是無法克服,就像是司法正義一樣,Stewart法官發現他根本無法找到何謂猥褻的標準,不過他還是堅稱,只要我一看到就知道是不是,同樣地對於投資人來說,不需靠精確的公式或是股價歷史,而只要運用不太精確但卻有用的方式,就可以看到潛藏在某些投資裡的風險。
就長期而言,可口可樂與吉列所面臨的產業風險,要比任何電腦公司或是通路商或小得多,可口可樂佔全世界飲料銷售量的44%,吉列則擁有60%的刮鬍刀市場佔有率(以銷售額計),除了稱霸口香糖的箭牌公司之外,我看不出還有那家公司可以像他們一樣長期以來享有傲視全球的競爭力。
更重要的,可口可樂與吉列近年來也確實一點一滴地在增加他們全球市場的佔有率,品牌的力量、產品的特質與配銷通路的優勢,使得他們擁有超強的競爭力,就像是樹立起高聳的護城河來保衛其經濟城堡,相對的,一般公司卻要每天耗盡心思去打沒有意義的游擊戰,就像是彼得.林區所說的,對於那些只會銷售量販式產品的公司來說,大家應該在其股票上加印這句警語-「競爭可能有害於人類的利益」。
可口可樂與吉列的競爭力在一般產業觀察家眼中實在是顯而易見的,然而其股票的Beta值卻與一般平庸、完全沒有競爭優勢的公司相似,難道只因為這樣我們就該認為在衡量公司所面臨的產業風險時,完全不須考慮他們所享有的競爭優勢嗎? 或者就可以說持有一家公司部份所有權-也就是股票的風險,與公司長期所面臨的營運風險一點關係都沒有,我們認為這些說法,包含衡量投資風險的Beta公式在內,一點道理都沒有。
Beta學者所架構的理論根本就沒有能力去分辨,銷售寵物玩具或呼拉圈的玩具公司與銷售大富翁或芭比娃娃的玩具公司,所隱藏的風險有何不同? 但對一般普通的投資人來說,只要他略懂得消費者行為以及形成企業長期競爭優勢或弱勢的原因的話,就可以很明確的看出兩者的差別,當然每個投資人都會犯錯,但只要將自己集中在相對少數,容易了解的投資個案上,一個理性、知性與耐性兼具的投資人一定能夠將投資風險限定在可接受的範圍之內。
當然有許多產業,連查理或是我可能都無法判斷到底我們在玩的是寵物玩具或芭比娃娃,甚至在花了許多年時間努力的研究這些產業之後,我們還是無法解決這個問題,有時是因為我們本身智識上的缺陷,阻礙了我們對事情的了解,有時則是因為產業特性的關係,例如對於一家隨時都必須面臨快速變遷技術的公司來說,我們根本就無法對其長期的競爭力做出任何的評斷,人類在三十年前,是否就能預知現在電視製造或電腦產業的演進,當然不能,就算是大部分鑽研於這方面領域的投資人與企業經理人也沒有辦法,那麼為什麼查理跟我要覺得應該要有去預測其他產業快速變遷前景的能力呢? 我們寧願挑些簡單一點的,一個人坐的舒舒服服就好了,為什麼還要費事去挨稻草裡的針呢?
當然,有些投資策略,例如我們從事多年的套利活動,就必須將風險分散,若是單一交易的風險過高,就必須將資源分散到幾個各自獨立的個案之上,如此一來,雖然每個個案都有可能導致損失或傷害,但只要你確信每個獨立的個案經過機率的加權平均能夠讓你獲致滿意的報酬就行了,許多創業投資者用的就是這種方法,若是你也打算這樣做的話,記得採取與賭場老闆搞輪盤遊戲同樣的心態,那就是鼓勵大家持續不斷的下注,因為長期而言,機率對莊家有利,但千萬要拒絕單一一次的大賭注。
另外一種需要分散風險的特殊情況是,當投資人並沒有對任何單一產業有特別的熟悉,不過他卻對美國整體產業前景有信心,則這類的投資人應該分散持有許多公司的股份,同時將投入的時點拉長,例如,透過定期投資指數基金,一個什麼都不懂的投資人通常都能打敗大部分的專業經理人,很奇怪的是,當愚昧的金錢了解到自己的極限之後,它就不再愚昧了。
另一方面,若是你是稍具常識的投資人,能夠了解產業經濟的話,應該就能夠找出五到十家股價合理並享有長期競爭優勢的公司,此時一般分散風險的理論對你來說就一點意義也沒有,要是那樣做反而會傷害到你的投資成果並增加你的風險,我實在不了解那些投資人為什麼要把錢擺在他排名第20的股票上,而不是把錢集中在排名最前面,最熟悉了解同時風險最小,獲利可能最大的投資之上,或許這就是先知梅西衛斯特所說的,「好事物越多,就越完美」。

台長: Sam
人氣(1,039)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家庭生活(育兒、親子關係、婚姻)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