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泉4年2月12日
2月7日星期六加班到三重光復路二段的協力廠,他們牆上掛著「中華賓士」的兩幅畫,在最底下都各有兩句話,分別是「坦然面對自己的脆弱,你將發現自我突破的力量!」和「無論置身於任何角落,您都將感到無比輕鬆自在。」
那天我看著麥格納所寫的「醫治」這本書,帶給我新的指望。
在我生日前的那天晚上處理「放羊的孩子」這個事件,也留下兩位組員在新光醫院值夜班,2月1號下午又演出「破門而入」,晚上再演出「小重陽橋」事件,有館友建議「下次聰明一點,偷偷請警察伯伯幫忙,強押到醫院精神科注射鎮靜劑,大家都好睡!」
在楊腓力所著「何必上教會?」一書中提到:
------------
「我開始相信,確實地相信,神愛我不是因為我配得祂的愛,而是因為祂是恩典之神。」
「我的結論是,恩典是我兒時教會最缺乏的一個要素。如果教會能把恩典傳揚給這個充滿競爭、論斷、排名的世界──一個沒有恩典的世界--那麼,教會就會像是沙漠的綠洲,不需要絲毫的脅迫,就會成為人們熱切嚮往的地方。」
「信仰的一個矛盾現象是:分享關懷或愛心的人,往往得著滋潤,不會因此匱乏。」
「看到某些教會運作模式不像家庭、而像機構時,總令我悲傷苦惱。」
「家庭之所以美好,不在於粉飾成員間彼此間的差異性,而在於慶賀成員彼此間的獨特性。一個健康的家庭,會扶助家中最弱小的成員,同時也不會拖垮家中強壯的成員。」
「我記得聽巴默爾牧師說過一個類似的例子,這是針對有人批評教會虛偽、犯錯、以及遠遠不及新約的高標準所做的答辯。……每次我在教會崇拜中開始侷促不安的時候,就會以巴默爾牧師的舉例提醒自己。即使我們可能永遠達不到作曲者(上帝)心目中的標準,不過這是世人聆聽這些樂音的惟一方式。」
------------
如果我們所代表的是企業、機構,也許我就會「聰明一點,偷偷請警察伯伯幫忙,強押到醫院精神科注射鎮靜劑,大家都好睡!」(其實這真是一個快又有效的方法)。但我們所代表的是教會,加上因著「何必上教會?」的省思,我在思索著,如何給他更多的恩典,幫助他改變現狀;另一方面也考量如何能讓其他組員因付出「分享關懷或愛心而得著滋潤、成長」──這是去年到我們教會牧師家,牧師所做的提示;再者,跟我混在一起的幾個教會弟兄(經過測驗,他們都是具有「憐憫人」和「施捨」的恩賜。關於各種恩賜的特質,在真善美進階講座有很詳細的介紹。)都一直盼望我們教會能多一點「恩典」,而不要像企業充滿了評比與競爭。在此也提醒這幾位弟兄,自己的期盼惟有自己來實踐,因為不是每個人都具有「憐憫人」和「施捨」的恩賜,與其坐而言,不如自己起而行!
面對自己過去的一些錯失,除了「坦然面對自己的脆弱」之外,「富足人生」中提出了一項很重要的技巧,可以幫助我們「忘記背後努力面前的、向著標竿直跑」──「無羞愧,不責難。」
------------
「富足人生」:「無羞愧,不責難。」
在選擇改變有害行為時,「反責」與「分辨」之間是有差異的:反責代表羞愧和責難、善與惡、好與壞;而分辨只是釐清事實真相與錯誤謊言。沈浸在羞愧與責難的情緒中,只會拖住你,而讓朝向財務自由的進度更遲緩而已。反責會讓你動彈不得、士氣低落、迷失方向;分辨卻只是以一線光明照耀著潛藏的陷阱,讓你知所閃避。
-------------
另外「窮爸爸.富爸爸」也提出一個建設性的建議──不要說「做不到!」而要想「如何才能夠達到?」
-----------
窮爸爸.富爸爸:「當一個人說『我負擔不起』的時候,還個人只看到了硬幣的一面。當你說『我怎樣才能付得起』的時候,你就已經開始看到硬幣的另一面了。」
PS.
其實這是一個team的團隊服事,如果上帝是整個事件處理的主領者,我們每個人都是任務的受分派者,在當中有先知型的負責責備他,有教師負責教導、憐憫者負責安慰和承接他的怒氣、施捨者幫他解決經濟問題……。我想整個team應該是很完備了!
我所接到的任務提示是:
路1:78 ~79因我們神憐憫的心腸,叫清晨的日光從高天臨到我們, 要照亮坐在黑暗中死蔭裡的人,把我們的腳引到平安的路上。
所以如何讓「清晨的日光」照進他的心裡,以及怎樣引導他走到「平安的路上」,就是我努力的方向。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