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1-03-21 10:20:05| 人氣655|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具足慚愧

推薦 2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具足慚愧──菩提長老

 

  「諸比丘!云何是沙門之作法及婆羅門之作法?曰:『我等具足慚愧者也。』如是,汝等實應學之。」

 

  佛陀問道:是什麼讓一個人成為沙門、婆羅門?即一個人能具足慚、愧。這是應當學習的。「慚」與「愧」在經典中時常一起出現。這兩者是世間的守護者,若沒有慚愧,世間就會陷入道德混亂的狀態。雖然這兩個品質常是一對的,好像分不開,但它們之間有很大的差異。

 

  能感覺到「慚」主要為內在的因,就是內在道德良心的聲音。當一個人想要做壞事的時候,他內在的聲音會跟自己說:我不應該做這件事,單純地因為我知道它是錯的,對我來說是不適宜的。如果做了不合乎倫理的行為,自己就會指責自己的人格。出於自我尊重,慚能阻止一個人去造惡。

 

  「愧」是害怕犯錯的結果,亦能阻止一個人做不道德的行為。他之所以不想犯下不善法,主要是因為害怕別人批評。愧也包含了害怕犯下錯誤的行為會有未來業力的果報。所以害怕犯錯是從外在的面向來看,看行為的結果,而非行為本身。

 

  巴利注釋書特別對慚與愧的不同做了一些闡述。註解家用的比喻是:有一塊木頭,兩端是熾燃的火燄,中間為糞便所污抹。一個人肯定不想碰中間的糞便,因為他的手會弄髒;這就像慚,一個人不願自己的心被不善法玷染。他也不會想要碰兩端,因為若碰任一端,他的手會被燒到;這是愧的現象,害怕行不善法,未來自己會得到苦痛的果報。有慚有愧是我們內在的自我指導,能幫助我們遠離不善業道。因此我們說慚、愧是持戒的前方便。

 

  「諸比丘!或汝等作是念:『我等具足慚愧,如是作者,如是已足夠矣。我等已達沙門之目的,我等於此以上應無需更作。』如是,汝等以達滿足。諸比丘!予告汝等,諸比丘!予對汝等說:『汝等沙門者,有此以上,有應更作之時,勿捨沙門之目的。』」

 

  佛陀不希望比丘們僅僅滿足於此,比預期要達到的目的低落,他鼓勵他們不要放棄。然後佛陀便開始解說關於持戒的部分。

------ 摘自香光尼眾佛學院《青松萌芽》第十二期〈初期佛教解脫道概觀〉

http://www.gaya.org.tw/hkbi/journal/no12/menu.HTM

台長: 香光
人氣(655) | 回應(0)| 推薦 (2)|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心情日記(隨筆、日記、心情手札) | 個人分類: 青松萌芽 |
此分類下一篇:口行清淨
此分類上一篇:佛隨念的殊勝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