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一部電影在七零年代造成熱潮,把它原封不動的搬到現代之後,是不是也能造成轟動?答案當然是:未必!
『左邊最後那棟房子』號稱是七零年代的「影史十大禁片」之一,當年之所以被禁演,當然是因為電影裡有很多血腥鏡頭。問題是,當我們的觀念越來越開放,接受到的資訊越來越多,看電影的胃口也早就已經被養大之後,再來看一部七零年代重新翻拍的電影,樂趣早就大不如前。當然也不是說舊片重拍就一定失敗,以重新翻拍的驚悚片來說,早就有『德州電鉅殺人狂』和『魔山』珠玉在前。相形之下,『左邊最後那棟房子』成績實在差強人意,整部電影沒有太大的驚喜,部分的殺人場面或許可以嚇到一般人,可是對於吃慣「重口味」的驚悚片愛好者來說,這部電影的口味實在稍嫌「清淡」。
這是一個關於「復仇」的故事。當你的家人慘遭蹂躪,你該不該讓兇手血債血償?劇情描述一家三口到郊外別墅度假,女兒開車到附近找朋友玩,卻遇上一群歹徒而慘遭強暴!大難不死的她,好不容易回到小屋,卻發現那群歹徒竟然「非常碰巧」的跑到這裡來避雨,而不知情的爸媽竟然還熱情款待他們!當這對父母發現傷痕累累的女兒,以及這個殘酷真相之後,怒火中燒,看到這群兇手就住在自己的房子裡,當然決定要他們付出代價,一場殘暴的復仇行動就此展開!
本片有兩個最大的血腥畫面,其中一個是憤怒的爸爸用榔頭朝著一名歹徒的頭部用力槌下去,歹徒倒下之後,榔頭就這麼插在他腦門上,拔都拔不下來!而另外一幕驚悚鏡頭,就是另外一名歹徒被凌虐到全身癱瘓之後,再把他的頭塞進微波爐,直到他整個頭爆掉為止!以上這兩個段落確實有達到驚悚效果,但是再多的血漿也掩蓋不了整部電影在劇情上的缺失!光是微波爐的那段劇情,就已經顯露出編劇的前後矛盾。觀眾應該有注意到那個父親在電影開始不久,就在抱怨「微波爐壞掉」吧!結果要拿微波爐殺人的時候,那個微波爐竟然又突然恢復功能。請告訴我,這個神奇微波爐是去哪裡買的?
當然,這是驚悚片,重視感官多過於邏輯,所以即使從頭胡扯到尾,也還算可以接受,可是我唯一不能理解的是,編劇佈了一大堆的局,卻為何總是忘了收尾?最明顯的一段「有頭無尾」的情節,應該是「女主角的哥哥死掉」的這段劇情,因為觀眾始終搞不懂,女主角的哥哥死掉,到底跟這個事件有什麼關係?編劇既然鋪了這條線,卻又不交代清楚,難到你們以為觀眾有那麼容易騙嗎?
撇開劇情不談,看看那個死裡逃生的女兒,外表確實很漂亮,前半段的表現也都很堅強,可是後半段竟然變成廢人,只會哭著回家找爸媽!我不知道這是不是編劇對青少年的既定認知(闖了禍以後,只會回家找父母收拾殘局),可是這種「老人家對青少年的刻板印象」放在這麼「叛逆」的電影裡,實在顯得格格不入,也讓那些期待女主角會站起來「絕地大反攻」的觀眾們,完全大失所望!這部電影在很多地方都顛覆了觀眾的預期心理,驚悚片愛好者也許會深受打擊!
總體而言,看完『左邊最後那棟房子』之後,我有兩個感想:
(1)依照電影裡的情境來說,左邊的整條路上,都沒有其他房子。既然左邊只有一棟房子,那麼片名乾脆叫『左邊唯一的那棟房子』還比較合乎正常的文法。
(2)既然這部片在七零年代如此的經典,那麼何不讓它停留在七零年代呢?明知不可能再超越,卻又大費周章的把它搬到現代來,這是何苦來哉?
-------------------------------------------------------
*女主角莎拉派斯頓外型搶眼,可惜只有前半段有發揮。
*女主角無意中遇到這幾個暴徒,慘遭強暴!
*強暴的過程充滿驚悚氣氛!
*受傷的女主角(腿很漂亮),回家告訴父母遇害詳情,卻發現兇手就在家裡!
*東尼高威飾演的父親,一怒之下,把歹徒放進微波爐,導致歹徒爆頭慘死!
*莫尼卡波特飾演的母親,也加入獵殺歹徒的行動。
*電影的後半段,把重點集中在這對夫妻手刃歹徒的過程!
本文已同步發佈到「電影開演」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