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一生中,總是會經歷許多的「典禮」,從學生時代的入學典禮、畢業典禮;到了一定的年紀之後,就有更多機會參加婚禮。可是跟以上的儀式比起來,應該不會有人想要參加葬禮,但卻又難以避免。葬禮可以稱為「人生的畢業典禮」,也是每個人或許都經歷過的一種最傷心的共通經驗,差別只在於我們要用什麼樣的心情;什麼樣的方式,為我們摯愛的人送別。《父後七日》就是以葬禮為出發點,用一種深沉中帶著詼諧的角度,透視台灣的殯葬文化,雖然畫面有些粗糙,多數演員也不怎麼有名,可是依然成為近期討論度最高的國片,一方面是因為這樣的題材非常少見,一方面也是因為多數人都經歷過親人或摯愛之人死別的傷痛,所以電影裡面所蘊藏的那份情感,就自然而然的產生了共鳴的空間。
《父後七日》由「林榮三文學獎」首獎的同名散文作者劉梓潔親自改編,並與金穗獎導演王育麟聯合執導,由於是原作者親自執導,所以也成為最「忠於原著」的作品。故事描述一個在商場上打拼有成的時代女性(王莉雯飾演)在父親(太保飾演)病故的七天之內,從台北回到彰化農村,為父親料理後事,面對那些光怪陸離的風俗,讓她經歷了一場最荒謬,也最百感交集的奇特體驗。
電影的前半段,用詼諧角度切入,從救護車司機把「阿彌陀佛」的誦經卡帶錯放成「哈利路亞」,再加上那個喜歡胡亂做詩、大喊著「幹天幹地」的瘋狂法師,以及關於法師與「孝女白琴」之間的感情互動,都讓整個情境充滿誇張喜感,隨後而來的誦經團、樂儀隊、紙蓮花、議員贈送的啤酒塔,以及香爐裡面插香菸的台客作風,都演出台灣葬禮的特有文化。這些迷信習俗與繁文縟節,如果真要講究的話,甚至連何時該哭;何時不能哭,都必須要嚴格的遵守規定,所以最好笑的一段情節,就是女主角無論是在吃飯、洗臉或刷牙,只要時辰一到,她就必須在法師的一聲令下,立刻連爬帶跪的趴到棺木前面,上演痛哭戲碼!難怪她會說出那句絕妙的台詞:原來「哭爸」是一件這麼累的事情!
本片雖然以搞笑方式演出殯葬文化,但是整體而言,是「戲而不謔」,也並無不敬之意,只是透過那些匪夷所思的習俗,呈現出台灣特有的人文情感,同時也為葬禮的意義做出一點省思。葬禮原本是安頓死者的儀式,可是發展到後來,卻成為生者的內心治療儀式,只是在這連串的喧鬧與忙亂當中,生者對死者的懷念,卻常常只能出現在短暫的片刻。
呼應著原著散文的意識流結構,本片用了很多類似魔幻寫實的手法,讓女兒回憶和父親相處的時光,無論是父親騎機車載著女兒的畫面,還是女兒和父親一起在夜市裡面唱卡拉OK的畫面,都是平凡中見溫情,結尾又增加了一段女主角在機場過境吸菸室裡流淚的一幕,為整個故事增添不少力量。當繁忙的告別式落幕,心情沉澱之後,思念的眼淚,慢慢化作「子欲養而親不待」的人生感嘆,也同時呈現出葬禮真正的本質,就是「思念」。
-----------------------------------------------------------------------------------
*女主角王莉雯,飾演返鄉奔喪的女兒。
*陳家祥飾演女主角的哥哥,有著濃厚的草根性格。
*太保飾演的父親,雖然已經死去,卻常常出現在回憶裡。
*吳朋奉飾演的搞笑道士,生動的演出令人印象深刻。
*張詩盈飾演爆笑版的「孝女白琴」,是道士的女朋友。
*父親騎機車載女兒的這場戲,帶出整部電影的親情主軸。
*這場華麗告別式終將結束,留下的只有對往生者的思念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