咳嗽是指肺失宣肅,肺氣上逆,以發出咳聲或咳吐痰液爲主症的病證。“咳”指有聲無痰;“嗽”指有痰無聲,臨床一般多聲痰並見,故並稱咳嗽。
中醫辨證將咳嗽分爲外感咳嗽和內傷咳嗽。
外感咳嗽
外感咳嗽主要表現爲:
咳嗽病程較短,起病急驟,或兼有表證。兼見咳嗽聲重,咽喉作癢,咳痰色白、稀薄,頭痛發熱,鼻塞流涕,形寒無汗,肢體酸楚,苔薄白,脈浮緊,爲外感風寒;咳嗽咳痰黏稠、色黃,身熱頭痛,汗出惡風,苔薄黃,脈浮數,爲外感風熱。對于外感咳嗽治療以疏風解表,宣肺止咳爲主,穴位多選擇手太陰、手陽明經穴,如列缺、合谷。
《針灸甲乙經》記載:“肺氣熱,呼吸不得臥,上氣嘔沫,喘氣相追逐,胸滿脅膺急,息難,……,肺俞主之”。
肺俞爲肺氣所注之處,位鄰肺髒,可調理肺髒氣機,使其清肅有權,該穴瀉之宣肺、補之益肺,無論虛實及外感內傷咳嗽,均可使用;列缺爲肺之絡穴。散風祛邪,宣肺解表;合谷爲大腸之原穴,與列缺配合共奏宣肺解表、止咳之功。若是外感風寒所致的咳嗽可配風門;外感風熱配大椎、風池。咽喉痛配少商放血。
內傷咳嗽
內傷咳嗽主症爲咳嗽起病緩慢,病程較長,可兼髒腑功能失調症狀。兼見咳嗽痰多、色白、黏稠,胸脘痞悶,神疲納差,苔白膩,脈濡滑,爲痰濕侵肺;氣逆咳嗽,引脅作痛,痰少而黏,面赤咽幹,苔黃少津,脈弦數,爲肝火犯肺;幹咳,咳聲短。以午後黃昏爲劇,少痰,或痰中帶血,潮熱盜汗,形體消瘦,兩頰紅赤,神疲乏力,舌紅,少苔,脈細數,爲肺陰虧虛。
內傷咳嗽以肅肺理氣,止咳化痰爲主,以肺之背俞、募穴和原穴爲主。主要穴位選擇肺俞、中府、太淵、三陰交。
肺俞、中府俞募相配,太淵爲肺之原穴,三穴配合可宣肅肺氣,化痰止咳;三陰交爲肝脾腎三經之交會穴,疏肝健脾,化痰止咳。
痰濕侵肺配陰陵泉、豐隆;肝火犯肺配行間、魚際;肺陰虧虛配膏肓、太溪。胸痛配膻中;脅痛配陽陵泉;咽喉幹癢配太溪;咯血配孔最;盜汗配陰郄;面肢浮腫、小便不利配陰陵泉、中極;氣短乏力配足三裏、氣海穴。
膝蓋疼痛怎麽辦?
膝關節是人體裏結構最複雜的關節,也是負重最大和運動最多的關節,所以損傷得最多、退化得也最早。尤其是人到了45歲以後,膝關節會逐漸出現變形、腫脹、疼痛等問題,嚴重的時候行走都會變得困難。
膝關節疼痛的致病原因主要是年老體衰、長期站立、過度勞作損傷引起的關節老化和退變。中醫認爲,膝關節痛多屬于“痹證”範疇。痹病是指因人體本身的正氣不足,風、寒、濕、熱等外邪侵襲人體,阻滯經絡,氣血運行不暢所導致的,以肌肉、筋骨、關節發生疼痛、麻木、重著、屆伸不利,甚至關節腫大灼熱爲主要臨床表現的病證。無論是風寒還是風熱,患上膝痛都有一個共同的基礎原因,就是身體本身虛弱。正是由于這些邪氣不能由自身的正氣驅趕到身外,停留、瘀滯在肌肉、筋骨、關節中,才造成經絡壅塞,氣血運行不暢,誘發本病。
在治療膝關節疼痛的病人時,我們有時只需要對引起膝關節疼痛相關的肌肉進行松解便可降低肌張力,緩解肌肉緊張,從而釋放關節內的壓力,緩解疼痛。
下面介紹三個穴位——鶴頂穴和內、外膝眼,它們都在膝蓋附近,是對付膝關節疼痛的特效穴位。
膝關節疼痛——鶴頂穴,內、外膝眼
鶴頂穴是一個經外奇穴,在膝蓋上部。我們屈膝的時候,髌底的中點上方有個凹陷的地方,這裏就是鶴頂穴。這個穴位的名字很形象,因爲從形狀上看,膝關節就像仙鶴的頭頂一樣。此外,這個穴位又擅長治療一種膝關節腫大變形、疼痛,而周圍肌肉消瘦,形狀像仙鶴的膝部疾病——“鶴膝風”。
鶴頂穴
取穴:在膝上部,髌底的中點上方凹陷處。
主治:下肢癱瘓,鶴膝風,腳氣,膝關節炎。
內膝眼和外膝眼也是經外奇穴,這兩個穴位處在髌骨與小腿骨之間髌韌帶兩側的凹陷處,按揉這兩個穴位可以舒筋通絡,解痙止痛。
內膝眼
取穴:正坐屈膝,在髌骨下方,髌韌帶內側凹陷處。
主治:膝關節酸痛,鶴膝風,腿痛及其周圍軟組織炎。
外膝眼
取穴:正坐屈膝,在髌骨下方,髌韌帶外側凹陷處。
主治:膝關節炎,膝部神經痛或麻木,腳氣,下肢癱瘓,足跟痛。
上述的三個穴位可以一起按摩,按摩的方法是:坐下,屈膝,一手的食指點在髌骨頂部中央的鶴頂穴,另一只手的拇指和食指分別點在髌骨與髌韌帶形成的內外側兩個明顯的凹陷內,即內、外膝眼的位置。三指一起用力,點按3—5分鍾,然後改爲揉,繼續揉3—5分鍾。反複操作5—8次。每天堅持,一定能緩解你膝關節疼痛的苦惱。
天氣變冷,心腦血管疾病的中老年人應該注意什麽?
氣溫不斷下降,加之天氣幹燥,人體呼吸消耗大量水分,倘若人們日常飲水不足,就會導致血液黏稠度過高,進而導致血液流通不暢,致使血管堵塞。此外,室內外溫差較大,血管劇烈收縮使血管壁上附著的斑塊脫落,堵塞血管。最後,體內交感神經興奮,心腦血管疾病就容易急性發作。
「如果突然感覺心悸、心痛」…
這是心髒病發作前期的症狀
身邊又沒有「急救藥物」,該怎麽辦呢?
危急關頭,首先你一定不要慌,先撥打急救電話,在等待救護車的同時,可以彈撥心經上的急救穴——極泉,這樣能爲你爭取到寶貴的救護時間。
極泉穴位于腋窩的最深處,集中了許多與心髒相聯系的神經和血管。因此,對極泉穴進行彈撥,可以把刺激傳導到心髒,具有保健和急救兩大功用。
快速取穴:上臂外展,在腋窩中部有動脈搏動處。
怎樣彈撥極泉穴呢?伸出你的左臂,因爲絕大多數人的心髒都在左側,用右手拇指伸入腋窩內,用力彈撥腋窩頂點的極泉穴,彈撥時手指下會有條索感,注意彈撥時手指要用力向內勾按,彈撥的速度不要過急,感覺會有明顯的酸麻感,並向肩部、上肢發散。用此方法可以在短短幾分鍾之內迅速緩解前胸部的胸悶氣短、心悸、心痛的症狀。
心絞痛是心髒缺血反射到身體表面所感覺的疼痛,特點爲前胸陣發性、壓榨性疼痛,可伴有其他症狀,疼痛主要位于胸骨後部,可放射至心前區與左上肢,勞動或情緒激動時常發生,每次發作持續3~5分鍾,可數日一次,也可一日數次,休息或用硝酸酯類制劑後消失。
針對已經確診爲心絞痛的患者,在冬季更應加強防護,防止病情加重出現心絞痛的症狀。心絞痛發作時,常用的方法是舌下含服硝酸甘油,而服用硝酸甘油是被動的辦法,我們應該主動出擊預防心絞痛。在穴位保健方面,建議點按膻中、內關、陰郄三穴。
膻中
膻中在胸部前正中線上,平第4肋間隙,兩乳頭連線的中點。(男性兩乳頭連線中點取膻中穴十分簡便,但女性因乳房形態的不同,用乳頭定位則失當,則應選擇第4肋間與人體前正中線的交點來定位。)
膻中穴經屬任脈,爲心包經的募穴,八會穴之氣會。在現代臨床應用中,膻中穴經常用于咳嗽、氣喘、氣短、咳唾膿血、肺癰等呼吸系統病症;噎膈、臌脹、嘔吐涎沫等消化系統病症;胸痹胸痛、心痛、心悸、心煩等心血管系統病症;以及産後無乳、瘿氣、霍亂、轉筋、屍厥等其他病證。膻中還可調節人體免疫,它處于胸部的正中胸骨上,而胸骨下縱膈內,有人體大型淋巴免疫器官——胸腺。所以通過刺激膻中穴,可以間接地對胸腺功能進行調節。
內關
內關,屬手厥陰心包經。位于前臂正中,腕橫紋上2寸,在桡側腕屈肌腱與掌長肌腱之間取穴。
內關統領胃心胸,治心痛,可調理心氣,活血通絡,爲治療心絞痛的特效穴。它對心率有良性的雙向調節作用,當心動過速時,重刺激內關可減慢心率;心動過緩時,輕刺激內關又可使之恢複正常等。
陰郄
陰郄是手少陰心經穴,在前臂前內側,腕掌側遠端橫紋上0.5寸。
陰郄相當于心髒的救急穴,心髒疾患的急症取之。表現爲心痛、恐懼,有瀕死感,同時可見音啞,冷汗出,心神不安等症。陰郄可治心痛,緩急止痛。此外,陰郄有斂陰之效,擅長止汗,多用于心陰不足、虛熱內擾、心神不安,同時伴見潮熱、盜汗者。陰郄還可用于治療悲恐情志、臂肘筋攣等。
【使用方法】 每日起床前點按或掐按,配合呼吸,隨呼氣慢慢下按,隨吸氣慢慢擡起。每穴5分鍾,強度以局部産生酸脹感爲宜。
因早晨溫度偏低,自然界的陽氣還未充盛;同時早晨身體由安靜的睡眠狀態,過渡到白天的運動狀態,耗氧量、心做功將增大,相應的心髒的負荷也將增大。因此這個時候點按膻中、內關、陰郄就是在給心髒加油添動力,能有效地預防心絞痛等心血管疾病。
「飲食調理」…
中醫根據食物或藥材的升降沈浮、寒涼溫熱進行性味歸經,並與五髒六腑對應“酸入肝,辛入肺,苦入心,鹹入腎,甘入脾。”飲食調理的原則。
1、辨病辨證
心血管病多以氣虛、血淤、痰濁多見,藥膳中多選辛溫通絡及甘潤平和的藥物,如山藥、百合、羊肉等。
2、天人相應
天人相應,即結合四時節氣變化或地域特點來進行指導,如北方氣候多躁,南方氣候多濕潤,故而北方飲食口味偏重,而南方則偏淡;一年四季中飲食也不同。此時正處冬季,吃魚可以很好地保護血管的健康,防止腦出血和腦中風,還可以預防其他一些慢性疾病。
3、全面平衡
對于有心血管疾病者,尤不宜過食鹹苦。
文章定位: