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街舞文化已經從難登大雅之堂的地下運動逐漸受到重視,以街舞為題材的電影也開始成為主流,美國有《舞力全開》(Step Up)系列,英國有《舞力對決》(Street Dance)系列,就連香港也有《跳出去》(Jump)以及《狂舞派》(The Way We Dance),當然我很不想提到台灣那東施效顰的《舞力四射》(Shining Dancing),不過大致上來說,這些舞蹈電影拍到後來,已經逐漸落入公式化,加上用專業舞者來當演員,卻必須面對演技生嫩的問題,但如果用職業演員來參與拍攝的話,高難度的舞蹈動作勢必綁手綁腳,這也是舞蹈電影不得不面對的兩難狀況。
號稱「改編自真實舞蹈賽事」的《世界Battle》(Battle of the Year)是這一波舞蹈電影熱潮之下的跟風之作,描述一個因車禍失去妻小,從此一蹶不振的運動教練,接受朋友之託,要把一群來自街頭的烏合之眾訓練成舞蹈高手,目標是參與嘻哈界的最高殿堂「世界Battle」,即使參加這場比賽的舞者來自全世界,但這是美國人拍的電影,重心當然是放在美國,至於片商不斷拿來作宣傳的台灣隊到底表現如何呢?總共只出現3秒,根本看不出表現如何啊!(以龍套來說,應該算表現不錯吧!)
《世界Battle》是一部很平淡的電影,雖然從頭到尾都是重節奏的配樂以及大動作的翻滾跳躍,卻出乎意料的毫無熱血感,片中角色那麼多,卻沒幾個讓觀眾產生印象,所以誰留下、誰淘汰,觀眾都很難感同身受,唯一的女主角是一個性感的編舞老師,但是從她一加入開始,整個劇情開始反高潮,甚至和男主角之間也毫無火花,劇情方面更是完全套公式,把所有運動電影都可能發生的狀況從頭到尾套用一遍,有一點像是「老師說要交功課,所以趕快寫一寫,交差了事」,於是交出一部空有形式,卻看不到靈魂的電影。
片中不斷談到的「嘻哈文化」到底是什麼?所謂「嘻哈」是從英語的「Hip-Hop」翻譯而來,源自70年代初期美國紐約布魯克林的貧民區,由非裔及拉丁裔的美國人所開啟的這股文化潮流,最初的發展只是為了消磨時間的娛樂,後來卻逐漸發展成流行文化,席捲世界。嘻哈文化的元素組成可分為五大類,分別是刷碟(Disc Jockey, DJ)、饒舌 (Microphone Controler, MC)、街頭塗鴉 (Graffiti)、節奏口技(Beatbox),當然還有街舞(Street Dance)。
《世界Battle》以嘻哈文化裡面的街舞作為主題,卻讓魔鬼教練用軍事化的高壓手段訓練隊員,拍得不像嘻哈電影,反而更像軍教片,卻違背了嘻哈精神裡面最重要的原則,就是「自由」以及「不受拘束」,一部以嘻哈作為主題的電影卻暗渡高壓極權觀念,只學到嘻哈的皮毛而忽略掉背後的文化精神!
看看珠玉在前的《舞力全開》不斷的用街舞運動衝擊保守思想;《舞力對決》讓街舞融合古典芭蕾,強調「舞蹈本一家」的大同理念,都是有觀點,也敢批判的嘻哈電影,相形之下,《世界Battle》只是空有嘻哈的外殼,內在精神卻是過於保守拘謹,少掉嘻哈應有的態度,卻硬要跟嘻哈沾上邊,只能說是有夠尷尬!
-------------------------------------------------------
*男主角採用軍事訓練方式培訓選手,顯然違反嘻哈精神。
*舞林高手各出奇招,要在世界舞台一決勝負!
*高難度的特技舞蹈動作,是舞蹈電影最大的熱血元素!
*台灣隊成為本片最大的龍套,只出現3秒鐘。
*失去自由,失去批判性,就別說你是嘻哈!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