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楊培珊(台灣大學社會工作學系副教授)】 張老太太今年九十八歲,照台灣的算法應該過百歲生日了。但她告訴子孫,不要宴客或送禮,只要到佛廟點燈,替家人求平安就好。張老太太現在和女兒同住,生活充實而快樂,而且人緣極好,雖沒讀過書,但口才流利,詩詞對句信口拈來,尤其「講四句」的功夫更在鄰里間首屈一指。她以前常被請去「接新娘」、「說好話」,現在無法出遠門,但鄰居仍常來聽她講古。 陳伯伯是位退休的銀行經理,目前住在一家老人養護中心,兩次中風使他下肢癱瘓無法行動,但他個性相當樂觀,經常幫忙也老人和來訪的家屬,還協助工作人員辦理一些慶生會和節日活動。由於他的開朗和迷人風範,中心的工作人員、住民及家屬們都感到如沐春風,整個院內的氣氛都活潑快樂了起來。 | 不論經濟貧富、健康與否,老年人都能生活得積極而有意義。(攝影/柯蕾俐) |
| 從以上例子可以看出,不管社經地位高低、居住安排為何、健康是否無虞,老年生活同樣能夠過得積極而有意義。關鍵在於是否能以勇敢的態度面對生活,或能否在他人的協助與支持下進行有意義的活動,並妥善調整自己的心態和生活方式,完成有助於自我發展的生活目標。研究顯示,如果老人對自己的生活有決定權、覺得生活有意義、不感覺拖累家人,那麼他們的生活滿意度也相對較高。換句話說,老人家需要的是自主與尊嚴。 無論你想不想要 打從出生,我們都在變老 什麼是「老」?其實人們從出生的那一刻起就在變老。只是人們習慣把小孩或年輕人的變老描述為「成長」或「發展」,而把三十歲之後身體器官開始走下坡的過程稱為「老化」。這樣的說法可能比較好聽,但也模糊了生命的本相。由這個角度看來,「老」其實無所謂好與不好,喜歡不喜歡,它就是那麼自然的一個過程,由出生開始,然後一直進行下去。 破除歧視 每一個老人都是獨特的 許多人都很怕老,也不瞭解老化的過程,「老人」成了落伍沒用的同義詞,好像人一老就成了過氣商品,失去了價值,再沒有什麼可以貢獻的。這就是所謂的「老年歧視」(ageism)。 | 女性的平均餘命較長,但老年女性的經濟及健康問題通常較多。(攝影/柯蕾俐) |
| 通當對老人負面的態度在孩童時期就形成了。有些父母也許是在不注意的時候談到家裡的老人家「麻煩、囉唆、難伺候、老頑固」,孩子就聽進去了。即便一句隨意出口的話,像是「我才不要像阿嬤一樣活那麼老呢!」都會使老化的負面圖像深入許多人的心中。 其實,每個老人都是獨特的,豐富的生活歷練使每個老人都與眾不同。聆聽老人訴說過往,或許就能理解為何老人會有今日的形貌與想法。他們的路走得長,看過的風景自然也多,經驗的差異性也大。因此,比起年輕人來,老人彼此之間的差異性可能還要更大些。 擁抱老年 平心迎接生命花開花落 常聽到有人說:「怎麼活著活著,不知不覺就老了?」生命就是這麼自然,老也是自然的一部分。如同春去秋來、四季流轉,其間充滿了變化,人的一生也是如此。由生至死,一如自然界中的花開花落,不論你是權能富貴,還是一介平民,都脫離不了這條軌道。 還記得我小時候常常害怕,萬一有一天父母親去世,那我也完了。從事老人工作後,也曾遲疑如何面對屍體,如何向家屬致哀。慢慢地,我成長了,不但在工作中不再害怕猶疑,更能聆聽、支持與鼓勵老人和家屬們談論死亡,並進行相關的準備。當工作人員和老人及家屬一起走這趟生命之旅,我們彼此都感覺平安與寬慰,彷彿生命之流溫柔地擁抱與接納… 【詳細內容請見《人籟論辨月刊》2009年元月號──老年入門;訂閱人籟論辨月刊電子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