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讓大家享受更好的版面,避免廣告蓋台的困擾,日後部落格文章將逐漸轉移到以下網址,請多支持:http://malaimo.tw)
多年前,一場「平安夜姦殺案」,讓一名17歲少女慘死,兇手因買通證人,加上法律漏洞,竟然獲判無罪,並且難以翻案,多年後,少女的父親趁著這名兇手以傑出人士的身份上電視台受訪時,在電視台裝置炸彈,並脅持工作人員,逼香港特首出來對話,督促盡快修法,讓這個明知有罪的人重新被審判,此時一大群媒體記者也在場外展開爭鬥,看誰能搶到獨家專訪,看誰能挖到驚人內幕,「真相」與「點閱率」孰輕孰重?面對利益與道德的拉鋸,媒體又還能剩下多少良知?
港片《導火新聞線》其實是延伸自2015年的香港同名電視劇,除了電視版本的重要角色梁小冰缺席之外,其餘的原班人馬幾乎全員到齊,但這齣港劇在台灣並未播映,除非有人在網路上看過,否則多數觀眾對這齣電視劇並不認識,所以不妨把電影版本當成獨立的故事來看,除了開頭幾分鐘有回顧一下電視劇的片段,交代缺席的角色到哪裡去之外,電影開場不到十分鐘就進入正題,所以就算沒有接觸過電視劇版本,也不會對劇情的認知產生太大的影響。
電影版本的《導火新聞線》保留了原本電視劇的多數主角,但這些演員都只有香港觀眾認識,香港以外的知名度不高,所以如果電影版本要擴大格局,當然必須加入電影界的熟面孔,而這個熟面孔竟然是吳孟達!不同於早期在港片裡面的喜劇形象,吳孟達這次扮演一個悲傷父親,為了幫死去的女兒討公道,不惜在電視台裝炸彈,脅持人質與警方談判的幾場戲都演得收放自如,也讓觀眾同情這個小人物的遭遇,但整部電影的重點仍然是記者在搶新聞的時候能否秉持專業操守和社會責任,在這個盲目追求點閱率的網路媒體時代,格外引人深思。
片中許多耐人尋味的媒體道德相關辯證,是很多新聞傳播課程裡面都會提到的案例,比如說有一個小女孩快要被倒下來的鷹架壓傷,有些記者拿起相機,準備等到壓下來的那一瞬間,拍出最真實的新聞照片,但是另一個記者卻選擇放棄搶新聞的機會,在鷹架倒塌之前出手拯救小女孩,其實這段劇情的靈感,是來自於片中出現好幾次的那張新聞照片,名為《飢餓的蘇丹》,這也是一個很有名的典故。
《飢餓的蘇丹》是攝影記者凱文卡特於1994年獲選普立茲獎的照片,他拍攝的是一名因為饑荒而骨瘦如柴,快要餓死的小女孩,奄奄一息的在地上爬行,一隻禿鷹停留在小女孩身後,等待女孩死亡,就可以吃她的肉,這名攝影記者為了不驚嚇到禿鷹,所以在那裡靜靜的等待20分鐘,並選好角度,才拍下這張震撼人心的照片,卻在得獎後自殺身亡,因為很多人都在質疑:為什麼你有時間拍照,卻不救她呢?如果你是那個記者,你會先拍照,還是先救人?這是媒體工作者應該問自己的問題,也是永遠不能忘記的一個問題。
《導火新聞線》是香港影壇繼1989年的《神行太保》以及2004年的《A1頭條》之後,近期又一部以媒體為主要題材,並且令人印象深刻的電影,但跟早期的同類型作品最大的不同,是這部電影側重於新媒體時代所衍生的問題:「只求快速,不求精確,只求聳動,不求真實」,甚至能夠操作新聞,控制輿論風向,整部電影如同照妖鏡,映照出各種媒體醜態,更諷刺的是最大的反派人物竟然是一個滿口北京腔的女主管,卻自稱在台灣有線電視打滾多年,到底台灣的媒體生態有多麼「惡名昭彰」,竟然成為香港電影嘲諷的對象,真不知該哭還是該笑!
作為電視導演方俊華初執大銀幕之作,在保留電視劇原有的命題之下,又能透過電影結合社會時事,除了批判媒體亂象之外,也透過男主角王宗堯這個正義記者以及他的工作夥伴致力於真相的追尋,以及女主角周家怡這個執行編輯從一開始努力提升點閱率,到後來逐漸發現作新聞除了點閱率之外還有更重要的使命感,幾個重要轉折都演出一場媒體生態和媒體良知的活教材,最後以「Stay Hungry, Stay Foolish」(求知若飢,虛心若愚)來定義新聞工作者的專業態度,無論是長期接觸媒體的一般大眾,或者身在其中的媒體工作者,都會有很深的感觸。
*吳孟達飾演一個傷心父親,用最極端的方式為女兒討公道。
*吳孟達脅持人質,與警方對峙,逼香港特首出來面對!
*左起王宗堯、周家怡、楊淇,在片中聯手追新聞!
*以普立茲獎獲獎照片《飢餓的蘇丹》討論媒體道德爭議。
*「Stay Hungry, Stay Foolish」…
(*為了讓大家享受更好的版面,避免廣告蓋台的困擾,日後部落格文章將逐漸轉移到以下網址,請多支持:http://malaimo.tw)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