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23日)和母親相約下午3點去吃牛排,沒想到真要出門的時候,雨勢卻開始轉大。由於兩人都沒吃中餐,所以決定改變計畫,母親先煮些麵讓兩人果腹,牛排改為晚餐吃。在煮麵的空檔母親要我先看電視,而我決定不要自我懲罰,所以只是拿起書櫃的書翻翻。
我翻開了陳玉慧的小說"海神家族",心裡想的是要找到關於小說"首句"的內容,因為就是這本書最先讓我得知有關"首句"的概念。結果卻先翻到另一段感興趣的文字。(註一)
以前我總以為寫作只與紀律有關…後來我發現,是主題性使然,你的生活或生命必然使你與一些主題緊密相關,你有那樣的主題或你沒有,如果沒有,那你根本不需要寫。(摘自海神家族,頁326)
我當下回想了一下我的生命有無這樣的主題,答案是肯定的,所以我便繼續搜尋有關"首句",結果再翻一頁就找到了這段文字。
M:(註二)你的首句經常很精采,像"海神家族"的首句便吸引人想讀下去,首句對你有多重要?
陳:(註三)首句非常重要,沒有首句幾乎寫不下去,海神家族的首頁想好以後,我繼續寫了十五萬字去說明。(摘自海神家族,頁329)(註四)
找到了有關首句的部分後,由於母親麵還沒煮好,所以我決定繼續翻下去。果然又看到了感興趣的文字。
我理想中的父親形象是溫和理性,懂得愛人,不會隨便處罰兒女的人。這聽起來似乎要求不多,但對我已是無法想像。東方傳統父親的威權令人憎恨,他們總是把自己和孩子隔離出來,他們的責任限制他們,而他們又反過來限制孩子。我父親處罰過我,他處罰我的方式令我想到他的遭遇,我確定那些遭遇因而轉換成他內心的憤怒和渴望,使他會想到用那種極為抽象和屈辱的方式處罰孩子。(摘自海神家族,頁331-332)
看完這段之後不久,母親就將麵煮好了。於是我們邊吃著麵邊漫無主題的談心,吃完麵後又泡了茶幫助消化,自然兩人的話題便繼續下去。
話題後來逐漸聚焦在"有關我們所熟悉的父權形象",值得一提的是,我們話題裡面的父權並不單指父親而已,由於台灣女人已經撐起半邊天,所以在我和母親交換的故事案例裡面,有一些代表父權的反而是母親。
下面是一些我們聊到的案例。
案例一:大學教授和女學生發生婚外情,妻子為了丈夫能夠繼續保有教職工作而決定隱忍不發,之後教授仍有拿錢回家,但沒多久後就不再回家,夫妻也沒離婚。後來過了多年直到兩人所生的兒子發生嚴重車禍,父親才到醫院看兒子,此刻兒子才對著父親說:"你可以不用出現"。那一天,夫妻才決定簽字離婚。
案例二:兩點多母親所看的電視劇情:父親逼孩子用功唸書,接著花錢送兒子出國,父子關係常年惡劣,兒子靠恨著父親過著日子,最後父親將所有的資產全部轉到兒子名下。
案例三:年輕時是眾人追求的美女,她事業心極強,這幾年轉往大陸發展。她的姊姊為了兩個小孩的童年生活考慮辭去工作以便專心維繫親子關係,卻無法理解這個妹妹事業已經非常成功,卻仍不願花時間陪伴已經讀國中的兒子,而對於這個兒子,其母親的計畫則是準備花錢送他出國唸書。
案例拼盤:兒子在出國期間,單親媽媽改嫁到外地。兒子回國後媽媽不見了。
兒子不能讓嚴厲的父母知道自己外遇,所以準備花8位數字買個好故事離婚。
兒子在當兵期間,單親媽走了。而父親早已缺席多年。
兒女從國中就開始違法打工,唸到畢業後已負債60萬(助學貸款)。學歷換來的薪資卻只有每月22K。父母缺席多年。
和母親聊到後來我更確信了之前就有的想法:
在台灣,許多父母會遺棄孩子(好聽的說法叫做缺席),來自於他們自己過得不快樂,必須靠著玩"成人的遊戲"-追逐名利來滿足自己,而這樣的模式又非得犧牲親子時間不可,所以就這樣子"被害者轉化成加害者"的傳承下去,昨日被遺棄的孩子變成今日遺棄孩子的父母,或是變成不製造孩子的"永遠長不大的孩子"。(這裡我自己可以對號入座)
結論是,歸納之後發現這些案例和海神家族裡的故事有著許多雷同(註五)。
或許這就是台灣這個地理環境所賦予島上子民的命運。
記於身為島民的夜。
註一:引用都不是小說內容,而是書後的附錄
註二:此人是陳玉慧的評論家丈夫明夏
註三:指的是陳玉慧
註四:海神家族的首句是:這世界上只剩下兩個人知道這兩尊神像的典故。摘自海神家族,頁6
註五:故事中七個女兒都沒有父親,父親在那個家族中缺席了,她們必須自己活下去。摘自海神家族頁332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