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多數人的印象中,台北是個忙碌的大都市,有著快速的節奏、緊張的生活步調,但熟悉台北的人就會知道,在台北的某些地方,其實也可以保有一點寧靜,以及些許的「樂活」,除了天母之外,民生社區就是台北的其中一個舒適角落,有著鬧中取靜的悠閒。所以,在陽光灑落的午後,女孩騎著腳踏車,愉悅的穿梭在街道,座落在街角的咖啡館裡,會不會有不同的故事正在悄悄上演?以這些悠閒的生活片段作為主軸的電影《第36個故事》,用民生社區的一間咖啡館作為主場景,一場「以物易物」的遊戲,交換著這個城市的點滴心情,也透過這部電影,讓我們看見台北生活的多重面貌。
桂綸鎂飾演的「朵兒」,是個優雅理智的都會女孩,為了實現夢想,她辭去廣告公司的工作,在富錦街上開了一間「朵兒咖啡館」,只賣咖啡和每天不同口味的甜點。林辰唏飾演的妹妹「薔兒」,擁有率真灑脫的性格,國貿系畢業,卻不想從事貿易工作,滿腦子都是「買車」或「環遊世界」之類的夢想,是個典型的新世代年輕人,在長輩眼中屬於「不切實際」的那一型,也免不了要被媽媽「碎碎唸」,於是在媽媽的強迫下,進到咖啡館幫忙。故事因這對姊妹而起,卻在妹妹「薔兒」的突發奇想之下,走向另一個轉折。
轉折的契機,來自咖啡館開幕那天,朋友們以「祝賀」為名,行「倒垃圾」之實,送來一堆雜物,包括十八銅人模型、沒有重量的啞鈴、沒有燈泡的檯燈,還有莫名其妙的泰文食譜、日文歌本,導致店裡的雜物氾濫成災,於是「薔兒」發起「以物易物」的行動,把店裡的物品擺出來,讓大家用不同的東西來換。可是這種「賺不到錢」的舉動,在「務實派」的大人眼中,簡直難以忍受,所以在電影裡,我們可以看到那個媽媽從頭到尾都在不斷「念經」,也透過老一輩的古板思維,反映出多數人對於「價值」的定義:「有錢賺,才有價值;沒錢賺,就沒價值」!在這樣的前提之下,導致很多人把「世故」當成「腳踏實地」,卻忘記包括「感情」;包括「夢想」在內的心理價值,並不是金錢所能衡量。這是「以物易物」的意義,會不會也是對於現代功利主義的反思?
如果說兩位女主角是整個故事的源頭,那麼男主角張翰飾演的咖啡館顧客,就如同一個「說書人」,帶起了新的故事。他從一開始的身分成謎,到後來的答案揭曉,演出屬於男人的曖昧心事,可是他從「生氣走人」到「書信告白」中間的過程缺乏轉折,是比較可惜之處。美麗知性的桂綸鎂,還是整部電影的亮點,可是林辰唏的角色十足搶鏡,表現更是令人激賞!看到她騎著腳踏車在陽光下漫遊的那場戲,像極了《藍色大門》時期的桂綸鎂。本片刻意讓外型和氣質都相似的桂綸鎂和林辰唏演姊妹,更讓這兩個五官精緻的美女,搭配上大量的特寫鏡頭,不需要刻意經營,就已經讓畫面美不勝收,雖然美女怎麼拍都好看,可是這些或許很「取巧」的畫面運用,卻讓整部電影看起來非常舒服。
拍廣告出身的導演蕭雅全,從第一部長片《命帶追逐》之後,已經有十年不曾拍過電影,如今重執導筒,《第36個故事》雖然以台北的城市映像作為主題,但是並沒有太多為觀光行銷作宣傳的釜鑿痕跡,所以不但沒有讓劇情遷就著場景來作發揮,更沒有硬要塞進「台北101」之類的觀光地標(就算有,也是一閃而過,並不刻意強調)。導演淡化了「廣告人」的思維,用「電影人」的思維來說故事,讓這部電影並沒有急著作所謂的「城市行銷」,而是在不強調台北地標的狀態之下,呈現出台北人的生活點滴,這比任何的城市造像,都要顯得真實。
這部電影如同一篇散文,沒有太明顯的高低起伏,卻有意無意的觸及到都市人的情感層面,並且藉由追逐夢想、交換故事的過程,刻畫著繁忙城市裡的恬淡幸福。每個城市都有它自己的故事,台北當然不例外,所以在男主角訴說了35個故事之後,「第36個故事」可以說是台北的城市小語,也可以說是女主角決定環遊世界之後所發展出來的全新故事,或者也可能是你我正在經歷的故事,所以這部其實不算太長的電影,或許在90分鐘之內就會結束,可是那些未完待續的故事,卻等著我們在銀幕之外繼續說下去。
--------------------------------------------------------------------------
*充滿優雅氣質的桂綸鎂,是許多男性觀眾心目中的完美典型。
*大量的近距離特寫鏡頭,捕捉著桂綸鎂最迷人的神態。
*桂綸鎂率真的銀幕形象,和整部電影的調性不謀而合。
*林辰唏的角色,是整部電影的主軸,表現令人激賞!
*張翰飾演的咖啡店顧客,演出都會男子的曖昧心事。
*位於富錦街的「朵兒咖啡館」,在電影拍完之後仍然繼續營業。
*每個城市,都隱藏著動人的故事,靜待著我們去探索與發堀。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