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來魔影評:《揭大歡喜》(As We Like it)。評分:難以評分
◎【一言以蔽之】:全女性演出的超另類電影,突破一般的觀影認知
通常我會把我評論的每部電影都列出一個分數,這個分數不是絕對值,但主要的目的是讓觀眾知道我對這部電影的評價高低,進而作為選擇電影的其中一個參考依據,但對於《揭大歡喜》這部電影,我無法給出具體評分,理由是對於這部電影的感受,取決於你是不是適合觀看的族群,任何強調風格的電影作品都有這樣的特色存在,至於這部電影適合什麼族群?我會覺得他比較適合影展片的族群,或者文藝青年族群,也就是喜歡在主流片之外探索一片新世界的觀影族群。
莎士比亞的四大喜劇故事,分別是《仲夏夜之夢》、《威尼斯商人》、《第十二夜》以及《皆大歡喜》,其中《皆大歡喜》是他在1599年所創作的喜劇,如今的台灣電影《揭大歡喜》就是改編這套劇作,不但改成現代版,而且加入科幻元素,更有趣的是,整部電影全部都是由女性來演出,也就是即使出現男性角色,還是由女性來扮演,這種演出方式有點類似日本著名的「寶塚歌劇團」(一個全部由女性組成的歌舞劇團),光是看到郭雪芙、謝沛恩這些女神等級的演員全部反串成男生,就已經充滿話題,但由於呈現的方式比較強調設計感、前衛感,所以主流觀眾入場之前要先做好心理建設。
本片的故事背景是未來世界的西門町,而且在未來世界似乎通過一條法令,將西門町列為「無網路區域」,也就是當你進入西門町,你的手機和網路就會全部斷掉,而在那裡的唯一通訊方式竟然是書信聯繫,但也因為這樣,所以吸引一群注重人與人之間的交流,不喜歡依賴科技的人進入西門町居住,讓這裡變成另類烏托邦,透過這樣的架空設計,除了反省當代的科技依賴症狀之外,也強調人與人之間的最單純的互動關係。
導演陳宏一在2011年的《消失打看》就已經大致探討過網路世代的人際關係,如今透過《揭大歡喜》再度探究類似主題,相較之下已經不像從前那麼有距離感,但始終不變的依然是台灣文青獨有的人文情懷,而延續他在2017年的作品《自畫像》當中也有觸及到的跨性別議題,這次在《揭大歡喜》裡面透過「女生扮男生」的反串演出,刻意模糊掉性別界線,強調真愛不分性別,雖然這個故事在本質上還是一個異性戀的世界,但片中對於中性的擁護與歌頌,或許也能讓多元性別或多元性向的族群產生共鳴。
除了陳宏一之外,本片另一位導演魏瑛娟,是著名的劇場導演,所以片中有大量的舞台劇演出風格,但舞台劇的演法跟電影的演法是兩套不同的邏輯,最明顯的差別是電影可以有比較細膩的內心戲,但對於舞台劇來說,太細微的表情只有第一排的觀眾可以看到,最後一排的觀眾根本看不到,因此舞台劇的演出通常會用比較大的肢體動作或聲調來表達角色的心境變化,但這樣的演法如果放到電影裡面,就難免會顯得浮誇,而且產生一定程度的違和感,所以習慣電影邏輯的觀眾必須明白這樣的前提,才不至於適應不良。
整體來說,「用女生來扮男生」以及「用舞台劇來演電影」的手法,讓整部電影從表現形式到意識形態上,都以突破界線為目標,用這樣的方式來談論愛情,也成為一種有趣的表達方向,因為愛情本來就是「沒有界線、沒有邏輯」,所以才會這麼耐人尋味。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