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0-06-05 21:45:56| 人氣1,009| 回應1 | 上一篇 | 下一篇

杭州慧日永明寺智覺禪師延壽大師述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淨宗六祖~永明延壽大師  永明延壽大師 (904~975) 唐末五代僧。淨土宗六祖,法眼宗三祖。臨安府餘杭 (浙江杭縣) 人,俗姓王。字仲玄。號抱一子。錢文穆王時知稅務,多用官錢買放生命,罪當死。引赴市曹;王使人瞷之,色不變,命釋之。師遂投四明翠巖禪師出家,時年卅歲。後往天台山參謁德韶國師,初習禪定,得其玄旨,言下大徹,旋受為法眼嫡孫。嘗於禪觀中,見觀世音菩薩以甘露灌其口,因是獲大辯才。師欲並宏淨土之教,登智者禪院作二鬮:一曰一心禪定,一曰萬善莊嚴淨土,冥心精禱,七拈得淨土鬮。於是一意兼修淨業。後於國清寺行法華懺,頗有感悟,於是朝放諸生類,夕施食鬼神,讀誦法華經,又精修淨業。後住明州雪竇山傳法,法席甚盛,並復興杭州靈隱寺。建隆二年 (961) 應吳越王錢俶之請,住慧日永明寺,接化大眾,賜號智覺禪師,故世稱永明大師。師倡禪淨雙修之道,指心為宗,四眾欽服,住永明十五年,日課一百八事,夜往別峰行道念佛,旁人時聞螺貝天樂之音。著宗鏡錄百卷,會融諸法同入心宗。又著萬善同歸集,發明空有性相之旨,提策真修,歸之中道。   師曾召集慈恩、賢首、天台三宗僧人,輯錄印度、中國聖賢二百人之著書,廣蒐博覽,互相質疑,而成宗鏡錄一百卷。對當時各宗派間之宗旨分歧,持調和之態度。高麗王見此書,乃遣使敘弟子之禮,並派國僧三十六人前來學法,法眼之禪風遂盛行於海東。   「萬善同歸集」中有數條,明於淨業。   問:即心是佛,何須外求,若認他塵,自法即隱。  答:諸佛法門,亦不一向皆有自力他力、自相共相、十玄門之該攝、六相義之融通,隨緣似分,約性常合;從心現境,境即是心;攝所歸能,他即是自;且如課念尊號,故有明文唱一聲而罪滅塵沙,具十念而形棲淨土。拯危拔難,殄障消冤,非但一期暫拔苦津,託此因緣終投覺海。寶王論云:浴大海者,已用於百川,念佛名者,必成於三昧;亦猶清珠下於濁水,濁水不得不清,念佛投於亂心,亂心不得不佛;既契之後,心佛雙亡。雙照雙亡,定也;雙照,慧也;定慧既均,亦何心而不佛、何佛而不心?心佛既然,則萬境萬緣,無非三昧也。誰復患之於起心動念、高聲念佛哉?   又問:觸目菩提、舉足皆道,何須別立事相道場?役念勞形,豈皆妙旨?  答:道場有二:一、理道場,二、事道場。理道場者,周遍剎塵;事道場者,淨地嚴飾;即事明理,須假莊嚴,從俗入真,唯憑建立為歸敬之本,作策發之門,睹相嚴心,自他兼利。上都儀云:夫歸敬三寶者,要指方立相,住心取境,不明無相離念也。佛懸知凡夫繫心尚乃不得,況離相耶?如無術通人居空造舍也。金剛三昧經云:有二入。一理入,二行入;以理導行,以行圓理;又菩提者,以行入無行,以行者緣一切善法,無行者不得一切善法,豈可滯理虧行,執行違理。大乘起信論云:信成就發心有三:一直心,正念真如法故。二深心,樂集一切諸善行故。三大悲心,欲拔一切眾生苦故。   又問:有人久修不證者何耶?  答:經云眾生心如鏡,鏡垢像不現。又作四料簡云:有禪無淨土,十人九錯路,陰境若現前,瞥爾隨他去。無禪有淨土,萬修萬人去,但得見彌陀,何愁不開悟。有禪有淨土,猶如帶角虎,現世為人師,當來作佛祖。無禪無淨土,鐵床並銅柱,萬劫與千生,沒箇人依怙。   師居永明十五年,弟子一千七百人,常與眾授菩薩戒,施食放生,迴向淨土。開寶八年二月二十六日晨起,焚香告眾,跌坐而化。年七十有二。後有僧經年繞其塔,人問故?曰:我病入冥,見殿左供一僧像,王勤禮拜,因詢之?曰杭州永明壽禪師也,已往生西方上上品,王重其德,故禮敬耳。崇甯中追諡「宗照禪師」,世宗憲皇帝加封「妙圓正修智覺禪師」。另著有神棲安養賦一卷、唯心訣一卷等六十餘部。 ‧摘錄自‧《蓮宗第六祖永明延壽大師傳略》

 

萬善同歸集

 

杭州慧日永明寺智覺禪師延壽述

http://book.bfnn.org/books2/1070.htm

萬善同歸集卷一

 

夫眾善所歸。皆宗實相。如空包納。似地發生。是以但契一如。自含眾德。然不動真際。萬行常興。不壞緣生。法界恒現。寂不閡用。俗不違真。有無齊觀。一際平等。是以萬法惟心。應須廣行諸度。不可守愚空坐以滯真修。若欲萬行齊興。畢竟須依理事。理事無閡。其道在中遂得自他兼利。而圓同體之悲。終始該羅。以成無盡之行。若論理事。幽旨難明。細而推之。非一非異。是以性實之理。相虛之事。力用交徹。舒卷同時。體全遍而不差。跡能所而似別。事因理立。不隱理而成事。理因事彰。不壞事而顯理。相資則各立。相攝則俱空。隱顯則互興無閡則齊現。相非相奪。則非有非空。相即相成。則非常非斷。若離事而推理。墮聲聞之愚。若離理而行事。同凡夫之執。當知離理無事。全水是波。離事無理。全波是水。理即非事。動濕不同事。即非理。能所各異。非理非事。真俗俱亡。而理而事。二諦恒立。雙照即假宛爾幻存。雙遮即空泯然夢寂。非空非假。中道常明。不動因緣。寧虧理體。故菩薩以無所得。而為方便。涉有而不乖空。依實際而起化門。履真而不閡俗。常然智炬。不昧心光。雲布慈門。波騰行海。遂得同塵無閡。自在隨緣。一切施為。無非佛事。故般若經云。一心具足萬行。華嚴經云。解脫長者告善財言。我若欲見安樂世界阿彌陀佛。隨意即見。乃至所見十方諸佛。皆由自心。善男子。當知菩薩修諸佛法。淨諸佛剎。積習妙行。調伏眾生。發大誓願。如是一切。悉由自心。是故善男子。應以善法扶助自心。應以法水潤澤自心。應於境界淨治自心。應以精進堅固自心。應以智慧明利自心。應以佛自在開發自心。應以佛平等廣大自心。應以佛十力照察自心。古德釋云。心該萬法。謂非但一念觀佛由於自心。菩薩萬行。佛果體用。亦不離心。亦去妄執之失。謂有計云。萬法皆心。任之是佛。驅馳萬行。豈不虛勞。今明。心雖即佛。久翳塵勞。故以萬行增修。令其瑩徹。但說萬行由心。不說不修為是。又萬法即心。修何閡心。

 

第二節第六代永明延壽大師

二節 

  

    永明延壽大師

 

 

  延壽,字沖玄,浙江錢塘姓人家的子弟。年少時即在家誦《法華經》, 文穆王年間,主持稅務的工作,常常用官方的錢來買動物放生,因此被判死罪,牽引前往市街大道準備處刑。 文穆王派人暗中窺視他的行為,只見他臉色安然自如毫無改變,因此下令無罪釋放。然後延壽就往四明山,依止翠巖禪師出家。後來又參訪天台山德韶國師,發明心性法要。初住天台智者岩,九旬習定,有鳥巢於衣祴。

 

  依《景德錄》卷二十六,僧問:「如何是永明妙旨」?師曰:「且喜勿交涉」。師有偈曰:

  欲識永明旨,門前一湖水;

  日照光明生,風來波浪起。

  問:「學人久在永明,為什麼不會永明家風」?

  師曰:「不會處會取」。

  曰:「不會處如何會」?

  師曰:「牛胎生象子,碧海起紅塵」。

 

  延壽曾經在國清寺修行法華懺法,夜見神人持戟而入,師訶之曰:「何得擅入?」對曰:「久積淨業方得到此中」,又中夜繞像,見普賢前蓮華在手,在禪定觀想中,見到觀世音菩薩,以甘露灌入他的口中,自此以後獲得無礙的廣大辯才。後來因為自己終身的願望歸宿尚未決定,因此到智者禪院,作了兩個籤,一個是一心修禪定,另一個是廣修萬行莊嚴淨土。然後寂靜心思專注祈禱,七次抓取都得到淨土籤,於是一心一意地專修淨土。

 

   太祖 建隆二年(西元九六一年)忠懿王迎請延壽前往永明寺居住,並賜號『智覺禪師』。延壽每日訂功課一百零八種,夜裡則到別的山嶺去經行念佛,在附近的人常常聽到螺貝天樂的聲音;一生誦《法華經》,總共有一萬三千部,居住永明寺達十五年之久,弟子一千七百人,時常與大眾授菩薩大戒、施食給鬼神飲食、並以錢贖取性命來放生,這些種種善行都迴向往生極樂淨土。著作有《宗鏡錄》一百卷,會通天台、華嚴、唯識等各宗學說的異同,又著作有《萬善同歸集》,此集之中指引歸向淨土的地方,最為明確和重要,其大略如下:

 

  問:「唯心淨土,本來是周遍十方法界的,怎麼可以只是依託心念於淨土蓮臺,寄歸形體於極樂世界,而生起取捨分別的念頭,這樣怎麼能夠達到無生的境界呢?欣喜厭離的這種愛憎情感生起,怎麼能成就平等的法界呢?」

 

  答:「唯心淨土的境界,是要徹悟了解心性的人才能達到,《如來不思議境界經》說:三世一切諸佛,都是悟到一切法唯心所造,才能隨順無生法忍。有的菩薩證入初地,即迅速地捨身命而往生阿彌陀佛極樂國土,由此可知徹底了悟真心的人才能夠達到唯心淨土,而執著境界的眾生,只能墮在他心所攀緣的境界;只有能究竟明白因緣果報而沒有絲毫差錯的人,才能透徹了解心外無有一法可得。另外,關於平等法界不二法門,一切法無生的究竟了義,雖然仰仗佛陀的開示教化而生起信念,但是無奈眾生修行的力量尚未充足,觀照的力量淺薄、內心散亂浮動;再加上外在的境界強大、自身的習氣又重,必須要往生佛國淨土,仰仗佛菩薩及外在境界的殊勝因緣,自心的忍力、定力才容易成就,才能儘速地修行菩薩道。

 

  《淨土十疑論》說:有智慧的人內心強烈地想要求

生淨土,以便能夠證悟「往生之事了不可得」,如此才

是真正體悟了無生的道理。這就是所謂的「心清淨,故

國土清淨」。愚痴的人被『生』這件事所繫縛,聽到人

家說往生,就真的當作生來理解;聽到人家說無生,就

真的當作無生來體會。卻不知道「生即無生,無生即是

生」。若是不能透徹通達這個道理,彼此隨意交互地爭

是說非,這就是誹謗佛法的邪見人啊!」

 

  

    問:「心外無有一法可得,佛亦無有去來之相,那裡有見佛以及佛來迎接的這件事?」

 

  答:「一切法唯心而又一心念佛,從唯心的角度來看,心是周遍收攝一切萬法的,既然了解一切的境界唯是心的作用,了知所有的心念無非是佛,因此隨著眾生憶佛念佛的當下,就無不是佛了!《般舟三昧經》說:就如同有人夢到七寶財物,或與親屬相聚而感到歡喜,夢醒之後追尋回憶,不知這些都到那裡去了,真是了不可得,我們應當以如此的理解體悟去稱念佛名。(換言之,眾生在迷時雖然也念佛,也求往生,但一旦往生、開悟之後,念佛、往生都不可得,念佛、往生本來就是自心中的事。)

 

  這段經文是比喻一切唯心所作,就在一切『有』的當下本來即是『空』,因此沒有捨報往生去來之事。又因為一切法如夢幻而非實在,則能念的心與所念的佛兩者自然就遺忘而不執著。然而也不是沒有如夢似幻的相貌存在,如此則不會斷滅能念之心與所念的佛。『空』、『有』本來就圓融無礙,所以在本來就無去無來之中,不妨普遍地令眾人見到阿彌陀佛去來之相。因為見即無見,本來就恆常契合於中道。因此佛實在不曾來接引,眾生也不能去往生,一切的感應道交,無非都是自心的顯露發現。就如同造罪的眾生,自己感報地獄的惡相一樣。

 

  《唯識二十頌》說:『一切法就如同地獄一樣,地獄的眾生都同時見到獄卒刑具等,而又能來作逼害折磨他們的事。』(實則地獄是如幻不實、唯心所造)所以這種種苦痛的事,都是罪人們造惡業的心所顯現的,並沒有自心外實在的銅狗鐵蛇的事物,世間種種一切的萬事萬物,也都是如此。然而這種『毘盧遮那佛』的唯心淨土,雖然沒有局限東方、西方而遍一切處,但是這個只有正見悟解清楚明白、習氣業障都已消除、理事相融圓滿無礙、親自證入無生境界的人,才可以體悟、才可以說唯心淨土,而那些初發心的人,怎麼可以隨便仿效而說不必念佛、不用求生淨土呢?」

 

  問:「《觀無量壽佛經》分明所說的十六種觀想法門,都是收攝心念修習禪定,觀想阿彌陀佛的相好莊嚴,觀想得詳細明了圓滿光明,才可以往生淨土,如何以散亂心念佛也可以往生呢?」

 

  答:「九品往生的經文顯示,往生的品味各有高低差別。不論上品、下品,統攝而言,不出以兩種心而得以往生,一個是『定心』,譬如:修習禪定觀想,則能上品往生。第二是『專心』,只念阿彌陀佛的名號,以一切的善行資助薰習,回向發願往生淨土,可以成就末後中下二品,但仍須要一生一世全身歸命,盡此一報身精進修行。坐臥之間,要時常面向西方;每當經行禮拜之際、念佛發願之時,都要懇切勤苦誠心仰望,沒有其他的雜念,就如同墮入地獄遭受刑罰,好像在痛苦的監牢、或被怨家惡賊所打殺、被水火逼迫性命,這時候只有一心一意尋求救拔,期願能夠早點脫離苦輪;並希望能夠儘速證得無生法忍,廣大周遍地度化一切眾生,承繼弘揚佛法僧三寶,誓願報答四種重恩,如果能夠如此至誠恭敬,那麼他念佛往生的功業,必定不會虛妄而無所得。

 

  但是,如果言語與行為不相應,信心之力輕微薄

弱,不但沒有念念相續的清淨心,反而生起數數間斷的

妄念,依靠這種懈怠的修行工夫,臨終時想要往生淨

土,只恐怕被業障牽引,同時也很難遇到善友的開示助

念;那麼臨終時四大分離風火逼迫、身心熱惱痛苦不

堪,正念就沒有辦法成就。何以故?我們如今的心念是

因,臨終時的反應是果,必須要因地實在,果報才不會

虛妄。就如同音聲和合,回響才會平順,形體挺直,影

子才會端正。如果想要臨命終時,十念就可以成就往

生,那麼只要預先籌辦資糧找對渡口,合集一切的善行

功德,迴向命終時,念念真實而不虛妄,那麼往生淨土

之事是不用疑慮的。

 

  凡是善惡這兩件事、苦樂兩種果報,都是身口意三

業所造成的,是由四緣所生、六因所成、五種業果所收

攝,若一念心起瞋忘邪淫,即是地獄業;若一念慳貪不

捨,即是餓鬼業;一念愚痴昏昧障蔽智慧,即是畜生

業;一念我慢貢高,即是阿修羅業;一念堅持五戒的

心,即是人道的業;一念精進修行十善的心,即是天道

的業;證悟人空,即是聲聞業;知一切法因緣所生,本

無自性而斷離緣起,即是緣覺業;六度萬行一起修習,

即是菩薩業;大慈大悲清淨平等,即是佛業。

 

  如果心念清淨,則感得香華蓮臺七寶行樹、清淨國土而化生,內心染著塵垢,則高山丘陵坑洞坎坷,在濁惡的穢土而受生粗惡的形體。這些都是以目前相同的果報身,藉著心念的不一,而感得不同的增上之緣;由此可知,一切諸法如果離開我們的自心根源,更沒有其他的體性可說;若是想要得到清淨的果報,只有修行清淨的因行。例如水的性質自然趨向下方而流動,火的特徵自然地向上而飛騰,這是由於形勢運數本來就是如此,又有什麼可懷疑的呢?」

 

  永明延壽大師又曾經作四料簡說:「如果有禪而沒有淨土,十個修行有九個差錯磋跎於道路上,中陰的境界如果現前,一轉眼的時間就隨業力而去生死流轉。假使沒有禪而仍然有淨土,那麼萬人修行萬人都可以往生,只要見到了阿彌陀佛,又何必憂愁不會開悟呢?若是有禪又有淨土,猶如戴著雙角的老虎,現世可以為人天的師範,來世速得成佛作祖。如果沒有禪也沒有淨土,恐怕將來見到的就是地獄的鐵床和銅柱,萬劫與千生長久的時間,沒有人可以依靠幫助。」

 

   太祖 開寶八年(西元九七五年)二月二十六日,早晨起來之後,焚香告別大眾,然跏趺坐而往生,時年七十二歲,荼毘後,舍利麟砌於身,後來有一位僧人從江西臨川縣來,經年累月地繞行永明延壽大師的舍利塔,人家問他為什麼緣故?他說:「我曾經生病入於幽冥界,見到殿堂的左邊供奉一個僧人的形像,閻王精勤恭敬地禮拜,因此向人詢問閻王所拜的是什麼人?回答說是杭州的永明延壽禪師,大師已經直接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上上品了。閻王尊重他的德行,因此禮拜恭敬他。」(樂邦文類。萬善同歸集)

 

  據淨土宗諸祖傳略記載:每年農曆十一月十七日,

何以成為阿彌陀佛的聖誕?原來這天是延壽大師的生

日,大師深受當時吳越王錢叔的禮敬,一日,王欲設齋

供僧,問大師現有高僧否?大師答:高僧雖有,惜無人

識得,長耳和尚就是定光佛再來,王能供養他,必獲大

福大慧。王聞之,生大歡喜,即備盛筵迎請長耳和尚坐

最上座,長耳和尚韜同塵,舊衲敝垢,不修邊幅,躑躅

街頭。因兩耳甚長,人皆呼為長耳和尚,而不知其名,

今被王禮供,因詢悉其情,即說:「彌陀饒舌」,於就

坐後便化去。王遂悟延壽大師即彌陀如來,立即趨往永

明寺拜訪延壽大師,及至,詎知延壽大師亦已坐化了。

佛家有一方規,凡化緣已滿,始可說來歷,既說破,應

即離。由此而知,延壽大師即彌陀化身,後人遂以其生

日並為彌陀聖誕



永明延壽大師



台長: 張一鼎 Yiiding Chang
人氣(1,009) | 回應(1)|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不分類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